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404198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析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摘要: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 经济的迅速发展, 对环 境破坏越来越严重,世界环保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成 为人类 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关系,如果人们在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大量开发和消耗,甚至乱采 滥用, 导致环 境污染,生态的破坏。那么,反过来,人类自身就会遭到报复,乃至威胁到生存,必然妨碍经济活动和经济的发展。所以要经常保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自 觉遵守经济与生态 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不断及时加以调节,妥善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才能从中受益,

2、为人类造福。那么,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将如何处理好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来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呢?关键词: 环境 经济 科学发展 一、环境内涵及现状 1989 年 12 月 26 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一章第二条 说明,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 遗迹、人文 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随着全球及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可否 认的一个事实是, 环境状况日益 恶化,大气、水与海洋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许 多物种正 濒临灭绝,森

3、林的过度砍伐与矿产资源的过渡开采都给人类生存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与更严峻的潜在威胁。环境资源的稀缺性逐步表现出来, 环境问题正成为制约经济发 展的一个瓶 颈,治理 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环境保护就是采取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和法律等方面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使之适合人 类的生存与发展。它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环境保护的内容大体可分两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包括保护城乡环境,保持 乡土景观,减少和消除有害物 质进入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的调节净化能力,确保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库的持续发 展,保持生 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二是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即防治在生 产建设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粉 尘、 恶臭气体、放射性污染物质及噪声、振 动、电磁波辐射等环境的污染和危害。三、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技术与制度谁更重要 环境问题宽泛而复杂,涉及到技 术层面、管理 层面、制度 层面。技 术层面:研究治污防污的有效技术、环境质量的标准设定、生态保护区的设立等等;管理 层面,如何按照既定制度有效组织安排生产;制度层面:设计制度,合理构建各相关主体的产权与利益关系,如排 污企业、受污染经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环境与生态问题研究中曾有过争论:技术与制度哪个更重要。经过多年的环境保护实 践, 证

5、明制度是更为重要的因素,好的制度才会催生出好的技术,如果制度设计不合理就会抑制高效率的 环保技术的产 生,目前我国治理 污染的政策制度比较单一,以收取排污费为主要形式。但由于收费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企业治理污染缺乏激励及监管不力,所以这一制度在 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低效率。 本文的分析侧重从制度层面研究环境保护问题,政府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发挥作用的领域就是制订有效的制度,并确保制度得到执行,而技 术层面的 问题则是市场经济主体在既定的制度条件下自主选择的结果,无需政府的干 预,因此 环境 污染与生态保护问题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相互关系:从相克到相生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必

6、然要导致污染,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克的、矛盾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是人类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要 发展经济 就必须承受环境污染的代价,否 则经济就失去了发展空间,在经济 增长成为各国重要宏观经济 目标的条件下, 这种观点一度成为破坏环境的正当理由。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 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 ,后治理 环境的方法。但这并不能作为后起国家借鉴的样板。发达国家当时所面临的环境资源状况与现在是无法比较的,当时各发达国家是在资源禀赋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 经济发展及人口 扩张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小, 环境威胁是潜在的。但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上百年

7、历程,环境资源供给相对减少,而对其需求却在不断增加,环境所面临 的压力增大了。人 类经济发展所能 够消耗的资源在减少,环境资源的稀缺性日益突出。因此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不保护环境资源,经济根本无法实现发展。 传统观点是假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克的,在此前提下研究环境保护问题。但如果抛开这一假定,还会有另外一种思路,即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之间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体系之内,将其作 为一种产业来 经营,使 经济主体能够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中受益,与其利润最大化的目 标相一致,使保 护环 境成为人们一种自觉自利的活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从相克到相生的转变。当然

8、这种 转变依赖于环境保护制度与管理方式的变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 优势, 给予经济主体足够 的激励,将环境问题内化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成为其决策的 变量, 这样企业在做决策之前就会像考 虑劳动力与资金成本一样,将对所采取的行动作为一个决策因素,或是将保护环境本身作 为一种可赢利的事业加以发展,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 境保护的双赢。因此 对传统环 境保护制度进行扬弃,将经济政策与手段引入环境保护之中, 实现环境保护制度的创新, 应 是未来环境政策的重要取向。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78 年-2010 年中国 GDP 年均增长近10%,远 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

9、左右的增速,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财力空前提升,对外开放不断 扩大,在看到成 绩的同时也要看到 问题,主要问题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付出了一定的 环境代价,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 业化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 30 多年的快速发展中集中出现。主要 污染物排放超 过环境承载的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普遍存在,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污染态势有:一是,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是化石燃料,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等。汽车排出的废气,含有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经阳光中紫外线照射,生成一种浅蓝色有毒烟雾而污染空气,世界上每一年排放到大气中有害有毒烟雾

10、 67 亿吨。随着人们经济活动的增加,工 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浓度还将提高,如不采取措施,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十分不利。目前,发达国家采取了各种方式控制空气的污染,降低汽车氢、氧化物的排放标准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但大多数由发展中国家,空气 污染相当 严重,如我国的北京、西安、广州、沈阳等工业大城市,二氧化硫污染都严重超标,有的城市上空烟云密布。 二是,水源污染。随着工业性生产和发展,用水量大增,排出的污水也相应大增,工 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含有毒物质,不是注入江河湖海,就是直接渗入地下水层,结果都败坏了水质,严重污染了环境,除了城市污水外,大气和土壤污染物也有相当一部分转入水体

11、,由于大大超过水体自净能力,造成水 质污染严重随着采矿、冶 炼 工业发展,不断向环境中释放汞、镉、铬等有害毒元素,由于它们在水体中不被溶解,而形成重金属污染,这些都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三是,城市垃圾污染。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垃圾,也是严重的城市污染。除了述污染外,现代化交通工具和工业设 施造成的噪声污染,火力 发电 站和原子能电站造成的热污染,以及核能工业废弃物造成的放射性污染,也都是 环境的污 染源。其中噪声 污染影响很大,一则危害听觉。二是影响工作效率,影响产量提高。三是容易引起头晕,心血管等危害健康的疾病。放射性污染还可引癌症,基因变异和胎儿因奇形,危及后代。当代,仅是城市工业废水,

12、废弃物形成的致癌物就有 1000 多种,每年有多少人都死于环境因素造成的癌症。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 环境状况正在由环境 质量总体恶化、局部好 转,向环境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转变。但是,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全国污染物排放总 量还很大, 污染程度仍处在相当高的水平,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生态恶化加剧的 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部分地区生态破坏的程度还在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一些地区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67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每年还以 24

13、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扬尘、浮尘和沙尘暴频繁发生,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洪水等多种次生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二是水生态系统失衡。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现象加剧,不少湖泊萎缩,天然绿洲消失,现有水库蓄水量减少。湿地破坏严重。一些地区由于严重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大面积漏斗区。三是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农村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 严重的。一方面固体 废物垃圾愈积愈多,会大量侵占土地;另一方面,固体废物以及渗出液会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进入河流湖泊、渗入地下,会损害水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据统计,已有 1.5 亿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

14、污染,畜禽 粪便、水产养殖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污染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容忽 视。 乡镇企业污染较为普遍,小城镇环保基础设施缺乏,农村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四是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栖息地环境恶化,乱捕滥猎和乱挖 滥采现象屡禁不止,野生动植物数量和种类骤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根源:都是制度惹的“祸”1对国民收人的狂热追求与扭曲的 GDP 核算制度 对国民收入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福利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中。马歇尔最早在经济学文献中使用国民收入这一名称,但国民收入在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的理 论中得到重要的应用,成 为福利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庇古将福利解释为

15、可按顺 序衡量的,并且能 够与货币的标尺联系起来的主观的心理状态。在客 观上用国民收入的概念来衡量福利状况。并提出了国民收入规模的扩大及其有效分配与稳定性三个福利标准。此后,庇古又提出了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私人成本的概念,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分开来考虑,并进一步提出了外部性概念。当一个人的消费或企业的生产活动对另一个人的效用或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函数产生一种原非本义的影响时,就会出现一种外部性,当这一企业不必承担其生 产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时,即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时,称为正的外部性。而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是典型的具有负外部性特征的行为,而 环境保护 与治理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特征的行为。当存在负外部

16、性时 ,企 业就会形成过度投资,而存在正外部时,企业投资就会相对不足,因此外部性的存在反映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失灵。同时也就说明如果不将外部性的影响纳入到国民收入核算之中,那么就无法真实反映居民的福利状况。庇古理论成为当今用国民收入作为衡量生活质量指标的依据,但庇古所提出的外部性却并没有反映在国民收入的核算之中。 作为评价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 GDP,是广 义 国民收入指标之一,虽然考虑了对资源产品的中间消耗,即,GDP 二总产出中间消耗:最终产 品价值量之和,但它是建立在自然资源无限多、生态环境永 远良好的假设之下。在 这样一种假 设下将 GDP 的增长与居民生活水平联系起来是合理的, G

17、DP 数值越大,那么生活水平就越高,较高的 GDP 被视为富裕的标志,因此对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就表 现为对 GDP 增长速度的追求,这是庇古的三个福利指标之一,即国民收入的 规模大小。而未考 虑环境破坏 对生活质量的负面影响,这导致不必要的消费,物欲横流,而其结果就是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 现行的GDP 核算指 标 就无法再恰当的充当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反而会扭曲社会的资源配置方向。对 GDP 的追求就不再是提高社会福利,而是由于损 耗环境、破坏生 态而限制减少了社会福利。 因此,从客观上说现存的 GDP 核算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 长了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性使用,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与

18、生态的破坏。2现存环境保护制度缺乏减少 环境破坏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 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受制度约束的,制度的规定与实施情况直接决定了制度的运行效果。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应同时具备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可确保制度的有效 实施,而激励机制则有助于经济主体行为自觉的与制度取向相一致,降低制度 实施的成本。 目前某些地方的环境保护制度规定,环境部门收取的排污费中有一部分可用于环保部门的行政经费。这种制度设计对 于环保部门治理污染来说无疑是一种 负激励,一个地区 污染程度越轻,环保部门征收的排污费 就越少,可用于支配的 经费 就会越少,那么从环保部门职员自身利益角度看就不如不治理所获得的收益高,因此其

19、理性的选择就是对环境污染姑息迁就,甚至坐视不管,因此将环保部门利益与排污费如此联结 的制度安排对于环境就是一种灾难,这种制度设计本身就是低效率的。 制度设计的另外一个例证是世界范围的禁止象牙贸易运 动。这一运动是资源保护人士近年在世界各地极力推动的,认为 是市场对象牙的过度需求 导致了象的减少,因此要通 过禁止象牙贸易来保护野生动物非洲象。但事 实表明这一做法并没有保 护非洲象,反而加速了其灭绝。仅以肯尼亚为例,肯尼严政府明令禁止象牙贸易,但在最近 10 年中,由于偷猎行为的泛滥,大象从 65000 头减少到 19000 头。但其 邻国津巴布 韦和博茨瓦纳,却规定象牙贸易是合法的,这一规定不但

20、没有 导致大象数量的减少,反而以 5的速度猛增,与肯尼亚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就在于当地人保 护象群、防范 偷猎有着巨大的 经济利益,在津巴布韦,象牙和兽皮的收入与狩猎许可证的收入可以归附近社区所有,因此本地居民 为了自身收入的稳定增长,就有动力保护象群,这使得象的数量从 30000 头 增加至 40000 头。 上述事例说明相对于僵化的行政命令,经济激励能够有效保护野生动物。由此可以联想到我国的藏羚羊保护是否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使本地居民可以从保护藏羚羊行动中获利,激励其行动起来保护藏羚羊,并从法律上保护其收益权 ,那么藏羚羊的处境就会有所改善。不同的制度设计对环境所起到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21、 3.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监 督体制不健全人们素质水平随着教育的普及,已逐步提高,但就环境保护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却一直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使人 们自幼就以学 习技能为主,而 环保知识却少之又少。目前,环保意识还主要依靠宣传手段来灌输,人们只能被动的强制的执行部分环保方面规定,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永远都不能真正养成保 护环境的习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从 1972 年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早期的“32 字方针”,到环境保 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预防为主, 谁污染谁治理( 付费),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三大基本原则,以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排 污收费制度,环境

22、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放污染物许可制度,环境保 护目标责任制度、城市 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八项环保制度,我国 环境保护多年的 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体制。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 绩,但效果仍令人担 忧,而且污染后治理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据说,歌中这条美丽的河就是淮河。 淮河是中国第三大河,发源于大别山北麓河的河南省桐柏 县,全 长 1000 公里。行政区划涉及豫、鄂、皖、苏、鲁五省,40 个地区、地级市, 163 个县, 75 个市辖县级区,流域面积约 27 万平方公里,人口约 17 亿。淮河是我国第一个治理水体 污染的大

23、江大河。1994 年国务院决定对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实施重点治理,并成立了 专门的领导机构。我国大江大河水污染预防的第一个规章制度,第一部流域水体污染治理 “五年计划”,第一部水体污染治理法规,均 诞生在淮河流域。特别是从 1994 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对淮河流域水体污 染实施重点治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规 章制度和“ 定量”的远景规划。2004 年,国家 环保总局和豫、鄂、皖、苏四省各级政府加大了对 淮河流域环境保护力度,四省行政负责人第一次与中央政府签订“环保责任书” ,流域环境保护成为考察行政“一把手”政绩的硬指标。但十多年过去了,淮河治理得怎么样了呢?近期,据了解淮河至今

24、仍是污染严 重的河流之一。预计到 2020 年我国人口将达到 14.5-14.9 亿,城市化率达到 55%,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产生量将比 2000 年分别增长约 1.3 倍和 2 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小康阶段,消 费结构显著变化,经济全球化给环 境保护带来新的挑战。可以说,未来一段时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环 境矛盾的凸显期。如果不能 处 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风险,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安全 发展将受到威 胁。在我国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历史 进程中,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最重要的 环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解决 环保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我

25、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 展经济放在首位,各 项工作都要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展开,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 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 ,都有 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我国在这方面的教训是极 为深刻的。因此,正确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 续发展之路,保持 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1、 保护环境能够促进和优化经济增长环 境与经济的关系紧密相 连。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环境问题究其产生根源,是

26、发展不足或发 展不当造成的。 环境问题在经济发 展过程中产生,也只有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解决。保护好环 境,能 优化经济增长,促进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通过认真执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 目环评和“ 三同时”制度, 严格 环境准入制度, 严格执行产业经济政策,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 环经济,有利于合理引 导投 资方向,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科学 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二是通过削减排污总量,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既减轻 了环境污染负荷,同 时为经济 增长提供了发展容量。实践证明,新建并运行好一座污水处理厂相当于给一片工业项目营造了水环境容量,拆除一批燃煤锅炉、 “倒”掉一

27、批分散的烟囱,相当于 腾出了新建一座小型电 厂的环境容量, 还优化了产业结构。通过“治老补新、以新 带老”盘活环境资产,让出环境空间给 新兴企业加快发展,就能 够从环保角度对经济发展以最直接的支持和促进。三是加 强环境保 护能推进技术进步和更新改造,提高资本运营质量,有利于带动环 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四是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可以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 发展。 苏州、杭州、宁波等沿海发达城市近年来大力改善环境质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世界 500 强企业纷纷入驻 ,实现了“ 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的转变。2、

28、 保护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直接体现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加强环境保护,可以防治环境 污染和其他公害,保 证生产安全的生 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 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保障人的健康生存。而受到污染的空气和水、土壤直接导 致呼吸疾病、皮肤疾病和癌症的高发,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和农产品威胁到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 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最大侵犯。历史上出现的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洛杉矶化学烟雾 等一系列公害事件充分说明了 这一点。随着温 饱水平的解决,人民期待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生活质量,延长人均

29、寿命,成为环境保护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就要解决以 饮用水安全和重点流域 为重点的水污染问题、以水、气污染为重点的城市环境问题、以二氧化硫和化工 恶臭废 气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问题、以固 废拆解污染土壤为重点的农村环境问题、生 态破坏问题和核与 辐射问题等六大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今后三到五年,我们要依靠科技创新、装备提升、末端治理、强化管理来解决外沙、岩头医化废 气恶臭污染问题,切 实帮助解决群众反映 强烈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环境质量问题,解决影响制约科学发展的治理技 术问题,维护群众利益、促进社会稳定。3、 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用

30、短短 20 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 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 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 续的发展方式。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虽只有世界的 4,耗用的钢铁、煤炭、水泥却分别占世界总消费量的 30、31和 40。万元 GDP的能耗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311 倍;我国石油消费量的 1/3 要靠进口,世界 铁矿石和铝矾土贸易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国采购。中国在人均 GDP4001000 美元的条件下,出现了发达国家 300010000 美元期间出现的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属于粗放型的增长。多

31、年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我 们就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根据 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调整地区的功能定位和 发展方向, 实行优化开 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不同发展道路;在环境容量有限、自然 资源供给不足而 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实行优化开发的同时,坚持环境优先 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 行排污总量控制,积极开展污染综合治理,开发和推广治理污染的先 进适用技术, 强化环境基 础设施建设,强化生态修复,有效减少污染,缓解生态危机,节约资源能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4、 保护环境

32、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环境问题本质上是环境权益公平问题, 环境不公会加剧社会不公。环境不公主要表现在城乡不公、二是区域不公和 阶层不公上。加 强环境保护,要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环境保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平等无例外提供的优良生态环境 这一公共产品,是政府应该强化的社会职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须根据建 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建设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项目,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必须根据建设项目可能造成跨行政区域的不良环境影响,严格执行环保部 5 号令即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 级审批规定,杜 绝违

33、法审批、违规审批、越权审批等行政乱作 为现象,服 务群众,秉公执法,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确保当代人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本区域发展不能以牺牲其他区域发展为代价,保证人对优良环境的价 值需求的公平满足与实现,就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内促进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正是基于对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七大,将 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转变发 展方式,在 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 GDP 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要建 设生 态文

34、明,基本 实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的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的观点在全社会牢固 树立, 这些重要的 战略决策表明,环境保护进入了国家建设发展的主干线、主 战场和大舞台。如何正确 处理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前政府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怎么 处理这个问题 呢?党中央、国 务院反复进行了研究,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这个会议上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 阐述和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第一,从重 经济增长、 轻环境保护向 经济增长、环

35、境保护并重转变;第二,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 展向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同步 转变;第三,从过去主要行政办法来保护环境逐步转向,既依靠行政手段,又依靠政策、法律、 经济、技 术等综合手段来保护环境。这三个转变是方向性、战略性、历史性的,也是当前我国政府在 环境问题上最重要的政治主张和指导思想。通过此项历史性转变,目的是把 环境保护融合到经济发 展之中, 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这也是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进入全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发展的战略目 标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任务是加快推进这三个转变,直至到环境保护完全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为了更好的推进历 史性

36、转变,必 须探索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文明是人 类发展市场文明的一种形态 ,它以 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 为宗旨,以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 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全社会走向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生 态文明强调人的自 觉与自律,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不同等于传统意义上的污 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的弊端。把建设资源节约 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 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避免沿袭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努力探索和 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生态 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37、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通过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来促进发 展, 走发展与环境保护双 赢之路,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科学发展的高度一致性,正确处理环境与建设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的生态理念。 “环境保 护,教育 为本”, “环保要从娃娃抓起”, 要大力普及 环保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把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同中华民族关爱自然、勤俭节约 的优良传统结合起来,通 过 多种途径,普及科学知识,在全社会形成了解国情、珍爱环境、保护生态、节约资源、造福后代的共识,大力倡导生

38、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以及生态环境、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建设,摒弃盲目追求过度消费,倡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 环节,从源 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 门、各 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 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 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用绿色 GDP 核算体系代替传统的 GDP 核算体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教育干部 树立长远的、可持续的政绩观,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 费过程中的

39、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根本出路是 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用 “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途径,走新型工 业化道路, 积极推 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建立“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生产新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推行清洁生产,不断运用综合性的预防战略,努力改进产品设计,改变生产工艺,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污染。要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艺,推行清洁生产;从企业之间的循环角度,大力 发展生态工业链园区;从社会整体循 环的角度,大力

40、 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优化产业结构。4、把环境保护作为现代城市管理中的重要 环节, 坚决落 实环境保护的责任制度。一是建立协调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打破条 块分割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环境管理综合决策机制。依法明确各 职能部门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 职责,增 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建立起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反馈机制。二是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落实,包括环境保护规 划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同时”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现场检查制度、排污许可证和总量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等。三是强化环境监督管理。环保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

41、和国 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加强监督管理,严格环保执法。同时,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监督,让广大公众积极参与到 环境活动、 环境决策、监督中来。依法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5、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 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 发挥环境保护 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市民广泛关注,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环境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 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河流湖泊资源,确保生态环境改善。继续整治

42、煤烟污染,加强汽车尾气达标排放检查 ,控制交通和建筑施工噪声。大力改善小区环境,创建绿色环 保文明社区,提高市民生活 环 境质量。同时,要着力加强农村环保工作,重点抓好畜禽养殖 业污染防治和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地,确保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6、把环境保护作为产业来抓,依靠科技进步保护环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整合动员和发挥 各方面的科技能力,集中力量研究当前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广。加快先进环保科技成果 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形成环境保护技术研发体系,将环境保 护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推动环保产业化进程,逐步规范环保产业市场,打破地方与部 门分割,

4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和 污染治理设施资质运营制度,积极推动环保设施运营社会化、 专业化、市 场化,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宏观调控和运行体系,促 进环保产业健康 发展。7、建立循环经济体制,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借鉴自然生 态系统进化原理,按照自然规律(包括物质不灭、能量守恒 规律和生态规律等)利用自然 资源和环境容量,而重构的 经济系统。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线性流动的开环式经济过程。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资源再生”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以期实现“

44、最佳化的生产、最适度的消费,最少量的 废弃”。循 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社会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化解由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引起的 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可见,实施循环经济是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其经济属性;而不是为循环而循环,循环不是目的,经济上不可行的“循环”价值不大,也很难构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因此,对待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问题, 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将它作 为一个经济问题来对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应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1)实施循环经济需要整合“五要素”实施循环经济应该以物质利用“ 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为原则,实现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降

45、低环境负荷,其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指出的是:所谓“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 只是原则,不是 实现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全部要素。应该注意到,实施循环经济是有成本的,需要技术进 步、相 应的投资,而且还有运行成本;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单元(企业),企 业的存在不能离开资 金流动,因此,实施循环经济也是建立在资金流动基础上的。实 施循环经济不仅要注意成本、资金要素,而且还必须注意连接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在时间-空间配置上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在各类循环过程中,物质、能量的有效利用不能脱离时间、空 间要素,没有 时间、空间概念的循环过程是难以想象的。从而可以看出,实施循环经济

46、是以 “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 环”为基本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将物质、能量、时间、空间、资金等 “五要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的技术与经济问题。实施循环经济必须以技术进步、集成创新为重要支撑手段,使物质、能量符合“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否则环境负荷的降低很难实现。推动循环经济也需要社会伦理的规范和支撑;当然,实施循环经济 一定需要法律、法 规的管制和引 导。在实施、推进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到对“循环经济”而言,发展经济仍是主导性的,经济的合理性是物质、能量以及各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 边界条件。循环经济首先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能量以及排放、废弃物循环流动基础上,是有时空概念的经济,是有

47、成本概念的经济。经济效益的大小又是循 环经济的目标函数,而物质、能量等的有效、合理循 环是手段、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充分重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并择其易行者先行之。(2)在“减量化”的基础上推进“再利用”、“再循环”在不同条件下,循环经济的实施需要依赖多种技术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比如:应充分考虑物质、能源(包括排放物、废弃物等)循环链的延伸及扩展,以及这一循环链转换、利用效率的合理性;物质和能源间应具备一定的循环通量,并在循环过程中体现其经济合理性;应考虑物质、能源在循环过 程中的循环效率、运 输费用、储存费用等时间空间因素的集成性,等等。因此,推行循环经济要在充分论证技

48、术经济可行性的基础上择易先行,择优先行。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及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权重是不同的。在中国当前的情况下,首先应该着重的是各行各业在经济活动中“减量化” 问题,源头削减是主要的,其 权重很大。量大面广的节能、降耗、 资源节约是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必要基础。应该在减量化的基础 上同时推进“再利用”、“再循环”。这是中国当前的国情,这不同于日本、德国等工业化国家,因此,在实施循环经济的途径上不能完全照搬别国的方法。(3)流程制造业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我们应该以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促进实施循 环经济,一定要有紧迫感,但又必须认

49、识到实施循环经济必然是一个过程,恐怕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 时间,不能操之 过急、急于求成。要防止不论具体条件,一哄而起,这样往往容易导致搞形式主义,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打着发展循环经济的旗号搞盲目发展, 实际上还 是片面追求 GDP 的数量。因此,重要的是要找准推动循环经济的切入点,从能 够办到的地区、产业、企业先做,务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大力推进。应该看到,流程制造业(包括冶金、化工、建材、石化、造纸、食品加工等)生产过程的特点是:输入源头是大宗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能源通 过功能不同的工序串 联作业、协同(集成)运行,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副产品,用作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排放物、废弃物。在国民经济中,流程制造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在制造产品的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各种不同形式的排放物,由此带来大量的环境负荷;与此同 时,随着理念的 转变,技术的进步,流程制造业存在着减量化的巨大潜力,不同流程制造 业 之间有时存在着互为依存的产业生态链,也存在着消纳和处理社会大宗 废弃物的机会或潜力。在我国实施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流程制造业既是支柱 产业、基 础产业,同时也应是推进循环经济的优先切入点。为了推进历史性转变,必须努力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环境污染就必须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总量,将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