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句式,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句四类。,一、判断句,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及其变体。这是古汉语中表 示判断的典型格式。翻译时,句中出现的“者”、 “也”不译,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2、“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3、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用副词“非、不、无”等表示否定判断。,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
2、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6、没有标志词的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助词“耳”表示判断,译为“是啊” 如:此亡秦之续耳。,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见谓语”式。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
3、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三、倒装句,(1)动词宾语前置,I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如:(1)古之人不
4、余欺也。(石钟山记)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II、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III、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并不多见。 如:(1)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3)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唯(惟)是”或“唯(惟)之”等格式,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如成语“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介词 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的宾语一般要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放在介词之前:,I、疑问代
5、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II、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前,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III、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鸿门宴),四、省略句,(三)宾语的省略,1、动词宾语的省略如:屠惧,投( )以骨。,2、使令动词后兼词的省略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3、介词宾语的省略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分人。,(四)、介词“于”、“以”常省略,如:今臣来,大王见臣( )列观。 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于,以,之,扶苏,狼,小结,感谢各位指导 恳请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