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医保健活页讲义老服适用2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和意义一中医养生学的概念二中医养生学的意义(一)增强体质(二)预防疾病(三)延缓衰老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一中医养生学的性质1.中医养生学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2.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二中医养生学的特点(一)独特的理论体系(二)和谐适度的宗旨(三)综合、辨证的调摄(四)适应范围广泛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一中医养生学的地位二中医养生学的任务一是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是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是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3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指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夏朝以前为上古时期,以后为夏朝至秦朝。一上古时期火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火的应用还使人类战胜了严寒,温暖了人体,同时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二夏朝至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1周易2道家养生思想(1)
3、清静无为 (2)贵柔 (3) 形神兼养 3管子的养生思想4儒家养生思想(1) 强调精神调摄 (2) 注意身体护养 (3) 倡导饮食卫生 5先秦杂家养生思想(1) 毕敬之务,在乎去害 (2) 趋利避害,顺应自然 (3) 动形以达郁 (二)先秦时期的养生实践1提倡讲究个人卫生2注意饮食调养3导引健身4敬老养老5优生优育与胎教6环境卫生7药物养生4(三)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1对生命起源的认识2天人相应,顺应自然3对生命规律的阐述4对衰老的认识5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第三节 汉唐时期一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1养慎 2调和五味 3提倡导引 (二)华佗的养生思想(三)王充的先天禀赋
4、说(四)神农本草经重药补(五)方士之术的利弊二道家学说与道教养生术三佛家养生思想的传入第四节 宋元时期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一)强调精神摄养(二)主张饮食调养(三)提倡顺时奉养(四)重视起居护养(五)注意药物扶持三食养方法的发展四“金元四大家”的主要贡献(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二)张子和提倡祛邪扶正(三)李东垣注重调理脾胃(四)朱丹溪强调阴气保养5第五节 明清时期一重“命门”和治形宝精二综合调养发展了养生方法(一)调养五脏法(二)药饵、饮食保健法(三)其他调理法三防病保健强调动静结合四注重导引、武术健身第六节 近代与现代一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二建立养生保健的科研
5、机构三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四开展社会性保健教育五培养传统养生专业人才六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6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生 命一生命的起源二生命的运动形式三. 生命的维持和死亡第二节 天 年一天年的概念“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二寿命时间年龄生物学年龄15-17 青少年,18-44 为青年人,45-59 为中年人,60-74 为老年前期,75-89 为老年期,90 岁以上为长寿期。三健康人的生理特征(一)生理健康特征1眼睛有神2呼吸微徐 3二便正常 4脉象缓匀 5形体壮实 6面色红润7牙齿坚固8双耳聪敏9腰腿灵便 10声音宏亮 11须发润泽 12食欲正常 (
6、二)心理健康特征1精神愉快 2记忆良好 (三)现代医学的健康指数1.血压指数2血脂指数73.体重指数第三节 衰老一衰老的原因1肾阳亏虚 2脾胃虚衰 3心脏虚衰 4肝脏衰惫 5肺脏衰弱 6精气衰竭 7阴阳失调二早衰的原因(一)社会因素(二)自然环境(三)遗传因素(四)七情太过(五)劳逸失度第四节 天人相应一生气通天(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1四时与情志 2四时与气血 3四时与脏腑经络 4四时与发病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二顺应自然和主观能动作用三人与社会的统一观第五节 形神合一一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念(一)神为生命之主(二)形为生命之基8(三)
7、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二形神共养(一)守神全形(二)保形全神第六节 动静互涵一动静互涵的概念二生命体的动静统一观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一)静以养神(二)动以养形(三)动静适宜第七节 协调平衡一协调平衡与生命活动二协调平衡与保健功法(一)元素平衡保健法(二)交替运动平衡法第八节 正气为本一. 正气是生命之根(一)保精护肾(二)调养脾胃9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1养宜适度2养勿过偏 3审因施养 七持之以恒1养生贯穿一生2练功贵在精专 3养生重在生活化10第五章 精神养生第一节 情志变化一情志变化的保健(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1七情与脏腑的关系 2七情与气血的关系(二)七情的致病特点1与精神刺激有关 2直接伤及脏腑 3影响脏腑气机 4情志波动,可致病情改变 (三)情志的保健二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一)社会因素(二)环境因素(三)病理因素三情志对健康的影响(一)情志刺激的性质与程度差异七情之中,有六情属恶性刺激,唯有喜属于良性刺激。分为暴发性和渐进性刺激两大类。(二)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1体质差异 2性格差异 3年龄差异 4性别差异 第二节 调神养生法一清静养神(一)调养心神是养生之本(二)清静养神的方法1少私寡欲 2养心敛思 二立志养德(一)立志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