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法家、道家的治国思想1、儒家思想 孔子:仁,礼,为政以德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以礼治国,礼法并施2、法家思想: 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变法革新3、道家思想: 无为而治,温故知新,归纳概括,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年:汉武帝以后:宋朝: 理学,产生,发展,遭到打击,不受重视,新儒学,确立统治地位;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汉初约70年的时间) 1.背景吸取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需要休养生息,2、作用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使西汉初年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2、出现了文景之治,为汉武帝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兴起的背景经济恢复,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王国问题突出,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2、新儒学的内容:,(1)“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君权神授”、“天人感应”,(4)“三纲五常”,(3)德主刑辅,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积极:1. 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有利于限制君主权力,抑制暴政消极: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阻碍了科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中有哪些是对孔
3、孟之道的继承?哪些是对孔孟之道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仁、仁政和礼发展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2、汉武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态度:秦始皇“焚书坑儒”,压制儒家思想;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质相同:两者均属于文化专制政策,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服务。,课堂总结,经济残破,黄老之学,经济发展,中央集权要求,儒学自身发展,新儒学思想,内容,地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正统,德主刑辅三纲五常,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的思想学术在不断的相互渗透、改造,以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同
4、时又反作用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基本流派:,一、背景:,1、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动摇,儒学出现了危机。2、唐宋时期, “三教合一”的潮流出现。3、唐宋儒家学者为重兴儒学,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得到丰富和更新。,1)“理”是世界的本原。 理表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人自身 理表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人类社会 2) “格物致知”的方法 3) “存天理,灭人欲”2、陆王心学的内容 1)“心”是世界的本源 2)致良知反省内心,1、程朱理学的内容:,(一)程朱理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书影,2、程朱理学的地位,南宋以后- 逐渐发展成
5、官方哲学明朝- 确定了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思考:程朱理学被官学化的主要原因?,消极影响,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 压抑、扼杀自然欲求。,积 极 影 响,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三、宋明理学的影响,地位及深远影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探究】从东汉以后,儒学面临挑战,却没有失去正统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宋明时期儒学是如何发展的?从儒学发展经历中你有何启示。,原因:儒学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儒学家对儒学本身的改造。发展: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启示:社会存在决
6、定社会意识; 社会发生变化,统治思想也应该及时调整; 危机的出现恰恰是发展的新起点。,归纳概括,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初年:汉武帝以后:宋朝: 理学,产生,发展,遭到打击,不受重视,新儒学,确立统治地位;从此成为中国传统思想主流,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 ,D,1(2013广东江门高三期末14)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
7、D理学思想,B,5(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8(辽宁省丹东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A思想统一 B三纲五常 C君权神授 D以刑辅德,9(河南省豫南九校201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
8、历史试题)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 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B,10、汉武帝接受新儒学的根本原因在于:A、其“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吸收各家思想,适应不同阶级的要求D、汉武帝对先秦儒学的不满,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
9、民以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4分),(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材料二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6分),(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
10、大力提倡儒学。 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材料三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是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2分),(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学习动物精神,11、机智应变的猴子:工作的流程有时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新人的优势在于不了解既有的做法,而能创造出新的创意与点子。一味 地接受工作的交付, 只能学到工作方法 的皮毛,能思考应 变的人,才会学到 方法的精髓。,学习动物精神,12、善解人意的海豚:常常问自己:我是主管该怎么办才能有助于更好的处理事情的方法。在工作上善解人意, 会减轻主管、共 事者的负担,也 让你更具人缘。,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