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共63张ppt).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61186 上传时间:2018-06-08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7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共63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共63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共63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共63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五)教学课件:第18课《郑伯克段于鄢》 (共63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学习目标,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重难

2、点:1.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2.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一、左传简介,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是哪三传呢?,左丘明左氏春秋传公羊高公羊春秋传 谷梁赤谷梁春秋传,相传,2、左传的体例: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疑问,1、能否说左传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载的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共经历了十二国君,两百多年的历史。期间肯定有人添补。,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回顾,三传区别,左传重叙史其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与谷梁传重义理它们的内容和特点在今人看

3、来大同小异,二者都重视阐释春秋之“大义”或“宗旨”,不重历史事实的传注,因而史料价值远远低于左传,(1)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二、解 题,郑 伯 克 段 于 鄢,主人公,事件,地点,(2)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 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3)于鄢,介词结构。鄢,地名,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题目结构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利用注解及参考书疏通文意归纳文言知识要点,课堂作业:熟读课文,填表格。,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和性格:结构 段落 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姜氏(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共叔段(儿、弟弟、大叔):,不自量力妄自尊

4、大有勇无谋,庄公(儿、兄长、国君):,老谋深算薄情寡义,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争夺君位之战。,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厌恶 ( ) 寤( )生亟( )请 虢( )叔祭( )仲 义暱( )廪( )延 自毙( ),w,w,q,gu,zhi,n,ln,b,三、通假字:1、虢叔死焉,佗邑唯命佗,通“他”2、庄公寤生,惊姜氏寤,通啎,啎,倒着的意思3、谓之京城大叔大,通“太” 4、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通“三”5、公曰

5、:“姜氏欲之,焉辟害?”辟,同“避”,这是一对古今字。,6、无庸,将自及庸,通“用”7、无使滋蔓,无,通毋,副词。反过来,毋也可以通无。8、无生民心无,通毋,表示禁止的副词,是“不要”的意思。9、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帅,通“率”,率领10、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寘,通“置”,放置,11、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12、孝子不匮,用锡尔类,阙,通“掘”,即挖。,锡,通“赐”,赐给,四、古今义,1、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应该分别是“中,五之一”和“小,九之一”,“五之一”和“九之一”也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分数表示法,意思是五分之一和九分之

6、一2 、子姑待之姑:古是暂且;今是父亲的姐妹3、可矣,厚将得众厚:古是土地广大;今与“薄”相对,五、词类活用,1、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惊”,使(姜氏)受惊,使动;“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2、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度,本来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合乎法度3、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之,本来是代词,这里可以理解成活用作动词,放在能愿动词“欲”之后,义为“这样做”。4、夫人将启之。启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启,为共叔段打开城门。动词5、段不弟,故不言弟不弟,不象一个当弟弟的。弟,做弟弟,6、 既而悔之7、闻之,有献于公。,悔之,特殊动宾关系,为之而悔。动词,献,本来是

7、动词,指献上,这里是用为名词,指献上的东西。,8.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9.公入而赋,隧,隧道,洞子,从“隧而相见”的行文来看,应该是用为动词,指挖隧道。,赋,名词作动词,指朗诵诗,六、文言文句式(一)省略句:1.省略主语(1) 生庄公及共叔段。(2)爱共叔段,欲立之。(3)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2.省略谓语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唯命”,是“惟命是从”的省略,这里是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1)亟请于武公,公弗许。亟,屡次。请,动词,后面省略了一个“之”,这个“之”指代的是立共叔段这件事。(2)欲与大叔,臣请事之。“与”字后面有省略,省略了一个“之”,指的是国君之位。,(二)被动句

8、,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除,这里表示被动,是没有任何标志的被动,倒装句:1、宾语前置(1)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何厌之有”就是“有何厌”的意思,)(2)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问”字的宾语是“何谓”,何谓,所说的是指什么?,(3)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君患何焉”(4)其是之谓乎?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代词,“之” 提宾标志“是”“其谓是乎”,七、一词多义,1虚词(1)焉:A姜氏欲之,焉辟害?(疑问副词,怎么,)B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于之”的合音,同时也是“于之”的合意。)C君何患焉(焉,呢,语气词)D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形容词尾),

9、(2)为A孟尝君为相数十年(动词。当,做)B为人所讥(介词,被)C何辞为(句末语气词)D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介词,替)(3)诸A亮身率诸军攻祁山(众,各)B公伐诸鄢(之于)C子闻诸(之乎),(4)、尔有母遗,繄我独无繄(y),句首语气词,表示仅有、唯有的意思。(5)、敢问何谓也?“敢”,是一个谦词,意思是说,以我这么低的地位,不该这么大胆、冒昧地发问。(6)、其谁曰不然。其,语气词,这里表示反问,意思是肯定。,2实词,(1)国A 国不堪,君将若之何(国家)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国都)(2)遗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也,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赠送)B 养虎遗患(遗失,遗留)(3)厌A 姜氏

10、何厌之有(饱,引申为满足)B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讨厌,引申为嫌)(4)爱A 爱共叔段,欲立之。(偏爱,疼爱)B 不爱土地,重宝以致天下(吝啬),第二课时,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寤生(w) 祭仲(zhi) 共叔段(gng) 缮甲兵(shn)B.廪延(ln) 滋蔓(mn) 城颍(yng) 繄我独无(y)C.百雉(zh) 自毙(b) 泄泄(y) 不义不暱(n)D.亟请(j) 虢叔(gu) 遂恶之(w) 具卒乘(shng),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我国早期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 B、相传左传是由刘向所著。

11、C. 左传与谷梁传、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都是用来解释和阐明春秋的。左传重在史实叙述,而后两者则重在义理说明。,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释义错误的一项是:A.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堪:受得了 B.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缮:修整C. 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施:施行 D. 夫人将启之。 启:(为之)开(门),4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姜氏欲之,焉辟害?B. 尔有母遗,繄我独无!C.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D.谓之京城大叔,5 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姜氏何厌之有!B 君何患焉?C 其是之谓乎!D 颍考叔,纯孝也.,6 下列

12、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 庄公寤生,惊姜氏B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C 今京不度D 亟请于武公,1CA是“gong”错,应该念“gng”;B是“y”错,应该是“y”D是j错,应该念q2B左传应该是由左丘明写的 3C“施”是“推及”的意思。4BA是“辟”通“避”,躲避的意思;C是“阙” 通“掘”;D是“大”通“太”5DABC都是宾语前置,D是判断句。 6D没有活用,课堂作业:熟读课文,填表格。,主要人物、 身份关系和性格:结构 段落 序幕开端发展 高潮结局尾声,姜氏(母亲) :,任性阴毒狡诈,共叔段(儿、弟弟、大叔):,不自量力妄自尊大有勇无谋,庄公(儿、兄长、国君):,老谋深算薄情

13、寡义,1庄公寤生,姜氏欲立共叔段,挑起了争夺君位之战。,2庄公继位,姜氏为共叔段请制,请京。,3-5共叔段扩展势力,一直延伸到廪廷。,6共叔段准备袭击郑都,姜氏为内应。,6共叔段失败出奔共,庄公将姜氏安置于城颍。,8颍考叔献计,庄公母子隧中相见。,我们上节课讲了左传和其他两传的特点不一样。左传重在叙史),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重在义理。对,但我们看本文即左传的首篇却不完全符合这个特点,它明显地有两段议论的文字,在哪里?,课文结构第一:(1-6)郑伯克共叔段于鄢 中间(7)议论第二: (8 )郑伯姜氏和好如初末尾(9)议论,这篇文章的标题为“郑伯克段于鄢”,同学们,如果要你以此为题写一篇文章,你会侧重

14、写什么内容?具体写战争场面和战争经过的是哪个地方?,本文是略写战争地场面和战争具体经过,而前面主要详写的是兄弟两个矛盾不断激发的过程。所以,醉翁之意不在战争,而在于刻画人物,揭示引发战争的社会原因。,内容讨论一 、郑伯克段: 兄弟至亲却最终兵戈相向,孰之过?我认为是_之过,理由是 _,从文中_可以看出.,违礼干政,认为是姜氏偏私爱一个讨厌一个,就是有私心才导致这场战争的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状”:首先,是请制不成,然后请京,从祭仲的话可以看出京的规模不符合制度 又做共叔段的内应,为之启城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纵弟不爱,认为是郑伯之过郑伯是个狡猾奸诈极度虚伪的人。是他放纵他的弟弟共

15、叔段反叛,并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从文中看出,郑国大夫屡次劝郑伯铲除他的弟弟,但郑伯却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以达到铲草除根的目的。另外,郑伯表面上对共叔段将城邑收为己有,他却没什么行动。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不义不悌,以为是共叔段之过理由是他不义。从这几件事情可以看出来。第一是他擅自违背国家法规,扩大自己的守地然后他“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又“收贰以为己邑”,扩大了地盘,为反叛奠定了基础。 最后“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想篡夺兄长的王位,这是大逆不道的行为,郑伯克段这个

16、事件向我们展示了从西周向东周过渡的时候,实际上进入 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礼崩乐坏儒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而通过刚才的分析看到,他们之间是母子兄弟的关系,但是又是完全错位的,为母不慈,为兄不爱,为弟不悌。西周以来的礼法规范在这里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孔子也好,左丘明也好,对这样的一个事实,是持什么态度的?“郑伯克段于鄢 ”,二、 和好如初:庄公真孝还是假孝?,文章的题目为”郑伯克段于鄢”,为什么在文段末尾还要描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 按我们的理解,郑伯克段这个事件到第7段也就结束了,后面不写,这个事件也是完整的。那么为什么要写庄公与母亲和好的事情呢?大家看,其实,郑庄公

17、和母亲在隧道和好的这个事件其实就是在探讨哪方面的问题?,郑伯的孝顺是另有目的的 首先,郑伯拒绝了姜氏为共叔段请的“制”这个地方,但对于共叔段因为姜氏的请求而得到“京”这个地方,却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其实他不是没有办法,他可以象拒绝“请制”一样拒绝“请京”,但他没有这样做,就是因为他知道在当时由共叔段管理“制”和姜氏“请制”是不符合礼乐制度的,不正确的。他故意让世人认为他很仁义又孝顺,而姜氏氏不仁不义的,在这里,他一点也没有念及母子之情。,认为庄公其实是伪孝的 就当时的时局而言,内患已除,对自己王位的威胁已经消除,但民心所向仍然是个大问题。老百姓会想,你对自己的弟弟和母亲都这样,会不会又是

18、一个暴君纣王呢?恰好遇到颍考叔吃饭为母亲留肉这个机会,庄公就萌生巧计,伪装成“孝子”来稳定民心。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角度来说,“孝纲”应十分盛行,后来孔子推崇的思想“礼乐”也正是周礼沉定下来的。孔子主张施仁政,可以看出,历史上成功的君王应该以仁义来笼络人心,以德治国,则可安天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他的这个“计谋”的确十分完美:既给后世留下好名声,又有助于当时的政局稳定。,认为庄公是真孝第一,从之前郑伯说:“姜氏欲之,焉辟害?”的伪孝,只是因为在权利和孝顺两者中,他选择了权利。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他想孝顺却不能孝顺,因为姜氏一直偏爱弟弟而厌恶他。第二,郑伯在不久之后就后悔软禁姜氏了,而在这时颍考叔又

19、给了他台阶下,所以才又挖隧道相见。甚至可以认为,郑伯会与弟弟争得那么厉害,也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补充。第一,在文中第八段有“既而悔之”,这就说明郑伯是孝顺的。姜氏的行为已经十分出格了,他本可以杀死姜氏,但他却只是将她软禁在城颍,这说明她对自己的母亲还是有爱的。也许他当时是在气头上,所以不久就后悔了如果郑伯不是真的孝顺,而是做给世人看的话,他大可以风光地迎接姜氏,昭告天下,来说明自己对姜氏昔日的行为已经宽恕,庄公孝顺是真假皆有,说他真,是因为发誓之后,没有别人的指责,也不久就后悔了;另外只是受颍考叔的感染就能和母亲和好如初,说明血浓于水,他天性未泯;说其假,是因为他的孝还是参杂了政治因素,的确

20、可以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有就是要涉及到人性的心理学这个范畴了。我们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母子二人积怨已深,要在短时间内冰释前嫌也是不符合人们的惯常心理的,所以二人出隧入隧赋诗而其乐融融的情景就显得有几分尴尬和不真实。,不管庄公是真孝还是假孝,这个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庄公做出了行孝的举动。而我们的左丘明对这种行为也是持褒扬态度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最后一段,左丘明假借君子的议论 :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以纯孝赞扬颍考叔,寓意也在此,我们看到对前部分的礼崩乐坏的现象是贬的,对后面的庄公行孝的行为是褒扬的,但是春秋和左传里面实际是没有明白说出来,而是在把褒贬暗含在描写和叙事

21、之中,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来。这样的一种在文笔中曲折地意含褒贬的写法叫?,春秋笔法,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

22、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我们说孔子左丘明用春秋笔法的方式对庄公和共叔段的不爱不悌作了贬斥,而对孝作了褒扬,在这一贬一褒当中,其实反映了孔子的一种政治理想。那就是“克己复礼”,“礼崩乐坏”的时代与“克己复礼”的理想,n 礼崩乐坏的时代n 从“礼乐”至“法”的过渡n 从“义”(“先秦理性精神”)到“利”(“政治实用主义”)的过渡n 孔子的理想n “克己复礼”儒家提倡:“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社会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