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85581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从西方传到中国的思想文化理论,被中国共产党人所运用,成为了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其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是与当时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而如今,中国正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使马克思主义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就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就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相结合20 世纪初,努力寻找救国之路的仁人志士欲挽救民族的危亡,在纷繁庞杂的众多思想和方案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而后,在后来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2、,更加证明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要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势必存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因此,现阶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中的一种,其能够最终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结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诚如前文所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列强的入侵,使得原本就千疮百孔的中国

3、社会更加变得水深火热。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努力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后来的实践证明,无论是农民阶级的暴力革命还是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状。只有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运用的时候,中国的社会才出现了黎明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使其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是一种客观上的必然,是本土文化在危机状态中的一种必然选择。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上升为指导思想,获得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仅是中国社会革命和变

4、革的需要,同时与中国文化及其自身的特质是分不开的。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使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成为可能“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具体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他们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典范。“实事求是”源自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即把实事求是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批判的继承了“事即物” 、 “是即理”的传统观点,阐明了从客观事物中寻找真理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既坚持了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创造性地赋予中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现代科学意义的内涵和外延。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实事求是”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原理,强调寻求真理要从客观实际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现实世界是可认识的, “实事求是”强调的从现实出发认识客观世界是以现实世界的可认识性为前提的。而中国传统哲学也强调“实” 、注重“行”的务实精神,这就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它毕竟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它是由欧洲人以欧洲的思维方式和文字而创立的,其中对中国情况的直接论述并不多,它本身并不能自动解决中国的问题。与时俱进则是马

6、克思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内涵。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要想做到与时俱进,在中国生根、发芽、结果,就必须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即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继承人类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更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在坚持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所以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供了哲学依据。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纷繁庞杂,其中不乏丰富的唯物论思想和

7、辩证思维。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管子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范缜的“无神论”和王夫之的“元气说”等思想,都是这一朴素的唯物思想的生动写照。虽然带有很大的猜测性、直观性和模糊性,在科学性上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相提并论,但是这种朴素的思想却是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之本质精神的。中国的辩证思维渊源于殷商时代产生的阴阳五行说,正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这种辩证思维在以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周易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 ,强调阴阳对立面对事物发展的推动作用,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乱生于治,怯

8、生于勇,弱生于强”(孙子兵法),再到万物“皆各有耦”(洪范传)、 “一物两体”(正蒙参两)等思想,古代的思想家对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现象作出了全面的阐释;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张子正蒙注太易)等格言同样渗透出了传统文化中“尚变”的思想,指明了事物发展的方向。诸如此类,这些都是中国辩证法的精髓。正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营养,又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并顺利地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同”思想与马克思所述的共产主义世界有“默契的渊源”实现“天下大同”是中

9、国人民自古就有的理想和追求,“大同”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里,有一种“大同”思想,并且源远流长。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这一“自由人的联合体” ,指出共产主义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追求共产主义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否定现存自我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以现有的历史基础为前提。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大同社会”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价值取向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已经内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素养,成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中的宝贵财富。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10、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其对于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饥饿,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的目标指向,不仅具有一定意义的现实批判性和超越性,也渗透出了平等、公平与自由的社会理念,这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建立在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精神发展高度文明的共产主义社会在价值取向和理念上多少存有一定程度上的契合性。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在,相通的价值观可以加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融合的深度与速度。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追求和取向上的这种相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4、中国建设先进文

11、化的内在要求。建国以后,毛泽东确立了“要建设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的方针,指出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这一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和发展。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的文化也一股脑地涌进了中国社会,对中国的文化进行补充的同时,也在肆意冲击和腐蚀着本土文化,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护中国本土文化,还要促进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势必要用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中国优秀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初探在学习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门课程时,笔者就有诸多疑问。而最令

12、笔者不能明白地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后何去何从的问题。从近代到当代,马克思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带领着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其要继续指导中国的改革和实践,就必须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改造的过程总体来说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也就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也发出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一边要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边又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

13、中,老师曾说,大力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继续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促进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本土文化精深博大,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 ,形成了一整套体系,而这个体系中所蕴含的文化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的骨子里,根深蒂固,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或者去除的。而马克思主义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要使其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同时也要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被问及,最终中国的传统文化将何去何从时,老师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将最终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成

14、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文化。而笔者则认为不然。首先,正如前面所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数次受到外来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但是最终这些外来文化无不消失于中华大地,融入到中国文化的怀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在这无数次的冲击中,也形成了中国文化“宽容” 、 “包容并蓄”的特性。其次,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些并不能证明其必将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国的主导文化。从历史的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次成功,都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结果。从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思想、 “科学发展观”等,每一次的胜利,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内。这就说明,马克思主义要想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其要是脱离了中国的国情,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则必然不能成功。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在现当代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仍将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将逐渐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演变成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以往的那些外来文化一样。(以上观点纯属一家之言,有不妥之处请老师指教)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