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忆韦素园君 课件.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25439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忆韦素园君 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忆韦素园君 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忆韦素园君 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忆韦素园君 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忆韦素园君 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忆韦素园君,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16部: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坟二心集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而已集 翻译了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死魂灵。,作品集简况,韦素园(1902-1932),又名散国,安徽霍邱县人,未名社成员。韦素园一生勤于文学翻译,同时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预习作业,熟读课文,思考1、文章中回忆了韦素园哪几个片段? 2、 作者追忆这些片段时怀着怎样的情感?,忆人片段回忆,1.坐在未名社的一间小屋子里计划出版,2.剖白、写信,认真

2、而激烈地斗争,改名“漱园”,3.送我精装的 外套,4.病重咯血、曾命令朋友“不许再吐了!”,5.西山病院谈天,课文研讨,1、作者回忆韦素园,主要写他的什么品格?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并肯定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的努力与功绩,从而赞美韦素园宁愿作为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 ”的实干精神。,整体印象,瘦小、精明、正经的青年; 切切实实、点点滴滴做事; 笑影少,认真激烈;,情感,伤痛、赞美、同情、担忧、震惊 痛惜、怀念、愤怒、讽刺,一部“布面装订的素园翻译的(果戈理的)外套”,竟掀起了鲁迅情感的

3、巨大风暴:先是“打了一个寒噤”,然后是“不忍”翻阅,并“因此记起”素园对朋友的咯血而“慌张失措”,最后竟是无言:“我没有话”。我们知道,鲁迅是不轻易动情的,而这一次他竟如此动情,原因仅在于:“这明明是他送给我的一个纪念品,莫非他已经自觉了生命的期限了么?”在鲁迅看来,让一位如此认真的年轻人这样清醒地面对死亡,是残酷的。,其实,“笑影少”的还有鲁迅自己,他的这一特点也是显得很“分明”的。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就谈到,诗人殷夫第一次见面时,就感到鲁迅“话少,又冷,好像受了一种威压似的”。鲁迅还特意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笑影少”,“冷”,是一种思想、情感、性格的内敛,

4、就是下文所说的,在“沉静”中“啮碎了自己的心”。这样的冷峻,确实是鲁迅及受他影响的年轻人的一个共性,但他们的内心又是炽热的,只有交往多了,才会感受到这冷中之热。,2、作者写韦素园,为何要与未名社紧密相连来写?作者的匠心何在?,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运动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这一文学青年,而决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也决不就人论人、孤立地褒扬一个人,这就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 而把韦素园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就更能看出他的悲剧性格中的崇高,平

5、凡生命中的伟大。,3、作者写韦素园的工作环境,用了这样的字眼:“小房子”、“破小屋子”、“破寨”。有何用意?,条件越是简陋、恶劣,越能体现韦素园的认真与实干、意志与热情,尤其是他在病中的坚持,更见其脊梁之精神。,4、写韦素园是未名社里每天去上班的工作人员,用“守寨”来形容,作者是什么意思?,作者的心目中,韦素园虽然普通平凡,但是那种认真做事的精神,那种甘于平凡奉献的精神却是最难能可贵的,“守寨”一词传神地写出这个青年坚守职责、甘于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一个忠于职守的勤恳踏实认真的青年人形象如现眼前。,5、忆韦素园君开头,作者把记忆比作“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比喻奇特而贴切,请具体说说该比喻的

6、表达效果。,鲁迅先生用这个比喻写出了内心的伤痛感。他化用“遍体鳞伤”的意象而不着痕迹,却让人依然感受到关于过去的回忆留给人无限的悲哀、凄凉和痛苦。,6、作者为什么不厌其详地罗列韦素园的译作业绩?,一介文人,又生着病,在条件极为简陋的小破屋里,在拼命地对付着内忧外患的同时,却能做出如此业绩,实为可叹!作者细细列数了未名社“没有枯死”的译作,证明了韦素园默默工作的价值,并且认为,在中国,就应该有这样甘做石材泥土的默默奉献的人,这样的人不入于华而不实的观赏者的眼中,却实在是建设中国和栽植民族精神大树的优秀的材料,“在中国第一要他多”。,8、如何理解文中的这些句子的意思? (1)“我自己觉得我的记忆好

7、像被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些是掉在水里了,将水一搅,有几片还会翻腾,闪烁,然而中间混着血丝,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赏鉴家的眼目。 ”,作者把自己的记忆比作“刀刮过了的鱼鳞”,有些还留在身体上,有的掉在水里了,还带着血丝。这个比喻似乎在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种情绪:那些记忆,有的清晰,有的模糊,还夹杂着“被刀刮过”和“混着血丝”的痛苦这痛苦是来自作者所不满的那个满目疮痍的社会的。然而在这个社会中,却偏偏有着一帮粉饰太平的鉴赏家,因此作者不无讽刺地说,连我自己也怕得因此污了他们的眼目。,(2) “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一个为自己国家和民

8、族的命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一个认真地遵从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良心,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对祖国的义务的青年,一旦看见社会黑暗、官场的反动,不能不激烈起来。认真之后的激烈,便是韦素园这个年轻人的血性、希望和爱国热忱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撞击出来的不可收拾的愤怒之火。这把火如果“发扬”出来,则会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如果忍耐,则怒火憋在心中,必然啮碎自己的心。,为人处世“太认真”的人,大半都是理想主义者、完美主义者,鲁迅自己就是如此。因此,他们不仅对现实的丑恶、不完美极度敏感,而且对苟且、妥协、马虎之风,绝不能容忍,于是,就“容易趋于激烈”。他们若将这样的完美主义的理想诉诸行动,就会成为不满足现状的永

9、远的革命者,“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鲁迅的周围不乏这样的青年,刘和珍、柔石就是这样的典型。而鲁迅在韦素园这里所看到的,是一个“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的典型,这仍然也能致命:韦素园就是被这内心的焦虑、愤激而郁结成病的。这同样给鲁迅带来巨大的痛苦,因为在他看来,“认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品格,这不仅是一种难得的负责任的人生态度,而且表现了对理想、信仰、信念“信而从”的坚守。,而他最感痛心的,是中国人的“不认真”,这是最容易堕落为“什么也不信从”的“做戏的虚无党”的,把“一切事”都看做“不过是一出戏,有谁认真的,就是蠢物”。(马上支日记)鲁迅以为,“不认真”是中国国民性的一个基本弱点,他甚至号召国

10、人要向自己的“敌人”日本学习凡事认真的精神。在鲁迅看来,认不认真,也是关系民族的前途的。懂得“认真”二字在鲁迅心中的分量,就不难理解鲁迅对韦素园的“太认真”的不无担心中的骨子里的欣赏,而韦素园因为“太认真”而伤生,就更是引发了鲁迅无尽的哀伤。,(3) “这里有一点小例子。我们是只有小例子的。” “自然,这仅仅是小忧患,但在认真而激烈的个人,却也相当的大的。”“自然,这不过是小不幸,但在素园个人,是相当的大的。”,这些“小例子” “小忧患” “小不幸”,是站在那些不会注意甘当泥土的韦素园的观赏者和鉴赏家的角度来叙述的。在他们的眼中,韦素园的忧愤、焦急和失落,不过是无关痛痒的小不幸而已,他们对韦素

11、园为之忧愤的一切熟视无睹,置若罔闻。然而,韦素园的不幸,才应当是大格局上的不幸,是整个社会的不幸,是当时的中国的不幸。作者的这几笔是含蓄而有力的,既讽刺了社会的风气,又突出了韦素园的社会责任感,明贬实褒。,尽管事“小”(小例子、小忧患、小不幸等),但关乎“个人”,意义就十分重“大”,这是显示了一种新的看人看事的眼光、新的人生价值观的,这是鲁迅重视“泥土”和“小事情”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而我们从调侃、自嘲的语气里,也可以感觉到鲁迅的微讽世情之意:鲁迅那个时代,人们总是趋“大”(大人物、大事件)而弃“小”(小人物、小事情)的。,1924年鲁迅的一篇演讲未有天才之前,它强调的也是“不怕做小事业”的“泥

12、土”精神。鲁迅说:“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1936年3月,鲁迅在给文学青年的信中,不无感慨地说:“中国正需要肯做苦工的人,而这种工人很少,我又年纪渐老,体力不济起来。”(致欧阳山、草明书),1936年4月,在给老朋友的信中,他迫不及待地报告:“近来有一些青年,很有实实在在的译作,不求虚名的倾向了,比先前的好用手段,进步得多;而读者的眼睛,也明亮起来,这是一个较好的现象。”(致曹靖华书),1936年6月,鲁迅又公开发表文章,表示:“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193

13、6年9月,病重时写下的遗嘱里,他更是谆谆告诫:“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死),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以说,鲁迅倾其一生之力,都在呼唤“泥土”精神,特别期待多有“肯做苦工”,“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小事情”的年轻人。他也这样期待着他的后代。理由也

14、很简单:一是“中国正需要”,二是它“切近”,“似乎大家都可以做”。(未有天才之前)但鲁迅心里却明白:在当时的中国(恐怕也是今天的中国),徒作空谈 “求虚名”的青年多多,而甘愿做小事情的苦工则十分寂寥,他是深以为悲和忧的。安于“守寨”,“穷着也还盯住着文学”的韦素园,可以说是给鲁迅带来了希望的。因此,可以想见韦素园的早逝对他的震撼,他一定仰天长叹:“中国又少了一个苦工!”,作业,课文中说:“是的,但素园却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或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于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和栽植者,决不会将他置之度外。”此段文字在今天依旧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请你联系实际(具体的人和事)写写自己的感受,400字左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