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24470 上传时间:2019-11-10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2.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应对策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应对策略,四、中国地缘政治策略,三、 中国与周边国家,一、 地缘政治学概述,二、 世界大环境,百年事业三更梦, 万里江山一局棋。 警世碑记,WINTER,Template,01,Template,一 、地缘政治学概述,1.概念介绍在国际战略研究中,地缘政治概念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地缘政治学是以地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20世纪50、60年代,国际社会处于一个大分化、大动荡的时代,地缘政治学说也因此活跃起来,尽管“地缘政治学”概念本身充满争议,但地缘政治学及其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决策层及其公众舆论,并深刻影响着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

2、历史。,02,2.研究对象以地缘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战略研究。“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缘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定有相当影响。”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 p118。,03,3.国外地缘政治学理论 “地缘政治”发端于瑞典地理学家克节伦 。美国A.T.马汉强调海权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认为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而控制海洋的关键在于对世界重要海道和海峡的控制。他的理论被称为海

3、权论。英国H.J.麦金德则提出陆心说,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他的理论被称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很大。到40年代,美国N.J.斯皮克曼强调边缘地带的重要性,提出陆缘说,为陆权论中的另一派地缘政治理论。50年代,A.de塞维尔斯基根据空军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国、苏联空军控制范围重叠的地区,提出北极地区对美国争夺制空权十分重要的理论,被称为空权论。1973年S.B.科恩提出地缘政治战略模型,将世界分为海洋贸易区和欧亚大陆区两个地缘战略区。地缘政治已经成为各国制订国防和外交等政策的一项重要依据。,中国地缘政治环境,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环境,1,2,3,

4、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直接对抗与间接威胁,军事威胁减轻,政治关系改善,经济联系的加强,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北方威胁”得以缓解;大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激烈对抗基本结束;周边“热点”问题逐步趋缓、局势改观;区域经济发展,贸易关系加强;邻近国家日益重视发展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关系等等。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一百多年来最好的时期;中国第一次不再面对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外来军事威胁。,Image information in product Title Master- www.iclickart.co.kr - Image licensed by affiliates Slide Master www.icl

5、ickart.co.kr - Image licensed by affiliates Note to customers: This image has been licensed to be used within this PowerPoint template only. You may not extract the image for any other use.,比如在未来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中俄关系;美国、日本对我国的军事遏制战略;北约东扩对我国形成的挤压;将中国视为主要威胁和头号敌人的印度;东南亚联盟的形成;南亚次大陆地区的核对抗和频繁的军事政治危机;中亚地区的持续动荡,激进的

6、宗教团体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朝鲜半岛局势充满变数等等。,三、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美对比,中美关系现状,背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结束以及战后持续最久的经济繁荣使美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唯一的超级大国地位,加之全球干预和咄咄逼人的军事外交战略,美国从地缘政治的意义上已成为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邻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中美交往的大门重新打开。中美关系一波三折,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各种国际关系中最令人瞩目的关键纽结之一。,中美关系发展过程,1.冷战时期 中国是美国及西方国家与苏联进行地缘战略竞争的平衡

7、因素。在美、欧、日全球战略中,对华政策与其说是目标,不如说是手段。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通常是其对苏地缘战略的附属物。2. 冷战结束后,中国在亚太及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分量不断加重,角色定位发生质变,美、欧、日对华地缘战略已从政策手段转化为政策目标,成为独立要素 。冷战意识和冷战思维仍在左右着美国政府的外交战略。中国的发展使美国感到是它寻找到的一个新的对手。,3.中美关系的新特点美国将中国视为和平演变的重点。在地缘战略上对中国采取既接触又遏制的政策:在保持全面接触的同时,又多方施压,加紧渗透。如在人权问题上搞围攻;在主权问题上搞分裂;在经济问题上搞麻烦;在军事问题上散布“中国威胁论”。美国将亚

8、太地区作为其欧亚地缘战略的重心,从东西南三面试图挤压中国,恶化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中美关系新定位,经济对话成果一、促进强劲的经济复苏 继续实施经济刺激措施 二、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 美方将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导向型行业) 三、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交流 将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股指期货 四、共同促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五、深化双边经济合作与交流,虽然有了诚意和最新表态,但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放松出口管制这两个中美经贸关系的关键议题,事实上还是没有实质性成果,今年年内恐难以达成和解。,战略对话成果,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战略对话中,中美双方讨论了双边、地区、全球层面的重大问

9、题。对话期间,两国主管部门还就能源安全、气候变化、联合国维和、反恐与执法及其他问题举行了对口磋商和会见。对话取得26项具体成果。,2.中俄关系,背景苏联解体导致俄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发生突变,其国际地位明显下降,地缘政治环境日趋恶化。俄传统的西翼地缘空间受北约东扩的挤压而丧失殆尽,东翼面临日本收复领土的要求和日美安全防卫指针的威胁,南部则遭遇不断向北渗透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这一切都是对俄腹地的新威胁,民族分裂势力又常在其内部作祟。北约的新一轮东扩,更使俄深感地缘政治活动空间日渐缩小所带来的危机。近年来,俄对美国及西方开始失去信任,其战略政策也由过去的向西方一边倒变为现在的同时面向欧亚的“

10、双头鹰”战略,意欲在亚太地区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特别渴望通过加强中俄关系获取地缘力量,从而缓冲其来自各方面的地缘压力。可以说,在今后一段时间,加强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俄处理与美国关系的重要祛码。,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1992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联合声明 (1994年9月) 中俄联合声明 (1996年4月) 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1997年4月) 中俄联合声明 (1997年11月) 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8年11月) 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1998年11月) 关于江泽民主席访问俄联邦并与叶

11、利钦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的联合新闻公报 (1998年11月) 中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非正式会晤联合新闻公报 (199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 (2000年7月),中俄两国关系文件,中俄关系现状,中俄关系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第三、第四两代领导人和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一次地将中俄关系定位为“最好”。但是,作为两个地缘交接的大国,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充满了极其复杂的两面性。两国关系的所谓“蜜月”和“最好”,是大国互动和地缘政治态势所致。“冷战”落幕,俄罗斯解体,但并未为西方所接受,反而为北约东扩、颜

12、色革命、导弹防御系统等西方设计的综合遏制举措所挤压。在此情景下,俄罗斯在中东欧乃至独联体内的利益空间被蚕食,这是中俄在欧美压力下的自然靠近,是国际政治连横合纵的必然选择。也正基于此,以中俄为核心的上合组织才能够抱团取暖,以打击“三股势力”为契机凝神聚力,在中亚地区彰显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但必须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西方遏制和胁迫下的联合自保。由此决定了中俄关系受制于外国环境影响的脆弱性。,中俄“尴尬”关系,1.科索沃冲突和前南使馆被炸 2.京奥期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武装冲突3.美国宣布放弃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俄罗斯总统宣布附和美国制裁伊朗的信息。,4. 尤为重

13、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俄罗斯担忧中国发展过快的不安也屡屡在俄罗斯政媒和民间有所发酵。近期传闻的所谓中国租用海参威的消息就在中俄两国间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促使中国官方辟谣。一个海参崴,其实揭开了中国人历史上的领土情结,更凸显俄罗斯对远东地区鞭长莫及的现实忧虑。相关背景俄罗斯每日新闻报和新地区报网站等多家媒体都刊登文章称,俄罗斯圣彼得堡“列昂奇耶夫中心”的专家们正在帮助符拉迪沃斯托克市政府制定2020年战略发展规划,建议他们把该市最大的两个区五一区和列宁区的一部分包括戈尔诺斯塔湾租借给中国,租期为75年,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为此,中国将支付1300亿至150

14、0亿卢布的租金,这将超过滨海边疆区预算的3至5倍。俄联邦中央可以用这些钱来支持当地的舰队和部队建设,并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报道还称这一计划被命名为“海参崴计划”。,5.2009年10月12日,普京拿来的55亿美元订单,对中俄贸易关系是个极大促进,但依然没有改变中俄贸易的结构性困局。据统计,中俄贸易2008年不过600亿美元。和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东盟贸易相比,中俄贸易绝对值较小,形成不了贸易纽带下的利益攸关关系。贸易全球化语境下,没有经贸利益的深度融合,所谓的伙伴和友好是苍白无力的。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俄输出商品价格低廉,由于前些年不法商贩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负面影响。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商业信

15、誉很不好,是质劣价廉的象征。而俄罗斯亦将对华武器和能源输出视作机会主义的谋利手段。如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的建设上,利用“安大线”和“安纳线”的中日之争待价而沽;在对华售卖武器上,要么要价过高,要么不予售华尖端武器。,俄罗斯对华的这些“小动作”,其实折射了俄罗斯对华复杂而又敏感的现实心态。俄对这个南方邻居的迅速崛起,其实要比地缘辽远的美国更为疑惧不安。中俄为轴心的“上合组织”发展迅猛,“金砖四国”似已抱团成型,不过是场面上利益支撑的友谊。一旦利益冲突,中俄之间的矛盾就会浮出水面。总之,中俄关系的双面性是客观存在。对中国而言,关键还是要更新外交思维,逆转根深蒂固的“一好百好”外交习惯,涵养更为现实

16、和理性的大国利益外交。,3.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于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中日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多年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日关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谐因素,如对侵略历史的认识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等。其中如何认识侵略历史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最近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把中日关系定位于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相信,只要双方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就一定能够开辟中日关系美好的未来。,影响中日关系的几个问题,中日间竞争色彩加浓,第一、在能源领域,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大了与我国的竞争力度。日以全额贷款和巨额援助诱俄

17、先建通往日本的“安纳线”管道。中日在中东石油开采权的竞争也趋于激烈。日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甚至不计成本向俄许诺为“安纳线”建设提供全额信贷,还同意放宽贷款使用条件。 第二、在金融领域日本煽动美欧对我国施压,逼迫人民币升值。2001年日本政府曾要求人民币升值。之后再次向我国发动攻势,并要求七国财长会议联合施压,逼中国搞第二个“广场协议”(1985年美欧联手推日元升值的协议),目的在抑制全球对华投资升温,借机减轻日元升值压力,向我国推销“货币篮子”制度,以确立日元在亚洲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第三、在东亚经济合作方面,争夺地区合作主导权,排挤我国影响。日加快了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的步

18、伐。自民党成立了“推进FTA特别委员会”,外务省出台“日本的FTA战略”,提出将FTA与政治、安全战略挂钩。日本东盟特别首脑会议在东京召开后,日本正式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发表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东京宣言。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诸多领域。日本将与泰、马、菲律宾开始自贸协定谈判,今后5年内接受1万名东盟留学生,并拨款15亿美元帮助东南亚培养人才,帮助印支国家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开发湄公河流域等。,展望未来的中日关系,虽然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随着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中日关系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日关系所处的环境正朝着有利于两国关系改善的方向变化。尽管

19、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的道路并不平坦,特别是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所设置的严重障碍,可能拖延两国改善关系的进程,但中日两国加强合作发展睦邻友好是大势所趋,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之所在。,4.中印关系,中印两国的关系很受世界的关注,两国的关系其起起伏伏。从世界范围讲,中印关系是当今重要的大国关系之一。从地区安全角度讲,它对亚太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印度一向以“中国威胁论”为依据,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并以此为直接借口加速发展它的核武库和常规军备。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有过摩擦乃至武装冲突,至今仍是两国交往的阴影所在。印度还一直暗中支持达赖集团的分裂活动,企图策划将西藏从中国“独立”出去,从而变成其与中国之间

20、的地缘“过渡带”或“缓冲带”。,中印边界问题:三线之争,阿鲁那恰尔邦,麦克马洪线,根据国际法的相关规定,对于争议区的处理是这样的:实际控制超过100年,就会转为正式领土。麦克马洪线1914年签订,到2014年就整整100年。,传统习惯线,西藏问题,1959年达赖喇嘛逃出西藏后,印度容许他带领追随者在印度北方成立了流亡政府。从此,印度境内上万名流亡分子就成了中印关系的不稳定因素。直到今天,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全面解决。连一些印度的学者也在呼吁政府,认为如果印度不在西藏问题上彻底改弦更张,放弃冒险主义和两面派的做法,中印两国难以发展成亲密、友好、热情的伙伴关系。印度政府对西藏有战略企图,这一战略企

21、图是印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重要一环,也是其对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在南亚的霸权,印度制定了“西攻、北抗、南下、东进”为方针的“区域全面威慑”战略。即对巴基斯坦采取积极进攻态势;对华采取攻势防御战略,保持军事优势,固守既得利益,遏阻我发展海上力量和南下收复失地;积极发展海军,最大限度地控制印度洋;保持和加强对东亚、东南亚的影响,并干预亚太事务。,中印两国在经济贸易等多方面形成竞争。作为两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印对能源的需求急剧加大。而同样作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双方为获得国际油气资源确实出现了一些矛盾和竞争。例如,2004年10月,在争夺安哥拉油田的竞标中,中国击败印度,取得了石油开采权,

22、但是安哥拉政府却要求中国提供20亿美元的开发援助,使中国的交易成本明显加大。再例如,2005年中国在与印度竞购哈萨克斯坦石油石油公司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印度的竞争,中方本应以更低的价格得到这一项目。2006年1月,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宣布以23 亿美元购得尼日利亚一个油田45%的开采权。而其更大的背景是,印度本来已经得到该项目的开采权,但国内有关部门认为出价过高而否决了这一收购。,中印竞争,印度军事,印度总理强硬表示将增兵藏南绝不向中国妥协 第一个自建航母的发展中国家 印度首艘核潜艇的下水则标志着印度正向核“三位一体”或具备从陆、海、空发射核武器的能力靠近。外国媒体称

23、印度首艘核潜艇将威胁中国部分城市 印度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斥资1500亿美元,升级现有军事能力,对其海、陆、空军事力量进行现代化。目前,印度空军力量已成为太平洋地区第二强,再加上其坚实的海军、沿海以及陆军航空力量,其抗衡中国争夺亚太霸权的战略意图日益彰显。,印度披露首艘国产核潜艇全景照片,号称印度最高机密的国产核潜艇在下水后长达近一年的时间里,外界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印度快报6月2日称,印度政府最近的一份报告首次披露了这艘名为“歼敌者”号的核潜艇全景照片。据称,印度为避免核潜艇的秘密被外界探知,还专门为它建造了密闭船坞。,俄罗斯帮印度改装的“戈尔什科夫”号航母,印度新建“蓝天卫士”想象图,复杂的中

24、印巴三角关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康良好的、睦邻合作的关系,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对维护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改善和发展中印关系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但是也存在不少有利条件。只要两国政府有诚意、有魄力、有智慧,问题最终是会得到解决的。中印两国应该登高望远,增信释疑,同推共促,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1.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 中国重视东南亚是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这个贸易活动中心地区的最佳地位。地缘的因素使中国极为重视这一地区,就像美国重视拉丁美洲和俄罗斯

25、重视东欧一样。东盟各国一方面视中国为其商品市场,与中国有发展经贸关系的需要,与中国有着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中国在该地区是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但另一方面,东盟一些国家与中国至今有领土、领海之争,彼此关系发展中也有阴影存在。在关系发展顺利时,东盟将谋求更多的自由与自主权,会在中、美、日之间搞等距离外交;而当关系发展不顺时,基于地缘安全的考虑,会对中国加强戒备,其政策可能向美、日倾斜,并借美、日力量来制衡中国。,2.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关系中亚五国地处内陆,出口不畅,从经济发展角度考虑需要同中国发展合作关系,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寻求出路。此外,中亚五国对俄重新统合怀有戒心,视中国为平衡俄影响的祛码。在维

26、护民族与宗教文化特性、反对西方文化以及在维护统一、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上与中国有着共同利益。但中亚是欧亚东西、南北陆路交通的要地,加之丰富的能源储藏使美欧等西方国家始终未放弃对该地区的战略渗透并保持了相当的军事存在,由此带来的中国与中亚五国关系的变数,不仅对中国西部边疆的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也给中国的能源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四 、中国地缘政治策略,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环境是恶劣的,应该说,安全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和突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安德鲁内森和罗伯特罗斯曾对中美两国各自所处的地缘环境作过比较分析,读来令人深思。,1.美国与亚洲和欧洲远隔重洋,与美国毗邻的两个国家比美国弱得多,

27、而且它们是盟国关系;中国则位于亚洲的中心,周围有一批强大的对手和潜在的敌人;2.美国拥有技术先进的工业经济,人口疏散在肥沃的农业平原。而中国的人口却庞大得多,其中大部分拥挤在靠近海岸线,仅占领土22%的地方,而大部分领土是人烟稀少的山地和荒漠; 3.美国的位置使它几乎不会受到外敌的入侵,中国的位置却使它千百年来屡遭侵犯; 4.美国的安全问题是在国外,中国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则是在它的边界线上和边境之内。美国军队是在远离国上千万里之外的世界各地巡逻,中国军队操心的却是抗御入侵; 5.在上世纪,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印度、越南、南朝鲜和台湾等发生过军事冲突,它们现在仍是中国潜在的军事对手。美国与自

28、己的近邻加拿大和墨西哥两国在军队兵力上为6: 1,它们之间的军事冲突是不可想象的。而中国则不同,尽管它的军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支,但即使撇开较远的美国不算,上述七个主要邻邦的兵力加在一起竟比中国的兵力多一倍; 6.中国的边界易入侵而难防守,在潜在入侵者的进军路线上,中国却没有缓冲国。中国最可能打仗的战场是在自己境内,而不在海外,这一点与美国也大不相同 。,面对恶劣的地缘环境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我们应谋求和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和主动的战略地位。正如中国古代先哲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应形成自己清晰的全局谋划。通过积极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大国之间的建设性关系,来推动多极化进程,增强中国这一极的地位

29、和分量,创造有利的战略态势,从而实现我们的地缘战略目标:安全上确保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及领上主权不受侵犯;经济上确保稳定并不断扩大海外市场的份额、资金来源、原材料供应和交通线安全;政治上确保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 。,科技进步,增强综合国力,军事力量,独立自主 全方位外交,(一)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经济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

30、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各国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以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对此,我们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要充分估量高新技术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的巨大影响,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真对待新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顺应潮流乘势而上,把我国的科技搞上去,把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搞上去。,(二)增强综合国力是实现地缘战略目标的主要基础当前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日益加强,但是,新的世界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过各种力量长时期的较量和竞争。虽然这些力量的消长变化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最终要看这些力量所具有的综合实力,看它在综合国力方面是否占有优势。国际竞争已

31、从过去单纯军事实力较量演变为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已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竞争的主要内容 。,综合国力是由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政治实力、军事实力、外交实力、精神实力和基础实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但在这些要素中,最核心的是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经济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最直接的物质基础,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对外影响能力,以及它的国际地位。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角逐,正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较量的主要形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竞争的主导方式和主要趋势。,(三)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是实现地缘战略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外交与军事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两个互为补充

32、的手段;军事手段还是外交手段的后盾。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弱国无外交。这里的弱是综合国力的弱,自然也包含军事力量的弱。历史的经验无数次证明,国防军事手段在特定情况下是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地缘战略目标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主要靠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是我们一贯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但不应忘记这样一条规律:不论是战争解决问题,还是和平解决问题,军事要素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作用。在主要靠和平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随时准备以武力解决问题,从来都是各国国家战略的现实选择。特别是今天面对西方国家咄咄逼人的政治压力和军事威胁的现实,我们没有丝毫理由放松国防建设。环顾炎凉世界,冷战确已结束,军事安全的地位虽因经济安全的突出而退

33、居其次,但是,它并未退出历史舞台。世界各大国的武库更新和扩充的速度不是放慢了,而是加快了。在一定场合,军事安全仍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四)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独立自主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战略思想的重要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开展全方位外交,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中国外交的基本目标。我们既要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独立与主权,又要大力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以促进世界的多极化,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中国要继续奉行不结盟原则,与此同时,要积极改善和调整同大国的关系。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大国间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这既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又是不结盟原则在新时期的重要体现和发展。中国的大国外交包括两个方面:除了与一些大国发展关系外,还包括全方位外交,即与世界各国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展关系,推动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这既是实现中国地缘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与贡献。,Thank You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