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众人类学 重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716671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66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众人类学 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大众人类学 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大众人类学 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大众人类学 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大众人类学 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大众人类学课程引论(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分支,1:1 :1:1 学习方法)本讲提纲: (1). 教学目的(2 ) .教学内容(3 ) .教学方法1、教学目的大众人类学作为公共平台通识教育素质选修课程,是以人类学要义的阐述为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人类学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学的基本概念,掌握人类学的基本技能和观察、分析、解释问题的方法,以达到以人为本,拓展视野,培养兴趣,启迪心智,提升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为同学们提供一根“扁担” ,担当起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任。通过对人类学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认识,理解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范式,掌握人类学的要义以及发展趋势,对人类学的核

2、心内容有一个纲要性的把握,为今后进一步认识人类文化、完善自我打下良好的根基。为此,要求学生认真听课,阅读推荐书目,做到课前有预习,课堂有疑问,课后有思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创新。2、教学内容人类学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即“研究人的学问(science of man) 。 ”大众人类学(anthropology for the general public)以人类学的学科属性与研究领域;人类学简史;体质人类学与人类的演化;语言学与人类认知;民族的、大众的文化;考古学与史前文化;田野调查方法与民族志写作;族群理论、身份认同;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应用人类学(教育、都市、医学、工商、

3、职业生涯) ;宗教与艺术;影视人类学与民族志电影;经济人类学与资源配置;生态人类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学的发展趋势与人类学的未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讲授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十六讲,总教学时数为 34 学时。3、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主,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课堂互动讨论、实例解读、田野实践等方式,传道授业解惑,启发学生的兴趣。1.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教学2.参与式互动、案例教学3.课堂小组讨论、撰写读书心得4.影视观摩、实地考察1:1:1:1 教学法1:课堂教学 2 学时1:文献检索 2 小时1:阅读 2 小时1:写作 2 千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选课班级的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

4、,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二、人类学的学科属性和研究领域(人类学是什么,人类学的研究领域是什么)第一节 人类学是什么词源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从词源上考证,“anthropology”一词,源自古希腊文 anthropos(人或与人有关的)和 logy(学问或研究) 。前者是词根,后者是词尾,二者结合,意思是“与人有关的研究”或“研究人的学问。”演化 当然,由古希腊文意义到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人类学”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和改变, “人类学”所表达和承载的意义和内涵,也在其演化改变的过程中构建了自身的独特和广阔的体系。所谓“人的科学” ,其所

5、指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而又极其缺乏具体性的解释,人类学在仅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其学科对象的具体性在其广阔的意义范围内得到了纵向的扩充。拉丁文“人类学”一词出现在 16 世纪初期,德国学者用它泛指人体解剖和人体生物学。19 世纪 40 年代,人类学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近代人类历史上许多其他标志性事件的出现和发明一样,人类学的出现和发展同样与人类史上具有突破意义的一大事件地理大发现相关。新大陆的发现,新殖民地的开辟,这一系列人类在空间地理上的革命,使人们对异民族及其异文化产生了兴趣,并由猎奇开始了对这些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思考进而是系统的研究工作。人类学由出现到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过程是由

6、人类学家和相对于欧美文化的“异民族”人民所共同促成和推进而来。学科界定的两种传统 人类学最先发生在欧洲,之后便传播到世界各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人类学现今仍然走在这一学科领域的前沿地带。由于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不同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词汇和对“人类学”的界说也不完全一样。这种差别可主要分为英美传统和欧陆传统两种区别。在英美等国家,人类学指研究人类体质及文化的综合性学科,强调既要研究人类的生物属性,也要研究人类的文化属性,二者结合才能体现人类学的整体性。在以德、法和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欧洲其他国家中,人类学仅指前者有关人类体质研究的部分。有关文化研究的部分,则被称为“民族学” (eth

7、nology) 。他们大多认为,人类学和民族学并不是谁隶属于谁的学科,而是两个并列的独立学科。在欧美,民族学只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有时也称为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当然,要指出的是,这种学科名称和内涵上的差异是不同国家的学术传统使然,并不代表谁比谁优越或更先进。在中国, “ethnology”一词始见于 1931 年,最初译为“民种学” 。1926 年,蔡元培先生将其译作“民族学” ,故学术界一般认为蔡氏是中国民族学的创始人之一。实际上,英美和欧陆两种不同的学术传统都先后传入我国,且各有影响。随着国际间交流和交往的增加, “人类学”和“民族学”在名称和属性上的差别有渐趋一致的倾向。1954 年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有关高等教育中“社会科学”设置的研究报告里指出,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上大致相同,人们易于接受包含了“民族学”和“民族志”(ethnography)的“人类学”这一名称。另外,从“研究人的学科”这一意义出发,则我们可以发现,诸如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甚至哲学、文学等都是研究“人”或者“人类行为”的学科。然而它们的历史都比人类学更长久,且并不是隶属与人类学的分支,而是各自独立的学科。因此,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出人类学与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常认为,这些学科所研究的只是人类或其行为的某一方面,而人类学则关注人类及其文化的整体。人类学

9、家所关心的是鉴别并解释某些特定人类族群所共同享有的典型文化特征。这些特征也许就是人类固有的特质与习俗。第二节 人类学的研究领域由于人类学有不同的传统,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发展轨迹也不尽一致。在北美,人类学包括了四个分支学科:体质人类学(biological or physical anthropology) 、考古学(archaeology) 、语言学(linguistics)和民族学(ethnology)或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文化人类学,广义上指后三个学科;狭义上仅指民族学。在英国,通常称本学科为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 ,

10、也有人将“社会”和“文化”联合起来,称社会文化人类学(social-cultural anthropology) 。而在欧陆,人类学侧重体质和人性研究,民族学则侧重文化研究。我们按照北美的分科来分别介绍人类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本情况。体质人类学 定义 探讨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人的生物性与文化性,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现在的形态和行为。研究内容 包括两类问题:一,关于人的出现及其进化,称为古人类学(human paleontology or paleo anthropology) ;二,关于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human variation) 。人类起源和演化或进化研究(evolutionary

11、 studies)致力于探寻人类是何时、何处出现的,怎样和为什么进化,并通过收集、分析人类及其相关动物化石遗物告诉我们人类远祖何时直立行走、经过哪些演化阶段。在化石的研究上除了形态学的分析外,还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对骨骼或牙齿的遗传物质 DNA 的研究就使用了高科技手段。除了化石,人类学家还研究灵长类动物(primates) ,如黑猩猩等,以帮助对化石证据的解释,这类研究叫灵长类学(primatology) 。在我国,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的学科名目下。对于人类存在差异性、多样性的原因,有多方面的解释,包括可观察的内容(如身高、肤色、毛发等)和不可观察的内容(如血型、遗传基因、特

12、殊疾病等) 。此外,对个体的差异性也有研究。其他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为什么爱斯基摩人(Eskimos)有超长的耐寒能力,而赤道人则如此耐热?黑色是抵抗阳光的保护色吗?不同的人群为什么有高矮胖瘦的差别?诸如此类都是学者们致力探讨的问题。考古学 定义 也称考古人类学(anthropological archaeology,即人类学的考古学) ,是通过人类的遗物和遗迹研究过去文化的方法。这些遗物和遗迹通称为遗存,分为自然遗存(natural remains)和文化遗存(cultural remains) ,其中以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学科状况 和民族学一样,考古学家也总是通过

13、研究某一特定时空的社会和文化来理解整个人类的文化现象。因此,在理论上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享有共同的传统,兴趣有颇多一致之处。二者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注重田野工作。它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试图全面构拟某一族群及其文化。而其学科知识又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论证。在欧洲,由于考古学是在研究欧洲和近东的古典考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般称为古典考古学(classical archaeology) ,因此其与历史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被认为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在北美,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是与重建印第安人史前文化相关的,因此,考古学一开始就是作为人类学对印第安人进行整体研究的一部分。研究目标 考古学发展的早

14、期,考古学家对年代学、文化序列、器物形态更有兴趣,常常用迁徙、传播、借用等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不同文化的相同、相似或者差异等现象。约在20 世纪 30 年代,考古学重新定位,认为考古学因该寻找支配人类行为的规则,即人类文化形成与进步的一般法则。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新考古学” (new archaeology) ,提出“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的观点,主张考古学家必须首先是人类学家。考古学的研究目标是探寻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它不但是人类的普遍规律,也是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原因。而这一目标又可大概分为三个部分:重建文化历史;重建文化形态;探讨

15、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解释文化发展过程。学科构成 按研究对象的不同,我们可以把考古学分为两个部分:史前考古学(prehistory archaeology)和历史考古学(history archaeology) 。史前考古学主要研究文字系统出现之前的社会,其与史前史有密切的联系。史前考古学家利用物质遗存建构史前社会的生活,同时,也关注当代人群以便与过去的生活相比较而进行研究。狩猎和采集经济,在史前时期,甚至于人类全部历史经验中,都由于其存在并占据了相当漫长的时间,而对考古学的研究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考古学人类学家十分重视通过研究现存的狩猎、采集族群来获得对其生活方式的“主位”经

16、验,并以次达到对远古史前人类的“主位”研究。由于史前时期文字书写系统尚未出现,因此,也将史前考古学称为“石器时代考古学” ,它分为“旧石器时代考古” (Paleolithic age)和“新石器时代考古” (Neolithic age) 。历史考古学集中在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社会,不仅是对历史记载的补充和修正,更是探索日常生活的一种方法。语言学 定义 也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s) ,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学科渊源 语言学与人类学发生关系始于人类学田野工作的开始,因为人类学家在田野工作中需要借助语言学家的帮助来研究非书面语言。学科特点 和其他语言学不同,语言人类学对非书面语言的

17、历史、结构、语言符号的意义等有浓厚的兴趣。和体质人类学一样,其兴趣点在历史时段上语言的变化和当前的各种变异。语言现象首先是文化现象,所以语言人类学的所有分支都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给予关注。学科分类 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 ,研究历史上语言的变化。由于书写历史只有很短的时间,所以对语言关系(同源或者异源)的研究主要靠言语的田野研究。所有语言只有在被使用时才有意义,一旦成为“死”语言,语言学就无能为力,所以,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是从当代语言的研究开始的。结构语言学或描述语言学(structural or descriptive linguistics) ,研究现代语言

18、的差异,特别是语言构成上的差别。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研究语言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语言与社会事实的关系,如阶级、族群、年龄、性别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文化人类学家把语言当作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常常又把语言与文化区分开来,对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语言决定论;另一种是语言反映论。语言决定论认为语言决定文化,我们也通常将其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这个观点由沃尔夫(B.L.Whorf)首先提出。沃尔夫师从于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丕尔教授。萨丕尔对语言与文化的

19、关系的看法可以反映在他的一篇题为“原始语言的概念范畴”的演讲中,其中,他强调了语言与文化(经验)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表露出了语言决定文化的思想倾向。在萨丕尔看来,人们的生活不但在语言的影响之下,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语言还决定了人们的行为(经验或文化) 。沃尔夫继承并系统化了其老师萨丕尔的上述观点,提出了语言决定论。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用来组织经验的概念体系,这种概念体系不仅迫使人们接受一定的世界观,而且决定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行为准则。根据这种观点,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不同的概念体系,因此也就具有不同的世界观、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文化。 “语言决定思维模式”是沃尔夫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语

20、言不同,思维模式就不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从而也就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这就是沃尔夫语言决定文化的基本逻辑。语言反映文化,这一观点比起语言决定论,得到了更多的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认同,尤其是在国内学者当中这种观点极为流行。比如陈松岑指出:“无论就广义的文化来说,语言都是表达它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作为文化的表达形式,并不是说语言的声音是形式,其意义等于文化,我们是把语言符号的整体看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的。一般来说,内容决定形式。它具体表现为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之上。当然,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语言的词汇平面上,但是,对语法平面也不是绝无影响的。 ”无论是把语言看成是文化的一个组

21、成部分,还是把语言和文化看成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者观点不尽相同。无论是语言决定论还是语言反映论,都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全面认同。看来,有关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争论,在学术界还会持续下去。民族学 定义 是研究近现代人类(族群)及其文化的学科。词源 “民族学”一词源自希腊文,ethnos 含有种族(race) 、人(man or people)的意思。学科特点 它关注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的诸如习俗、亲属制度、宗教、政治经济体制、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异同。民族学还研究文化动态,即各种文化是如何发展变化的,一种文化内

22、部信仰与习俗的互动关系。民族学与考古学的研究兴趣存在很多一致之处,所不同的是,民族学主要以研究异文化(other culture)为主;它的研究方法可以直接进行,一般通过民族志(ethnography)的方法获取资料。民族志的这种研究称为人类学田野研究(fieldwork) ,通常花上一年左右的时间生活在某个民族之中,以获取充分的观察和体验,在此基础上撰述翔实的民族志资料。由于文化人类学的主要内容是民族学,所以也将“民族学”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民族学的最核心观念是“文化” 。综上所述,人类学的领域可以概括如下:体质人类学 (physical anthropology)人类学

23、(anthropology)语言学 (linguistics)社会文化人类学 民族学(ethnology)(Social-cultural anthropology)考古学 (archaeology)三、人类学简史及理论流派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国外人类学简史第三节 国内人类学简史一、 古典进化论学派 二、传播论学派 三、历史特殊论学派 四、法国社会学学派五、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 六、文化与人格学派 七、新进化论学派 八、结构主义学派象征人类学学派 十、解释人类学学派四、体质人类学与人类演化(人类演化图表、人种)一、什么是体质人类学二、人体的观察维度三、生物进化机制四、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五、人类进

24、化的过程和阶段定义: 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旨在理解人类的共性和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人类学分支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其他学科在人类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它用独特的生物文化整体论(bio-cultural holism)来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和探讨对策。研究对象: 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研究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关注人类如何获得现在的形态和行为。学科意义: 体质人类学使我们对关乎人类命运的社会文化现象,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远见的对策,使我们更自觉地理解别人和自己,更冷静地面对人类的成就和局限,更理性地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更自觉地制定符合人心人性和人类长远利益的社会政策。体质与文化

25、的关系: 人类的这两种属性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类的基因与文化是并行进化(co-evolution of human gene and culture)的” 。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体质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思维和行为的方式及其产品。这些方式和产品在认知层次上体现为表达生活意义的象征符号体系。因而,由体质人类学定义的文化有两重含义:一是抽象的单数含义,它是相对于天文的人文,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的所有行为及其产品;二是复数的具体含义,它是不同民族或社会的文化,是相对于彼时彼地人文的此时此地人文。人体形态学生物进化论体质人类学 灵长类学古人类学人种学人体的观察维度:细胞 细胞

26、核( nucleus)染色体(DNA) 因(gene )四种碱基(base) ,人体 组织(tissue) 器官(organ)系统( system)机体(organism) ,种群(population):是一个经常在内部交换遗传物质,形成相对封闭基因库的(内婚)群体,物种(species) :是内部成员可以交媾而生育健康和有生育能力的子代的最大群体。上述观察维度中,最基本的是细胞(基因) 、人体和物种。细胞和物种是生物学现象,人体是生物和文化相结合的现象。生物进化机制:生物进化的两大理论来源:达尔文用科学方法证实了进化中的自然选择机制孟德尔用实验方法弄清了遗传和变异机制生物进化的两个层次:种

27、群层次上的微观进化,主要指基因库的等位基因频率在短时期内的变化。更高层次(物种)在较长时段中的宏观进化。它又包括渐进积累(gradualism)和间断平衡(punctuated )两种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所谓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也就是我们人类对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也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体系,而这个体系中,人又处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 而人类取得这种认识的途径,首先是分类。人类及其直系祖先的主要进化阶段:上表非常清楚地表明了,现今为止,科学界对人类的由来及演化的一个认识。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即是一种具有“社会文化”的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从古猿到具有“现代解

28、剖学”特征的人类出现,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进化过程。一般认为人类和现生的猿类(黑猩猩、大猩猩、猩猩、长臂猿)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有共同的祖先。但现生的猿类不是人类的祖先,人类不是从现生猿类进化来的。根据现有的化石证据,人的进化系统从人猿共同祖先的系统分化出来的时间距今不到 1000 万年。根据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人猿分离的时间大约是 500700 万年。迄今发现的森林古猿、巨猿、腊玛古猿化石等可能是一些与人和猿类的共同祖先有关的古猿类。在类人古猿之后,进化的序列可以大概认为是“人科动物” 。人科动物有别于人类它包括南方古猿和人。人科目前有两属:南方古猿属(Genus Australopithec

29、us)和人属(Genus homo) 。人属动物目前包括:能人 H.habilis,直立人 H.erectus 和智人 H.sapiens 三种。人类进化过程和阶段:阿法种南方古猿 非洲种埃塞种 人科 粗壮种能人人属 直立人智人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1. 达尔文学说2. 劳动造人的理论3. 洛夫乔伊假说4. 草原的狒狒模式假说5. 事物分享假说6. 食尸假说7. 海猿假说8. 关于从猿到人过渡阶段理论9. 人类进化过程中体质发展的 不平衡性五、语言人类学与人类认知(语言与思维与文化,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是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它认为语言既

30、是一种社会工具又是一种文化实践,促进人们重新思考和审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人类学广泛吸收了其它独立学科,特别是构成该学科名称语言人类学的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我们不仅是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最重要的是将其视作一种文化实践,也就是说,把语言视作一种行为形式(form of action) 。正是这种语言观,使得语言人类学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其它学科,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language as a culture resource and speaking as a culture practice) ,对我

31、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又有其独特的贡献。 一、学科定义当前学术界对语言人类学(又称人类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这个术语有若干不同的理解 ,因此,阐明这一术语的含义和用法就非常重要。本章所讨论的内容也称为民族语言学 或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 ,是人类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海姆斯( Dell Hymes)在 1963 发表的语言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概念 一文中, 把语言人类学定义为:“人类学背景内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the study of speech and language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thropology) 。 跨学科研究的语言人类

32、学依赖并扩大了其它学科的现有方法,特别是语言学和人类学,其总的目标就是更好的理解语言作为一系列文化实践的千差万别的各个方面。由于受到 20世纪上半叶的人类学家把语言作为理论热点和文化人类学的不可或缺的分析工具的启示,语言人类学家致力于从民族学角度研究和记录真实时空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结构,把说话人(speaker)即最重要的社会行为者(social actors)视为研究对象。语言人类学并不等同于人类学家所作的任何语言研究,也不等同于人类学家研究的一系列异文化的文本。由于一些特殊的目标和理论方法,一方面的使语言人类学研究计划区别于语言学研究或语言调查;另一方面,又区别于民族学的记述和田野调查。真

33、正使语言人类学家区别于其它语言学研究者的,不仅是对语言运用感兴趣,而且是把语言作为一套构成社会结构社会行为的象征资源(symbolic resources)以及真实或想象世界的个体心理象征。正是这种关注使得语言人类学家在一些人类学研究的核心课题和问题方面有自己独到、富有创意的发言权。这些课题是:象征政治学、权威构成、权力的合法性、种族主义和民族冲突的文化基础、社会化的过程、人(或自我)的文化构成、文化传承和文化再生、宗教仪式和社会控制形式之间的关系、特殊领域知识和认识、艺术表演和文艺审美、文化接触和社会变迁。语言人类学通常被认为是人类学传统的四大分支学科之一。然而,具备人类学和语言学知识者并不

34、意味着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言人类学家,前述两个知识背景仅是从事语言人类学研究的条件 。语言人类学必须被视为人类学广泛研究领域的一部分,其原因不是语言人类学是一门人类学系的一门语言实践课,而是因为语言人类学通过人类学视野来审视语言。该学科研究范式、研究领域不仅包括人类学问题,也包含其它问题。一方面,许多文化人类学家仍然主要把语言视为一种分类和表述系统,当语言形式用之于民族学时,语言形式被视为一些具有独立的确定意义的标签;另一方面,语言人类学家一直强调语言是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调节人类生存的心理和物质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这样,便导致了存在于世界的诸多独特行为方式,正是这种富有活力的语言观使得语言人类学

35、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二、理论方法(一)语言实践 实证研究表明,音义结合的语言符号作为世界的和世界的联系从来不是中性的,词汇常常建构了文化类同和文化差异。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巨大成就源于其大部分阐释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并能辨别其差别。这些差异不仅仅在于一个音和另一音的替换(如:/pit/与/bit/相比) ,或一个词与另一个词的替换(如:你的一把大扇子与你的一条大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学会了对选择、对不喜欢和可能性的问题作否定回答 ,或选择保持沉默 。当我们考虑说什么或不说什么时,实际上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评估说与不说的参考标准 。这说明语言实践受到人的行为

36、和人的理解能力的限制。语言人类学家所做的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关于人们在特定时刻所说的话:首先作为参与者,然后作为研究者,形成观点、形成关于世界的思维模式和人存在的本质特征。通过语言运用我们可进入一个已经部分形成的交往空间,解释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个世界里一些区别性特征比另一些要重要 。在任何一个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y)的人类群体都是通过一些共有的词语符号而有规律地、频繁地相互作用,并依靠语言运用上的显著差别来区别于其他类似的群体。 语言人类学同时也非常重视文字实践(writing practices) ,既重视言语又重视记录在案的书写符号,并作为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以确定立论的

37、基础。虽然方法能帮助建立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但方法本身并不能透彻研究或阐释一门学科的独特之处。语言人类学的独特性在于:它视言语者为社会行为者,语言既是社会交际的资源又是社会交际的产物。言语社区既是真实又是想象的统一体,在言语社区里,交际障碍时常产生并又通过无数言语行为协调交流的目的。结构语言学的终极目标不是理解人们个体和集体生活中语言形式和内容的作用,而是理解人类心智的普遍特性。以这样的语言观,言语者仅被视作抽象人类的表象;而就研究者来说,和其他人及方言相比,他是一种特别的言语者或某一种特别的方言所能表述和不能表述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脑的语言功能,正是言语能力而不是言语本身成为了当

38、代形式语法学家的研究对象。语言是生活的标尺,这就是语言人类学家倾向于研究语言行为和情景话语的原因之一,他们不仅关注语言使人们在认识能力上的平等,而且关注语言带来的群体、个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语言的诸多功能之一便是能够反映世界和其自身,人们能够用语言来讨论语言。一般而言,文化描述的可能性和文化人类学的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某一种特定语言的使用者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表达的理念。正如博厄斯、马林诺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所言,语言为民族学观察到的事件提供了解释。事实上,没有语言就没有事件报告。在解释人类学家建议把文化视为文本之前,民族学家带回来的大部分文本就是各种描述、故事、名称和物件清

39、单,各种图画和一些令人困惑的翻译。民族学家听到的故事,收集的关于人、人际关系、地址和事件描述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呢?这样一来就迫使有的民族学家成为了话语分析的专家。但文化不仅仅包含在其成员所进述的故事中,也包含在使讲述成为可能的相遇中,包含在各种组织的类型中。作为一名语言人类学家首先要用仪器记录,然后再仔细倾听人们聚在一起说什么。这就意味着须学会明自我们所研究的参与者在交往中在做些什么,他们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他们在注意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才能找到这样的分析概念,它们要既符合参与者的期望又不用把每个语言调查的受询人变成一个符合我们分析偏好的人类学家。分析概念常常陷入偶因谬论中,即相信

40、每一次的言谈是在现场发生的,但事实上人们的交往世界会因种族、性别、阶级关系而被预先限定。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就是语境(content) ,但是这样的认识暗含有本能反应,不可能是认识论问题的全部。在其他时候,我们必须偏离中心和不加判断,并学会“离开” ,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更能亲近说话人,并能听到说话人的话语。虽然故事很重要,但是参与者的社会阶级、家庭背景或性别知识也能给我们进述一部分的故事。人们在实践中使用语言、词汇、沉默以及身势语,这种程序性排列多方面表明言语是一种受限制的社会行为。 (二)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Performance)这个术语的用法之一源于乔姆斯基的理论著作,他在句法理论面面观 (

41、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1965)中,对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进行了区别 。这种区别部分受到了索绪尔把语言分为语言和言语,并加以比较的启示。通过区别为“内部语言” (Internal language)和“ 外部语言” (External language) ,使语言能力和言语行为这两个概念获得了再生。言行行为这个概念不同于哲学家提出的范畴“言语行为动词” (performance verb)范畴,它明确了个别话语的行为类型。如“我命令你离开这间屋子”这一话语中,说话者有权力向另一个处于执行地位的人发布命令。动词“命令”并不表示说话人相信的现实,相反,它通过

42、使之符合说话者的需要和期待,试图影响现实。这是一个言辞发生作用的例子。所有的话语都会产生作用,即使那些简单描写事态的话语,如“天是蓝色的” ,都有传递信息的功能。毫无疑问,语言人类学家感兴趣的是言语者用语言说什么。然而,对言语行为的另外研究却是由民俗学、民间文学等其他人文科学来进行的。这个意义上的言语行为指的是人类行为的范围,它特别注重在其范围内交际行为的执行方面。这种对信息形式的特别关注被雅克布森称为言语的“诗歌功能” (poetic function) ,指那些具有创意、实现了的、达到了的东西。例如,人们根据美学标准来评价辩论、讲故事、唱歌和其他言语活动,也就是说,这是为了措词正确和表达优

43、美,或是为对听众产生影响,为了能感动听众 。当社会行为在为了表示出特别的关注和表达技巧时,这种言语行为也能用于日常交流。为此,表述其它言语就须更多地意识到说话总有一个美学维度,目的是注重表达的形式。同样,也意味着说话本身总是在表达判断、反应和与听众的协调,其目的是在阐述、评估、同意、赞许、展开或缩小所要表达的内容。言语行为的另一含义是除了责任特性外,也存在有冒险和挑战性。就像最优秀的演员会念错停顿,歌剧演员会控制不了音高一样,即使最能言善辩的说话人也会在错误的时间说出错话。在交流的不同阶段,言语行为具有不同的内涵外延和不确定性。因为对言语行为的语言评估始终存在,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的言语行

44、为始终受到听者和作为听者的我们的评估。言语行为还具有创造性和即兴性。从最正式到最随意的言语活动和言语事件都有这种现象存在。如,诗的技巧不仅是背诵诗词,而且还要通过加上一些调节和演讲来使言语运用符合具体的场景,这意味着诗人必须知道怎样把传统的诗句和现时的情况结合起来,通常这就是言语运用的实际情况。(三)索引性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符号存在着任意符号和自然符号的区别。代表语音的字母就是典型的任意符号: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同样的音素,字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没有必然的联系。烟雾与火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相信有烟雾必有火,于是人们见到烟雾就要推测附近一定有火。烟雾并不代表火,事实上,烟雾

45、在时空和物理上所代表的意义来自于时空上和物理上有联系的现象。根据同样的观察,美国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Charles Peirce)把烟雾称为是一种索引性标示符号。 这个范畴很容易扩大到一些语言表达方式。如:指示代词,这是、那是、那些是;人称代词,你、我;时间表达方式,现在、那时、昨天;以及空间表达方式,上、下、底下、上面。这些表达方式的特性被称之为索引性(Indexicality) ,它代表了诸多的语言交流功能和意义。在双语社会里,语言转换经常发生,选择使用一种语言而不是另一种语言可能索引出某种地位,或对待语言和种族关系的特殊的政治立场。说话人正是利用语言索引性的创造或表现方面来构建种族、社会

46、分层、性别特性的。就索引性而言,语境的获得受到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这就意味着要辨别具有权力意义的词汇,其意义超过了对人物、客体、特性、事件的描述和识别,意味着辨别和确定语言是怎样通过经常描述、评估来再造我们这个社会和文化世界的。(四)参与性 语言人类学家和社会科学家都把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言语者视为研究热点,认为言语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语言的言语活动。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事实,一个正常的孩子获得的句子知识,不仅是语法方面的,而且是得体方面的。他或她在(什么时候说,不说,和谁说,用什么方式在何时、何地说话的)交际活动中获得这种能力。简言之,孩子能够完成全套言语行为,参与言语活动,并通过他人来评

47、估自己的能力。此外,这种能力把和语言相关的态度、价值观、动机及其特点相结合,这种能力把其目的和指向,语言的相互关系和交际行为代码结合起来。 ” 上面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要成为某一种语言的言语者就要成为这个言语社区的一员,在言语社区里言语者能够进行一系列言语活动和使用语言。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能用这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念,而这门语言是大部分社会活动的一部分,这些社会活动是根据文化组织和必须从文化方面进行解释的。过去常用交际活动(communicative event) ,言语事件(speech event)和言语活动(speech activity)来表述这个基本观念,现在则用参与(pa

48、rticipation )这个概念来表述。这个概念强调的是任何言语行为均具有内在的社会、集体和分布特性。掌握一门语言意味着我们能够利用它来参与到交际活动中,通过语言运用,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可开启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大的新世界。不管其真实与否,部分应归因于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per formative power) ,部分归因于其索引性所表达的需要,听话人凭自己的经验、体会去补充、了解的言外之意。作为人,意味着他要连续不断地参与到与周围世界相关的对空关系的阐释中。这世界包括物质的,也包括意识的。参与意味着共享物质、观念和语言,但并不意味着有平等的知识共享或控制这些资源。同一语言的使用者不一定有

49、共同的交际行为和语言认同态度 。在研究文化实践过程中,探讨参与概念的理由之一就是其差异性,这种差异使任何一个社区或群体都有其独特性。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参与取代了传统的二分法(如:说话者一听话者,发送人接受人) 。每一种意义的获得都是通过不同语言、不同方言和不同演讲风格的运用取得的。三、边缘学科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言人类学进入了一个广泛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时期并从中获益匪浅。这些学科包括:民俗学和言语行为研究、识字研究和教育、认知社会学和互动社会学、 社会认知和儿童语言习得。民族学方法作为研究社会行为者并解释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法,同样也对那些有兴趣于传统民族志方法用于日常言语研究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富有创意的理念。但是,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主义都属于线性研究,没有反映语言和文化的使用过程和变化关系。混沌语言学研究非线性因素,认知人类学研究知识和心理活动的不确定关系,它们殊途同归,在认识论的高度上又一次汇合起来 。语言人类学家能够学会和看到并确定一些关于在文化构成和社会构成的交往方面的重要性直观知识。第一,认为社会结构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实践之外的自变项(independent variable) ,不论是在社会类别中的“地位”和“角色” ,还是关于某人性别构成的假设中,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