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课件:组织行为学复习.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813048 上传时间:2020-01-11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组织行为学复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课件:组织行为学复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课件:组织行为学复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课件:组织行为学复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课件:组织行为学复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组织行为学复习,2011年6月,题型,名词解释 简答题 论述题 分析判断题,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在组织机构中,相互作用的管理者和员工其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与规律,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管理科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特点: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管理学科所不同的是: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视角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的关注焦点是组织中人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宗旨在于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与规律,霍桑实验发现: 荣誉感 责任感 自主感 成就感 尊重感 胜任感 良好的人际关系,1、人是管理的核心 2、人是管理的出发点 3、人是管理的归宿 4、人是管理的目的,人,现代管理的基本立点,观察法:通过

2、简单的观察工具或观察者的感觉器官,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合目的的、系统的观察,将观察结果按照时间顺序完整地记录在案,然后对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从中找出研究对象心理和行为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方法,即为观察法。,观察法的适用范围 对所研究对象无法控制; 如果对研究对象加以控制,则可能影响行为的真实性; 因社会道德原因,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的不足 费时、费力、花费高; 难以进行验证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常常被质疑; 观察结果不易量化,精确性程度不容易把握; 观察时容易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谈话法: 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编制若干问题,以口头传递的方式向被试提出,要求他们一一做答,并将回答记录在案,对

3、其进行分析以找出心理和行为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即为谈话法。谈话法分为有结构访谈和无结构访谈两种形式。,问卷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编制若干问题,以书面传递的方式向被试提出,要求他们一一做答,并对回答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找出心理和行为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即为问卷法。,编制问卷注意事项: 充分尊重被试,对涉及到被试隐私、个人体征、家庭生活等方面的敏感问题,不可强行调查。 在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种族、道德、伦理、情感等方面的社会问题,提问方式应避免单刀直入,以免导致被试心理压力过大,出现回答“公式化”。 问卷题目数量适中,不宜过长,以免引起被试过度疲劳,影响研究质量。 为保证调查质量,需要对调查

4、者进行培训。,人性假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经济人假说 社会人假说 自我实现人假说 复杂人假说,人性假设理论的核心及人性研究的意义: 核心:在于回答一个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选择到某个组织(即单位)工作?也就是,他出于什么原因或什么考虑选择这份工作?出于什么原因或考虑选择这个组织(单位)?概言之,即:个体工作行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研究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研究。 意义:人性假设的研究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管理途径的生长点、出发点和根据。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适合本组织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实现人财物三者的最佳配置。,激励的基本思想和机制:基本思想:人的工作积极性是一定要激

5、励的;激励指向人的内在潜能;激励发生在组织与员工相互选择过程中。机制:激励是利用某种有效的手段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产生积极性的基础是人有某种需要,寻求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人的内在动力,推动个体去行为,以实现需要的满足。,激励的作用: 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兴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充分发掘人的内在潜能,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绩效取决于员工个体的工作能力乘以激励,管理者是否能够有效激励员工直接决定着工作绩效。公式:工作绩效 = 工作能力X 激励,需要:所谓需要,指个体处于心理或生理匮乏状态时的心理体验。 动机:所谓动机,指推动个体活动以达

6、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提出者:亚伯拉罕马斯洛 主要思想: 人有五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性的需要; 安全需要:逃避危险和威胁的需要; 爱和归属需要:对情感、友谊和群体的需要; 尊重需要:自尊、他尊; 自我实现需要:发挥内在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和自我生存意义的需要。,如何理解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能忽略人的需要。 必须整体性的进行理解该理论,不能把一个一个要素割裂开来单独看问题。 需要与工作动机的关系是复杂的,需要满足并不一定就能够唤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知觉及其特性:定义:知觉是指个体对出现在眼前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特性:知觉是主体能动反

7、映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活动,反映公式为:SOR,即刺激主体反映。区别于SR镜式反应模式,个体在知觉活动中的特点是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反映结果受到主体内在因素的影响。,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经常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整体性的表现: 接近律个体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倾向于将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 相似律在其他特点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于事物的观察,倾向将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知觉的选择性:个体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所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均做出反映,而是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反映。这种对外界

8、信息有选择地进行加工的认知特点即为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恒常性:在观察客观事物时,当客体的物理特性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个体的知觉并不因此发生相应变化,而是保持着相对稳定性。,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又叫“初次印象”或首因效应。指个体根据认知对象最初提供的信息加工形成认知结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把认知对象所属群体的特征简单嫁接在认知对象身上,即依群体特征形成对认知对象个体的认知结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指个体根据认知对象表现出来的某个突出特征,由此推演而形成对其整体性认知结论。,定势:指个体在知觉过程中,因其自身先前已经形成对该类事物的经验图式,而依照经验图

9、式对认知对象进行知觉,并做出整体性认知结论。,影响知觉准确性的主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强度大的刺激易引起知觉(体积、响度、颜色) 运动的刺激易引起知觉对比鲜明的刺激易引起知觉新异的刺激易引起知觉(形状、表现)受到强化的刺激易引起知觉(重复、强调、奖惩) 主观因素生理状态:如视力、听力、疾病、疲劳、饮酒、吸食麻醉品等心理状态:如注意、知识、经验、情绪、态度、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个性、理想、价值观等,提高知觉准确性的方法: 我们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 打破知觉习惯,摆脱习惯化的影响。 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照系。 克服知觉定势。 避免受情绪或动机的影响。 养成不断检验准确性的

10、习惯。 注意、注意、再注意。,德波诺关于创造的基本思想: 从问题出发,就问题而思考问题,不要从观念出发,以观念替代思考,简单从观念推导出结论。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不要固守于自己已有的认识立场。 善于从对立意见中寻找合理性,寻找价值要素,不要即时否定、全盘否定,不要总以批判的态度对待不同意见。,态度的定义及其特点:定义:个体对某一具体对象的比较稳固、比较持久的心理结构。特点:具体、稳定、持久,态度的重要性:态度是拥有我们所希望的生活的关键因素。态度决定我们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从与谁结婚到为了生存我们做什么。它将决定我们怎样对待失败、怎样对待成功和是否会成功,它将决定我们的命运。态度是建立或毁灭我

11、们的职业生涯、个人关系、幸福和满意度的定数。事实上,态度决定我们整个生活的演变和状态。,反面信息在沟通中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反面信息在沟通中的作用突出表现为“预防注射效应”,即当信息传递者在向他人传递正面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告之某些与正面信息相对立的观点或意见,并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其做出纯理性地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反面信息具有三个正面作用: 有助于强化正面信息对信息接受者的影响力,增强对正面观点的坚定信念。 有助于提升信息接受者对反面信息的识别能力,更清醒地明辨是非,鉴别对错。 有助于建立抵御反面观点侵袭的心理防线,获得对反面观点的心理免疫力。,个性及其结构: 定义: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

12、总和。 结构: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气质的定义:不同类型的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动力特征。,性格的定义:个体稳定的社会态度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气质与性格的差异: 气质部分与遗传相关,性格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具有社会意义、道德含义。 气质改变的难度大于性格。,个性研究的意义:(1)了解员工个性,充分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特点。(2)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确保每位员工工作愉快。(3)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个性所长,将其安排到最适合他的工作岗位,以使其自我特长、自我价值能够最

13、充分地实现。(4)尽量避开员工的个性短处,将因之可能带来的对工作效率的影响降到最低,可能带来的对员工个体心理挫折感降到最低,以确保工作高效率,及增强员工个体的自信心。,能力: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所必备的心理素质。,群体:群体是指在特定目标下,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相互作用基础上的集合。,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群体成员之间因相互作用建立在某种个人相同或相似性上的群体。,如何管理非正式群体: 坚持研究先行、与人为善、区别对待、团结为本的原则。 充分发挥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非正式群体的作用,大胆提拔和使用该群体的核心人物,以此将全体成员更加牢固地凝聚在组织目标之下,激

14、发出更加高昂的工作积极性。 对于与组织目标背离或不一致的非正式群体,不能简单的打压或将其拆分,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好该组织核心人物态度转变的工作上,争取核心人物从抵制、抗拒组织目标到接受、认同组织目标,以此带动整个群体成员的变化。,决策:决策指在确立某个行为目标之后,从若干能够达到目标的方案中寻找“满意”方案的行为过程。,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比较,双因素理论的基本思想: 研究者:赫茨伯格 激励因素。与工作直接关联的因素,工作本身的因素 。如工作的责任感、工作的荣誉感、工作的胜任感、工作的价值感、工作的成就感、工作给自己带来的前途、工作本身的前途等。 保健因素。工作以外因素。如工作环境、工作条件、领

15、导类型、领导方式、人际关系、工资、福利、奖金等。 激励因素的作用在于直接唤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健因素的作用在于消除不满,有助于调动积极性。,双因素理论的管理意义: 激励因素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所在。 保健因素的作用在于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这个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期望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管理意义: 研究者:弗隆 主要思想: 目标的激励力量=效价X期望效价:个体对目标价值的主观评估期望:个体对目标实现可能性的主观评估 对现代管理的提示:第一,竭力宣传目标的效价;第二,控制员工对目标的期望值。作为管理者,不能出于一时的考虑而拔高期望值。,公平理论的主要思想: 研究者:亚当斯 主要思想: 公平是相对的,是人内在的心理体验,即公平感。 公平是人与人相互比较的结果。 比较因素:A:付出、所得;B:付出、所得。 比较通常发生在具有某种相同相似的人之间,一者为另一者的参照系。 不公平感是一种心理动力,推动个体去改变不公平状态,追求公平。,公平理论的管理意义: 坚持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破除大锅饭,在分配问题不搞“一碗水端平”。 围绕组织目标,建构富有激励机制的参照系,引导员工努力向上。 高度关注员工因感到不公平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及时调解矛盾,做好思想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