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抉择与合法化,主要内容一 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二 公共政策的抉择原则三 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四 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五 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公共政策的抉择的含义P302: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事项,按照一定的决策制度和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案作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这是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最具实质意义的阶段。,一 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P302 国家元首; 行政首长; 民意代表; 法官; 执政党首脑以及军事首长等,二 公共政策抉择的原则:P304 (一)是尊重科学分析的价值; (二)是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 (三)是发挥个人决断的作用; (四)
2、是遵照有关程序的规定,三 政策论证、政策审议与政策采纳 (一)政策论证 政策论证是指政策方案的论证以有力的信息来强化自己的主张,并且对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已经提出或有可能提出是不同意见进行有理有据的抗辩,旨在推动决策者采纳自己的政策方案而拒绝其他政策方案的做法。,1、政策论证的六大要素 政策相关信息、政策主张、立论理由、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可信度 政策相关信息,指与所论证的政策方案相关的信息,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行动、成本收益匡算、利益相关者等方面的信息。 政策主张,指政策论证的结论,即政策相关信息的逻辑结果。 立论理由,指政策论证中的假定,这些假定往往是某种公认的事实、原理、
3、定律或常识,他们把政策相关者与政策主体连接起来。,立论依据,指用来证明立论理由或者驳斥理由的依据,这些根据旨在以更深层和更具说服力的假定或事实来支持、充实立论理由或驳斥理由所做的论证。 驳斥理由,指的是对为什么立论理由无法被接受的原因、结论、假定所做的分析。 可信度,指立论理由及其立论依据压倒驳斥理由及其立论依据的程度。,2、政策论证的八种模式 权威模式、统计模式、类别模式、直觉模式、分析模式、解释模式、采用模式、价值评价模式 权威模式。这是指理由政策论证者自身的社会成就或特殊身份所产生的权威性影响,而作为论证信息的可信度基础。 统计模式。这是指以如下的统计学假设为基础而进行的政策论证,即对于
4、被作为样本的个体来说是真实的第四,对于样本代表的群体来说同样真实。,类别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某一类别中的大多数个体所具有的特征,该类别中的某一个体就具有这些特征。 直觉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者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公共决策者所具备的直觉特质,如洞察力、决断力和灵感。 分析模式。在这一模式中,相关信息者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政策方案的论证者用来论证的信息,是他们运用数学模拟、时间序列分析、系统分析等高度精致化的分析方法获得的。,解释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论证者以政策的因果关系作为论据的基础,相关信息者转换为政策主张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特
5、定的原生性因素的出现是某种结果的出现的原因。 采用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主张是用来自于政策行为者的动机、个案比较、相似或类似个案的论证为基础。相关信息转换为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或者是对决策行为者的期望、要求、意图、价值、伦理所做的假设,或是对两个或更多的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似性所做的假设。 价值评价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政策论证是以伦理规范或道德原则方面的论证为基础,相关信息转换才政策主张所依据的假设,是根据道德原则或伦理规范对有关政策及其结果所做的价值判断。,3、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 政策探究和政策对话 政策探讨和政策对话是政策论证的特殊形式。政策探讨是指围绕某一政策议题或政策方案某些论证进行辩
6、护的做法。政策探讨主要用于检查政策前提的逻辑正确性,重点大都放在赞成或反对某一种政策方案的政策前提的正确性上。,政策对话,就是政策方案的拟制者或其他的提供者就方案的政策主张及其立论理由和立论依据、驳斥理由和立论依据等方面,与决策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目的是通过双方共同的探讨、探询甚至交锋、激辩,最终能够选择和制定高质量的公共政策。美国公共政策学者麦克拉伊把政策对话分为两个类型:共识型政策对话;冲突型政策对话。,政策论证、政策探讨和政策对话都是以分析政策方案,帮助决策者进行政策抉择的重要工具。 政策论证、政策探讨和政策对话是政策抉择的第一个环节。,(二)政策审议:P309 政策审议的基本方法评估和
7、择优 评估与择优的两种主要方法: 1、预估性评论 (1)预测性评估的步骤:方案调查;详细研究;进一步的分析;试验式证实。 (2)预测性评估的方法:外推预测;理论预测;判断预测,2、可行性评估: a)林水波、张世贤提出的四个层次:适当,可能,可行的,可行性实验; b)技术可行性,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操作性,(三)政策采纳 政策采纳就是决策者正式同意采用某一政策方案来解决列在政策议程中的特定问题。,(四)公共政策抉择的合法化 是有关政策抉择主体依据有关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对政策方案加以审查,通过或批准,签署及发布的过程; 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政策内容合法化;决策过程合法化;有关政策法制化。
8、,(1)政策内容合法化的含义:就是决策者择定的政策在内容上不能与既定的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合乎有关法律的原则甚至具体规定。 (2)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就是政策抉择过程应合乎法定的程序要求。主要有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行政系统的决策程序:法制部门的审查;领导会议的讨论决定;行政首长的签署发布(有些不能完成决定的还须交人大或其他权力机关决定); 立法系统的决策程序:提出议案;审议议案(西方国家奉行的审议议案程序有:一读、二读、三读程序(英国实行,最复杂);通过议案;公布政策,(3)政策的法制化 含义: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将有些成熟、稳定的政策上升为法律的过程,也称政策立法,其
9、实是一种立法过程。,五 常规决策与危机决策 从决策的内容分,公共决策可以分为平时决策和危机决策决策两种,同时工具决策的常规性与否可以分为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 非常规危机决策其实是典型的危机决策,常规平常决策则是常规决策的典型形态。,危机决策一般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决策,具有显而易见的不可逆转性,它要求在相当有限的时间和相当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做出重大决策和快速反应。 危机决策的构成需要具备三要素: 第一,决策问题的发生、发展具有突然性、急剧性,需要决策者当机立断; 第二,可供决策者利用的时间和信息等资源非常有限; 第三,事态的发展及决策单位、决策者的根本利益,并且决策的后果很难预料。,危机决策和常规决策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危机决策这种非例行活动的根源在于日常程序化的常规决策的具体运作的效果。 第二,危机决策可以完善常规决策,常规决策中的制度构建也必须从危机时间已经危机决策过程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好的危机决策体制应该在总结各类危机决策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一些规范而灵活的危机决策流程与机制,尤其要为一些特别决策程序预先留下制度上的弹性空间,以便提高危机决策的效率与效力,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