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688839 上传时间:2019-12-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中国古代小说选讲课程论文题目: 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 学生姓名: 谢思玥 所在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 业: 人力资源管理 学 号: 41316047 指导教师: 李栋辉 成 绩: 2015 年 1 月摘 要西游记是明代中后期吴承恩创作的神魔小说,书中花费了大量笔墨对三大宗教文化进行了描写,即佛、道、儒。宗教思想体现在整个故事架构和人物形象上,这也反映了当时三教合流的社会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状密不可分。而吴承恩本人也并非一个宗教推

2、崇者,在小说中他对佛教既褒亦贬,对道教的态度可以说是戏谑嘲讽的,这也反映了了他对社会现状的态度。【关键词】宗教文化;三教合一目 录一、 导论 .1二、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 .1(一) 佛教文化 .11. 佛教文化体现 12. 作者对佛教的态度 2(二) 道教文化 .41. 道教文化体现 42. 作者对道教的态度 4(三) 儒教文化 .51. 儒教文化体现 52. 作者对儒教的态度 5三、 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 6(一) 三教合一思想 6(二) 形成原因 .61. 文化因素 .62. 思想因素 .73. 政治经济因素 71一、 导论谈到选题理由说来话长,记得小时候一直喜欢看得便是西

3、游记,对大家很热衷的琼瑶剧从来不感兴趣。西游记的电视剧每逢遇上绝不错过,不过总是断断续续地看,现在回顾脑海里仍有很多画面和剧情。看了那么多遍电视最近终于拾起了原著,从头看起。了解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展现的情节,但是也存留了很多疑问,比如说里面体现的各种宗教文化。其实,初次阅读主要是关注剧情走向和人物特征,然后发现里面的宗教语言成为了深入理解本著作的重要障碍。一百回里基本上每一回都与宗教文化有或多或少的关联,于是我决心通过查阅资料认真了解一下与西游记有关的佛、道、儒,想看看宗教的思想到底是如何在西游记中展现的,吴承恩为何花费大量篇幅执笔于宗教,他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宗教观点。这便是写作的缘由,通过了

4、解这些宗教也会进一步理解吴承恩想要表达的每个人物特征。二、 西游记中的佛、道、儒历来,文人墨客对西游记宗教主题的探究都不绝如缕,西游记本身作为一部以宗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第一回便烙下了宗教的色彩。读西游会发现里面佛道儒三种宗教杂糅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与作者吴承恩所处的明朝嘉靖时代的社会现状密不可分。作者通过对宗教的描写也反映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一) 佛教文化1. 佛教文化体现佛教文化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故事的起因便是唐王李世民认为当时的大乘佛教高于中国本土化的道教和小乘佛教,便派遣玄奘前往天竺求取真经。从2小说的外壳来看,佛教情节比比皆是:其一,借助唐僧、观音菩萨等人

5、物之口大量宣传佛教思想;其二,唐僧师徒遇到劫难时往往求助的就是佛教的神仙,并且佛教的神仙往往更强大,比如诸神无法辨认真假悟空,而西天如来只需“将金钵盂撇起去”便可轻而易举制服六耳猕猴,真是“佛法无边”;又如第 26 回悟空三岛求方,观世音甘泉活树悟空求取救树良方,三星,九老,东华帝君皆无方,要知他们均属道家人物,最终观音菩萨一杨柳瓶甘露便起得起死回生的作用;其三,佛教一般要求虔诚的信徒不得吃荤不得杀生不得结婚,小说中师徒四人取经路上从未吃荤,就连一向贪吃好色的八戒在拜师时也说到“我受了菩萨戒行,断了五荤三厌,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更不曾动荤”。书中悟空的几次杀生行为均会受到唐僧严厉的惩罚,尽管“

6、三打尸魔”是被冤枉的。在对待有魅力的异性求爱时,唐僧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坚定的信仰,在第 23 回试禅心里,八戒的好色也得到了严厉的惩罚;其四,成佛是佛教信徒的最高目标,小说最后师徒四人取得真经,他们一一成为了旃檀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我们可以看到故事背景从起始到终结都有着严格的佛教形式。2. 作者对佛教的态度吴承恩着重描写佛教思想,很多人会感觉它本身是否就是一个佛教徒,然而据研究他并不是任何一派宗教的教徒。学者们对本书对佛教的态度仍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吴承恩对佛教思想是推崇的,又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亦褒亦贬,还有一部分人持贬低这种看法。对比各方观点,我更赞同,作者对佛教是推崇的,但并非

7、完全弘扬,而是有褒有贬。首先可以看到整本书的创作基础来自于吴承恩生活时代之前流传下来的玄奘取经故事,这个故事本身便是以求取真经为崇高目标,整个基调必然是对佛教有赞许地方,这是这个传统故事对本书的一个限制。书中一直强调的是“佛法无边”,显然,和道教比起来,里面的佛教人物显得明显更加强大,如孙悟空大闹天空时,道教一方的玉帝等人物对孙悟空的武力制约毫无作用,只能将西方如来请来3“靖难”。并且对佛教一方人物的刻画显然比较正面,比如本书把观音菩萨刻画成一个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形象,悟空曾多次向观音求救观音都能给与帮助,并且心高气傲的悟空对观音态度相对于其他神仙也多了一丝尊敬,会心悦诚服的行弟子之礼 1。

8、从悟空的行为动作可见佛教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明显高于道教。此外,佛教讲求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吴承恩对此是十分赞同的,这点从一开始唐僧的身世便可看出,恶人杀死唐僧之父,霸占唐僧之母,恶事做尽最终也得到了恶果;唐僧师徒不辞辛苦取经,宣扬佛教,普渡众生,最终也成就了正果。当然,作者对佛教也持有批判的态度,这点我们可以从人物形象上来看:唐僧可以说是队伍中的精神支柱,他慈悲好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然而对他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展现出的许多缺点,比如:当他的马被白龙吃了时,他说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进?可怜!这万水千山,怎生走得!”然后边说边哭,惹得悟空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形状! 你且坐着, 等老孙去寻着

9、那厮, 叫他还我马匹便了。”唐僧又道道:“徒弟阿!你那里去寻他?只怕他暗地里撺将出来,连我都害了。那时节人马两亡,怎生是好!”悟空最后只得叫喊:“你忒不济! 不济! 又要马骑,又不放我去,似这般看着行李,坐到老罢!”。可见唐僧的懦弱胆小,悲天悯人,而他一直作为佛教徒的代表,通过和悟空的对比,作者明显有贬低的意味。包括之后他赶走悟空可见他的迂腐,教义至上,是非不分,原来佛教徒也非真正的通达。我们还可以发现,佛教的世界中并非世人所想象的那般完美极乐世界,这个世界中也充满了徇私舞弊,包庇护短,惩罚不当的人世中的现象。我们之前看剧的时候不免吐槽:“怎么这些妖怪总是跟神仙有关!”,的确西天取经路上的许多

10、妖魔竟然多数都是诸佛与菩萨们的坐骑,如乌鸡国欺世盗名、侵夺帝位的妖道,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通天河专吃童男童女的水怪,原是观音菩4萨莲花池里所养的大金鱼。还有的妖怪甚至是佛祖与菩萨故意让其下界为妖的。那么这些神佛真的关心人世疾苦吗?他们放下的妖魔在下界不知涂炭了多少生灵。所以,作者对佛教的批判也是不留情面的。(二) 道教文化1. 道教文化体现除了佛教,小说中也有大量道教文化的内容,主要表现为:其一,诸多配角属于道教经典人物,如太上老君、玉皇大帝、太白金星;其二,书中体现得诸多修仙法术也来自于道教文化,如孙悟空在偷吃大量仙丹并在炼丹炉中烧炼之后获得了巨大法力,这属于道教的炼丹术。又如第 8

11、2 回姹女求阳 元神护道中描写的有些女妖想通过与唐僧发生关系而采阳补阴的思想也属于本土道教文化的思想。其实,在小说最开始孙悟空前往南赡部洲拜师求道的原因便是因为道教 “长生不死”的追求,而他向他的第一个师父须菩提禅师所学到的技能也是道家工夫;其三,书中所隐含的道教思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孙悟空的出世看出来。道教认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天地万物已和人的生活融为一体,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山川土石等等本是自在之物,但作为人生存的条件,已和人们和谐共生。 1孙悟空本是东胜神州海东傲来国花果山山上的一块仙石,受天地日月之精华育得一仙卵而形成的,他的出生是人和自然万物连为一体共同孕育出的结果,这也体现了

12、道教的思想文化。2. 作者对道教的态度作者对道教的态度毫无疑问是极力批判的,这点通过与佛教的对比便可以看出,前文中也提到了。此外,作者对道教人物也是丑化的,玉帝作为最高统治者,5生活奢靡,权力滥用,作威作福。 1印象中最深的孙悟空求雨那段的起因便是因为凤仙郡候一时愤怒推倒供桌,玉帝便令三年无雨,受苦的却是凡间的民不聊生。在凡间,车迟国国王 “好道爱贤”,令三个妖精当权,最后这三个妖怪所供奉的“三清”元始天尊、灵宝道君和太上老君的塑像却被猪八戒投入了 “五谷轮回之所”,多么讽刺!-(三) 儒教文化1. 儒教文化体现在这里我们不纠结儒家还是儒教的问题,仅仅谈谈它在书中的体现。显然,体现儒教的内容藏

13、得很深,也许儒家文化早已深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阅读本书时很容易就忽视了书中的儒家精神,毕竟我们更会对与本民族有冲突的文化印象深刻。儒教讲求忠孝义,讲求言而有信,这在书中完全可以找到证据。分析孙悟空的人物性格我们通常会给与他这样的词:孝顺师傅,他在师父错怪他打死尸魔要赶他走仍不忘嘱咐师弟照顾好师父,另外他对花果山的一群猴子猴孙也是有情有义,这点从他从天宫回来时为猴子猴孙顺下来的一堆蟠桃也可看出;言而有信在第 1 回石猴说的“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以看出。儒家推崇对帝王的忠诚,唐僧在接到糖网的任命时向他表示:“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这与“忠君爱国”

14、思想如出一辙。62. 作者对儒教的态度儒教的地位在西游记中的表现似乎比佛道两教低,不过作者对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义是推崇的,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特性吧。具体也有很多表现:首先“孝”,书中的许多路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家有父母要赡养,对于这些孝子,作者总是不忘对他们的称赞,这些都突出了儒家的“孝” 1;其次“忠”,唐僧取经首先是为了完成李世民的任务,此为“忠君” 2;最后“仁义”,这点反映在他们取经过程中的各种打抱不平拯救百姓的行为里。对于以上儒家精神,作者没有嘲讽,而是大加赞许和推崇,所以小说实际是以儒家的价值观来评判书中的人和物,儒为本。三、 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及形成原因(一) 三教合一思想

15、西游记中的三种宗教思想并存,和谐共生并没有冲突,这应该是本书最大的宗教特点了吧,这也体现了当时“三教合一”的社会现象。本书中佛、道两教神仙并举,玉帝、王母蟠桃盛会邀请如来、观音参加,玉帝有难就请如来、观音相助,两家配合密切。 3在人物方面,作者没有给里面的人物安排一个绝对的宗教定位,唐僧虽为佛教徒,然而他却时时不忘忠君报国;悟空的第一个师父“须菩提祖师”更是“三教合一”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精通儒释道三教精髓,讲授佛法,教悟空行儒家之礼和道家法术。里面提到他授课时“说一会道,讲一会禅,三家配合本如然”,而据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佛教中人,可见这三教在7西游记中结合得天衣无缝。有人说:“西游

16、记的宗教观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道教的,而是一种杂糅各家的中国式宗教。”,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大家关心的不是如何跳出六道轮回或者羽化成仙,而是把神当作一个祈福的对象。所以中国人见神就拜,不仅见到佛教道教人物会拜,就连见到土地关公也拜,这样都不得罪。记得孙悟空的一句话“望你把三教归一,也敬僧,也敬道,也养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这是对车迟国国王说的,实际也是作者和中国人的心声,“三教合一”是中国宗教的一种独特的形式。(二) 形成原因小说中的三教合一的形成我认为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文化因素、有思想因素、还有政治经济的因素。1. 文化因素一直以来我们便强调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7、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儒家文化在中国盛行多年,可以说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文化,其价值观如“忠孝仁义”已经扎根于中华儿女的潜意识中。道教从汉朝逐渐发展到明后期已经拥有了大批信徒,许多皇帝如明世宗朱厚璁便热衷于求取“长生不老”之术,在他们身上便体现了儒道的结合。而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不断的中国化,渐渐也和中国的其他文化融为了一体。其实我们看看可以发现儒家讲求入世,而其他两种讲求出世,他们互为补充,满足了不同思想的中国人的精神需求,他们的融合是必然的。2. 思想因素谈到思想因素,不得不提到明朝发展起来的的“陆王心学”,估计他们的思想对作者也有一定影响。查阅资料了解到陆王心学认为本心澄明,良知良能不

18、假外求,这与道家的清心寡欲、自然无为有极大关系;他们还主张通过居敬主静的8方式来修生养性,这与道教的无欲虚静也有关。佛学对陆王心学的影响也很大,陆象山学说中的“心”,与佛所讲的心性本体一样,是一个范围天地、包揽古今的绝对本体。陆子“心学”具有心性本体的色彩,无疑是受到佛学的心性本体理论的深刻影响。 1可以发现陆王心学作为明代儒家的代表吸收了各家文化而得以发展。他们的主张表明了当时社会所流行的三教合流的思想,而这一思想必定也影响了吴承恩。3. 政治经济因素明代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追求自由和个性的思想开始启蒙。人们对于宗教的追求多元化,加之当时明世

19、宗朱厚璁热衷于方士之术、沉迷于道教修行,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朝堂上亦有信仰佛教之人,统治阶级倡导三教并行,民间自然有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西游记中儒释道的和谐共生体现了三教合一的思想,而吴承恩对道教极力批判的态度也应该受到了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他借此表达他对上层统治阶级沉醉道教的不满和嘲讽。9参考文献1 吴承学,西游记的三教合一和佛道轩轾浅议J.,汕头大学学报,1989(2):69-732 刘玲,西游记的宗教观念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2,29(6) :14-173 黄慧敏,佛道在西游记中的地位试述西游记的宗教意识 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3):34-374 张乘健,论西游记的宗教思想 J,社会科学战线,1988 (1):288-3305 魏武、朱华丽,浅谈西游记中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J,现代语文,2009(1):55-566 陈弦章,宗教情怀的形象倾诉西游记 作者笔下的唐僧形象新论J,龙岩学院学报,2008,26(4) :56-617 任健,宋明理学与道家道教之关系J,南通大学学报,2013,29(5) :9-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