收藏 分享(赏)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75206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主题图运用的实践与探索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 ,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我在两年的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一、对主题图的再思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重新认真地去认识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想透过美丽的画面,去挖掘它实质性的内容。通过细细的品味和思考,慢慢地感觉到新教材主题图“内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的外表” 。纵观新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为两

2、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一年级上册的“数一数”所提供的校园全景图, “比一比”中的“小猪帮小兔造房子”图等,其内涵是让教师引导孩子们在比较真实的、有趣或比较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中去发现和学习数学,从而让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 、 “数学乐园” 、 “图形的拼组”等主题图,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不管是哪一类主题图,教材只是向我们教师供了一些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和自主、合作的学习活动方式。简言之

3、,主题图是一种理念、一种方向。需要我们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将其活动化、现实化,赋予生命的活力。我认为“主题图”教学要突出数学的特点,充分挖掘“主题图”中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而不能让“主题图”上成“看图说话” ,从而失去“主题图”的应有的价值。如在教学“9 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教材创设了一个小朋友熟悉的运动会场景,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项比赛的情境。这一主题图贴近小朋友的生活实际,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一开始设计教案时,我想像着,在导入新课时,把这一场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小朋友面前时,一定能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提出课堂中所需要数学问题,为后面的探究、解决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然

4、而事实并非我想像的那么顺利。第一次试教中,在出示了主题图后,小朋友兴趣盎然,于是我抓住契机,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们可来劲了,小手一只比一只举得高。 “我看到了有许多小朋友在参加比赛,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踢毽子” “我看到了有些小朋友在喝牛奶” ,听了这两个小朋友的回答,我暗暗自喜,果然如我所料,学生们直奔主题,稍加引导定能很快提出 9 加几的数学问题了。正当我为自己的设计得意时,旁边传来了一个小朋友的声音:“老师,我觉得他说得不对。 ”“哪里不对呀?” “我认为小朋友不是在喝牛奶,你看,这些盒子外面都有个洞,如果是牛奶的话,全漏光了。我看他们好像是在开钥匙。 ”“我也觉

5、得不对,”学生的兴趣都跑到这两个问题上,好不容易我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9 加几”的数学问题上,但此时,作为组织引导者的我,已全然没了当初设计时的那种激情,只想着早点把课结束。作为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的想法还是那么的天真,他们关注的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运用“主题图”一定要把握住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从主题图中有针对性地提出用“9 加几”计算的数学问题再进行拓展提高。这样,学生才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提一个怎么样的数学问题上。再如在教学“第几”这节内容中,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一幅“购票图” ,其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分析。 “排队购票”这一场景对于大多数一

6、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二是从数学知识呈现的角度来看, “购票图”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能“让学生在数购票人次序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 ”并且通过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变队伍人数的情况下变换排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情境中就能加以区分,这种情境有利于学生探讨数学问题,获取相关的数学知识。这也正是“购票图”作为“第几”这节内容的主题图的价值所在。二、思考后的实践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怎样精心创设主题情境,大

7、胆组织主题活动,并适当进行主题开发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探索,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一)理解主题图的意义,使学生学有目标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含义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只有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才能创设生动的主题情境,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课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教学片段一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 。师:小朋友,你们会做风车吗?生:会!师:那谁来教教大家怎么做?一学生上讲台讲解做风车的方法。师:很好,下面就分小组做风车

8、。学生分小组开始做风车。风车做好了,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地玩风车,好不热闹。一堂好好的数学课就这样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看了这样一节课,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教学能达成这种目标吗?做风车的这个过程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反思教学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书上做风车的步骤,但结合单元教学,从数学的角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一个图形变换的过程,即“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要求,即注意观察自

9、己在做风车过程中图形有什么变化;课堂上,学生边描述,教师边演示。描述时要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讲解,例如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由于圆形的变化比较隐蔽,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风车玩耍,引导学生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进而总结各种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理解主题图的意义,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可以说,正确理解了主题图的意义,课堂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只有教师深刻地理解和正确把握“主题图”的意图,才能有效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

10、效果。也就是说在每一次上课前,都要先问问自己:“主题意义,你理解了吗”?(二) 演绎主题情境 ,使学生学有内容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这些情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 “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照本宣科,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学片段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以位数和整十数” 。师:老

11、师给小朋友发新书了。 (课件出示第 61 页例 1 主题图:显示一包数学书 35 本,一包语文书 30 本,三位小朋友每人拿一本数学书,另有 8 本语文书) ,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生 1:有数学书和语文书。生 2:有 38 本数学书和 38 本语文书。师:算式怎么列?生:35+3 30+8师:你是怎么算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法 。像这样在教学中对主题情境进行简单处理的教学案例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比比皆是。教师只注重了情境的导入功能,而忽略了情境自身的教育功能。这样的教学往往让学生因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价值而丧失学习兴趣,因缺乏兴趣而丧失探索的欲望,因只要结果而遗忘了获取知识的过程,最终将学生变

12、成知识的容器。对照此案例,反思我们以往的教学,对于教材主题情境我们是否全部都认真有效地进行了创设?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求进行了精心的调整和再创造?所谓创设一个良好的、有效的数学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围绕教学目标,仅仅依靠主题图这一张单一的、静止的画面是远远不够的。在使用时,我们更应该 “取其精华” 、 “有所为,有所不为” ,创造性地、有选择地进行加工使用,并结合实际需要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这样才能达到创设有效情境的目标。另外, “主题图”以“场景图”的形

13、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事件”为载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1、主题图”编个故事。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如教学第 1 册第 29 页“0 的认识和有关 0 的加减” ,我编了个“小猴生日”的童话故事:(第 1 幅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展示“盘里有 2 个桃)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演示小猴吃桃

14、)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继续演示小猴吃桃)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还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第 2 幅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什么?(出示“鸟窝图” )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就靠近它,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演示小鸟飞起来的过程) 。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来表示?(第 3 幅图)走出大森林,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荷塘边,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演示青蛙跳上荷叶的过程) 。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课本的 3

15、 幅“主题图”串成一体, “主题图”就有了血肉。2、静态“主题图”动态化。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 在教学中,根据情况我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如第 1 册第 18 页“第几”的内容有一幅“购票”图, 教学时,我让学生扮作:穿红衣阿姨、老大爷(替代穿绿衣阿姨) 、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并凌乱地站在讲台边。我说:“他们为排队的事情而争吵,请你们帮助他们排排队,并说一说他们总共有多少人,谁排第几?”有的以先来后到顺序排队(体现约定俗成的有序规则) ;有的以解放军排第一(体现拥军

16、关怀) ;有的以小朋友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幼美德) ;有的以老大爷排第一(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美德) ;有的学生还以阿姨的孩子在家等待,穿红衣阿姨应排第一(体现对母爱的关爱) 。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思想教育,既体现了约定俗成的社会有序规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谦让美德, 思想教育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 是有机渗透,体现“三维”目标 的有机整合。(三)精心谋划主题活动 ,使学生学有方式人教版教材在编写中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主题图中出现了大量的主题活动。例如: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

17、生在活动中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在比高矮的教学中,出现了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的主题合作活动。这些主题活动让学生真实地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合作的成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片段三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分类” 。师:(出示秋游物品苹果、饮料、随声听、望远镜、汉堡、手机)老师需要把这些物品装进两个袋子里,你能帮我分一分吗?请你动手分一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学生独立分一分物品的图片) 。生:我把苹果、饮料、汉堡分一袋,随声听、望远镜、 、手机分一袋。师: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生:吃的和吃的放一起,用的和用的放一起。生:这样讲卫生。师:象这样把同一类东

18、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我们每天都要用到学具,你能把自己的学具盒用分类的方法整理一下吗?同桌合作,整理学具盒,忙得不亦乐乎。本案例中教师通过主题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了空间,提供了时间。我认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是成功的。(四)大胆进行主题开发,使学生学有创造人教版教材在主题图的设计中,尽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信息,为教学的多样性,为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而要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教师具备开发意识,能自主地对主题图资源进行再开发,将教学从数学知识的传授提高到生存技能、生活技巧的训练,从终身发展的高度进行教学探索。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只看到

19、主题图知识点的传递功能,忽略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片段四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用数学”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要举行一个提问题比赛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一个问题记 1 分,特别好的问题可以记 2 分,最后看哪一组得分最多。比赛规则: 只有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后才能获得提问的机会。生 1: 我们组里有 8 个女同学,6 男同学,请问我们组一共有几个同学?生 2: 我们组有 4 个扎辫子的,6 个没有扎辫子的,我们组一共有多少人?生 3: 我们组有 6 个人喜欢跳绳,2 个喜欢打球,4 个喜欢跑步,你知道我们组有几人吗?(该生显得非常得意)生 4: 我们组今天来了 10 个

20、同学,一个人没来,我们组共有多少人?(那天正好有一位同学生病请假)(说到这里学生好像特别感兴趣,又提出了如下问题:)生 5: 我们组共有 11 人,今天来了 10 个人,有几人没来?生 6: 我们组今天来了 10 人,1 人没来来的比没来的多几人?本节课的主题图是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我让学生了解自己组里同学的情况,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根据自己组里的情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并以组间竞争的形式进行,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问题越提越多,学生的思维也越来越开阔,他们提的问题不仅涵盖了主题图中所涉及的问题,而且更加生动和实际,因为这是他们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所以他们的学习也更积和主动。(五)注意结合“主

21、题图”适时渗透思想教育。“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如教材中第一单元内容“数一数”所呈现的主题图是一幅“万象更新,生机勃勃”的美丽校园画面,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 10 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结合画面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这就是“主题

22、图”教学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上好这一课,不仅能激发起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能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做好准备。如教学“第几”中的主题图,这是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除了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 。还要结合主题图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使学生明白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如果教学中忽略了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任务,再好的教学也是不完整的。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如认识 6 和 7 的主题图,教学时除了要发挥它让学生数数,从中

23、抽象出数 6 和 7 外,还要充分挖掘画面内容中关于讲卫生、爱劳动、热爱班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教育功能,以此让学生在认识数 6 和 7 的过程中,同时感受思想和情感教育。三、结语低年级孩子年龄虽小,可是在他们身上却有着无穷的潜能。因此,教学主题图时,要充分展示主题图富于情节的魅力,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张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地闪现出奇思妙想;充分利用主题图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的特点,让学生在自主的时空里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里打开思维的闸门,不断的求异创新。总之,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比较新颖,与老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这些图画的风格和色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主题图的展示,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参考文献1、 数学新课程解读2、 活用“主题图”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徐惠珍3、 小学数学新教材主题图的应用与设计的研究 李国强上一页 1 2 3 4 该文章转自小学课堂在线: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