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在高二文科 1 班进行的,课堂内容推进平稳。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是: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并学会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最后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地理条件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概括田纳西河流域的优势、劣势,进而推断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田纳西河流域两次开发治理的结果对比,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并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的成
2、功综合开发治理,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以此达到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的。本节课教学容量大,教材安排了 2 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与流域有关的基础知识,重点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北京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措施,并获得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重点内容是“田纳西2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备课时我进行了知识内容的合理配置,尽量做到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教学中通过
3、师生对案例的剖析、研究、归纳、总结,强化师生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逐步学会了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学案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进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课堂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同时注重学生阅读材料、表达观点、分析图表的综合能力,强调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流畅生动并且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有很好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摒弃了形式上的活跃,但却做到了让每个学生的大脑积极思考起来,整堂课效果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
4、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中达到教学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的积极性。但教学过程中总有些不足。比如在对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地势对交通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只注重了对航运的分析,而忽略对陆路交通的分析。应补充分析该流域重点发展航运的原因,除水系发达、水量大外,还有山区陆上交通不便,修路成本高,运费也不经济的原因。再比如,在学习梯级开发时,只注重了建水坝的优点的学习,而未3让学生思考建水坝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修建水坝时应注意的基本常识,如坝址的选择、坝高的选择以及库区内的移民问题等。由于上述问题在课堂未得到及时讲解,学生可能会误以为,凡是建坝就只有好处没有弊端;就有可能认为任何情况下,只要治理河流就要梯级开发,而不能科学地认识,何种情况下应建大坝,何种情况下应建小水坝,进行梯级开发;还有,在讨论水电建设时,只让学生注意到了它的有点,而忽略了发电站工作时,其放出的尾水及停止发电时会影响到水中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生态等。这些认识是都不全面的,还有可能会给学生留下终生的思想影响,假如有一天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又恰好是某个地域的决策者,可能就会在上述问题上做出有偏差的决定,从而给社会经济和当地生态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