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试卷 A班级 姓名1、名词解释(6 分*5=30)1.邻里单位: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提出了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的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改变城市传统居住区的缺陷。2.千人指标:是指每千居民拥有的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3.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是指设施服务范围的空间或时间距离4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5 雷德朋系统:即人车分行的道路系统,这种系统由车行与步行两套独立的道路系统组成,首次在美国的雷德朋小区规划中采用
2、并实施。2、选择题(2 分*5=10 分)1.问卷调查最有效的关键是BA 提问方式 B 问卷设计 C 问卷数量 D 字体大小和颜色2 居住区级商业中心属于哪类用地CA R B C2 C R2 D R33 国际标准组织(ISO)制定的居住环境室外允许噪声标准为BA 30-40分贝 B 35-45 分贝 C 35-40 分贝 D 40-55 分贝4 哪一个不属于住宅区绿地的三大功能AA 美观功能 B 使用功能 C 生态功能 D 景观功能5居住区内道路机动车道最大纵坡为( ),但坡长不能超过( )米。 BA80;50 B80;20 C30;20 D30;50三、简答题(8 分*5=40 分)1.住宅
3、的群体组合中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哪几个?并且要写出每种形式的优缺点。1、行列式: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楼按照一定朝向和间距成排布置。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线形布局有利于服务设施的高效分布,有利于采用高能效的交通模式。缺点:形式单调,识别性差,易产生穿越交通,产生视线干扰和阴影遮蔽的问题。2、周边式:住宅沿街坊道路周边布置,有单周边和双周边两种布置形式。特点:容易形成较好的街景,内部安静,具有内向集中的空间,有利于邻里交往,节约用地。缺点:对地形的适应性差3、点群式:围绕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或水面有规律或自由的布置,形成丰富的群体空间。特点:日照、通风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外墙面
4、积大,太阳辐射较大,视线干扰大,识别性较差。4、院落式:将住宅单元围合成封闭的或版封闭的院落空间。特点:便于邻里交往和布置老年与儿童活动场地,提高容积率。缺点:转角部分易产生阴影。5、混合式:指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或院落式,其中二种或数种结合或变形的组合形式。特点:空间丰富,适应性广,组成空间多变的住宅组群。6、自由式:在群体布置时,形成似围非围的相互流动的院落空间效果,在地形起伏变化的地段因地就势,适于采用自由式的布置形式。2 住宅区的路网布局规划的特点1)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2)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住宅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域的完整;3)因地制宜,
5、使住宅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4)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的街道空间;5)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住宅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6)避免影响城市交通。3 住宅区工程管线综合的原则1)各类管线布置应整体规划,近远结合,并预留今后可能建设的工程管线的管位2)各类管线应采用地下敷设的方式,走向应沿道路或平行主体建筑布置,并力求短捷,减少交叉。3)各类管线应满足相互间水平、竖向间距和各自的埋深要求。4)当综合布置地下管线发生矛盾时,因采取避让原则。4,住宅区道路的分级及其宽度:a.居住区级:2030m;(红线)b.小区级:1014m;(红线)c.组团级:810m;(路幅)d.宅前小路:2.53.5m;(路幅)。5.默写出居住区用地平衡表,并说说平衡表的作用作用:1 对土地使用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调整用地和制定规划的依据之一 2 进行方案比较,检验设计方案用的分配的经济性和合理性。3 审批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的依据之一。4、论述题(20 分*1=20 分)1、结合本学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实例阐述居住区规划和社区规划之间的相同点和异同点。1)从两者各自的概念上界定:从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目的等。 。 。 。2)从两者的各自的发展来看3)作为一名规划师,如何看待这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