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复习方案】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全国新课标版,专题八诗歌阅读,返回目录,真题 指导,考点 技法,训练 检测,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返回目录,真题 指导,考点 技法,训练 检测,返回目录,新课标全国卷考试说明中对“古代诗文阅读”考点提出的“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的要求,都是以突破语言障碍、读懂诗歌为前提的。,返回目录,诗歌鉴赏一般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知道具体每一句在讲什么;第二步是了解作者是如何写的,即用了什么艺术手法;第三步是掌握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其中第一步是基础。近年各省市的诗歌鉴赏题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侧重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想在2016
2、年高考中赢得诗歌鉴赏题的高分,必须学会读懂诗歌。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必须转变“轻读诗、重做题”的观念,沉下心去,反复咀嚼,多加品析,做到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 真题体验 2014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早发罗邺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返回目录,真题 指导,(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5分) _ 答案及解析见本讲“现场指导”。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_ 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
3、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首先,应该明确“背”字的意思。其次,展开联想和想象,描述画面内容。一个“背”字写出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最后,点出“背”字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结合诗歌中表达感情的关键字眼“愁”“独”等来把握诗歌的情感。读懂诗歌 见本讲“现场指导”。,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2013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
4、血,哀今征敛无。 注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隐字: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_ (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给我一颗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长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收,但后来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诗句的意思,解答时不需要展开想象和联想,只需把诗句的意思翻译出来,然后连缀成文即可。答出故事梗概的,给2分;答出“欲辨不
5、成书”意思的,给1分;答出“哀今征敛无”意思的,给1分。,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_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能够根据上下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诗歌主旨的能力。要深刻理解“征敛”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悲哀。这道题有很好的导向性,要求考生鉴赏诗歌必须立足诗歌文本,深入解读形象,,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隐字”的寓意要联系珍珠来之不易,从而透露百姓心中的隐痛。“化为血”
6、要联系珍珠是征敛之物,公家征敛的不是珍珠,而是百姓的血汗,从而揭示其寓意。 读懂诗歌 见本题第(1)小题的答案。,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 现场指导 2014湖北卷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5分) (原诗见本讲“真题体验”第1题),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真题 指导, 考点精讲 角度一读懂诗的题目标题是诗歌内容的重要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内容,有的揭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诗歌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
7、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就可以看出其体裁。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一般在题目中含有“歌、行、引、曲、吟、谣”等表示体裁的字,如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诗。,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对点训练】阅读下列诗歌的题目,指出从题目中读出的内容。1.2014江苏卷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_ 1. 点明了时间(休暇日);点明了事件(访王侍御);点明了事件的结果(不遇)。 2. 2014安徽卷
8、阮郎归西湖春暮 _ 2. 点明了地点(西湖);点明了时令(暮春)。,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3.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_ 3. 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韩湘); 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 4.咏素蝶诗 _ 4. 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5.征人怨_ 5. 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 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_ 6. 交代了时间(中夜);地点(西园);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返回目录
9、,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角度二读懂诗歌正文理解“诗家语”古代诗歌的语言属于抒情话语系统,这种语言是一种“变形的语言”,之所以要做变形处理,完全是由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决定的。具体如下:,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 以词语倒装的方式组句古代诗歌对词语的运用打破了一般语法上的“主谓宾”的固有顺序。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词语在单个诗句内的倒装组句。如崔颢黄鹤楼中的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汉阳树晴川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的倒装变形。若按常规词序来表达,读起来则会有别扭之感,也不易形成223的节奏,且“萋”不能与首联之“楼”,颔联之“
10、悠”,尾联之“愁”押韵;再者,“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视觉意象也得不到强调,很难引出尾联之登楼远眺者的乡愁。我们分析这个例子的时候,就要考虑“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格律的要求”这两个因素。此类例子较多,大家应选取典型的诗句悉心揣摩,力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词语在两个诗句之间的倒装组句。如王翰的凉州词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第一句中的“葡萄美酒”是第二句中的“欲饮”的宾语,倒装的作用是强化“葡萄美酒”这一形象的视觉效果,突出五光十色的筵席盛况。,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2. 以词语超常规搭配的方式组
11、句所谓超常规搭配是指词语突破了常规的搭配习惯,表面上有悖于生活逻辑,实则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合乎诗意的表达。以这种方式组接的句子最能表现出诗人的独特感受。如南宋词人张孝祥的西江月黄陵庙上阕的起调两句“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就属于超常规搭配、锤炼颇佳的句子。“明月”居然可以“满载”,“秋江”居然可以“平铺”,这似乎有悖于生活逻辑,但它却具有了极强的艺术真实性。词人巧妙地将抽象与具象嫁接在一起,便有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感染力。,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这起首二句不仅点明了行船的季节,描写了洞庭湖上风浪未起的景色,而且营造了一种烟波浩渺的雄阔意境,这与词人达观豪迈的胸襟是极为
12、相称的,为下面写自己不畏风浪险阻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奠定了整首词作的情感基调。,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3. 以省略压缩词语的方式组句诗歌的语言为了力求凝练传神,往往会以省略压缩词语的方式组句。省略压缩的情形比较复杂,譬如省略句子的一些主要成分,或主语,或谓语,或宾语,或介词,因此要求学生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一种可能考到的题目。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的对话,但作者采用寓问于答的方法,将其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
13、空白,让我们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有时连极关键的动词也可以全部省略,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按句意当为:闻鸡声,出茅店,见残月一弯,上板桥,踏秋霜,留下足迹。,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4. 句子的反常规组合在古代诗歌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接顺序也可以突破常规,它不一定会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的前因后果、情感的次第演进等方面的逻辑规律,这样反而能收到突兀奇警、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如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
14、,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首联便是句子的反常组合。按常理,应先说“昨夜”,再说“今朝”,这里却把朝闻离歌之事置于句首叙说,营造出与朋友别离的悲凉氛围。,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总之,语序的倒置在形式上主要是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在内容上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些意蕴,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 在读懂“诗家语”的基础上,把诗歌当作文言文来对待。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可以翻译为:风急、天高、猿猴长啸,显得十分悲哀;在水清沙白的河洲的上空,鸟儿
15、在盘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落下;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而来。面对秋景感慨自己万里漂泊常年为客;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因病断酒。在“读懂”这一步上,要着重把握好两个“明”字:明题意,明诗意。,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对点训练】 2012山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注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 吴松:即吴淞,江名。,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7读懂诗歌。(
16、1)题目提供信息:_点明了作者的行程和地点:行船在吴淞江上。(2)翻译诗歌正文: _早晨的路上(晓路),细雨潇潇(雨萧萧),空气中有几丝清冷,江南水乡(江乡)正是黄叶飘飞的时候(叶正飘)。因为天气开始变冷了(天寒),大雁怎会不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雁声急),一年将尽(岁晚),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迢不可及(客程遥)。鸟儿躲避着,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时而后退的船(鸟避征帆却),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鱼惊荡桨跳)。独坐孤舟的我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孤舟宿何许)?放眼望去,最佳地点就是一轮霜月下(霜月)那久负盛名
17、的枫桥(系枫桥)。 (3)有明显“诗家语”特征的句子是:_ (3)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8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 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细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9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_ 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角度三读意象、表情词语诗歌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寓意,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因此,意象也是作者的
18、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如“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等;“月亮”“鸿雁”常常是相思的象征;“梧桐”“芭蕉”“猿猴”是凄凉、悲伤的象征;“红豆”“连理枝”“比翼鸟”是美好的恋情的象征。,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中诸如“愁”“忆”“思”“喜”“苦”“暗”等一些词语往往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抓住这些表情词语,特别是一些动词和形容词,也有助于读懂诗歌。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一个“愁”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
19、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对点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空伫立。10读懂诗歌。(1)题目提供信息: _,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点明了地点(淇上)、事件(送赵仙舟)、题材(送别诗)。(2)翻译诗歌正文: _ (2)短暂的相逢,还未尽情喜悦,却又离别在即,现在又悲伤起来了。为友人饯行,我已经感到离别的悲伤,想到自己又要独自回到荒城更感惆怅。天凉了,刺骨的寒风带着几丝哀伤,远方的山依旧是那般明净清幽。黄昏时节,那湍急的河水亦奔腾咆哮着流向
20、远方。解开那紧系的缆绳,转眼间友人已然远去,只在身后留下滔滔的江水,而那远去的身影,在我的视线中渐渐模糊,却又是那般清晰,恍若他依旧伫立在我眼前。,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3)读意象、表情词语: _ (3)意象:“荒城”“天寒”“远山”“日暮”“长河”。表情词语:“笑”“泣”“伤离”“愁”。,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1请用几个短语概括这首诗中诗人所经历的情感阶段。诗人在表达感情时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选择其中的一种,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_ 11. 情感阶段:相逢时的欢愉,离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
21、河等凄清的景象,传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细节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诗人内心的怅惘以及对友人的不舍。(能答对任意一种,并能简要分析即可),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解析 回答第一问时,应抓住 “笑”“泣”“伤离”“愁” 这几个表情词语。回答第二问时,应注意审题,题干中问的是艺术手法,应先指出手法,再指出诗句中是如何体现这种手法的以及抒发了什么情感。,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犹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_ 12. 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去,诗人仍然
22、伫立在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诗人主观上不愿意离去,写出诗人对朋友不舍的深情。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诗人空对无际的长河。“空”字侧重表现诗人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惆怅、失落之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以及对诗歌内容的评价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在回答理由时按照炼字题的答题思路解答。,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角度四读注释“高考试卷上没有无用的文字。”既然诗歌带有注释,其中必然有对理解诗歌、对答题有提示性、暗示性的信
23、息,有的甚至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所以这些注释信息不能忽视。常见的注释所暗示的内容有: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注 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这首词是他闲居期间的作品。偃蹇:高耸、傲慢的样子。生:语气助词,无义
24、。,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3读懂诗歌。(1)题目提供信息:_ _ (1)“独游西岩”即“独(于)西岩游”,点明了人物(独自一人)、地点(西岩)、事件(游览)。,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2)翻译诗歌正文:_(2)耸立的青山啊,你孤傲,不听召唤,还会有谁喜欢你呢?(青山回应)岁暮寒冬,常到溪边来住吧,(让咱们相互为伴,共同面对风寒)。当月露山头,已是高悬中天了。明月、山峦、清澈的小溪,仿佛都在静听(我)朗诵的离骚,(但愿它们能明了我的心志)。(3)注释暗示信息:_(3)注释反映了词人正处于闲居的状态,正文中提到了离骚,说明词人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
25、民。,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4本词刻画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请概括回答并结合词意加以分析。_14. 本词刻画了怀才不遇、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虽然词人心怀天下,但屡遭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独诵离骚,表现出词人如屈子一般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人胸怀之磊落高洁。,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解析 这首词乍一看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与青山、明月相交游,心情本应轻松愉快,细加品味则不然。词中描写的是: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词人孑然一身居于山中溪畔,长夜无眠,
26、独咏离骚。这是一幅多么凄清、幽独而又含有晶莹色泽的图画啊!图画中的主人公,不正是有志难申、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作者的形象吗?,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15有人评价这首词物与我、景与情“融溶亲密”,请结合词意具体分析。_15. 青山感念岁暮天寒“劝我溪边住”,对我深切关怀;明月夜夜到青溪陪“我”,“听读离骚去”,更是视“我”如知己。词中的“青山”“明月”都是人格化的自我,而我亦如傲岸的青山、高洁的明月,物我之间亲密融合。岁暮天寒,素月清辉与澄澈的溪水相映,画面凄清幽独,与独游西岩的词人那孤寂、忧愤的内心情感融合无间。,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解析 开头“青
27、山”两句,写出了词人对青山的一片痴情。“岁晚”两句写貌似傲岸的青山对词人充满了情意。岁暮寒冬,青山劝词人到溪边来住,相互为伴,以御寒风。下片着重写山中明月,既承接上片“劝我溪边住”,又另辟新的境界,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 结尾两句,明月不仅有形有影,而且有意有情,它默默地听着词人读离骚。从明月由“来”到“去”,说明词人深夜未眠,足见其忧愤之至。,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 技法点拨 技法15读懂诗歌运用修辞手法的技法高考诗歌鉴赏题中常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用典、夸张、比拟(拟人)、对比、叠字、顶真、通感等。在高考复习中,需引导考生运用修辞知识来赏析诗歌。,返回目录,第
28、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一、比喻1. 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读懂诗歌 我的心像一根用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诗词赏析 作者以“磁针石”比喻自己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2. 暗喻。所谓暗喻,即不用比喻词,而用“是、成、变为”等词,把某事物比拟成和它有相似关系的另一事物,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君当作
29、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读懂诗歌 你应当做高山上的磐石,我应当做河边的蒲苇。诗词赏析 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作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韧的蒲苇,表现了各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决心。,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3. 借喻。所谓借喻,即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读懂诗歌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诗词赏析 “孤蓬”即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中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4. 博喻。所谓博喻,即连续用几个喻体来说明或描绘本体。若问
30、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读懂诗歌 要问我的愁有多深多长?它就像这烟雨笼罩的一川青草,就像这满城随风飘飞的柳絮一般沸沸扬扬,就像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迷迷茫茫。诗词赏析 这里以江南景色(“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比喻忧愁的深广,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获得“贺梅子”的雅号。答题思路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甲比喻成乙,写出了甲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二、借代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事物来代替,这就叫“借代”。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31、陈陶陇西行)读懂诗歌 唐军誓死横扫匈奴,奋不顾身,边境上五千名精兵战死在胡尘中。诗词赏析 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指代战士。这是用衣服指代人。答题思路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诗中用什么代指什么(本体),使本体更加生动、形象。,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三、夸张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性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的、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读懂诗歌 燕山的雪花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诗词赏析 “燕山雪花大如席”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32、。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腾、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寒冷。,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答题思路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突出)了被夸张物的什么特点,或突出了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或表现了什么。,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四、拟人拟人是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或感情的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读懂诗歌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的余晖长留在花间。诗词赏析 “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以生命,把
33、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是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答题思路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某物生命力(把物人格化),显得生动、形象,表现了其什么样的特点,或移情于物,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五、双关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意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含有两种意思,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读懂诗歌 回想当初与郎君相识时,情投意合,两心如一。理顺丝线放入织机,谁曾料到竟织不成匹。诗词赏析 “丝”即丝线,同“情思”的“思”谐音;“匹”
34、即布匹,同“匹配”的“匹”谐音。“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表面上讲织丝不成匹段,实际上是讲两个人不能成配偶。,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答题思路 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其表面的意思是什么,而实际上是指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六、顶真顶真,即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起头,顺序而下,一般由三项或更多项组成。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达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读懂诗歌
35、 弯弯的月儿挂在高高的城头,城头的月亮出来照着凉州。凉州七里就住着十万户人家,胡人大半会弹琵琶。琵琶一曲令人肝肠欲断,风声萧萧,长夜漫漫。,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赏析 顶真的修辞手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婉转,既显示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答题思路 运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结构严密,上下衔接更紧密,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七、叠字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的表达上,叠字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
36、、写物和抒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读懂诗歌 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在夜空中闪烁着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布的梭子,织布的梭子飞快地转着,织机札札作响。整天烦乱以致织不成匹,泪,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只隔一道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 诗词赏析 “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出她深沉悲切的思恋之情。“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的银河为何隔
37、断有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最后两句中的“盈盈”和“脉脉”,写出双星可望而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叠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营造了奇幻的氛围,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答题思路 运用了叠字的手法,该词具体写出了什么(要从词义的角度思考),表现(人或物)什么特点,增强诗歌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性,更有利于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八、反复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
38、辞手法叫作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气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读懂诗歌 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的遗址,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赏析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都只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答题思路 某一句反复,突出(强调)什么内容或
39、情感。,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九、对偶对偶是用对称的字句加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读懂诗歌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随着秋风纷纷落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常年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多病之躯独登高台。,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赏析 这四句对偶很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效果: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答题思路 具体说明诗句上下联哪些内容相对,表现了什么思
40、想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十、排比排比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读懂诗歌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饱满挺秀。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赏析 最后四句以排比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情状,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其愉快的心情。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
41、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读懂诗歌 时世艰危时便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气节,他的光辉形象将永垂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赏析 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显示节操的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是颂扬他人,二是鼓励自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力。答题思路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哪些内容形成排比,渲染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十一、通感通感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中使各种感官产生的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绿杨烟外晓寒轻
42、,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读懂诗歌 烟雾笼罩着嫩绿的杨柳,清晨的轻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地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诗词赏析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人间词话)“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来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答题思路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把什么感觉当作什么感觉来写,表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十二、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
43、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读懂诗歌 战士在前线出生入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诗词赏析 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军们骄奢淫逸。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示了出来。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读懂诗歌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手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大厦里。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陶者与富贵人家的对比,控诉与指斥社会中的不合理、不平等现象劳动人民不能享有劳动成果。答题思路 运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指出将什么内容进行了对比,突出了什么(依据句意分析),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返回目录,第1讲读懂诗歌始鉴赏,考点 技法,十三、用典用典,是指在诗中引用典故,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读懂诗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去不复返。诗词赏析 苏轼在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客居荆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