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三颗枸杞豆说课稿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三颗枸杞豆 ,作者是陕西作家程海。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三颗枸杞豆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该单元是一个关于“童年趣事”的阅读单元。学习本单元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人生的启迪。三颗枸杞豆是一篇朴实无华而又蕴含深意的小说,作者借助那令“我”一生为之改变的“三颗枸杞豆” ,阐明了人生历程改变的偶然性。三叔的一生给了“我”许多启迪:只有抓住时间,人生才会有价值;绝不能见异思迁、知难而退。否则,必将一事无成。为了提高课
2、堂的实效性,需要在课前布置适当的预习:朗读课文(了解、感悟文本都离不开读,读是一切的基础,结合本文可以通过读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查字典和书下注释自学生字词;上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深入自学,在老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试着分析“三叔”形象,从而理解“三颗枸杞豆”的内涵;然后师生共同赏析文本,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分析;最后进行拓展提高。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一)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语文新课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的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为:1、 概括全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2、学生通过朗读、默读、圈点批注等方法,从肖像描写、语
3、言描写、行动描写等方面,全面理解“三叔”的形象。3、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三叔”一生悲剧的理解,进而理解“三颗枸杞豆”的内涵及课文主旨。(二)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整体感知,深入感受,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为:重点:理清文章脉络,从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等方面理解“三叔”的形象。难点: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三叔”一生悲剧的理解。 三、说教法与学法:(一)教法:因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引导法与点拨法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主式,具体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及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因为这堂课是在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预习基础上进行教学,因此我准备找两个 B 或 C 层次的学生复述课文,并在复述之后,引出“三叔 ”,进行新课。(通过复述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了解,理解主要内容,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重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2(二)自主学习分析“三叔”人物形象: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圈点出关于“三叔”的部分。2、根据你对“三叔”这个形象的理解,用“我看到了 (聪明、失败、悲剧)的三叔,因
5、为 ”这个句式来评价“三叔” 。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自由点评) (设计这样的问题,学生阅读便有了目的和方向,同时,学生要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将大家的思维集中到某一问题上,进行一步步深入的探讨,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三)挖掘三颗枸杞豆的内涵:三叔以三个圆圆的“0”来比喻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你能说出产生这样悲剧的原因吗?” (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把问题探讨从“三叔”的形象过渡到“三颗枸杞豆”的意义。 )引导学生归纳并板书:塔梦想成为建筑师 :放弃 “” 遇难而退书希望成为作家 :灰心丧气 “” 一事无成树幻想成为生物学家 : 颓唐
6、 “”因为好的板书应该像是一份微型教案,所以此板书我力图全面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主旨。(四)合作探究:体会人物描写的精妙,品味小说生动的语言。你喜欢文中的哪些人物描写的语句? 能说出理由吗?请动情地读一读。(学生自由发言)此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解决了课文的重点。 。(五)拓展延伸:1、学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那些启示?2、请积累几句珍惜时间、人生的诗句或名言。总之,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有梯度的,一脉相承的,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并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六) 、课堂总结:三叔一生屡立志向,但都因为没有持之以恒,而最终一事无成。为了不使三叔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我们必须把握时间,珍爱生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七) 、布置作业:大家静心想一想:在你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有没有留下一些遗憾的“0”呢?你打算怎样充实它?把它写下来。并适当运用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方法。(最后这个环节是对文章的体验和反思,学习欣赏、借鉴课文,做到学以致用。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和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