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DL/T 6641999Technical guide for infrared diagnosis of alive equipmen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 1999-08-02 批准 1999-10-01 实施前 言本标准是根据原电力工业部 1995 年电力行业标准计划项目(技综199515 号文) 的安排制定的。本标准项目承担单位为河北省电力局,由省局委托邯郸电业局承办。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指导设备管理人员和现场工作人员,应用红外诊断技术对带电设备的表面温度场进行检测和诊断,发现设备的缺陷和异常情况,为设备检修提供依据,为开
2、展设备状态维修创造条件,提高设备运行的可靠率。本标准是在没有国内外类似标准借鉴的情况下,由起草人员经过调查研究,搜集了国内外的应用成果和科研成果,经过分析、综合和试验验证,多次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而制定的。本标准的实施将对电力行业红外诊断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及设备检修制度的改革起推动作用。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 都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 D、附录 E、附录 F、附录 G、附录 H 都是提示的附录。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邯郸电业局、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力公司热工研究院、福建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江西省电力试验研究所、广东省电力试验研究所、
3、内蒙古电力科学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胡世征、程玉兰、廖福旺、陈洪岗、杨楚明、侯善敬、赵墨林、李世忠、申兴忠、胡洪钧、阎军、陈永义。本标准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部负责解释。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红外诊断对象、诊断方法和设备缺陷的判断依据,对红外检测和诊断技术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电力行业中具有电流、电压致热效应或其他致热效应的设备。电力用户对带电设备进行红外检测和诊断时,可参照本标准执行。注:只要表面发出的红外辐射不受阻挡,都属于红外诊断技术的有效监测设备,例如:旋转电机、变压器、断路器、互感器、电力电容器、避雷器、电力电缆、母线、导线、绝缘子串、组合电器、低压电器及二次回路等。
4、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 75587 旋转电机基本技术要求GB 76390 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T 70641996 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GB 767487 六氟化硫封闭式组合电器GB/T 12604.91996 无损检测术语 红外检测DL/T 57295 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3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1 带电设备 alive equipment传导负荷电流(试验电流
5、)或加有运行电压(试验电压) 的设备。3.2 温升 temperature rise用同一检测仪器相继测得的被测物表面温度和环境温度参照体表面温度之差。3.3 温差 temperature difference用同一检测仪器相继测得的不同被测物或同一被测物不同部位之间的温度差。3.4 相对温差 relative temperature difference两个对应测点之间的温差与其中较热点的温升之比的百分数。相对温差 t可用下式求出:(1)式中: 1 和 T1发热点的温升和温度; 2 和 T2正常相对应点的温升和温度;T0环境参照体的温度。3.5 环境温度参照体 reference body
6、of ambient temperature用来采集环境温度的物体叫环境温度参照体。它可能不具有当时的真实环境温度,但它具有与被测物相似的物理属性,并与被测物处在相似的环境之中。3.6 外部缺陷 external defect凡致热效应部位裸露,能用红外检测仪器直接检测出的缺陷。3.7 内部缺陷 internal defect凡致热效应部位被封闭,不能用红外检测仪器直接检测,只能通过设备表面的温度场进行比较、分析和计算才能确定的缺陷。4 基本要求4.1 对检测仪器的要求4.1.1 红外测温仪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测温精确度较高,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要好,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仪器的距离系
7、数应满足实测距离的要求,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真实性。4.1.2 红外热电视应操作简单,携带方便,有较好的测温精确度,测量结果的重复性要好,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图像清晰,具有图像锁定、记录和输出功能。4.1.3 红外热像仪应图像清晰、稳定,不受测量环境中高压电磁场的干扰,具有必要的图像分析功能,具有较高的温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应满足实测距离的要求,具有较高的测量精确度和合适的测温范围。4.2 对被检测设备的要求4.2.1 被检测电气设备应为带电设备。4.2.2 检测时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应打开遮挡红外辐射的门或盖板。4.2.3 新设备选型时宜考虑进行红外检测的可能性。4.3 对
8、检测环境的要求4.3.1 检测目标及环境的温度不宜低于 5,如果必须在低温下进行检测,应注意仪器自身的工作温度要求,同时还应考虑水汽结冰使某些进水受潮的设备的缺陷漏检。4.3.2 空气湿度不宜大于 85%,不应在有雷、雨、雾、雪及风速超过 0.5m/s 的环境下进行检测。若检测中风速发生明显变化,应记录风速,必要时按附录 D 修正测量数据。4.3.3 室外检测应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或阴天进行。4.3.4 室内检测宜闭灯进行,被测物应避免灯光直射。4.4 检测诊断周期4.4.1 运行电气设备的红外检测和诊断周期,应根据电气设备的重要性、电压等级、负荷率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4.4.2 一般情况下
9、,应对全部设备一年检测一次,发电厂、重要的枢纽站、重负荷站及运行环境恶劣或设备老化的变电站可适当缩短检测周期。4.4.3 新建、扩改建或大修的电气设备在带负荷后的一个月内(但最早不得少于 24h)应进行一次红外检测和诊断,对 110kV 及以上的电压互感器、耦合电容器、避雷器等设备应进行准确测温,求出各元件的温升值,作为分析这些设备参数变化的原始资料。4.4.4 旋转电机的检测诊断周期应参照 DL/T 5961996 的第 5 章及本标准的附录 B 和附录 C 的有关规定执行。4.5 操作方法4.5.1 红外检测时一般先用红外热像仪或红外热电视对所有应测部位进行全面扫描,找出热态异常部位,然后
10、对异常部位和重点检测设备进行准确测温。4.5.2 准确测温应注意下列各项:a)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不同的环境温度参照体;b)测量设备发热点、正常相的对应点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时,应使用同一仪器相继测量;c)正确选择被测物体的发射率( 见附录 E);d)作同类比较时,要注意保持仪器与各对应测点的距离一致,方位一致;e)正确键入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并选择适当的测温范围;f)应从不同方位进行检测,求出最热点的温度值;g)记录异常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和发热相、正常相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4.6 设备缺陷性质4.6.1 一般缺陷,是指对近期安全运行影响不大的缺陷。可列入年、季
11、度检修计划中消除。4.6.2 重大缺陷,是指缺陷比较重大,但设备仍可在短期内继续安全运行的缺陷。应在短期内消除,消除前应加强监视。4.6.3 紧急缺陷,是指严重程度已使设备不能安全运行,随时可能导致发生事故或危及人身安全的缺陷。必须尽快消除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进行处理。5 诊断方法和判断依据5.1 表面温度判断法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 GB 763 的有关规定(见附录 A),凡温度(或温升)超过标准者可根据设备温度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的重要性及设备承受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在小负荷率下温升超标或承受机械应力较大的设备要从严定性。5.2 相对温差判断法5
12、.2.1 对电流致热型设备,若发现设备的导流部分热态异常,应按 4.5 的规定进行准确测温,按公式(1)算出相对温差值,按表 1 的规定判断设备缺陷的性质。表 1 部分电流致热型设备的相对温差判据相对温差值%设备类型一般缺陷 重大缺陷 视同紧急缺陷SF6 断路器 20 80 95真空断路器 20 80 95充油套管 20 80 95高压开关柜 35 80 95空气断路器 50 80 95隔离开关 35 80 95其他导流设备 35 80 955.2.2 当发热点的温升值小于 10K 时,不宜按表 1 的规定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于负荷率小、温升小但相对温差大的设备,如果有条件改变负荷率,可增大
13、负荷电流后进行复测,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当无法进行此类复测时,可暂定为一般缺陷,并注意监视。5.3 同类比较法5.3.1 在同一电气回路中,当三相电流对称和三相(或两相) 设备相同时,比较三相(或两相)电流致热型设备对应部位的温升值,可判断设备是否正常。若三相设备同时出现异常,可与同回路的同类设备比较。当三相负荷电流不对称时,应考虑负荷电流的影响。5.3.2 对于型号规格相同的电压致热型设备,可根据其对应点温升值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电压致热型设备的缺陷宜用允许温升或同类允许温差的判断依据确定。一般情况下,当同类温差超过允许温升值的 30%时,应定为重大缺陷。当三相电压不对称时应考虑工作
14、电压的影响。5.4 热谱图分析法根据同类设备在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下的热谱图的差异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5.5 档案分析法分析同一设备在不同时期的检测数据(例如温升、相对温差和热谱图) ,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趋势和变化速率,以判断设备是否正常。6 各种电气设备红外诊断导引6.1 发电机和电动机6.1.1 定子绕组接头质量不良检测方法分为外加电流检测法(见附录 B)和停机直接检测法。外加电流检测法是在发电机或电动机定子绕组中加入试验电流 IS,待温升稳定后,对所有绕组接头进行热谱图记录并分析。适用于透平型发电机、水轮发电机和电动机。判断依据见表 2。表 2 定子绕组接头质量诊断判断依据序号 分析方
15、法 判 断 依 据 说 明1 直方图法温度低且分布集中的接头质量良好;温度高且分布离散的接头有缺陷;温度值高且远离连续分布区的接头有重大缺陷适用于接头结构一致的电机2 数据统计法温差 T 超过下列数值为有缺陷:I S=0.5Ie 时,绝缘头为 10K,裸露头为 5K;当 IS 为其他值时,绝缘头为10K2IS/Ie,裸露头 5K2IS/IeI e 为电机额定电流;适用于接头结构复杂的电机;根据接头结构分类统计测温结果;去掉明显的高温值,取其余温度值的加权平均值Tp,求出各接头的温差T= T-Tp停机直接检测法适用于能迅速停机并可以很快进入检测位置的水轮发电机。它利用负荷电流的余热对接头进行热谱
16、图记录并分析。判断依据见表 2。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和图 H2。6.1.2 定子铁芯绝缘质量不良6.1.2.1 试验方法见附录 C,判断依据见 DL/T 5961996 表 1 第 10 项。6.1.2.2 对于 200MW 及以上透平型发电机,试验时磁通密度宜为 1.4T 或不小于 80%设计磁密。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6.1.3 碳刷和集电环接触不合格碳刷和集电环的检测宜在机组满负荷时进行。集电环的温度及温升限值按 GB/T 7064和 GB 755 执行,一般温升限值 80K,温度限值 120。当温升或温度均未超过限值时,对温度分布不均匀,超过平均温升 30K 的碳刷
17、应视为不合格。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4。6.1.4 其他部位缺陷发电机或电动机端盖因漏磁所引起的涡流损耗发热,轴承发热,冷却系统局部堵塞等缺陷也可通过红外检测准确定位。6.2 变压器和电抗器6.2.1 箱体涡流损耗发热变压器漏磁通产生的涡流损耗引起箱体或部分连接螺杆发热,其热像特征是以漏磁通穿过而形成环流的区域为中心的热谱图。涡流损耗所引起的箱体温度不得超过 DL/T 57295 的 4.1.3 所规定的顶层油温的允许值。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5。6.2.2 变压器内部异常发热当变压器内部出现异常发热时,有可能引起箱体局部温度升高。这种热谱图不具有环流形状。这类缺陷同时伴有变压器内
18、部油的气化,可采用红外诊断与色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6。6.2.3 冷却装置及油路系统异常6.2.3.1 潜油泵过热热谱图上有明显热区。6.2.3.2 管道堵塞或阀门未开无热油循环的部分管道或散热器在热谱图上呈现低温区。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H7。6.2.3.3 油枕缺油或假油位热谱图上油枕内油气分界面清晰可辨。6.2.3.4 油枕内有积水热谱图上油枕底部有明显的水油分界面。6.2.4 高压套管缺陷6.2.4.1 介质损耗增大热像特征是套管整体温度偏高。正常时同类比较相间温差不应超过 1K。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8。6.2.4.2 套管缺油热谱图上有明
19、显的油气分界面。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9 和图 H10。6.2.4.3 导电回路连接件接触不良热像特征是一个以发热点为中心的热谱图。可根据 5.2 和 5.3 的有关判据来判断。6.2.5 铁芯绝缘不良干式变压器在热谱图上表现为以缺陷部位为中心的局部温度升高。油浸式变压器在吊罩后施加一定的试验电压才能观测铁芯的绝缘损坏情况,必要时配合变压器大修进行。6.3 高压断路器6.3.1 外部连接件接触不良同 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1。6.3.2 内部连接件接触不良是指封闭在断路器内部的动静触头、中间触头及静触头座接触不良。6.3.2.1 少油断路器少油断路器进行相间比较时
20、,相间温差不应大于 10K。为便于掌握少油断路器内部的温度情况,可参考表 3 的内外部温差参考值。a)动、静触头接触不良是指动、静触头间的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其热像是一个以顶帽下部为最高温度的热谱图,以 T1 表示顶帽的最高温度,T 2 表示瓷套外表的温度,T 3 表示瓷套下法兰的温度,则有 T1T3T2,据此可定位缺陷部位在动静触头处。b)中间触头接触不良是指中间触头的接触电阻过大,引起发热,其热像是一个以下部瓷套基座法兰为最高温度的热谱图,有 T3T1T2,据此可定位缺陷部位在中间触头处。c)静触头基座接触不良是指静触头基座与铝帽内台面接触不良而引起的发热,其热像是一个以顶帽中部为最高
21、温度的热谱图,有 T1T3T2,并且 T3 与 T2 接近,据此可定位缺陷部位在静触头基座处。d)少油断路器内部缺陷性质的判断1)当内部元件温度(表面温度加内外温差参考值)超过附录 A 的规定时应定为重大缺陷。2)根据表面温度算出相对温差值,按表 1 规定判断。表 3 少油断路器内外部温差参考值各部位内外温差 K电压等级 kV动静触头与顶帽 中间触头与法兰 基座连接与顶帽610 3040 2030 203035 4050 3040 3040110220 5070 4060 4060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2图 H14。6.3.2.2 多油断路器内部触头接触不良是指断路器内部的触头接触电阻
22、过大,引起发热。其热像特征是箱体上部油面处温度较高,且温度从上至下是递减的。进行相间比较时,油箱外表的相间温差不应大于 2K。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5。6.3.2.3 其他断路器其他断路器可参照本导则有关规定执行,如 SF6 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可参照 5.2 规定执行。6.4 电压互感器6.4.1 电磁型电压互感器6.4.1.1 内部损耗异常电磁型电压互感器的储油柜表面温升及相间温差不得超过表 4 的规定,必要时可配合色谱及电气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6。表 4 电磁型电压互感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和相间温差值电压等级 kV 表面最大温升 K
23、相间温差 K610 4.03566 5.0 1.5110 5.0 1.5220 6.0 1.86.4.1.2 缺油在热谱图上油气交界面清晰可辨。当油面降至储油柜以下时互感器的散热条件变坏,可引起整体温度升高。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7。6.4.2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6.4.2.1 分压电容器部分同 6.8.2。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3。6.4.2.2 中间变压器部分同 6.4.1.1。6.5 电流互感器6.5.1 内部损耗异常电流互感器的储油柜表面温升及相间温差不得超过表 5 的规定,必要时可配合色谱及电气试验结果综合分析,确定缺陷的性质及处理意见。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8
24、 和图H20。表 5 电流互感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和相间温差值电压等级 kV 表面最大温升 K 相间温差 K610 4.03566 4.0 1.2110 4.0 1.2220500 4.5 1.46.5.2 内部连接件接触不良其热像特征是以接触不良处为中心的热谱图,最高温度在出线头或顶部油面处。这类缺陷的性质可用 5.2 的规定确定。电流互感器内部连接件接触不良时,内外部的温差为30K45K,为了保证内部温度不超过附录 A 的规定,油浸式互感器的表面温度应限制在55以下。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19。 6.5.3 外部连接件接触不良同 6.2.4.3。6.5.4 缺油同 6.4.1.2。6.5
25、.5 外壳发热某些设计制造不合理的干式电流互感器用导磁材料做外壳,而且没有采取限制磁通的措施,因涡流损耗大而发热。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1。6.6 电力电缆6.6.1 出线接头接触不良同 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2。6.6.2 电缆头局部绝缘不良是指电缆头因加工不良或长期运行造成绝缘局部损伤、受潮、劣化等缺陷,其特征是电缆头交叉处出现局部绝缘区域温升偏大。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3。6.6.3 电缆头整体绝缘不良是指电缆头因加工不良或长期运行造成绝缘整体受潮、劣化等缺陷,其特征是整个电缆头温度偏高。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4。6.6.4 电缆头出线套管
26、绝缘不良是指 35kV 以上电缆出线套管因密封不良,引起进水受潮的缺陷。其特征是套管整体温度升高,靠近法兰的中下部温度偏高,同类比较时相间温差不应超过 0.5K。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5。6.6.5 电缆整体发热是指电缆绝缘老化或过负荷运行所引起的缺陷。电缆及电缆头的外表最高允许温升不得超过表 6 的规定。表 6 各种电缆的最高允许工作温升表面允许温升 K电 缆 类 型 内部长期允许温度 带铠装 不带铠装6kV 以下 65 20 25油性浸渍绝缘电缆 20kV35kV 60 15 20充油电缆 7580 2530 2025交联聚乙烯电缆 8090 3040 2535橡胶皮电缆 65 2
27、0 256.7 避雷器6.7.1 普阀式避雷器普阀式避雷器的判断可按表 7 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相间温差超过表 7 规定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的性质及处理意见。表 7 FZ 型避雷器允许的工作温升及相间温差参考值电压等级 kV 正常热像特征 异常热像特征 允许温升 K 相间温差KFZ-36 0.5 或 1.0 FZ-10瓷套中上部有微弱发热发热区温升异常增大 1.0 或 1.5 0.5FZ-1535 1.5 或 2.0 0.6FZ-4060瓷套上下各有一微弱发热区各发热区或元件间温升不一致,整体或个别部位温升异常增大2.0 或 3.0 0.9FZ-110大多数组合元件的上部有一发热区
28、,且温升自上而下依次降低(有的组合元可能有两个发热区)元件发热程度不符合自上而下依次降低的规律,整体和个别元件温升异常。3.0 或 5.0 1.5FZ-220各元件上部有一发热区,且元件温升自上而下依次降低7.0 或 9.0 2.7注1 配电型普阀避雷器正常时接近环境温度,凡出现热区者均属异常。2 允许工作温升的大值适用于室内设备,小值适用于无风条件下的室外设备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6 和图 H27。6.7.2 磁吹避雷器磁吹避雷器的诊断可按表 8 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相间温差超过表 8 规定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表 8 FCZ 型避雷器允许的相同温差及最大温
29、升参考值电压等级 kV 正常热像特征 异常热像特征 允许温升 K 相间温差 KFCZ-35 0.5 或 1.0 FCZ-110瓷套整体有轻微发热局部或整体明显发热 1.0 或 1.5 0.5FCZ-220 2.0 或 2.5 0.8FCZ-330 2.5 或 3.0 0.9FCZ-500资套整体有一定发热且上节温度略高组合元件温升不符合上部略高的规律,局部或整体明显发热 4.0 或 5.0 1.5注1 机电型 2kV15kV 的磁吹避雷器正常时瓷套基本无发热,凡出现明显热区者均为异常。2 允许温升的大值适用于室内设备,小值适用于无风条件下的室外设备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8。6.7.3
30、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诊断可按表 9 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相间温差超过表9 规定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29。表 9 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允许的相间温差及最大工作温升参考值电压等级kV正常热像特征 异常热像特征 允许温升 K 相间温差 K320 0.5 3560 1.0 110 1.0 或 1.5 0.5220 1.5 或 2.0 0.6330500整体有轻微发热,热场分布基本均匀整体或局部有明显发热3.0 或 4.0 1.2注1 有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正常时整体温度与环境温度基本相同,凡出现整体或局部发热者均属异常。2 允许温
31、升大值适用于室内设备,小值适用于无风条件下的室外设备6.8 电力电容器6.8.1 并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 )并联电容器(串联电容器 )的判断按表 10 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同类相对温差超标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性质及处理意见。表 10 并联电容器( 串联电容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及同类相对温差值浸渍材料 正常热像特征 异常热像特征 允许温升 K 相对温差%十二烷基苯 75T om二芳基乙烷 80T om硅 油中上部及顶部铁壳有明显温升整体或局部出现异常高的温升85T om30注:T om 为设备安装场所年最高环境温度,若厂家另有规定按厂家要求执行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0。6.8.2
32、 耦合电容器耦合电容器的判断按表 11 的规定执行。当热像异常或温升超标或同类温差超标时,应用其他试验手段确定缺陷的性质及处理意见。表 11 耦合电容器允许的最大温升及同类温差参考值电压等级 kV 正常热像特征 异常热像特征 允许温升 K 同类温差 K35 瓷套表面有轻微发热膜纸 0.5油纸 1.0110220 膜纸 1.5油纸 3.00.51.0330 膜纸 2.0油纸 4.00.61.2500瓷套表面有一定发热整体或局部有明显发热膜纸 2.0油纸 5.00.61.5注:耦合电容器上中部出现明显的温度梯度,可能是内部缺油,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1 和图 H32。6.
33、9 绝缘子6.9.1 瓷绝缘子串a)正常绝缘子串的温度分布同电压分布规律对应,即呈不对称的马鞍型,相邻绝缘子之间温差很小(参见附录 F)。b)低值绝缘子的热像特征是钢帽温升偏大,零值绝缘子是钢帽温升偏低,污秽绝缘子表现为瓷盘温升偏大。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4 和图 H35。6.9.2 支持绝缘子正常的支持绝缘子在靠近导体处有轻微发热,异常绝缘子则表现为整体或局部明显发热。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6。6.10 其他设备6.10.1 导线、母线、隔离开关等连接部位接触不良。同 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37。6.10.2 穿墙套管支撑板发热大电流穿墙套管的支撑铁板未
34、开口,引起较大的涡流损耗。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H38。6.10.3 阻波器内避雷器损坏正常的避雷器基本不发热。如明显发热说明避雷器已损坏。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H39。6.10.4 二次回路接触不良同 6.2.4.3。诊断实例见附录 H 的图 H40。7 红外检测和诊断工作的技术管理7.1 设备停电检修之前要做好红外检测诊断工作。必要时用其他检测手段核实红外诊断的结果,检修后复查缺陷是否真正消除。7.2 红外诊断提出的缺陷应纳入设备缺陷管理制度的范围。7.3 红外检测和诊断的数据资料(包括现场记录、设备照片、设备热谱图、磁盘( 卡)、录像带及图像计算机分析处理记录等),应妥善保管,立案存
35、档。7.4 现场记录应有专用的表格(见附录 G)。7.5 红外检测和诊断人员应及时提出检测诊断报告。附录 A(标准的附录 )交流高压电器在长期工作时的发热(GB76390)3.2 条电器中各零件、材料及介质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不应超过表 A1 中所规定的数值。注:空气和 SF6 用作高压电器产品的介质时,其长期工作时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不需限制。表 A1 电器中各零件材料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最高允许温度 周围空气温度为 40时的允许温升 K序号电器零件、材料及介质的类别 1)、2)、3)、4) 空气中 SF6 中 油 中 空气中 SF6 中 油 中触头 5)、6) 裸铜或裸铜合金 75 90
36、80 35 50 40镀锡 90 90 90 50 50 501镀银或镀镍(包括镀厚银及镶银片) 105 105 90 65 65 50用螺栓或其他等效方法连接的导体接合部分 7)裸铜2(铜合金) 和裸铝( 铝合 90 105 100 50 65 60金)镀(搪)锡 105 105 100 65 65 60镀银(镀厚银) 或镀镍 115 115 100 75 75 603用其他裸金属制成或表面镀其他材料的触头或连接 8)用螺栓或螺钉与外部导体连接的端子 9) 裸铜(铜合金) 和裸铝(铝合金 ) 90 60 镀(搪)锡或镀银( 镀厚银) 105 65 4其他镀层 8) 5 油开关用油 10)、1
37、1) 90 506起弹簧作用的金属零件 12) 下列等级的绝缘材料及与其接触的金属零件13)、 14)、 15)a)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Y(对不浸渍材料) 85 90 45 50 A(对浸在油中或浸渍过的) 100 100 100 60 60 60E、B、F、H 110 100 110 70 70 60b)不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Y(对未浸渍过的材料) 90 90 50 50 A(对浸渍过的材料) 100 100 100 60 60 60E 120 120 100 80 80 60B 130 130 100 90 90 60F 155 155 100 115 115 60H
38、180 180 100 140 140 60c)漆 油基漆 100 100 100 60 60 607合成漆 120 120 100 80 80 608不与绝缘材料(油除外)接触的金属零件(触头除 外)a)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裸铜、裸铜合金或镀银 120 120 100 80 80 60裸铝、裸铝合金或镀银 110 110 100 70 70 60钢、铸铁及其他 110 110 100 70 70 60b)不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 裸铜、裸铜合金、镀银 145 145 100 105 105 60铝、裸铝合金、镀银 135 135 100 95 95 601)相同零件、材料及介
39、质,其功能属于本表所列的几种不同类别时,其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按各类别中最低值考虑。2)本表中数值不适用于处于真空中的零件和材料。3)封闭式组合电器、金属封闭开关设备等外壳的最高允许温度和温升由其相应的标准规定( 见表 A2)。4)以不损害周围的绝缘材料为限。5)当动、静触头有不同镀层时,其允许温度和温升应选取本表中允许值较低的镀层之值。6)涂、镀触头,在按电器的相应标准进行下列试验后,接触表面应保留镀层,否则按裸触头处理。a)关合试验和开断试验(如果有的话 );b)热稳定试验;c)机械寿命试验。7)当两种不同镀层的金属材料紧固连接时,允许温升值以较高者计。8)其值应根据材料的特性来决定。9)此
40、值不受所连外部导体端子涂镀情况的影响。10)以油的上层部位为准。11)当采用低闪点的油时,其温升值的确定应考虑油的汽化和氧化作用。12)以不损害材料之弹性为限。13)绝缘材料的耐热分级按 GB11021 的规定执行。14)对不需要考虑发热对机械强度影响的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的最高允许温度既不高于所接触的绝缘材料的最高允许温度,亦不得高于本表中序号 8 项 b)所规定的值。15)耐热等级超过 H 级者以不导致周围零件损坏为限表 A2 组合电器外壳的允许温升外 壳 部 位 在环境温度为 40时的允许温升 K运行人员易触及的部位 30运行人员易触及但操作时不触及的部位 40运行人员不易触及的个别部
41、位 65注:对温升超过 40K 的部位应作出明显的高温标记,以防维修人员触及,并应保证不损害周围的绝缘材料和密封材料附录 B(标准的附录)发电机定子绕组接头质量的外加电流检测法B1 检测周期B1.1 机组交接验收时。B1.2 直流电阻超标时。B1.3 更换绕组或绝缘后。B1.4 必要时。B2 检测要求B2.1 外加电流可为直流或交流,直流电源可采用硅整流电源,直流电焊机或备用励磁机。B2.2 电流值宜达到绕组额定电流 Ie 的 50%以上,受条件限制,可适当减小。B2.3 电流增长要分阶段进行,以 0.1Ie0.2I e 的梯度上升,时间间隔为 20min30min 。B2.4 当绕组温升稳定
42、时,对所有绕组接头进行热像记录。B2.5 检测完成后,将电流分段减少至零。B2.6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找出有缺陷的接头。B2.7 对有缺陷的接头进行解体分析,修复后复测。B3 注意事项B3.1 无条件抽出转子时,应采取措施使转子无剩磁。B3.2 定子周围应无明显对流通风和各种热流。B3.3 试验过程中要利用电机原来埋设的测温元件检测铁芯和绕组温度,超过有关规定时应停止试验。B3.4 绕组温升稳定是指绕组在外加电流不变的情况下 30min 内温度上升小于 0.5。附录 C(标准的附录)发电机定子铁芯绝缘的红外检测方法C1 检测周期C1.1 交接验收,定子安装完毕未穿转子前。C1.2 第一次
43、大修,转子抽出后。C1.3 重新组装或更换、修理硅钢片后。C1.4 更换定子槽楔后。C1.5 必要时。C2 检测方法C2.1 根据有关的参数和计算,选择合适的励磁匝数和测量匝数,接线完毕后,用热像仪测量定子铁芯的初始温度和环境温度。C2.2 可以用厂用电源或用 380V 低压厂用电源经调压器升高后对定子铁芯励磁。一般来说 125MW 及以下汽轮发电机,利用 380V 直接合闸励磁能满足 1T 以上的试验磁密。C2.3 对 200MW 及以上汽轮发电机,为了使试验磁密符合 6.1.2.2 的要求,可采用图 C1的并联补偿的接线方法,减少试验电源容量。C2.4 达到试验磁密 10min 后,开始进
44、行红外检测,并根据热谱图将明显过热的部位逐一做出标记。以后每隔 10min 检测一次,到规定的试验时间时,还应测出铁芯齿的最低温度,并把缺陷部位的热谱图一一记录下来。C2.5 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温升和温差超过规定值的部位应进行处理,处理后再复测。C3 注意事项C3.1 定子周围应无明显对流通风和各种热流。C3.2 对汽轮发电机应将热像仪置于膛外,且在汽、励两侧检测;对直径较大的水轮发电机,应在膛内检测。检测时应尽量减少漏磁对仪器的影响。B1厂用变压器;C电力电容器;B2中间变压器;WL励磁线圈 1 匝;T三相调压器;WM测量电压线圈 1 匝图 C1 200MW 及以上汽轮发电机定子铁芯试验接
45、线图C3.3 对直径较大的水轮发电机,应考虑由于磁密分布不均匀所引起的误差。C3.4 试验中若发现铁芯任意处的温度超过规定值(一般为 105)或有异常现象时,应立即停止试验。附录 D(提示的附录 )关于风速的修正计算D1 当风速小于 1.5m/s 时,定量检测值可按下式进行修正(D1)式中: 0无风时的温升,K ; v风速为 v 时的温升,K;v风速,m/s;W衰减系数,迎风取 1.3,背风取 0.9。D2 当风速大于 1.5m/s 时,定量检测值可按下式进行修正(D2)式中: 01在风速 v1 下的温升,K ; 02在风速 v2 下的温升,K 。无合适的风速计时,可参考表 D1 估计风速。表
46、 D1 风级、风速与表象风 级 风 速 m/s 风 名 地面现象0 0 0.2 无风 静烟直上1 0.31.5 软风 烟能表示风向,树叶略有摇动2 1.63.3 轻风 人脸感觉有风,树叶有微响,旗开始飘动3 3.45.4 微风 树叶和很细的树枝摇动不息,旗展开4 5.57.9 和风 能吹起地面的灰尘和纸张,小树枝摇动附录 E(提示的附录)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材 料 温度 发射率近似 值 材 料 温度 发射率近似 值抛光铝或铝箔 100 0.09 棉纺织品(全颜色) 0.95轻度氧化铝 25600 0.100.20 丝绸 0.78强氧化铝 25600 0.300.40 羊毛 0.78黄铜镜面
47、28 0.03 皮肤 0.98氧化黄铜 200600 0.610.59 木材 0.78抛光铸铁 200 0.21 树皮 0.98加工铸铁 20 0.44 石头 0.92完全生锈轧铁板 20 0.69 混凝土 0.94完全生锈氧化 22 0.66 石子 0.280.44钢完全生锈铁板 25 0.80 墙粉 0.92完全生锈铸铁 40250 0.95 石棉板 25 0.96镀锌亮铁板 28 0.23 大理石 23 0.93黑亮漆(喷在粗糙铁上) 26 0.88 红砖 20 0.95黑或白漆 3890 0.800.95 白砖 100 0.90平滑黑漆 3890 0.960.98 白砖 1000 0.
48、70亮漆(所有颜色) 0.90 沥青 0200 0.85非亮漆 0.95 玻璃(面) 23 0.94纸 0100 0.800.95 碳片 0.85不透明塑料 0.95 绝缘片 0.910.94瓷器(亮) 23 0.92 金属片 0.880.90电瓷 0.900.92 环氧玻璃板 0.80屋顶材料 20 0.91 镀金铜片 0.30水 0100 0.950.96 涂焊料的铜 0.35冰 0.98 铜丝 0.870.88附录 F(提示的附录)瓷绝缘子串的发热经验公式及公布电压的参考值F1 绝缘子串的发热功率的近似表达式(F1)(F2)式中:P第 k 片绝缘子的发热功率,W ;Ufk第 k 片绝缘子上的分布电压,V;Rjk第 k 片绝缘子的绝缘电阻,;Xd等效电抗;n绝缘子串的片数;C0钢帽与钢脚之间的平均电容值, F。F2 分布电压参考值见表 F1表 F1 正常绝缘子串分布电压参考值分布电压参考值(编号从导线起)kV电压绝缘 1 2 3 4 5 6 7 8 9 10 n-2 n-1 n等级kV子片数3 9.0 5.0 6.0 354 8.0 4.5 3.5 4.0 5 11.0 7.6 6.0 5.0 5.0 606 11.0 7.0 7.0 5.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