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舍无用,争所需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被无用之物包围,或许是某次购物时偶然看上的装饰品,抑或是朋友所送,没有用处却舍不得扔掉的厚礼。它们于我们不是必需品,尘封箱底,只在大扫除时才被关注到。为什么就狠不下心来,把它们扔掉呢?其实是因为我们死死抱住这一观点:拥有即为价值。这件东西被我们所拥有,它的价值就由我来实现了。即使平时派不上用场,但起码是个“有主之物” ,于物本身,它是有所归属的,于我们自己,是支配了更多的财产。殊不知,我们无谓的拥有,却使物质本身的价值得不得最充分的利用。正如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它的价值是被终日悬挂在衣橱时被体现呢?还是穿在合身之人身上表现自己时被体现?况且无用之物还不算忍痛割爱
2、,我们的舍弃,既换来物的更好利用,又换来一身轻松,何乐而不为?日本京都有多家名为“无用”的商店,可谓物品二次利用的中转站。原主人以较低的价格将平时不用的居家用品卖给店家;由店家清洗,包装后可用低于市价的价格将商品二次卖出。如此良性循环,让人看到对商品本身价值最完美的利用。舍无用之物,换来它们的二次绽放,才是明智之举。“断舍离”这一流行语中,要求我们“断”与“舍”的方式达到“离”的状态。其实这种“离” ,又怎局限于人与物之间?这也是一种人内心境界最需要的状态。有时我们势必争取的东西,或许根本只是无用的累赘,只在制造压力时有一点用处。而让予他人,却能达到更完美的诠释,正如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学金后视之无用,全数捐出。她已意识到钱财于自己,何为必需?这源于她对人生明确的追求,她所需的是, 、在实验室中精准的操作技术,以及试验成功所需的一点点运气。这是作为物理学家们的追求。所以她分毫必争,专注于此。而诺贝尔奖只是她在“争所需”过程中的附属品,并无多大意义。舍无用的前提,是我们清楚对于自己何为无用,何为所需。关键在于对人生方向,生活方向的明确。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前进方向,何为干粮,何为徒增负重的包袱。丢下包袱,舍去无用,达到了“离”的状态,才能用更充沛的精神状态去争取所需。舍无用,争所需,人俯仰一世,就应该在这种原则下,达到对自己的最高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