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析经济学中价值的定义、价值的源泉及其决定因素一、价值理论的几种观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创造了价值,商品新增价值的唯一来源是人类劳动,由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抽象的有效劳动形成了商品价值,并以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衡量。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质,作为抽象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作为具体劳动,它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他着力强调的是工人体力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贡献,对资本家的经营管理劳动以及其他脑力劳动的作用着墨不多。马克思的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理论被理论界概括为“价值源泉一元论” ,而且这种价值理论是彻底的“客观价值论” ,即马克思认为,价值的决定因
2、素是实实在在的,它完全取决于生产过程中的实际劳动投入量大小或有无,而与人们的主观感觉或好恶没有任何关系。 但西方学者不同意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在马歇尔均衡价值理论产生之前,他们或主张多元价值论,或主张主观价值论。价值源泉多元论的产生最远可以追溯到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他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为后来的西方学者们所普遍接受,并发展为劳动和土地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论。马克思虽然也认同配第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但是由于马克思认为财富与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所以,尽管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了财富,但是创造价值的就只能是劳动一个因素。而西方学者显
3、然是假定“财富”与“价值”是可以等同使用的两个范畴。依照价值多元论的解释,价值的源泉不仅包括劳动要素,还应包括资本等非劳动要素。也就是说,构成产品成本范畴的各个因素都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因为在他们看来,从产品使用价值的创造或产品的供给离不开所有要素的共同配合。这种从供给角度或成本方面分析价值源泉的理论就是所谓的“生产费用价值论” 。应该承认一点的是,尽管生产费用价值论从具体的价值决定因素来说是属于多元价值论范畴,但是如果从主客观价值论的划分来说,生产费用价值论则无疑可以归入客观价值理论范畴,因为成本投入对生产商品的企业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和客观的。 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观价值论,虽然早于 18 世纪中叶
4、就已出现,但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则是在 19 世纪 70 年代由奥地利学派门格尔、英国的杰文斯和洛桑学派的瓦尔拉斯等人完成的。他们在“边际效用”概念基础上指出,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并非供给方面的生产费用大小,而是消费者需求方面的主观因素,即商品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大小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唯一因素,这即所谓的“边际效用价值论” 。据此西方学者认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出现彻底地解决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水与金钢石的价值悖论”难题。 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经济学中的主观价值论产生。那么, “价值”究竟是一个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19 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家马歇尔通过均衡价值理论对
5、这一问题进行了调和。在他看来,价值既取决于供给因素,又取决于需求因素。从供给方面看,生产费用是决定产品价值的因素;从需求方面看,效用或边际效用是决定产品价值大小或有无的因素。商品的最终价值决定在于供求双方的共同作用,这一价值理论就是所谓的均衡价值论或均衡价格论。由于供给方面的“费用”因素属于客观范畴、需求方面的“效用”因素属于主观范畴,因此,价值这一概念在马歇尔认为则既带有主观性,又带有客观性。 从上述几种价值理论的内容来看,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家对价值源泉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别,价值理论之所以如此南辕北辙,存在分歧争论,虽然根源是争论双方对“私有制经济”合理性以及“消灭私有制”的认识迥然不同上,但
6、直接的原因则在于论战的双方所给予的价值范畴的定义是不同的。换言之,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价值”范畴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价值”范畴存在着定义上差别。由于大家是在不同的含义上理解“价值”这一范畴,因此马克思理论中所讨论的“价值”与西方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价值”都不是对方讨论的同一概念。这样,在不同的“价值”定义基础上讨论价值的源泉,显然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理论。实际上,什么是“价值”与什么是“价值的源泉”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是对“价值”这一概念本身下定义,后者则是探讨决定“价值”量的具体因素或者说探讨价值的实体是什么这一问题。二、价值源泉的新解读不难明白,如果理论界需要将价值源泉问题讨论清
7、楚,那么首先应该讨论的是价值概念本身,在统一“价值”范畴的前提下研究价值的源泉才是有意义的。我们认为,价值定义一定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否则将无法准确解释财富的来源,解决财富的公平分配以至生产关系的改进等一系列问题。那么,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价值”范畴,到底该如何定义? 考察价值概念的定义,可以从马克思的经典理论中概括他本人认为的价值可能的内涵、外延,或参考各类权威工具书对价值的定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从实践中归纳认识、然后上升到普遍规律的角度来阐述价值的概念,价值来源、价值决定及其分配等问题。首先,商品价值是指客观的概念还是一个人们精神观念中的概念,亦或二者兼具?为此,我们可从一般商品进行考察分析价
8、值应有的内涵。首先是传统的工农业产品,比如汽车。直观地看,汽车包括发动机、车架、底盘、电气设备等四大物理部件,当人们用这种商品进行交换时,它的价值显然应该包括这四大物理部件代表的价值。除去物理实体,汽车还能够载运、行驶,代替人的双脚或牛马,满足人更快更安全更舒适移动的目的,甚至其亮丽的外表还能满足人们对美、对奢侈豪华的追求,满足人类的虚荣心等等,这是物的使用价值或称效用。推而广之,基本上所有的工农业产品都具有与汽车相似的特点,既具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又具有该物理实体承载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用途的功效。其次是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或人类的精神产品,它们的价值构成又是怎样的呢?与工农业产品相比,
9、它们的物质实体很少或几乎没有,比如咨询、经纪、文学作品、流行歌曲等,但是它们同样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用途的功效,这也正是其价值所在。综上分析,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人们的劳动产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既具有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实体,又具有该物理实体承载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用途的功效。除劳动产品外,还存在不是人类产品的商品,比如捡来的金刚石、比如珍贵的化石、比如自然生长的果实、天然药材等,对此稍加分析就可得知,这些自然产品与人类劳动产品一样,也具备前述的共同特点。因此,当我们讨论一种物品(包括商品)的价值时,其内涵应严格地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该物品的物理实体代表的价值,二是该物品的物理实
10、体承载的功效所代表的价值。如果没有物理实体,那就只包括该物品的功效所代表的价值。可见价值既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一个依赖人们主观判断的观念产物,这也符合人们日常生活的感受,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就表明,生命、爱情、自由的价值具有主观特性。为了论述的方便,前者可定义为物理价值,后者可以沿袭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的概念。如果价值的概念基于这样的认识,那么价值的源泉和决定因素将会变得清晰起来。首先看商品的物理价值。根据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和物质不灭的原理,宇宙中不存在能被创造或消灭的物质。最新物理学的研究表明,物质有 15 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等,无论以哪种形态存在,物质只能从一
11、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从物到物,或从物到能量,或从能量到物质,不会新增也不会消灭。无论是人的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无法为这个世界增加或消灭物质,哪怕是一个原子或是一卡路里的能量。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如果物质的总量不变,物质的物理价值就不会改变,既不会新增也不会减少。人的劳动在物质生产中的作用是帮助物质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假如没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物质的形式转化将是漫长和无序的,常常不能恰如其分地演化成人们需要的那种形式,而假如人的体力足够充沛,智力足够发达,那么一种物质将会按照人的要求,更快更好更精确地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从而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正如马克思分析的那样,在商品生产中,物化劳
12、动只是随生产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其价值没有增加。既然商品的物理价值即不会新增也不会减少,那么人们的滚滚财源来自哪里?从排除法的角度可以推论出来。如前所述,价值内涵还包括效用价值,在物理价值恒定的条件下,商品的总价值将随效用价值的变化而变化,且二者是正比例关系。由于效用价值是属于人们精神观念的范畴,其大小由人们对该商品满足人的需要程度的主观判断决定,越能满足人的需求的商品,效用价值越大。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以皮鞋的生产制造为例,我们可以证明上述推论的正确。商品效用价值的变化通过数量或质量的改变而改变。同一块牛皮,过去只能创造一双皮鞋的效用价值,由于技术进步,现在可以分离出十层牛皮,从而生产出十双皮
13、鞋,在坚固耐用程度、款式造型等功能外观上一点不亚于以前的一双皮鞋,单位皮鞋的效用价值不变,但数量增长了十倍,因而总的效用价值也增长了十倍。尽管一块牛皮变成了十层,物理价值仍然是一块牛皮的价值,但总的价值增加了十倍。如果厂家不追求皮鞋数量的增长,可以通过在一双皮鞋的款式、功能、品质等功效上增加其效用价值,比如在手工制作、纯天然绿色、原生态等方面同样可以满足部分人群的需求。毕竟整块牛皮制作的皮鞋与揭了十层皮的牛皮制作的皮鞋,在人的主观观念上效用是不一样的。当然,皮鞋的总价值也存在完全相反的运动方向。即在物理价值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该十双皮鞋完全不能满足人的需求,功效不足,因而其效用价值下降甚至为零,
14、从而使得十双皮鞋的总价值与一双皮鞋的总价值一样,仅等于一块牛皮的物理价值。综合以上分析,对于单个商品来说,新增价值的源泉直接来自商品的效用,单位商品凝结的效用越大,或单位时间生产的效用越多,或厂家的生产同时具备效率和效果,那么该厂商将创造更大的价值,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厂家竭力发明创造更新更好的功能,赋予商品全新的效用,能够极大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品质,那么这种商品的效用价值继而总价值将越来越大,理论上是无止境的。对于个人和国家,价值的增加途径又有所不同。除增加商品的效用价值外,还可以通过占有更多的物理价值从而使自身拥有的总价值增加。虽然从世界的范围来看,物质的物理价值恒定不变,但是这块蛋糕的
15、分配却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可以通过占有更多土地、更多资源、探索发现更新的物质实体来增加物理价值,从而比别人获得更多的总价值。甚至,如果宇宙是无穷大的,人的技术能力足够发达,人们将占有越来越多的物理价值,理论上也是无止境的。三、新时期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由于能量质量守恒定律的存在,土地、厂房等所有物质生产资料在商品生产中是不能创造物理价值的,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物的作用在于提供商品效用价值的物理载体,尤其是在工农业产品中,不难想象雨伞要防雨、杯子要盛水、房屋要遮风都必须具备物质实体。从这个角度看,生产资料等物质是创造效用价值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人的活化劳动分为体力
16、劳动和脑力劳动两种,可以说人类劳动是增加商品效用价值的直接因素。因为只有通过人类的体力和智力活动,物质才能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并按照人类的要求,精确地表现出某种功效,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增加商品的效用价值。在现代生产中,脑力劳动增加效用价值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一方面可以在单位物质实体上赋予更多的功效,一方面可以在更少的物质实体上表现出同样的功效,或者同时做到在更少的物质实体上表现出更多的功效,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用价值的增长幅度和速度,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脑力劳动在人类智力精神产品中的贡献尤其突出,物质实体很少,基本完全依赖人的脑力劳动。同时,随着物质的效用价值不断增加
17、,相当于延伸了人的生理功能,为人类发现占有更新的物理价值提供了可能,过去很难开采的石油、煤炭、矿山,很难到达的深海高山、外太空等都可以去占领,因此脑力劳动的贡献既增加了商品的效用价值,又提供了增加物理价值的可能,这就是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根本原因。相比脑力劳动,纯粹的简单体力劳动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因为在物质形式转化的过程中,在新效用的研发活动中,人的体力能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少,许多生产步骤已经不需要使用人力,或者是人力做不到的。因此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表现出知识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经济结构中代表知识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高端制造业、工厂化农业比重越来越大,从几百年来发达国家
18、产业升级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到此趋势。由于技术的进步及追逐更高利润的动力,人们能够在更少的物质实体上赋予同样甚至更多的功效,从而得到更丰厚的利润,因而,产品价值中的物理成本将越来越少,表现为一种新产品在刚面世时,价格很高,很少人能够拥有,但越往后,该产品的成本越低,从而使得普通大众也能购买,享受其功用。投资活动,经营管理劳动本质上属于脑力劳动的一种,企业家的这些劳动的作用在于预先判断决策哪种商品的功效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生产资料等物质实体,组织劳动者进行生产活动,以最高效率和最好效果生产出理想的产品,实现商品的效用价值。显然,此类劳动也是形成商品效用价值的源泉之一。由于现代社会的生产具有
19、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特征,人类对物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精细化、快速变化等特点,要实现生产资料与劳动的有效结合,实现产品的效用价值,必须具有敏锐准确的投资决策能力与高超的经营管理能力等企业家才能,因此,决策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以上探讨的是人类劳动产品的价值构成和新增价值的来源,概括来说,劳动产品的价值由物理价值和效用价值构成,在产品生产过程完成后,相较于此前投入的物质实体,产品物理价值恒定不变,不会新增。新增的效用价值唯一地由人类劳动创造,效用价值的大小随人们的主观判断而变动,从而使产品的总价值发生变化。对于不是人类劳动产品的自然产品,比如土地、矿产、天然珍珠、
20、药材、野兽、自然生长的果实等,当它们直接作为商品出售时,效用价值是其自然属性,这显然不是来自人类劳动。人类劳动的作用是发现、开采、收集它们,从甲地转移到乙地,但不能增加它们的物理价值和效用价值。由此也可印证为什么以生产原材料、矿物为基础产业的第三世界国家总是那么贫穷。当它们作为生产的原材料投入时,是其物理价值、效用价值与人类劳动的结合,共同产生作用,创造出新的效用价值。在新的效用价值构成中,究竟是人类劳动贡献大还是原有自然产品的效用贡献大,有时很难确定,但显然,原有自然产品的效用的贡献也是不能否定的。但是,价值无论来自哪里,以何种方式增加,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怎样,首要的前提是必须依赖人的追求,它才会增长。实际上,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价值增长的最大动力,也可以说是最大的源泉,这就涉及到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早已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将起阻碍作用。对于价值的源泉问题,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