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大薛蓉马原考试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69992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大薛蓉马原考试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大薛蓉马原考试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大薛蓉马原考试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大薛蓉马原考试复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大薛蓉马原考试复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一、为什么学习马克思 中国人的选择(过去) 产生马克思的情势没有消失(现在) 世界需要马克思的价值目标(未来) 世界不能没有马克思 1、课程简介及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的选择(过去) 1919 年以来,中国的土地上曾经出现过三大思潮 1,马克思主义思潮 2,自由主义思潮 3,新儒家思潮 影响最大的,最持久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潮 2、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现实原因 1、救亡图存2、苏联榜样3、国民党的腐败、共产党的人心所向 3、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在全世界的影响,马克思的生平影响探源 法国哲学家萨特说,马克思主义非但没有衰竭,而且还十分年轻,几乎是处于童年时代

2、;它才刚刚开始发展。因此,它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 萨特:我们现在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的很多思想已经进入到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之中了,如: 我们倾向于把人看作社会的人,而不是孤立的人; 我们以历史的观点来正确评价经济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马克思的“幽灵” 在世界各地徘徊。世界共产主义运动4、当今世界需要马克思的价值目标 为什么需要马克思 亚当沙夫(adam schaff)波兰最著名的哲学家,后移居美国。沙夫就明确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他的价值目标。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意义集中体

3、现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生命力,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现实生命力则又充分展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对当代人实践的导向作用上。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是世界劳动人民反抗压迫、剥削、追求平等、谋求自身解放和幸福生活的产物,其宗旨是“消灭不平等。实现人类和平平等,解放人类的生产力。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

4、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为实现其宗旨所需的一切科学理论知识。 多数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 2、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3、理论基础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自身主观条件四、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发展性、实践性、重点在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是随社会发展不断创新、发展、开放的理论体系,绝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

5、教条。 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一元的、整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则是多元的、片面的、封闭的和僵化的马克思主义观 。 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凝固化、教条化。对它的真理性的考察必须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时一地的某些论述作为依据。即使那些至今仍然适用的原理也必须结合新的情况,总结新的经验,不能照抄照搬。 (2 )实践性 (A) 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品质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 (B) 从马克思主义所造成的影响来看:

6、全世界共产党的组织和影响;著名哲学家对马克思及其学说的评价;对他的思想的继续研究;它把科学实践观引入哲学,特别是引入认识论,并科学地 论证了实践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它强调自已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为群众所掌握,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不仅来自实践,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而且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实践性作为自已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保证。(3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以事实为根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批判精神,它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

7、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界定较好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 说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它的意识形态性;说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它的科学性。五、批判精神 工人在他的对象中的异化表现:异化劳动学说 四种异化形式异化:主体在自我发展中产生的异己力量(对立面) ,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异化意味着人受自己创造出来但却在外观上独立的物的压抑。(1 )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即工人劳动所生产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以至于他生产的产品越多,他自身的东西就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就越低贱;他的产品越完美,他自己越畸形;他把自

8、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2 )劳动活动同劳动者的异化。产品是劳动、生产的总结,劳动产品的异化导致“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 ,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这种劳动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不是目的,只是手段。(3 )人的类本质同人的异化。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的异化、劳动活动同劳动者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同人的异化。类本质是对不同个体之间共同性的抽象,而人的类特性应当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而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从而“

9、使人自己的身体同人相异化,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异化,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4 )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问题、哲学,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哲学我国哲学教科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牛津词典:(1)学问的研究,尤指对存在的性质和意义所作的探讨。(2 )由对学问的研究所得之思想体系、原理、原则、人生观。哲学

10、问题: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 罗素的概括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1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2)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

11、物质形态。(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 原子理论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3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有固定形态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虽然它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也存在着直观性、猜测性等缺陷。机械唯物主义:缺乏古代那种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念 霍布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始祖,彻底

12、机械论自然观的第一人。 把任何运动着的物体(包括人类)都看成是机器,是宇宙这一更为庞大的机器的组成部分。机械运动是唯一的普遍运动形式。人就像钟表那样的自动机:心脏是发条,神经是游丝、关节是齿轮。辨证唯物主义: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包括自然和社会领域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形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特征或基本特征,它们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本性。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概念及属性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共性: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13、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代表观点: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王阳明“心外无物”等B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变成独立自存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理念”说,朱熹的“理” ,黑格尔的“绝对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是经典性的:“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物质的概念,除了表示我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客观实在之

14、外,不表示任何其他东西。”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 (P25)(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

15、主义哲学的基石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3、意识起源、本质(大脑的演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亦正确解决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16、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产生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意识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产生不能离开社会劳动。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的特点表现为: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 从意识的本质可以看出,意

17、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实践内涵、特点、形式,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黑格尔的劳动过程,实践和活动的三个三段论式:1, 需要-劳动- 享受;2,占有物质资料-劳动活动本身 -占有产品;3,劳动-工具 -机器。由需要(欲望,冲动)通过劳动(自己使自己成为事物,自己使自己成为对象) ,而达到享受(意欲的满足,对象的消灭或否定)的过程,黑格尔称它为主体中的辩证法。由占有劳动对象,资料(占有原料必须加工) ,通过

18、劳动活动本身而占有产品(生产产品,劳动成果)的过程,黑格尔称它为劳动在客体中的辩证法。劳动使人不在是直接性的东西,而是中介性的东西。开始的时候,工具只是人的意志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但是后来由于机器的使用,却使人反而成为机器的奴隶,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马克思的实践与劳动 马克思正是受黑格尔思想的启发,把社会化的劳动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变革生产关系的政治革命看成是实践活动。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物质内涵。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在他看来,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

19、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二) 能动主义是马克思思想的一大特征“马克思的哲学研究方法强调生产知识,而不强调被动的接受知识,也就是强调研究工作既要去发现知识,也要去形成知识,现实并非仅仅是什么,而是我们使它成为什么。”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实践具有直接

20、现实性的特征,即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这种“感性”活动同感性对象一样具有客观实在性。(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人在劳动进行之前就已经有了自觉意识到的劳动目的(3)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1)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实践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3

21、)科学实践科学实验一经产生,就具有与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的实践所不能代替的特点,即自觉地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仪器和装备为手段(或通过社会调查) ,以探索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观点。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 从三个方面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首先是物质生产实践,是人以自身的活动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实

22、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5、辩证法,及其形而上学产生的原因,如何辩证的看待形而上学矛盾:属性,精髓,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辩证法 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用联系、运动、发展、矛盾的观点看事物、看问题。有古代朴素辩证法、近代唯心辩证法、现代唯物辩证法形而上学认为世界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方

23、法论,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1, 辨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古代朴素辨证法:赫拉克利特:(前六世纪)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对立双方互相依存,结成统一体(二)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的斗争是事物产生的根本动因(三)对立双方的同一又在于他们能相互渗透、互相转化,是动态的同一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的 “三段式”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万物和作为其映象的各种思想和概念,咋一看似乎是一个个零乱分散的东西,实际上是由于本源性的一个东西基于其内部矛盾,接连不断地使新事物产生分化丰富多样。想要真实地理解这些事物和概念的话,就不能把从中呈现出来的东西一个个地做单独的考察,一定要探寻它们的发生史。真理

24、仅在于这种探寻中,除此之外,真理难以存在,无从启示定在的必然性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 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现代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拯救了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 ,发现了物质世界本身的辩证本性,使辩证法重新“用脚立地” ,从而恢复了黑格尔哲学的革命性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特征或基本特征,它们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本性。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什么是辩证法 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 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相对立,用联系和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说明世界。 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25、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在比较中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用静止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矛盾的存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 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

26、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呈现多样性。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的关系(1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2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胜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

27、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时时有矛盾,矛盾无时不有。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复杂的事物都是由诸多矛盾构成的系统,都包含着自身特殊的矛盾,从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第二章 1,什么是认识论、不可知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议, 培根四重假象说认识论探讨人类认识的来源、效力、本质、结构,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

28、提和基础,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四重假相“种族假相” 人类普遍存在的错误“人的感觉被错误地说成是事物的标准。 ”人类总喜欢以自身为尺度,不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结果歪曲了事物的真相。“洞穴假相” 个人特有的错误每个人由于在环境、教育、性格、职业方面的不同,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把自己的个性、偏爱渗入到事物中,歪曲了事物的真相。“市场假相” 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人们在交往中由于语言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思想混乱和偏见。由于用词不准确,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导致歧义,交往非但没有把真实的思想传播开来,反而产生种种错误。例如中西方人对“自由”理解

29、的差异“剧场假相” 对各种权威和时尚的迷信由于盲目崇拜权威,所造成的错误思想和偏见。“舞台上虚构出来的故事比真实故事更缜密更精美,更使我们称心如意,而不是真实的历史。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后天经验,但经验知识不可靠唯理论认为知识起源于先天理性观念,理性知识是可靠的。经验论者虽然认为知识起源于经验,但由于经验并不可靠,所以走向怀疑论、不可知论。唯理论者认为知识起源于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才是可靠的知识来源,但无法说明天赋观念的来源,所以走向独断论。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是主体在实

30、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人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主体决定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

31、现象或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2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的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它们是统一的。(1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2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法。(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

32、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1 )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观认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中同客观实际相符合。(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即变化发展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实践总要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发展,主观认识必须与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使认识与已经变化发展了的实践相统一。 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的认识从一定方面来说是有限的。就每一个人,每一个时代来说,认识总是有限的,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说,都只能是一定广度和深度的认识。人的认识又是无限的。就人类的无限发展和

33、人的认识的本性来说,人的认识没有一个终极的界限,总是不断超越不断前进的。人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人类的认识就是在这样的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中不断地前进。2、真理与价值:真理: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即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客体相符合的性质,它是真理的最根本的属性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同谬误有着原则的区别,都不能被推翻。真理的相对性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对象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价值:含义

34、、价值评价的特点、真理与价值的关系价值的涵义:特指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讲价值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需要和要求,一是客体的某种性质、性能。价值是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所以,价值既有客观性,也有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P70)价值评价特点:第一,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我们把自然科学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考察的时候,便会发现自然科学与价值和价值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二,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一切研究人和人的行为的人文科学都

35、需要作价值判断,要受到价值学的影响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知识性认识:既包括对客体的认识,也包括对主体自身的认识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1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侧重点不同真理原则是一元的,体现对客体尺度的要求,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是多元的,体现对主体尺度的要求,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差异说明追求真理、创造价值之间有矛盾。当两种原则发生冲突时,一般来说,要使价值服从于真理。(2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辨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又是统一的,因为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价值又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真理与价值统一的根据就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第一,成功的实践必

36、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第三,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第三章1、历史评价与价值评价;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意识形态概念;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理论的基石。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决定性、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

37、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土壤山林、水系、动植物等。人口因素是指构成人类社会主体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发展和分布状况等。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统一体。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而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其次,社会意识具

38、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以不同方式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它的显著特点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紧密、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社会意识相具有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

39、平未必都是最高的b.某些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有其发展的特殊规律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它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生产力:(概念,构成)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方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区分不同

40、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期落

41、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两对基本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1、

42、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它们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见下图)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43、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阶级理论:概念、由来、划分标准、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1、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2、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的表现形式:表现为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形式。3、阶级的由来:阶级纯然是由特定的生产方式形成的 阶级的由来及过程:所有关系从单纯对物的排他性占有发展到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共同交换变

44、为个人之间或家庭之间的交换,这是人类社会一大进步。社会阶级无论何时代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4、阶级划分的标准不是一切财产都可以当作划分阶级的标志,只有能够在生产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财产,亦即具有再生产性质的财产,才是划分阶级的标志。这种财产即当作生产资料的财产。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原因) 2、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表现)3、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

45、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历史进步作用是其他阶级斗争不可比拟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 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产业结构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二)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1、科学技术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参见图 4)2、由于应用不当等原因,科学技术也产生一定的消极后果

46、,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等。此外,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比如霸权主义者利用现代科技发展武器,入侵他国)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最稳定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