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海淀一模讲评,4.8,先说几句,时间问题,总体来说,情况不错,最后时刻,还是有点问题,模给我们最重要的不是得分是失分,不是经验是教训,不是荣誉是警诫。,一、长阅读,1-8,3.根据材料及四节意图,判断下“四节歌”(节选)中,加点字分别指的是什么节?(3分),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2、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道题可以理解为对同学们愚蠢程度的测试,此段内容: 清明雨的来历和内涵。,继续把握主线:清明雨的愁情,清明雨来历的地理解释,清明雨凄切氛围的理、理原因,意味相近的项是(3分),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意味相近的项是(3分),C.新莺嘹乱柳烟低,断魂春雨断肠期。,A.云翻墨未遮,白雨跳珠乱船。 B.天开暝云千里,雨洗秋空月分。 D.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像夏天,秋天,情感不对,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清明”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作答。(6分),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清明”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
3、?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作答。(6分),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清明”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作答。(6分),第一问:清明时节,我国江南、华南上空冷暖空气往来频繁、相持交锋,因此多雨,北方也有降雨概率。(2分),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清明”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作答。(6分),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清明”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作答。(6分),第二问:从生理层面看,阴雨连绵之时,人体分泌的松果体激素增加,促进神经兴奋和细胞代谢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减少,故清明雨令人忧郁不悦。(2分)从心
4、理层面看,心怀悲戚的人会赋予清明细雨悲凉之意,清明冷雨又加剧悲凉的心理体验。(2分),5.清明时节为什么多?“清明”为什么变成了寄托愁思与缅怀之情的独特物象?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作答。(6分),清明时节,古有亲近自然、游艺踏青的习俗。,7.材料三中说“感自然节律而设”的清明节“孕人文精神而丰”,请根据材料一至材料三的内容,分条概括清明节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6分),清明节踏青、修禊等习俗反映了人们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分),清明节祭奠祖先先贤的活动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以及人们以懿行嘉言留名传后、追求生命清明的理想;(2分),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社会生
5、活、君圣臣贤(官清吏廉)的清明之治的渴求。(分),1.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和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2.敬祖意识、感恩心理、天人观念,3.安定祥和的社会生活、君圣臣贤的清明之治,本大题的难度我估计就是高考难度,特点: 阅读量大,题不算太难,目标: 20分以上(共27分),二、古诗文阅读,9-18,看翻译,改答案,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 俾:使 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庶:希望 C.可为篡杀者鉴 鉴:铜镜 D.久干例禁 干:触犯,可以说是篡权者的借鉴。,A.俾读者有所观感戒惧 俾:使 B.而风俗人心庶以维持不坏也 庶:希望 C.可为篡杀者鉴 鉴:铜镜 D.久干例禁 干:触犯,可以说是篡权者的
6、借鉴。,1.所以那些写野史小说的人一定要赞扬美好的(人事),贬斥邪恶的(人事),,2.诗集传说:“美好的东西,能够感奋激发人美好的心灵,3.世上有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10. 文中画线词语“穷神尽相”“不可枚举”,分别写出了水浒和儒林外史的什么特点?请结合语境加以解释。(4分),(1)穷神尽相:水浒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2分) (2)不可枚举:儒林外史刻画的人物数量多、类型多样(性情心术多样)。(2分),描写人、事、物和日常生活细节,摹形传神,淋漓尽致,人物数量多、类型多样(性情心术多样)。,1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
7、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1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由衷地称赞水浒章法奇巧,用笔精妙,穷神尽相,实乃野史小说之冠。,B. 儒林外史刻画了众多性情心术各异的鲜活形象,读者都可以从人物身上照见自己。C. 文中将儒林外史与其他奇书进行比较,以突出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价值。D. 儒林外史塑造了心艳功名、痴迷富贵的一类人,中举发疯的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12. 作者认为“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自古以来,我国不乏这样的高士,其中有不慕富贵,以“_,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来表明心志的陶渊明,有傲视权贵,以“_,_”(梦游天姥吟留别)来张扬个性的李白。(3
8、分),富贵非吾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13. 作者认为“西游元虚荒渺”,“三国不尽合正史”,“水浒诲人以盗”,请从中任选作者对某一作品的评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自己的看法。(6分),作者认为西游内容虚幻飘渺,我并不认同。西游中唐僧取经真有其事,即使多写妖魔但也巧妙地表现世百态和情性。本作者批评西游本有为对比突出儒林外史的意图,同时也不能因简单的评价否认西游的价值。,作者认为西游内容虚幻飘渺,我并不认同。西游中唐僧取经真有其事,即使多写妖魔但也巧妙地表现世百态和情性。本作者批评西游本有为对比突出儒林外史的意图,同时也不能因简单的评价否认西游的价值。,观点,作者认为西游内容虚幻
9、飘渺,我并不认同。西游中唐僧取经真有其事,即使多写妖魔但也巧妙地表现世百态和情性。本作者批评西游本有为对比突出儒林外史的意图,同时也不能因简单的评价否认西游的价值。,理由1,作者认为西游内容虚幻飘渺,我并不认同。西游中唐僧取经真有其事,即使多写妖魔但也巧妙地表现世百态和情性。本作者批评西游本有为对比突出儒林外史的意图,同时也不能因简单的评价否认西游的价值。,理由2,作者认为西游内容虚幻飘渺,我并不认同。西游中唐僧取经真有其事,即使多写妖魔但也巧妙地表现世百态和情性。本作者批评西游本有为对比突出儒林外史的意图,同时也不能因简单的评价否认西游的价值。,理由3,这题就是个小阅读延伸 它,并没有离去,
10、14.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我曾经对众子弟说:“读书人生于世,什么都可以做,只是不能流于庸俗,庸俗就不可救药了。”,余尝为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有人问不俗的情状是什么样的。,余尝为诸子
11、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余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我回答说:“很难说。看他平时与俗人没什么不同,在生死关头却能够坚持理想、坚贞不屈,这种人就称得上是不俗之人。,士之处世,或出或处,或刚或柔,未易以一节尽其蕴,然率以是观之。,读书人处世,或出世或处世,或刚强或柔弱,按常规不容易看出他的底蕴。但大致可用这个方法观察他。,过辛稼轩神道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 【注】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
12、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阴符:兵书。宰:坟墓。,1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阴郁萧森的气氛到底在哪里?,过辛稼轩神道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 【注】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阴符:兵书。宰:坟墓。,1
13、5.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稼轩墓地秋云笼罩的环境,渲染出阴郁萧森的气氛。,过辛稼轩神道 (明)张以宁 长啸秋云白石阴,太行天党气萧森。 英雄已尽中原泪,臣主元无北伐心。 岁晚阴符仙蠹化,夜寒雄剑老龙吟。 青山万折东流去,春暮鹃啼宰树林。 【注】辛稼轩神道:辛弃疾葬于江西上饶,其墓侧驿路旁有“稼轩先生神道金字碑”。太行天党:指辛弃疾当年在北方带兵聚义、共谋恢复中原的上党地区。阴符:兵书。宰:坟墓。,这回你知道注释1、2是干嘛的了吧,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16.下列
14、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16.下列诗句与“英雄已尽中原泪”所表达的情感,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D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英雄已为中原流尽眼泪,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又壮志难酬、报国门的伤感痛苦。,表现的是欣赏江美景的喜悦。,17有人评价这首诗“意境苍凉,情怀悲壮”,情节和诗歌内容作简要赏析。(6分),()诗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
15、诗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结合诗歌相关内容(2分),()诗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报国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分析其苍凉的意境(2分),()诗使用秋云、岁晚、夜寒、青、春暮等意象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借景抒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表现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却又壮志难酬
16、、报国门的苦痛,再加之作者对诗的惋惜、对统治者的失望,全诗情怀悲壮感。,悲壮的情怀(2分),18. 从古至今赞美英雄的作品不可胜数,在作家笔下英雄人物各具风采:屈原诗中的将士“诚既勇兮又以武,_”,堪称鬼雄;苏轼笔下的一世之雄曹操“酾酒临江,_”英武豪迈,雄姿英发的周瑜“谈笑间,_”风神潇洒。(3分),终刚强兮不可凌,横槊赋诗,樯橹灰飞烟灭,三、散文阅读,19-24,19.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濡染 上乘(chng) B.凝滞 拙(zhu)劣 C.斑斓 牵绊(pn) D.安详 信笺(jin),斑斓,绊 bn,20.下列词语中的“爽”与第段“笔笔不爽”之“爽”意义相
17、同的一项是(3分),词错了,就圈起来,或者涂抹下,只求个随意。若把信写得笔笔不爽,在我看来已失天趣。,笔笔不爽 A.爽约 B.直爽 C.神清气爽 D.屡试不爽,差错 违背、没有履行 干脆 舒服 差错,21.文中【 】内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今天,们爱发电邮件,用笔墨写信的越来越少,许多精美的宣纸信笺,搁在柜台上【声臭】,渐渐蒙上了尘泥。,声臭:没有声音,没有味。比喻没有名声,默默闻,或不产影响。此处的声音、味于原没有呼应关系,更不能指没有名声、默默闻。,那些附庸风雅的,他们对于宣纸轻慢、漠视的眼神,我是直【耿耿于怀】的。,耿耿于怀:形容令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里难以排解,此处指对于宣
18、纸轻慢、漠视的眼神的感受;,抚琴和挥毫都有种萧疏感,他们甚【相辅相成】。,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不可,此处指抚琴与挥毫的配合;,在物品包装越来越华丽、化作秀现象【层出不穷】的现在,古雅素净的宣纸日渐陌,朴实华的笔墨 淡出们的活,我们又该以怎样的式来逼近灵的深处?,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此处指化作秀的现象;,22.下列对章的理解, 不正确的项是(3分),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C.作者的内心停留在对古雅之物的怀旧上,所以对今人不恪守笔墨之道心怀不满。,逻辑错置,强加因果。作者对今不恪守笔墨之道提出反思,对表演者
19、提出不满。,A.开篇所写作者的想象,既折射出他的心境,又暗示了他追求的精神境界。 B.作者认为笔墨纸砚自然纯朴,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书法家的心性、气质。 D.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营造了宁静的氛围,表现出作者对书法创作的庄重的态度。,23.在文中第段,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琴师抚琴?请简要作答。(4分),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1分),以琴声随风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1分),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自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2分)。,作者认为琴师抚琴和书家挥毫都有种萧疏感(琴师抚琴的冲和疏
20、淡映衬书家挥毫的清旷飘逸)(1分),以琴声随风逝来反衬书法可以留存的魅(1分),突出书法可以让书家忘怀俗事,深自的精神世界(带给书法家自由独立快乐的享受、成为书法家精神上的倚重)(2分)。,24.作者的“纸上思量”包含着他对书法艺术的人士思考和情感态度,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1分),(2)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1分),心性变得从容安闲(1分),是寂寞之道(1分);(3)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1分),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1分)。,(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
21、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1分),(2)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1分),心性变得从容安闲(1分),是寂寞之道(1分);(3)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1分),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1分)。,(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1分),(2)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1分),心性变得从容安闲(1分),是寂寞之道(1分);(3)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1分),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1分)。,(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1分),(2)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1分),心性变得从容安闲(1分),是寂寞之道(1分);(3)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1分),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1分)。,(1)作者从宣纸的精良素洁感受到它的高雅、孤寂、清寒之气(1分),(2)认识到书法艺术能让人精神独立(能成为人精神的倚重)(1分),心性变得从容安闲(1分),是寂寞之道(1分);(3)作者认为应该恪守笔墨之道,对书法艺术怀有敬畏之心(1分),对浮华喧嚣的书法现状,深怀忧虑(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