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关评论,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相关评论,孙中山为秋瑾烈士题词“巾帼英雄”,相关评论,1958年9月9日,吴玉章为秋瑾烈士题词。,纪念场所,秋瑾烈士纪念碑,纪念场所,绍兴大通学堂,秋瑾(18751907),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 ,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词中典故,“为篱下,黄花开遍”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四面歌残终破楚”有人说作者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指斥清政府腐败无能,屈膝投降,使我国陷入孤立无援、
2、四面受敌的困境之中;有人说作者用这个典故是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你觉得哪种说法有道理?为什么?,写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赏 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
3、我写照,一幅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在我们眼前展开,作者运用“列与烈”两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词中典故,“不因人热”。因:依靠。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此处反用其语“因人常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词中典故,莽红尘,何处
4、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复杂心情,1.冲破家庭牢笼的喜悦激动|国将破的忧虑。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残歌终破楚。 2.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万丈豪情。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3.知音难觅的苦闷忧愁。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折磨。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主 旨,这首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而感人。 (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秋瑾的创作,秋瑾短促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诗词。现在秋瑾集收存诗
5、、词、歌220多首,另有集外佚诗约15首,共二百四十余首。如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其诗作可分为前后期。前期:1891-1904 咏物写景、感事抒怀、思念亲友。后期:1904-1907 革命豪情,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秋瑾绝命书,痛同胞之醉梦犹昏, 悲祖国之陆沉谁挽? 日暮穷途,徒下新亭之泪; 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 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 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歌。 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 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 中原回首肠堪断!,满江红怒发冲冠 (南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秋瑾诗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腻”,又有男儿的“豪迈劲爽”,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之美”和独具魅力的“女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