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地理学1 / 4城市地理学1、 都市区: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p23)2、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位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3、 都市连绵区: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围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p26)4、 城市群: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
2、的城市,依据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以一个或两个超大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 (p27)5、 都市圈:都市圈又称城市带、城市圈,指在城市群中出现的以大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共同参与分工、合作,一体化的圈域经济现象。 (p28 )6、 城镇密集区:这是对城镇分布比较密集、相对发达的地理空间的一种称呼。城镇密集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化形式,是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p28)7、 转运
3、功能:经济学家们已经发现,转运功能是城镇选址的一个基本决定因素。转运功能是指一地是卸载和装载货物的地方,比如从远洋大船上向内河船只上转运。 (p47)8、 经济腹地:经济腹地是一个与经济中心或中心城市相对应的概念。其内涵是经济中心的吸收和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其经济发展的地域范围。 (p47)9、 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p54)10、人口结构的转型 :人口转型是指以人为本,保障人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转型:经济转型指的是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发展模式、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等转变。地域空间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型(概念网上没有) (p55
4、)11、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一种先于经济水平的城市化,属于消极城市化的一种。是指农民在乡村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条件后,只得向城市迁移,表面上造成城市人口增加的现象(p56)12、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p56)13、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p56)14、 “推-拉”假说:认为人口迁移是其原住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p63)15、 向心型城市化:城市中的商业服务设施以及政府部门、企事业公司的总部、银行、报社等脑力劳动
5、机关,都有不断向城市中心集聚的特性,也称集中型城市化。 (p69)离心型城市化:有些城市设施和部门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移动扩散,也称扩散性城市化。16、 外延型城市化:城市化按照离心扩散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外延型城市化和飞地型城市化。指城市量的扩张,包括城市规模的扩大及城市人口的增加,是一个极化效应不断累城市地理学2 / 4加的过程;城市的离心扩展,一直保持与建成区接壤,连续渐次地向外推进,这种扩展方式外延式城市化。 (p69)飞地型城市化:指在推进过程中,出现了空间上与建成区断开,职能上与中心城市保持联系的城市扩展方式。17、景观型城市化:城市性用地逐渐覆盖地域空间的过程。也称直接城市化。职能型
6、城市化: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列中发挥效用的过程。这种城市化表现了地域进化的潜在意识,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也称间接城市化。 (p70)18、积极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积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先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称之为消极型城市化,也称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 (p71)19、自上而下型城市化:指国家投资于城市经济部门,随着经济发展产生的劳动力需求而引起的城市化。自下而上型城市化:指农村地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业生产活动,首先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进而通过发展小城市镇,实现人口居住地的空间转化。 (p71)20、 城市化的近域推进:集聚不经济主
7、要来自市中心更高的土地使用费、交通的拥堵和环境品质的下降,由此产生城市发展中的离心力,推动人口和经济要素向周边地域的扩散的现象。 (p73)21、中国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郊区化进程已经明显;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p115)22、城市职能:指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分工。 (p144)23、城市性质:是城市职能的主要概括,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的整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p144)24、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专业
8、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p155)25、首位城市:在规模上与第二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 (p163)26、首位度:国内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首位分布: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分布。 (p164)27、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大小,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规模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规模等级越低,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关系用图表现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 (p164)28、位序-规模法则: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
9、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p165)29、 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及利弊分析:类型:位序-规模分布和首位分布两种基本类型,介于两者之间的,属于过渡类型。(p169)利弊: 首位分布的利: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小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城市地理学3 / 4首位分布的弊: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的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
10、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 等;(p171)30、 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方针:最新: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31、空间相互作用:为了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之间、城市和区域之间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我们把这些交换称之为空间相互作用。空间分布体系: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p191)32、城市空间分布是动态的,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离散阶段(低水平均衡阶段):对应于自给自足式,以农业为主体的阶段,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缺乏大
11、中城市,没有核心结构,够不成等级系统。(2)极化阶段:对应于工业化兴起、工业迅速增长并成为主导产业的阶段,中心城市强化。(3)扩散阶段:对应于工业结构高度化阶段,中心城市的轴向扩散带动中小城市发展,点-轴系统形成。(4)成熟阶段(高级均衡阶段):对应于信息化与产业高技术化发展阶段,区域生产力向均衡化发展,空间结构网络化,形成点-轴- 网络系统,整个区域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化区域。 (p226)33、城市经济区: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相互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 (p234)34、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
12、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集合。 (p241)35、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的发展条件和建设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地区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和措施;明确城市发展的用地数量,并与土地利用的规划相协调;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p246)36、城市土地:是城市区域内的陆地、水面以及它们上下一定空间所
13、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252)37、我国最新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分类包括城乡用地分类、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两部分,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划分。用地分类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 3 级分类体系。大类应采用英文字母表示,中类和小类应采用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组合表示。城乡用地分类市域内城乡用地共分为 2 大类、9 中类、17 小类。城市地理学4 / 4城乡用地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38、均质性:指城市地域在职能分化中表
14、现出来的一种保持等质、排斥异质的特性。均质度:衡量均质性的相对程度,比较均质地域的质量。 (p272)39、均质地域:指在均质性能作用下,城市地域中表现的那些与周围毗邻地域存在着明显职能差别的连续地段。 (p273)40、CBD: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 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地区。CBD 的内容不断发展丰富,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枢。 一般而言,CBD 位于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 (
15、p280)41、城市开发区:是以城市为依托的开发地区。开发区是为实现地方产业发展目标,由政府或企业通过完整而周全的规划来建设适于产业实体进驻的有一定规模的区位环境。(p287)42、城中村:从狭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农村村落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 。从广义上说,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区。 (p292)43、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区:指
16、占据一定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人口的汇集。社会空间: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空间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三个层次,而以社会区为主。 (p307)44、城市意象:讲述有关城市的面貌,结合城市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p317)45、城市的主要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城市交通问题:交通堵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城市住宅问题:国外城市住宅问题:住宅质量低劣、高比例空房率、灰区的大量存在、贫民窟和棚户区、住房费用的飞涨。中国城市住宅问题(p330)城市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城市安全问题:安全防灾问题、防卫问题:治安性犯罪问题、恐怖袭击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