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幸福的好教师读朱永通名家名师教育访谈录有感写在前面的话:大约在三四年前,爱人老张开始在网上频繁购买“大夏书系”的图书,我记得有铁皮鼓的语文课 , 听袁卫星讲课 、 周国平论教育等,看着她如饥似渴的看着这些书,当时我还有些不解,因为我向来不太喜欢阅读过于专业的书籍,平常比较偏好小说、军事、历史、报刊杂志等。前年的暑假,天气燥热,哪里也去不了,哪里也不想去,似乎在家读读书是最好的选择,我翻起铁皮鼓的语文课 ,虽然是一本高中语文教师写的书,很多教学案例其实我是并不熟悉的,可依然被这本书所吸引,作者来自一线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在讲述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文本细读、教学实录、课后反思、闲暇生活、师路心语
2、这一看一发不可收拾,现如今我家“大夏书系”的图书不少于三十本。读着这些依然活跃在一线的教育专家,特级教师的书,真的感觉特别亲切,感觉就是在和这些名家名师对话。名家名师教育访谈录是我最近购买的一本“大夏书系”的书籍。2015 年 3 月第一次出版,4 月份我就把书拿到手了,应该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吧!书的作者是朱永通,说实话我只知道朱永新“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对朱永通真的毫无了解,读了他的自序才知道“刚进不惑之年,做过小学教师,当过校长,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策划编辑, 教师月刊首席记者、编辑。独立教育研究者,教师阅读推广人。 ”这本访谈录,既采访到许多教育名家如:清醒而踏实地推行教育改革的钱理
3、群教授;认为教育是个大问题的李泽厚;告诫老师们要学会欣赏自己、栽培自己的李吉林老师。同时还采访到许多名师,如刚出道被认为不会教书应该转行,最后却成长为特级教师的武凤霞;靠十年苦读成长为特级教师的陈文,以及我们所熟识的名师上海建平实验小学的朱煜老师。这些名家名师的成长之路不尽相同,但却都有共性,爱读书,勤动笔,肯钻研,会思考。一、爱读书。特级教师,2014 年 10 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封面人物陈文老师,对中国教育最大的愿望就是“愿每位教师都是读书人” 。他说在今天这个不可逆转的世俗化,功利化潮流中,帮助教师走出精神困境,让教师对自身的职业有高度认同感的最好的方法是读书。因为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精神
4、上的茫然,不知道路在何方,读书能让我们的精神世界变得丰厚起来。作为教师的阅读不能太过功利化,读书的成效是慢慢显现的,也许十几年前读的书,甚至几十年前读的书,现在才感觉到它的“有用” ,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每月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坚持十年,精读一百二十本书,可以说已经相当于研究生毕业的水平了。二、勤动笔。我曾问过许多身边的老师一个相同的问题,阅读、写作,本来应该是教师再寻常不过的习惯性生活,可是,为什么在今天的学校里,坚持阅读、写作的教师却凤毛麟角呢?大家给我的答案是,当今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繁重,形式主义严重,小学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有永远开不完的会,永远迎接不完的检查,还有各种琐碎的班级事务,回
5、到家还要妥善处理好家庭矛盾,每天完成这些工作已经是身心疲惫了,为什么还要自讨苦吃,抽出时间去读写。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苏州一中教师杨斌老师认为“教师的教育书写,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这一职业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在学习和反思中,求得教育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爱戴的教师,那你就要像怕火一样惧怕精神的僵化。 ”我理解教育书写的真正意义就在这里避免精神的僵化。教学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交往,一种精神交往,因此作为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必须尝试著书立说,尝试站立于自己的“声音”之中,在教育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每位教师都有发言的权利。三、肯钻研
6、。 “技艺有专长,学术有专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要有思想,肯专研。比如朱煜老师自序“喜欢读书,买书,写点小文章,更喜欢和小学生一起学习语文,一起成长。 ”对于我而言朱煜老师是比较熟识的,本人曾拜读过他的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 。去年秋天,我们有幸请到朱煜老师到我校开展“沪汉两地小学语文能力课堂交流活动。 ”那天,朱煜老师上了一节课,做了一场报告,他身上透出的文化气质,平等民主的意识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我看来,朱煜老师就是一个爱学习、肯钻研的典型。他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有两项启蒙的任务。 “一是对孩子运用语言文字能力进行启蒙。在学校中,孩子应该接受系统,规范、科学的语言文字学习,并通过
7、学习,不仅能理解运用母语,还要活的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不断学习母语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对孩子的思想、价值观、人生态度进行启蒙,逐步建构孩子的精神家园,为其成为合格的现代社会公民打好基础。 ”没有对教育事业的钟情,没有长期一线教师的摸爬滚打,没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是不可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提出自己独特的教育观念的。四、会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古人对学思的关系早就进行了厘清。钱理群教授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他对 20 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精深研究,得到了海内外的重视与尊重。钱老先生有一双慧眼,总是以一种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看待当今世界。在新
8、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他提出“大学教授到中学上课” ,并亲自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给中学生上鲁迅的选修课,可以说是一种恢复传统的自觉努力。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立人” 。可是在新课程改革“繁荣”发展的今天,恰逢教育的商品化,庸俗化泛滥之际,许多有理想、有探索精神,志在立人的教师纷纷抽身离去,这一反常现象让钱老先生非常担忧。他认为这的确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进行教育改革,创造一种机制,让有才华、有思想的教师“如鱼得水。 ”钱教授也是中学教师出身,当初给自己定下两个目标。其一现实已经具备,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到的当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二现实没有条件,需要长期的准备与等待时机的研究鲁迅,到大学去讲自己的鲁迅观。结果等了 18 年,才获得考研究生的机会,最终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无疑钱老师是一个爱思考,会思考的人,长期的坚持,才使他有了今天的成就。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始终坚信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高” ,付出努力,一定有回报;播出种子,一定有收获!教育是以心传心的工作,只要你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真正学会欣赏自己,栽培自己,尤其是关注自己精神的充分发展,你会发现,即使达不到你所期待的境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