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谈围城围城作为学术大师钱钟书的一部享誉国内外的小说,其成功之处,不仅体现在其构思之精巧,文笔之老练,更体现在它把一个复杂中涵隐着矛盾的现实高度的具象化,并展现在迭起的小说冲突与高潮里,譬若吴道子作画,千里风景直至百尺卷中,其言虽小而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以小见大,正是围城体现其普适性最重要的体现。对于围城的解读,几乎所有的评论家学者都是从“围城”这个自演的 基本含义而展开,更为重要的是 “围城”这样的一个词汇的组合绝非中国古文中的固有,所以对于这个词汇的理解也绝非一成不变,正是因为这样, “围城”便可以随心所欲的附加更为丰富的引申义,从而对“围城”的解读可以更加生科,更加广阔。我们常说,一
2、部好的作品,既要有时代的血肉,又要有其独立自给自足的小宇宙。而对于围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这两点的充实与丰满无疑是其所以伟大的根本原因。所谓时代的血肉,就是指一部作品能够充分反映当时社会的种种面貌,并能够表现出其极富代表性的一面。时代给予作品烙印,作品是时代的缩影。钱老早年与杨绛游学欧洲,除通贯西学,也不可避免的接触许多旅欧的学生,这些学生,无疑给“方鸿渐”这个形象当做了最初且最基本的参考,诚如书中所讲,方鸿渐“书读的不少,但体悟不多” ,这其实是对那些留学生莫大的讽刺。而方鸿渐留学归来,穷怀一腔热血,满以为会拯救万民于水火,却屡遭碰壁,无论是报馆任职,或是在大学教学,都不得志。以至于投奔赵辛
3、楣,事业与婚姻的冲突也随之愈加激烈。钱老无疑是学者的巅峰,论学识,修养,现当代学术界无人出其右,学通中西,力贯古今。丰富的学问并没有使他囿于学问的“象牙塔” ,相反的,他比谁对当时的社会都看得清楚透彻,一位学者的不易之处不是穷经皓首,而是不自诩清高,脚踏实地。书中方鸿渐所代表的无疑是当时的小知识分子所谓“小知识分子” ,既没有真正学者般的智慧通达,又不能免俗于国民性的各种劣处。他们往往有着一些内涵,对世事却又显得玩世不恭,并且喜欢用自己杂糅的理论观点批判各种食物,虽然在经济上,社会阶层上他们是独立的人,可对于内在的精神这个层面显然未必。正是这样的小知识分子,在当时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从愚昧的公
4、民到理性的公民,中间必然有这样的一个阶段。以一个中等阶层的视角打量这个时代的种种,无疑是恰当的。它既避免了低等阶层坐井观天的局限,又避免了高级阶层目空一切的做派。 围城中的方鸿渐,是从愚昧到理性转型的国民一个中间特殊形态的缩影,通过他,钱老展示给我们人生的种种窘迫,尴尬,啼笑皆非,是那个时代下小知识分子无奈的叹息。这也正是其时代只有多 具体表现。而事实上,又何止是这样的时代,人走过的各种历程,哪里会没有围城中的种种啼笑皆非。而“独立自给自足的小宇宙”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作品升华到极致后所形成的内核。在围城里,这内核,无疑是“围城”这样的一个已经具象化的人生现实。书中明确提出“围城”这个字眼的地方只
5、有两处,但全书又何处不“围城” 。无论是苏文约还是孙柔嘉,都是方鸿渐的围城,而唐晓芙,这个只开了一半的“围城” ,却是一座方鸿渐给自己制造的最大围城。所谓围城, “外面的人想要进去,里面的人却想出来” ,最初是被作者拿来定义婚姻,或者用来影射爱情,但“围城”丰富的附加又何止这些,种种世事,人的得与失,人心的微妙,都可围城设喻。譬如某人思某书心切,恨不能即刻得之手不释卷,等到真正得到,略翻几页,有无心读之。 “围城”这样一个已经具象化的含义一座围起来的城,事实上是人自己个自己所制造的,她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无论是城中者想要出城或者城外者想要进城,这都是人性中永不满足的具体表现。不知是在某些境地下
6、的确能够促进人的发展进步,但在另一方面,永不知足的贪婪则是人最大的敌人。没有的时候希望有,有了好的还想要更好的。 伊索寓言里有对夫妇有只能一天下一个金蛋的母鸡,但仍不满足,想要入“围城” ,杀了鸡取出所有金蛋,最终一无所得,悔不当初。城外的人以为城里风景独好,城里的人有念想城外的自在从容,人生最尖锐的矛盾冲突,往往就是这样。这样的一个“小宇宙” ,从时代的血肉中跳脱出来,从而具有了一般性,普遍性的意义。书中人物的各种心理,最终的各种命运,无疑诠释了“围城”的根本含义人生的无奈。围城所要表达的是作者用智慧通达看透的人的窘迫、怯懦浅薄、无奈,以及对人生普遍意义的感悟。一部带着时代烙印的作品升华出适于各种时代的人生哲理,这也正是围城的伟大之处。(十三队 范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