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思维”就在身边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的读书报告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一部为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既风靡国际又已为经典的另类经济学教科书。与当今流行的主流经济学教材不同,这本书绕开繁复的公式、函数、运算,通过深入浅出的故事和饶有趣味的图画告诉读者:经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息息相关。正如书名所揭示的,经济学的力量就在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部教科书引导读者学会经济学推理方式,从而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我个人在看过本书的简介之后,觉得它十分适合刚开始接触经济学的我来读。这本书的作者是保罗海恩(Paul Heyne),并且在彼得勃特克(Peter Boettke
2、)和大卫 普雷契特科(David Prychitko)的帮助下进行多次修订。主要作者保罗海恩是美国芝加哥大学伦理学与社会学博士、华盛顿大学经济系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经济学史和经济系统伦理学批评。作为大学本科经济学教育的改革者,他终生致力于改变僵化刻板的经济学教学方式,被誉为美国“近 25 年来最优秀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之一。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他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彼得勃特克是美国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该校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詹姆斯 布坎南政治经济中心副主任,美国市场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大卫普雷契特科是 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北密歇根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
3、书介绍了市场上的协作,每个人的行为是如何无意识地相互合作的,合作中的游戏规则是什么,产权如何重要等等,继而展开全部内容。所介绍的都是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的事情,但每件事情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都与我们平常的感觉有差异,它以此来向我们介绍经济学家的技能,甚至通过展示那些对经济现象的常见推理中的隐含错误,来告诉我们如何不思考,并引以为戒。在作者看来,无论你是谁,一旦开始了经济学的思考就不会停止,它会让人上瘾。“一旦你习惯了经济学推理的原则,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工具,你就会发现它大有用武之地。你会注意到,很多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文章或言论都是真知灼见和胡言乱语的混合物”。当今,许多渴望学习经济学知识的人们往往被越
4、来越数学化的经济理论所吓倒,但当剥去经济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开篇作者居然是借由“高峰时段的交通”来讲“市场的协作”。说道交通的高峰时期,一般人想到的都是“堵!”、“堵车”、“乱”、“挤”,但是保罗海恩却能够从中发现“秩序” 不管如何堵、挤、乱,每个人最终都能够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这样的思维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我怎么就没发现呢?每一个司机顶多只知道自己周围的情况,但却从来不知道对方去向何方,在这一段路上和自己同行的车,也许在下一个路口就消失不见,每个人做的大概也只是“开好自己的车”,但却使这“拥挤的交通”始终在运行着,并且最终让
5、每个人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类似于这样的感叹还有很多,比如之前我所理解的“粒粒皆辛苦”是我所吃的东西,是朴实的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但我却没有想到,哪怕是我吃的一片面包,包含的绝不仅仅是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小麦,可能还有卡车司机的运输,还有某些工厂经理、面包店员等的分销 一片面包后面居然有如此精密的协作!而如此简单的一个例子,却是作者用来说明这样一句涵盖广阔的道理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专业化和交换,成功的协作是一项特别复杂的任务。”对比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话,那差距简直就是“儿童书”与“天书”的天堑“他的大部分欲望,需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生产物,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别人劳动生产物
6、的剩余部分来满足。于是,一切人都要依赖交换而生活,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成为商人,而社会本身,严格地说,也成为商业社会。”也许读国富论的人本身就贮备了一定的知识与内涵,所以理解亚当斯密的话并不困难,相反,经济学的思维这本书对于经济学专业的人来说显的十分的幼稚。但谁又没有幼稚过呢?谁没在小时候听过并且相信童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呢?我刚接触经济学,我对于它的概念完全是一张白纸,不就像个“幼儿”吗?就这样,作者就用十分平常的例子来深入浅出地讲明了各种各样的道理,让我感觉我与“经济学思维”之间,并不是原来我所以为的隔了千重万重山这么遥远,我竟然觉得我和“经济学思维”之间“只差一层窗户纸”!读毕,我觉得这本书和其他书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书的难易程度是看个人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想要把这本书看完,那么也仅是达到了对于经济学的基础概念有所了解的程度;如果想要对经济学知识有更深入的把握,那么除了对对每章后的习题进行思考外,对于与正文相关的参考文献也适当去读一下。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本书是众多“经济学必读”或者是什么“关于经济学推荐书目”之类的书单中比较“简单”易懂的一本了,因为它让我对经济学不再畏惧,也因为它让我明白了“经济学思维”就在我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