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doc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5313787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城市地理学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大都市带是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252、城市化城市化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化是农业向非农业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地域景观发生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是城市文化意识向农村地区扩散的过程;3、位序规模法则4、逆城市化特大城市中心市区和郊区人口均外迁,特大城市人口迁往中小城镇和乡村,特大城市人口减少。5、再城市化1980 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化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进一步推动城市经济基础的转换,以维持和加强城市的 重心地位作用,促进城市进一步繁荣而采取了积极开发市中心区的

2、政策,并吸引人口迁回城市中心区,导致城市中心区人口回升。6、过度城市化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大量城市问题产生7、乡村城市化指社区由乡村地域类型向城市地域类型演化的过程。8、基本经济活动是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为外地服务的部分,是从城市以外为城市所创造收入的部分,它是城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这一部分活动称为城市的基本活动部分,它是导致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9、非基本经济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随着基本部分的发展而发展,他被称为分基本经济活动。10、乘数效应城市基本部分每一次的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产生的连锁反应的结果总是数倍于原来投资、收入和职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动所引

3、起的这样一种放大的机制被称作乘数效应。11、城市职能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作用。12、城市性质是城市主要职能的高度概括,它代表了城市的个性和发展方向。13、首位城市指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14、城市经济区概念是以大中城市为核心,与其紧密相连的广大地区共同组成的经济上紧密联系、生产上互相协作、在社会地域分工过程中形成的城市地域综合体。15、CBDCBD 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是城市中商务活动和人流最集中、交通最便捷、建筑密度最大、吸引力和服务范围最大的地区,同时也是地价最高

4、的地区。是城市经济的中枢。16、社区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17、集聚经济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18、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有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至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19、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20、社会区指占据不同地域,具有大致相同生活标准,相同生活方式,以及相同社会地位的同质

5、人口的汇集。21、邻里城市中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二、问答题1、城市地理学研究内容。3-5一、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主要研究、评价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与历史条件对城市形成、发展和布局的影响。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城市化研究、区域城市体系研究、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行为空间和感知空间等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2、我国城市地理学研究领域。1、城市化研究2、城市发展方针(大中小城市)3、城市体系(等级规模城市群)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商业网点、CBD 等)3、城乡差别。

6、20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与乡村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4、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与乡村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多方面寻找城乡差异。上述几点是最基本的差别。4、大都市带的特点.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2、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3、枢

7、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4、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5、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人口 2500 万人以上,人口密度 250 人/km26、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5、大都市带形成的原因.一、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二、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 市、纺织城市) 。每个产业的管理/控制

8、、研究/ 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三、城市产业体系的垂直结构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控制、研究/ 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环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区域) ,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装配环节的扩散和管理 /控制环节的空间集聚。6、中心地型城市的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以及类别形成动因:商品农业功能:满足农村的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的需要特点:职能综合,发展稳定,等级鲜明类别:集镇、城镇、县城7、以交通职能为主城市的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以及类别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类别:铁路沿线

9、、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8、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的的形成原因、功能、特点以及类别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一、城市化兴起和成长的一般前提第一前提:农业人口的剩余第二前提:农产品的剩余二、经济增长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1)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关系检验 (2)工业革命 制造业革命: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表现为工厂的扩大与工业部门的分化,进而

10、改变了劳动地域分工格局和城市的经济性状。交通运输革命:运输动力和运输工具的革变,强化了空间通达度,缩短了空间经济距离,克服空间磨擦的能力提高。农业革命:优良品种的培育和农业投入(农药、化肥、播种技术、收获技术、灌溉技术、加工技术等)的增加。(3)人口和工业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工业化确立了比较利益的概念。 (区位、产业、生产模式专业化与社会化生产与“小而全、大而全”生产)工业化确立了聚集经济的概念工业化确立了规模经济的概念2、第三产业与城市化第一层次:流通部门第二层次:综合服务部门第三产业 第三层次:科教文卫部门第四层次:公务部门三、城乡人口迁移与城市化10、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城市化和离心型城市

11、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1、外围市区的城市化是怎样推近的1、对外交通与城市化城市的对外交通是城市向外伸出的触手,交通干线延伸的方向是城市地域拓展的主要方向。2、工业扩展与城市化首先,大型工厂和重型企业的外迁的倾向更为强烈。其次,工厂的外迁常以某些特殊工厂为先导(如煤气厂、自来水厂、 化工厂、钢铁厂、重型机械厂等) 。再次,联合企业。3、住宅的扩散与城市化住宅的扩散分自由扩散与附属扩散两种。自由扩散:居住区并不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附属扩散:居住区随其它设施一起扩散出去。12、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 89-9

12、3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3、大都市带成为国家的核心区域。13、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115-127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14、影响基本/非基本比率的因素 130-1411、人口规模2、专业化程度3、城市历史长短4、时间5、年龄构成、性别构成、收入水平15、城市首位律。1、首位城市:指规模上与第二位城市保持巨大差距,吸引了全国城市人口的很大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据明显优势的城市2、首位度:第一大城市人口( P1)/

13、 第二大城市人口(P2 )首位度大的国家与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是首位分布.3、四城市指数:S=P1/P2+P3+P44、十一城市指数:S=2P1/P2+P3+ P1116、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20817、核心边缘理论。18、CBD 的特征1.具有区域中最高的中心性;2.具有最高的易达性和拥挤程度;3.具有最高的人际和信息交流量;4.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5.具有最集中和最高档的零售业;6.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19、郊区城市化近域推近.1、土地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大田作业向城郊农业转变劳动力商品化:农业人口转变为兼业人口土地商品化: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用地2、产业结构高度化3、城市网络化2

14、0、发动型企业的特点21、城市空间的阶段类型。1、离散阶段2、极化阶段3、扩散阶段4、成熟阶段23、1972 年戴维斯的 CBD 零售业布局模式。28424、鲍登的 CBD 的演变方式理论。第一种是通过“周边增长(Peripheral Accretion) ”方式,即在人口增长缓慢的情况下,通过新增加功能圈层或已有圈层向外围的发展来实现。第二种是“爆发增长(Burst) ”方式,即在城市快速增长时期,CBD 在短期内迅速扩张,这种扩张主要发生在同化圈层。第三种是“分化(Separation ) ”方式,若城市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话,每一主要功能将向市中心拥有其运作优势的特定区位发展

15、,从而造成不同功能圈层的更大的空间分化。25、零售业的空间形态多层次的商业中心带状商业网点(购物街和干道商业带)专业化商业区26、形成社会区的主要因素社会经济状况、家庭状况和种族状况。27、社会区分析的指数1.表示社会经济状况的复合指数为:职业(体力劳动者比例) 、教育(受教育不到九年的成年人比例) ;2.表示家庭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生育率、就业妇女(妇女劳动力的比例) 、单身居住者(单身居住者的比例) ;3.表示种族状况的复合指数为:种族群(少数民族群体的比例) 。28、林奇的居民构想图的要素(1)路径(Paths) 。指人能够移动通行的道路,包括市内交往和交通的渠道,如街道,人行道。(2)界

16、线或边沿(Edges) 。区与区之间的分隔线(或障碍) ,包括线性的自然或人为的各种边线,如湖畔、斜坡、铁路。(3)区或区域(Districts) 。城内有特殊文化或经济属性的区域,如伦敦市中心的鸽子广场及其周围地区。(4)枢纽或节点(Nodes) 。为交通交汇或群众喜欢聚集的地点,如莫斯科的红场。(5)标志(Landmarks) 。人们用以识别方向和区位的参考物,如巴黎埃菲尔铁塔。29、研究感应空间的作用城市布局应尽可能为居民构想图增加美丽的印象,突出各具特色的功能区,从而增加居民对城市的好感。 城市功能区的布局要增加适当的标志,枢纽和区的布局亦要考虑其辨认性,以便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城市布

17、局要增加标志,以扩大市民的感应空间,进而有助于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和规划。30、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的区别与联系31、城市问题一、城市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二、城市交通问题:交通阻塞、交通事故、公共交通问题、停车问题、交通污染问题三、城市住宅问题:住宅质量低劣、空比例房率高、灰区问题、贫民窟与棚户区、住房费用的飞涨四、城市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五、城市安全问题:安全防灾问题、防卫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32、首位分布的利与弊首位分布对国家经济发展有一种寄生作用;首位分布的空间集中是资源的一种低效利用方式,有损于更合理的资源

18、利用;首位分布代表了一种超国家的倾向,这种倾向不利于全国动员,因此对经济增长有害;首位分布反映了许多社会方面的不平等。首位分布允许资金和人才的更大积累,有利于知识的更加专门化和思想的广泛交流;大城市内的各种运输成本一般比城市间的运输成本低,因此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是最高的;首位城市常常是交通运输网络中效益最好的地方,是革新的源地,比乡村地区更能吸引投资。33、城市土地利用三模式。1、伯吉斯,他于 1923 年创立了同心环模式(Concentric Ring Model)2、霍伊特(Homer Hoyt),他于 1939 年提出了扇形模式或楔形模式。3、哈里斯和厄尔曼在 1945 年提出较为精细的多核心模式。4、麦基(McGee)的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模式。34、自然环境对城市建设的影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是一个复杂的研究过程。一方面通过城市人的行为改变了自然环境(称行为过程) ;另一方面,环境又反过来作用干城市人的行为(反馈过程) 。35、中心地理论.36、推拉因模式37、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问题:安全防灾问题、防卫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职业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