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字体 大 中 小马克思 1844 年 48 月于巴黎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写的著作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现在的名称是后人加的。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现部分原稿已轶失。1927 年,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达梁赞诺夫将 手稿第 3 部分整理后,发表在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 3 卷上,后重印于 1929 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 3 版上,标题为神圣家族的准备材料。1929 年在巴黎出版的马克思主义评论法文杂志上以关于共产主义和私有制的札记和关于需要、生产和分工的札记为标题发表了一些片断。1932 年,德国社会党人 S朗兹胡特和 JP迈耶尔对手稿进行整理后,用原文发表在 卡
2、尔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 1 卷中,标题是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这个版本略去了手稿的第一部分。同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国际版)第 1 部分第 3 卷首次用原文全文发表了手稿,标题是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 年)。中译文编入人民出版社 1979 年出版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2 卷。现在出版的手稿的结构是编者加工整理而成的。手稿中的有些篇章(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等)的标题是马克思原稿就有的,另一些篇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 手稿是马克思试图从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性考察,从而论证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的研究工作的记录。它主要由马克思在阅读过程
3、中对原书的摘录、概括的转述、批判性的注释以及马克思自己在研究中产生的一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组成。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手稿共 27 页。在这 27 页稿纸上,马克思每页都分为“工资”、“资本的利润 ”、“地租”三个纵栏。前 16 页,马克思在这三个标题下主要摘录了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并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从第 17页开始,马克思只写“地租”一部分。从 22 页到 27 页是马克思自己的批判研究,编者给这部分手稿加了“异化劳动”的标题。“第二手稿”的前 39 页轶失,只剩下第 4043 页。“第三手稿”的内容包括:对“第二手稿”第 36 页和 39 页的补充、全部手稿的序言(现在被放到全书的前
4、面)、对黑格尔的批判和论述货币的一个片断。 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体现了马克思在巴黎时期把哲学研究同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的特征。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分析批判,通过对黑格尔的批判,马克思初步阐发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世界观的基本特征,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与共产主义学说,把正在形成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结合了起来。由于手稿是马克思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时期的著作,它在对一些基本原理的论述中还带有明显的旧哲学的痕迹,经济学思想也不够成熟,所以,马克思把它看作马克思主义
5、的“胚胎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完整体系的一个开端。 手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批判地分析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吸收了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第一,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过研究工资、利润、地租问题,对阶级和阶级斗争作了经济学的理解。马克思继承了这一点,但没有停留在这个水平上,而是从中看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即资本、地产、劳动三者的分离,从而揭示了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对立的经济根源。第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工人工资的增长看作社会的繁荣的结果,从而必然要把工人的前途和命运寄托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从整个工人阶级着眼,从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从过度劳动造
6、成工伤事故和缩短工人的寿命,从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得出结论:在社会衰落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日益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的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第三,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的本质,指出,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资本家拥有这种权力并不是由于他的个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资本的所有者,他的权力就是他的资本的那种不可抗拒的购买的权力。也就是说,资本不仅仅是物或对物的占有,而是一种生产关系。此外,马克思还研究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等问题,从不同的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 异化劳动是手稿的基本思想。马克思在对资产阶级
7、经济学的批判中取得了建立异化劳动理论的哲学成果。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从一般的商品生产劳动出发,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但他们只研究劳动而不研究劳动者、不研究劳动者的处境。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他们只看到劳动的积极方面,看不到劳动的消极方面,看不到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者带来非人化的后果。马克思则相反,他在肯定劳动的伟大作用的同时,着重研究了雇佣劳动,揭示了异化劳动所包含的阶级对抗。马克思从“现有的经济事实出发”,即从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为资本家所掠夺、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的地位这个现象入手,分析劳动异化问题,发现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具体的方面:从生产的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从生产过
8、程看,劳动者与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从人的类本质方面来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从人际关系来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手稿中,马克思把异化和对象化区分了开来。马克思认为:对象化劳动是劳动的肯定方面,它是人们在对自然界改造和占有的劳动过程中劳动的实现,说明了任何劳动都创造产品,而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劳动,所以,劳动的对象化是任何社会物质生产的共同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异化劳动是劳动的否定方面,因为,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产品虽然是劳动的对象化,但由于这一产品不仅不归劳动者所有,反而成为压迫、奴役劳动者的异己力量,因而它是私有制下的 一种特有的劳动形式;对象化劳动不等于异化劳动,而
9、异化劳动却包含着对象化劳动,对象化和异化只是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才联系在一起,即对象化在私有制度下发生异化。 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了初步探索。他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来解决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问题。他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过程,从而把生产劳动看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整个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人的劳动是 一种客观的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一般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 ,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
10、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是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直接交往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不仅我活动所需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在所有社会活动中,物质生产是最基本的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的实现或现实,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 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物质生产支配。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
11、必然后果,但私有财产一 经产生之后,又反作用于异化劳动,成为异化劳动进 一步恶化的原因。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是以往全部生产发展的结果,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又必然导致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和农民区别的消失,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有产的资本家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又由于其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所以,工人阶级要使自己获得解放,就必须扬弃异化劳动。 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是手稿的中心内容。在这里,马克思把历史上各种共产主义学说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结合起来作历史的考察,正确地分析了它们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局限性,并提出了他自己当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马克思认
12、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而且,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这是人和人,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在这种社会里,人以 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1)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运动发展的结果;(2)实现共产主义的基本途径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3)实现共产主义的标志是人对自己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手稿中,马克思探讨了工业和科学对于人的全
13、面解放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认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 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人的本质和力量应该在劳动、生产、工业以及它的历史中得到理解,尽管劳动、生产、工业以及它的历史是在异化中发展起来的,但它毕竟是人的历史和人的本质的最现实、最有内容、最易感知和理解的成果。共产主义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绝不能脱离这个基础。而科学,只要它想成为真正的科学,也绝不能脱离它的这一基础。资本主义生产是自然科学巨大发展的现实基础,反之,自然科学又通过工业日益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为人的解放作准备。但是,在私有
14、财产下,由于自然界与人的分离,它又具有另一性质:它的每一步发展都只能是私有财产力量的增强,对人的异己统治的加强。真正的科学必须从自然界和人的统一这个现实的基础出发,所以,关于自然的科学和关于人的科学必将成为一门科学。 手稿中,马克思制定了新世界观的基础,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由于马克思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特征,因而抓住了实践的最基本内容生产活动。马克思指出,人确证自己之为人,不是靠单纯的意识活动,而主要是靠人改造无机自然界的生产劳动。这种生产劳动既是创造生命活动,又是人的类生活。马克思探索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理论难题的解决是实践的任务,并以实践为中介;真正的实践是现
15、实的和实证的理论条件;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在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共产主义理论只有从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诞生,对它的能思维的意识说来,又是它的被理解到和被认识到的生成运动。马克思认为,理论并不能实现什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能动地改造世界。要消灭私有财产的思想,有共产主义思想就完全够了。而要消灭现实的私有财产,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 手稿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指出,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费尔巴哈在批判了唯心主义之后,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较之先前的纯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更为优越的“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费尔巴哈揭露了黑格尔否定性
16、辩证法的唯心主义性质,并用唯物主义原则同它相对立。但是,费尔巴哈在揭露、批判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时,连同它所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要素也一并抛弃了。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没有完成克服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因而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分析仍然是完全必要的。 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改造,是以精神现象学为主要对象的。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把它看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批判黑格尔哲学必须从这里开始。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既揭露了其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又肯定了他的积极成果,开始了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马克思既指出了黑格尔的根本颠倒思维与存在、
1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和把现实事物的异化归结为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的双重错误,也指出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抓住了劳动的本质,从而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于马克思在其中开始把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雏形。手稿是马克思的学说同其思想来源的批判与继承关系的首次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各个组成部分在这里都取得了初步成就。马克思依据自己正在形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创立无产
18、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最初阶段。而这种批判和研究反过来又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马克思的经济研究和形成中的唯物史观帮助马克思正确认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加以批判和继承,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然,手稿是一部过渡性的著作,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虽然从整体上看,马克思这时已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还随处可见。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公开发表之后,掀起了一场国际范围的讨论、研究它的热潮。研究者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解释手稿,或褒或贬,不一而足。资产阶级学者无限度地抬高手稿的地位,称它是“新的福音书”,“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19、“马克思的中心著作”,“概括了马克思的全部精神的唯一文献”,“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隐秘的含义”,对论证“新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的意义”,等等。其目的就是要把手稿同后来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同恩格斯以及同以后全部的马克思主义都根本对立起来,并且用他们所理解的手稿的精神来修改或重新解释马克思主义,把它打扮成一个适应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要求的所谓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另一些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自居的学者则对手稿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只有成熟时期的马克思著作才代表真正的马克思的著作;认为手稿是不成熟的,其中使用的异化概念,不过是对资本主义“表示道德上的愤慨情绪” ,而“不是为了分析真正的经济和社会过程以及资本主义的关系”;说手稿不过是一种道德的而非科学的作品,是从五花八门的思想理论中拼凑而成的、没有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没有马克思本人的明确观点的一盘大杂烩。从而抹煞了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这种倾向都是错误的,前者是从反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来解释手稿,而后者由于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联系,最终也必将背离马克思主义。 字数:5923知识来源:廖盖隆,孙连成, 陈有进等 主编.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 上卷.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第137-13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