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535437 上传时间:2019-11-26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要点提纲.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章 高等教育概述 第一节 教育及其规律 一 什么是教育(1) 二 教育的基本规律(2) (一)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三)教育外部规律与内部规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高等教育及其职能 一、高等教育的界定(3) 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4) (一) 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二) 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 (三) 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四) 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三、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11) 四、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13) (一)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二)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三) 服务社会是现代高校的职能的延伸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发展史

2、一、古代高等教育(14) 二、欧洲中世纪的高等教育(15) 三、近现代高等教育(16) 第四节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理论体系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7) (一)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这一特殊的教育现象 (二)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 (三) 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基本规律 二、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8) 是一门教育科学 三、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19) 84年 潘懋元 高等教育学出版 标志学科体系的确 立 第2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 第一节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一、教育方针(20) (一)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 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 教育的培养目标 实施的途 径 (二)

3、 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95年教育法法律形式规定教育方针(22) 二、教育目的(22) (一) 教育的目的 (二) 教育目的的性质 主观性 客观性 第二节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一、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制订要求(24) 二、高等学校的层次、科类、专业培养目标(25) (一) 分层次培养目标 两个基本层次: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二) 科类、专业培养目标 三、制定专业目标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28) (一)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 (二) 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的关系 三个阶段:精英、大众(15%-50%)、普及;我国大众 (三)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四个方面:知识、思维、方法、精神。 (四)

4、 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关系 (五) 高标准与可行性,稳定性与变动行的关系 第三节 全面发展教育 马克思 人的全部发展学说 是制定方针和目的的理论基 础 一、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33) 体力和智力充分和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是人全面发展的核 心 二、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及其构成(34) (一) 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 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构成 包括:面向全体学生、全过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学生 第3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制 涉及学制、学位制度、招生就业制度等 一、学制的建立(37)学校教育制度 二、各国高校学制概况(39) (一)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特征四种基本类 型 (二

5、) 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 究生院 三、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41) (一) 全日制高等学校 包括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三个层次:高 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 (二) 成人高等学校 属继续教育体系,形式有:电视大学、职工大学、函授 学院、干部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一、各国学位制度概况(43) 二、我国的学位制度(44) (一) 我国学位的级别和标准 (二) 我国学位的授权体系 (三) 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方向 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积极发展;分类指导、按需建 设;注重创新、提高

6、质量”24字方针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 一、全国大学的招生制度(45) (一) 统一的入学考试形式 (二) 高校单独组织的入学考试形式 (三) 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二、我国的招生考试制度及其改革(47) (一) 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 (二) 探索录取机制的改革 (三) 改革考试方法,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大学 (四) 录取新生,也能够适当给予高校较多的自主权 第四节 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发展(49) 二、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51) (一) 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 (二) 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血液和职业资 格证书制度 (

7、三) 拓宽到几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 业阻碍 (四) 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生择业时间 (五) 规范就业市场秩序 (六) 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 心理准备 第4章 高等教育结构 第一节 高等教育结构理论 广义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微观结构和个体结构。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与专业结构、形式 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宏观管理结构。 微观结构主要包括:专业结构、课程结构、师资结构、 基础设施结构、微观管理结构。 一、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54) 二、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55) 第二节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与调整趋势 一、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现状

8、 (一)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2002年,专、本、研比例0.71:1:0.09,趋于合理 (二) 高等教育的科类与专业结构 (三) 该等教育的形式结构(61) (四) 高等教育的能级结构(62) (五) 高等教育的地区结构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趋势(63) 两种基本趋势:一体化模式、多样化模式 两个系列: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 三个层次: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第5章 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学生 高校教师的结构包括:职称、学历、年龄、学缘、专业 一、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高校学生的认知发展(66) (一) 高校学生的感知 (二) 高校学生的观察力 三

9、种:分析观察型、综合观察型、分析综合观察型(混 合观察型) (三) 高校学生的注意力 高校学生注意力可保持160分钟以上。 (四) 高校学生的记忆 高校学生的记忆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 (五) 高校学生的思维能力(68) 高校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特征: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 性、独创性. (六) 高校学生的特殊能力 (七) 社会实践经验能力 (八) 应用知识解决的问题的能力(70) 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三、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 (一)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71)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最主要特征:主体的我、客体的我。 (二)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社会倾向性 个体的生长受遗传、社会环境

10、和教育相互作用影响。 (三) 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 四、高校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72) (一) 高校学生个性的意识倾向性 高校学生人生观形成略早于世界观的形成 (二) 高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神经过程基本特性: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四种典型气质:兴奋、活泼、安静、弱 性格结构的主要特征:理智特征、态度特征、情绪特征、 意志特征等。分类见(75). 五、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 (一) 高校学生的合群与孤独的矛盾 (二) 高校学生的自卑与超越矛盾 事业和恋爱方面的矛盾(77)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师 一、高校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一) 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高校教师的特殊作用的体现(

11、78) (二) 高校教师的任务 基本任务: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 服务社会, 教学工作是主要任务。 二、高校教室的工作特点的基本要求(79) (一) 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 (二) 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 三、高校教师的培养与教师发展 学术带头人应具备的素质(81) 四、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及其优化 第三节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 一、高校师生关系概述 主要表现:工作关系、组织关系、认知关系、情感关 系。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85) 第6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及其原则 第一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87) 一、教学过程中的要素 (一) 教师 (二) 学生 (三) 教学内容 高校教学内容的特点(

12、88) 二、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 (一) 明确的专业目的性(职业倾向性) (二) 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与创造性有更高的要 求 (三) 把科学研究引用教学过程(90) (四) 社会实践的多种形式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91)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 二、知识积累与智能发展相结合 三、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95) 五、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因材施教和统一要求相结合 七、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八、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第7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教学内容 从教学管理角度教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模式 第一节 学年制与学分制 一、学年制 二、学分制及其优点(10

13、2) 中国最早提倡“学分制”的是蔡元培。 (一) 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二) 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挥教室的专长 (三) 有利于推广高等教育 第二节 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等几种形 式。 一、课程理论(104) 我国课程设置基本上一直采用学科课程论 二、课程体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 第三节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 一、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和学年编制、课 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学分)分配 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检查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一) 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109) (二) 教学大纲的结构

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分文说明和文本两部分 (三) 教学大纲的运用 三、教材 教材包括教科书(课本)、讲义、视听教材等 (一) 教材的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之一。 (二) 编写教材的基本要求(113) (三) 教材的运用 第8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 第一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二、几种常见的高校教学方法(117) 高校教学方法可分为三类:运用语言来传授、学习知 识和技能的方法,通过直观感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指导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一) 讲授法 (二) 讨论法 讨论题目的类型:阶段复习讨论题、学习新内容讨论 题。 (三)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哈

15、弗大学商学院1918年首创 (四) 自学指导法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 一、教育技术的含义 二、教学媒体及其应用 (一) 传统教学媒体的分类和应用原则(120) (二) 计算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教学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第三节 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 一、教学测量和教学评价概述 按评价对象分,教学评价分为:办学水平、专业水平 评价,课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鉴四个层面。 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形式。 二、高等学校学生学业成绩的考核 三种方式:考查、考试和答辩。 (一) 考查(重要方方式、定性) (二) 考试(主要形式、定量)(124) 命题原则(124) 信度、效

16、度、难易度和区分度是评价考试的四个重要 指标,也是衡量命题是否恰当的基本标准。 试题类型分为两类: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 (三) 答辩 三、学生评教 (一) 学生评教的意义(130) 学生评教是可信的。 (二) 学生评教的基本模式 奖惩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复合性评价。 第9章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 第一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性质与作用 一、科学研究的性质 科研机构分为: 独立科研机构、 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 大学科研的定位和基本属性是基础性和理论性。 二、大学科学研究的主要作用(135) 德里克博克 大学性质 发现知识和传递知识。 第二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1

17、36) 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137) 第三节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组织原则和方法 一、高校科研的组织原则(140) (一) 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原则 (二) 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的原则 (三) 研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 计划课题和自选课题相结合的原则 (五) 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原则 二、科研程序和科研方法 (一) 科研准备阶段 (二) 科学试验阶段 (三) 研究成果的评审、报奖和推广应用 大学科研成果分为六大类(142) 第10章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 第一节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发展和意义 一、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 (一)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界定 狭义的

18、高校社会服务基本特征:社会指向性、直接现 实性、学术性、发展性、服务的有限性。 (二)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形成(144) 二、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历史发展 (一)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重新起步阶段 (1977-1985) 85年5月,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颁布, 标志教育事业步入新的历史时期。 (二) 高校社会服务的深化发展阶段(1985-1992) (三) 高校社会服务走向相对成熟的阶段(1993-) 三、发展社会服务职能的意义(147) (一) 发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 方向 (二) 发展社会服务职能是对教学、科研的促进 (三) 发展社会服务职能促进了社会对高

19、等教育改革 的参与,改革了办学条件 第二节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学服务 二、科研服务 三、综合服务 四、建立教育、科研、生产联合体份和高新技术产业 (一) 建立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的联合体 (二) 兴办高新技术产业(154) 第三节 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和组织管理 一、完善高校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 (一) 建立动力机制 (二) 建立调节机制 (三) 建立平衡机制 二、高校社会服务的组织管理 (一) 队伍建设 (二) 管理体制 第11章 高等教育政策 第一节 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战略 一、改革的进度 (一) 改革的类型 三种类型:管理体制改革、专业与课程改革、教学方 式方法改革。就难度而言,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居首。 (二) 改革的主客观条件 (三) 改革方案的涉及范围及其他改革的配套方案情 况 二、改革的形式(160) (一) 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 (二) 全国性改革与以学校为单位的改革 第二节 高等教育改革过程的策略 一、改革方案的制定 二、改革的一般模式(163) 改革动机形成的两个因素:心理冲突、心理安全感。 学校为单位改革的三个阶段:形成动机阶段、改革阶 段、 巩固改革成果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