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实验动物学整理.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62500 上传时间:2019-11-0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动物学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实验动物学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实验动物学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实验动物学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实验动物学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实验动物学识记要点: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必须具备三个特点:a、从遗传控制角度 实验动物必须是来源清楚、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b、从微生物控制角度 所有实验动物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都是在人工严格控制之下的。c、从应用角度 培育所有实验动物的最终目的都是用于科学实验。3、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动物是经人类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的用于为人类科学实验服务的,并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物种。实验动物是为研究的需要而培育的。确定是否是实验动物

2、,要经过一系列检测,如微生物和遗传基因等,经检验监测后专家认定才能称其为实验动物,并逐步标准化。4、实验用动物:泛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5、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区别:A、实验用动物是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其中包括实验动物;B、标准化的实验动物所做的实验研究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而其他动物做实验研究是差异较大,不易认可。C、许多动物有很好的可利用的生物学特性,需要进行实验动物化。6、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试验的科学。它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a、实验动物: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研究对象,专门

3、研究它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育种,保种,培育新的品种品系,疾病控制,营养需要等方面的问题,以达到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动物的目的。b、动物试验:动物试验:(animal experiment)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做试验,研究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反应、表现及发生、发展规律和有关技术问题。也就是实验动物的应用问题。7、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内容:1、实验动物遗传育种学 2、实验动物微生物与寄生虫学 3、实验动物环境生态学 4、实验动物营养学 5、实验动物医学 6、比较医学 7、动物试验,包括实验动物的选择、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人类疾病模型、免疫缺陷性动物、实验动物胚胎工程、转基因动物

4、(模式动物) 、动物质量检测控制8、实验动物标准化:实验动物生产条件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包括微生物学质量及遗传学质量的标准化;动物实验应用条件标准化。9、实验动物标准化的四大控制:1、实验动物遗传质量控制 2、实验动物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控制 3、实验动物营养质量控制 4、实验动物环境质量控制10、实验动物的福利和动物保护运动呈现全球化趋势,发达国家有关实验动物的法律和法规逐步完善,普遍开展了以替代(replacement):是指使用低等级动物代替高等级动物,或不使用活的脊椎动物进行实验,而采用其它方法达到与动物实验相同的目的。减少(reduction):是指如果某一研究方案中必须使用实

5、验动物,同时又没有可行的替代方法,则应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最需的最小量。优化(refinement ):是指通过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操作技术,尽量减少实验过程对动物机体的损伤,减轻动物遭受的痛苦和应激反应,使动物实验得出科学的结果。为核心的“3R ”运动。 11、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的设定(后两版):小鼠 清洁级 SPF 级 无菌级大鼠 清洁级 SPF 级 无菌级地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 级 无菌级 豚鼠 普通级 清洁级 SPF 级 无菌级家兔 普通级 清洁级 SPF 级 无菌级犬 普通级 SPF 级猴 普通级 SPF 级

6、12、实验动物管理实行许可证制度从事实验动物保种、繁育、生产、供应、运输、商业性经营以及实验动物相关产品生产、供应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 。使用实验动物及相关产品进行科研、检定、检验和以实验动物为原料或者载体生产产品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颁发的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 。13、申报科研课题、鉴定科研成果、进行检定检验和以实验动物为原料或载体生产产品,应当把应用合格实验动物和使用相应等级的动物实验环境作为基本条件。14、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指为了保证动物在健康舒适的状态下生存,而人为给动物提供

7、的相应物质条件和采用的行为方式,以保证动物处于生理和心理愉快的感受状态。15、实验动物是具有明确遗传背景并受严格遗传控制的。属于遗传限定性动物。根据其遗传特点的不同,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类别。16、在动物分类学中, “种” (spcies)是动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种动物能够共同生活、交配并繁衍后代;异种动物之间存在种间隔离。品种是人们根据不同需要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实验动物学分类的基本单位是品种(stock)、品系(strain)的概念。在同一物种中不同的品种品系不存在种间隔离的天然屏障。17、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应具备的四个条件:a、相似的

8、外貌特征;b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c、稳定的遗传性能;d、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和一定的遗传结构。18、近交(selfing inbreeding)指任何血缘关系相近的个体间进行的交配,属于基因型分离交配。在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基因不断地分离、纯合,进而使动物群体的基因纯合达到稳定。近交系数(inbreeding coefficient)是指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同一基因的拷贝)的概率。因此,近交的遗传效应就是减少杂合性,增加纯合性,使每个个体都有一致的遗传组成。19、近交衰退(inbred inflation of fluctution)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

9、将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称为近交衰退。20、近交衰退的表现:(1)由于有害隐性基因的纯合,可能暴露出一些遗传缺陷或某种疾病较高的发生率,这些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在医学领域非常重要。(2)出现如产仔数下降,母性不良等影响繁育的现象。 (3)个体发育不如杂合子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差,使得近交系动物在饲育上存在一定的难度。21、一个近交系动物与非本品系的动物杂交引起的遗传改变称为遗传污染。 常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一旦发生遗传污染,对于近交系来说将是影响巨大的,可能彻底改变其遗传组成。22、经连续 20 代(或以上)的全同胞交配(或者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且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

10、起源于 20 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的遗传群体称为近交系(Inbred Strain) 。近交系动物遗传上的稳定性归因于遗传纯合程度高,不容易发生杂合基因分离,不受近交、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影响。23、近交系具有以下八个特征:纯合性(homozygosity)近交系动物经 20 代以上近交后任何一个基因位点上纯合子的概率高达 98.6%,在它们的基因中没有暗藏的隐性基因。品系内个体相互交配不会出现性状分离,因而也能繁殖出完全一致的纯合子后代。同基因性(isogenicity)指一个近交品系中任意两个个体之间在遗传上是同源的,品系内所有动物个体都可追溯到一对共同祖先,同一品系内基因型完全一致。均

11、一性(uniformity)由于近交系动物的基因型一致,同一品系内的表型也是一致的,即任何可遗传的生物学特征完全一致。长期遗传的稳定性(long term genetic stability)近交系动物 在遗传 上具有高度的稳定性,虽然残留杂合基因或突变会导致个体遗传变异,但这种机率非常低。人为选择不会改变品系动物的基因型。通过严格的遗传控制,近交系动物各品系的遗传特征可稳定的世代相传。5、可分辩性(identification)每个近交系都有各自特有的遗传组成和生物学特性。通过遗传检测(生化位点法、皮肤移植法、毛色基因法和下颌骨测量法) ,就可将混合在一起的两个貌似近似的近交系分辨开来。6、

12、个体性(individuality)每一个品系从物种的整个基因库中只能获得极少部分基因,这些基因的组合构成了品系的遗传组成。各个品系具有各自独特的表型特征。这些遗传和表型的独特性使各个近交品系之间的差异相当大。7、分布的广泛性 (international distribution)8、背景资料的完整性(background data)24、近交系动物的应用: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遗传学、实验动物行为学等学科,使用近交系动物所作论文比例增加很快。近交系动物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科学实验的正确性和重复性。近交系动物的个体具有相同的遗传组成和遗传特性,对实验反应极为一致,

13、可以消除杂合遗传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在实验中,只需使用少量的动物,即可得到非常规律的实验结果。近交系动物个体之间组织相容性抗原一致,异体移植不产生排斥反应,是组织细胞和肿瘤移植实验中最为理想的材料。近交系动物在近交中,隐性基因纯合性状得到暴露,产生明显的生物学特点,如先天畸形、先天性糖尿病、高血压、高肿瘤发病率、对某些因子敏感和耐受等,这些特点是医学领域研究的理想材料。多个近交系同时使用不仅可分析不同遗传组成对某项实验的不同反应与影响,还可观察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25、亚系(Substrain):近交系亚系的分化是指一个近交系内各个分支的动物之间,已经发现或十分可能存在遗传差异。2

14、6、发生亚系分化的三种情况:1、在兄妹交配代数达 40 代以前形成的分支(即分支发生于 F20 到 F40 之间) ;2、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分开繁殖超过 100代;3、已发现一个分支与其他分支存在遗传差异。27、近交系实验动物在国际上一般按以下原则进行命名:(1)一个或几个英文大写字母表示 。如 A、AKR 、DBA(2)大写英文字母加阿拉伯数字如C57BL、 C3H( 3)近交代数是在品系符号后加括号写上 F 及代数表示,如C3H(F130 )表示 C3H 品系实验动物连续近交繁殖 130 代。 (4) 亚系的命名是在品系名称后加斜线号(/) ,再加上数字或培育者与培育单位名称缩写。 (5)

15、某些技术上的处理,则应该用小写英文字母作为相应的符号加以注明。 (6) 如果要说明携带或没有携带某种垂直感染的病毒,在必要情况下可予以指明,在品系名称后加连字号,再加大写病毒符号,再加“+”或“-”符号。28、杂交一代动物(F1 代)是由两个不同近交系动物之间杂交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杂交 F1 代动物不是一个品系或品种,因为它带有许多杂合位点,进一步交配繁殖杂交二代(F2 代)就会出现遗传分离和基因重组,个体间的一致性也就随之消失,不具有育种功能,不能自群繁殖成与杂交 F1 代相同基因型的动物。如果要生产杂种一代动物,只能维持两个亲本近交系的存在。作为亲本近交品系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实验研究对杂种

16、一代遗传组成的要求。在这个前提下,可以选择遗传上差异较大的品系进行杂交,以提高杂交优势的程度。由于杂交优势,杂交一代动物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杂交一代的遗传组成均等地来自两个亲本品系,即:每个位点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分别来自母系和父系。如果亲本品系之间某位点上的基因相同,则杂交一代在这个位点上就为纯合基因;相反,如果不相同,则为杂合基因。尽管杂交一代携带有许多杂合位点,但其个体在遗传上和表型上是高度一致的。29、杂交一代的特征与应用:(1)遗传和表型上的一致性 虽然它的基因不是纯合子,但基因是整齐一致的,表型一致,遗传性稳定,就某些生物学特征而言,杂种一代比近交系动物具有更高的一致性,不容易受环境因素

17、变化的影响,广泛地适用于营养、药物、病原和激素的生物评估。 (2)杂交优势 杂交一代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强,寿命较长,繁殖旺盛,克服了品系的近交繁殖所引起的各种近交衰退现象。容易饲养,适合于携带保存某些有害基因,长时间慢性致死实验,也可作为代乳动物以及卵、胚胎和卵巢移植的受体。(3)对各种实验结果重复性好。 (4)同时具有两个亲本品系的特点。杂交一代的遗传物质均等地来源于两个亲本近交系,可接受两个亲本品系的细胞、组织、器官和肿瘤移植。适用于免疫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 (5)国际上分布广。 (6)作为某些疾病研究的模型。 (7)细胞动力学研究。30、在一个无限大的随机交配群体中

18、,如果没有突变,选择和迁移等因素的作用,则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群体一旦具有世代恒定不变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就称为 Hardy-weinberg(哈迪- 温伯格)平衡群体。31、把基因频率认为是描述群体遗传组成的基本参数。基因频率是一个位点上各个等位基因所占的比例。通常用百分率或小数来表示。32、影响平衡的因素:(1)随机遗传漂移(2)近亲交配 (3)迁移 (4)突变 (5)选择33、封闭群动物(closed colony)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 4 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34、封闭群动物特征及应用

19、:1、封闭群动物的遗传组成具有很高的杂合性,因此在遗传学上可作为选择实验的基础群体,用于对某些性状遗传力的研究。2、封闭群可携带大量的隐性有害突变基因,可用于估计群体对自发和诱发突变的遗传负荷能力。所携带的突变基因通常导致动物在某些方面的异常,从而可成为生理学、胎胚学和医学研究的模型。3、封闭群具有类似于人类群体遗传异质性的遗传组成,因此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和毒性试验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封闭群避免了近交,从而避免了近交衰退的现象。繁殖力和生活力都较强,表现为每胎产仔多,胎间隔短,仔鼠死亡率低、生长快、成熟早,对疾病抵抗力强,寿命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预试验、学生教学

20、等实验中。35、实验动物遗传监测的目的:证实实验动物各品系应具有的遗传特征,检查是否发生遗传突变和是否混入其他血缘动物以及是否发生错误交配而造成遗传污染等,以确保被监测对象符合该品系的要求。常用方法:形态学 毛色基因测试法生物化学 生化标记检测法免疫学 免疫标记检测法 皮肤移植法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肿瘤移植法血清反应法等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带型(C 带 G 带)数量遗传学 下颌骨测定法 生物学特性监测法36、动物性状的表现决定于多种因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结果。遗传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基础,但在个体发育中,基因作用的表现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一个性状的正常表现不仅需要完善的一组基因,而

21、且需要正常的环境。37、实验动物的环境是指围绕实验动物客观事物的总和,主要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两大部分。外环境主要是实验动物饲育和实验场所外的周围环境 。内环境主要是指实验动物饲育和实验场所内的环境。 38、实验动物环境因素可分为五个方面:(1)气候因素:温度、湿度、气流、风速等。(2)理化因素:氧、二氧化碳、粉尘、臭味、噪音、照度、杀虫剂、消毒剂、有害化学物质等。(3)居住因素:房屋、饲养笼具、垫料、给食器、供水器等。(4)营养因素:饲料、水、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5)生物因素:动物饲养密度、微生物、与人和其它动物的关系。39、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生殖机能。 环境温

22、度可影响动物机体的抵抗力。 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脏器重量。 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新陈代谢。 环境温度可影响动物的实验反应性。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的动物,对其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各种酶活性的亢进或抑制等均有影响。40、实验动物设施(laboratory animal facility,LAF)是进行实验动物饲养、保种维持、生产、实验研究、试验等设施的总称。包括实验动物繁育、生产设施和动物实验设施。41、实验动物设施根据对饲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程度和空气净化程度分为隔离环境、屏障环境和开放环境三类。隔离环境(islation system)是以隔离器及其他附属装置所组成的饲养系统。该设施采用无

23、菌隔离装置以保存无菌或外来无污染动物。屏障环境(barrier system)是标准动物饲养室和动物试验室用的最多的一种环境设施系统。是用来饲养清洁级、SPF 级动物和做清洁级和 SPF 级动物各种试验的主要设施。普通环境(open system)是饲养普通动物的设施。这类设施也要能适合实验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它并非不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控制和积极的微生物控制,只是不似屏障系统那样严格,变动范围较大,且不能控制传染因子。普通环境设施只适用于饲养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一些大动物的科学研究目前仍可在普通设施中进行。42、实验动物的营养和饲料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只有良

24、好的营养才能使动物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只有健康状况良好的实验动物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各种动物的食性不同,对饲料的要求也不同;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同一品种动物,在不同生长期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幼年、妊娠、哺乳期的动物地营养的需要量高,而成年期、老年期需要量低。所以实验动物的营养供给要根据需要,日粮要合理配制。43、实验动物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1、蛋白质;2、脂肪;3、碳水化合物:4、无机盐;5、维生素。44、实验动物营养需要是指为满足动物维持正常生长和繁殖所需各种养分的基本需要。指每天每只动物对能量(energy)、蛋白质(protein)、矿物质(mineral)和维生素

25、(vitamin)等的需要量。由两部分组成,即维持动物正常体温、呼吸、心跳、基础代谢等各项基本生命活动及满足动物随意活动的需要,即维持需要(maintenance requirement);供动物的生长、妊娠、泌乳、产肉、产蛋等生产活动的需要,即生产需要(production requirement)。45、饲料是实验动物饲养的物质基础,约占整个生产费用的 70左右。因此,了解饲料的类型和营养特点,合理利用饲料资源,对实验动物的饲养具有重要意义。饲料是指一切可供动物采食,对动物无毒无害的物质。按饲料的营养特性分为粗饲料、青绿饲料、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和添加剂八大

26、类。46、配合饲料的分类:1、按营养成分分:全价配合饲料:全日粮配合饲料。含有的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均衡全面,能够满足动物的各种营养需要,不需添加任何成分就可以直接饲喂,并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混合饲料;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代乳饲料;2、按照饲料的物理性状分:粉状饲料;颗粒饲料;膨化饲料;液体饲料;47、饲料的消毒方法:(1)干热消毒法(2) 高温高压灭菌法 (3)药物熏蒸灭菌法(4)射线照射灭菌法48、营养因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1.对动物采食量的影响 实验动物是为能而食,其采食量以达到对能量的需求量为标准。实验动物饲料的原料组成影响饲料的能量浓度,因此,必然影响动物的采食量,而动物采食量

27、的多少又对某些实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在给药时,要考虑到饲料的情况和动物的采食量,以保证动物能够摄人所需的药量,达到实验目的。2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动物的生长情况与饲料中所含营养素是否全面,是否充足与平衡,有毒有害成分的多少,适口性如何,甚至与饲料的软硬程度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动物的生长情况,包括体重增长情况、体型和组织器官的发育等,能够很直观地反映出饲料质量的好坏。3对动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饲料中的营养素经过动物的消化、吸收对动物的生理状态产生影响。当饲料中的某种营养素含量发生改变时,必然导致动物血液、某些脏器及组织中该种营养素含量的改变,并对与之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造成影响。 4对动物免疫功能

28、的影响 动物的营养状况的好坏影响动物的健康状况,也必然会对其免疫系统和机能产生影响。5对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影响 某些营养因素与癌、心血管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关系密切,营养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有着直接的影响。6对动物麻醉反应的影响 据报道,采食全价营养颗粒料的家兔在麻药注射后约 10min,绝大部分反射虽遭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但眼球活动,瞳孔的大小与麻醉前无显著变化,且手术后复苏快。而采食营养失衡饲料的家兔,在麻药注射后 10min 左右,绝大多数都处于深度的抑制状态。7饲料中其它因素的影响 抗营养因子、毒素或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均可造成对研究结果产生直接、间接的影响。49、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29、(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s)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50、动物模型的作用:动物模型在实验中有双重作用,它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手段,在阐明人类疾病的机理、预防及治疗等一系列的研究中起重要作用。研究人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发展规律。检验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求新的治疗手段,研制开发新药。研究药物体内过程及作用机理,指导安全用药。51、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的优越性及其特点:避免在人体上直接实验所造成危险临床上平时不易见的疾病可以随时复制可提供发病率低、潜伏期长和病程长的疾病材料增加方法学和实验材料的可比性样品易得,实验方

30、法简化有助于了解疾病的本质52、动物模型的特点: 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这一特点是模型具有实用价值的基础,也就是说,判定动物模型使用价值的大小,要依据动物所表现的病态与人的病理变化相比较的结果。两者越相似,则研究结果越可信。 普遍适用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研究该病病因、病机、组织形态结构、生化指标、骨生物力学特征等内容,又能筛选新药、验证药物疗效。 典型性:在建立模型时,可人为地控制一些条件,突出地表现出疾病的主要矛盾加以研究。 可重复性和可靠性:动物模型一经建立,其他学者即能根据文献报道的方法复制出来,有利于众多学者同时研究一种疾病;而且可以在大量动物身上同时进行,保证所得结果相对可靠。 特殊

31、性:当科研中需要进行特殊项目尤其满足对机体有害因素的研究时,只有动物模型才能担当此任。 可发展性:一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实验技术的更新 ,造模的思路和办法也会不断变化,逐渐走向完善。不足之处:1、简单化:虽然单因素造模具有便于因果分析等优点, 但疾病发牛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综合因素不可能在动物身上 完 复制出来,更何况有些因素如不嗜好、心理变化等无法在动物身上体现。2、不确定性:日前一种病病往往有多种造模方法并存,但不同的造模方法反映不同的病理机制。3、指标的模糊性。各种模型选择的指标不尽相同,有些差别很大。但疾病表现有一定共性,指标的不特异性会导致

32、4、对疾病表现、药物作用等机理认识的多种多样。5、物种差异:动物 与人种属不同,生物学特征存在许多差异,对药物反应也不同。53、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设计原则及分类设计原则:1.相似性 2.重复性 3.可靠性 4.适用性 5.可控性 6.易行性和经济性分类:按产生原因分类:自发性动物模型、诱发性物模型、生物医学动物模型、抗型动物模型。按系统范围分类: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按模型对象分类: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和组织、细胞株和数学模型疾病模型。按中医药体系分类: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脾虚和肾虚动物模型、厥脱证动物模型等。54、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

33、l Models)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免疫缺陷性动物疾病模型:裸鼠、 CBA/A 小鼠、 SCID 小鼠自发肿瘤疾病动物模型:几乎所有人类肿瘤都可在动物中找到遗传性高血压大鼠疾病模型: SHR 大鼠自发糖尿病动物模型: KK 小鼠、 BB Wistar 大鼠、 NIH 肥胖大鼠癫痫动物模型:55、诱发性动物模型( Derivational Animal Models)又称为实验性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指通过物理、化学、生物、复合及生物技术因素作用于动物复制疾病模型

34、。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方面的病变,或使动物患相应的传染病,即人为地诱发动物产生类似人类疾病模型。56、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特点: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实验条件易控制、复制的模型符合研究目的。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疾病模型,因而为近代医学研究所常用,特别适用于药物筛选研究工作。但诱发模型和自然产生的疾病模型在某些方面毕竟存在一定差异。而且,有些疾病动物模型不能用人工的方法诱发成功。必须指出: 以上两种动物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事实上很多疾病可用不同方式获得。例如已知有不少自发性肿瘤模型,也可用各种致癌剂诱

35、发产生肿瘤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发病机理和疾病内在特征方面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如自发性肿瘤和诱发性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区别。此外,大部分自发性动物模型是通过人为定向培育而成的,毕竟不同于人类自然发病情况,因此,自发和诱发模型所具有的优缺点只是相对的。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所选择的模型究竟能否达到研究目的。57、病原的感染性:感染性疾病特性之一是疾病因明确的病原引起,包括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生物体感染机体,导致疾病发生。因此,动物模型的研究,关键点是病原对动物的致病性问题,也就是说,动物能不能被病原感染、复制、模拟出全部或部分疾病特征的问题。58、感染的机制:一般来讲,病原进化伴随着宿主或

36、动物同时进化,因此,形成了相互依存、共处、排斥等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共生关系、机体损伤(疾病) 、病原不能存活等情况。病原依据种类和生物学特性不同,分为体外寄生感染,器官、组织内感染(包括血液)和细胞内感染几种形式,因此,感染的机制明显不同,对感染动物宿主特异性选择要求也不同。59、特异性受体:一般依寄生虫、细菌和病毒的顺序特异性增强趋势,特别是病毒性病原,其感染往往通过特异性受体进入细胞,而受体的进化在不同动物体内变化程度有时并不随动物种类近似而接近,因此,给动物模型的制备带来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也是目前有些病原没有理想的动物模型的原因之一。60、动物的感染性(敏感性):由于各种动物遗传构

37、成和生物学特性既有相似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也使得遗传距离大的动物作为感染病模型成为了可能。因而,感染性动物模型研究,特别是新发感染性疾病病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动物的感染性的问题,往往通过大量不同种类动物的测试、筛选,才能研制出较为理想的模型。61、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是以导致感染性疾病的病原感染动物,或人工导入病原遗传物质,使动物发生和人类相同疾病、类似疾病、部分疾病改变或机体对病原产生反应,为疾病系统研究、比较医学研究以及抗病原药物和疫苗等研制、筛选和评价提供的模式动物。62、病原性动物模型包括三个要素:确切的病原、明确的动物和充分的实验室指标。63、除了动物模型制备的一般原则外,病原性

38、动物模型的制备、建立重点要求以下原则:1. 动物选择原则:即从动物的种类、遗传分类、生物学特性和对感染性疾病的病原的敏感性等方面选择动物。由于感染性疾病病原非常复杂,有些实验动物感染性不强或不能被感染,或新发感染性疾病病原情况不明时,可供模型制备的动物可扩大到实验用动物(经济动物和野生动物) 。在病原敏感性相同或接近情况下,动物选择的优先顺序应该是首选实验动物、其次为经济动物、野生动物。2. 病原选择原则:从感染性疾病病原标准株、代表株、强势病原、活化状态等方面选择病原。由于病原是活性生命体,尤其病毒性病原体,非常容易失活,模型制备使用的病原应该处于活化状态最好的病原。导致相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

39、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致病性也会不同,因此,应该选择生物学特性明确的经鉴定的标准株进行模型感染研究,以确保得到的疾病模型保持最高真实性。3. 疾病再现最大化原则:制备的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能最大程度的拟似疾病临床表现、疾病过程、病理生理学变化、免疫学反应等疾病特征。这种最大化原则可以是全部完整的拟似,也可以是部分体现。4. 标准化、规范化原则:模型制备涉及的动物、病原、实验控制、操作程序、标本处理、数据采集、检测指标和结果分析应该到达统一、规范和标准化要求,可实现模型重复性好,检测指标稳定,利于客观、公正和真实的应用。标准化强调制备模型中的各种技术、剂量和检测标准应该固定使用,利于模型的稳定重现,

40、因此和病原试验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不同。5. 生物安全原则:在病原性动物模型制备过程中,避免经病源污染、动物接触、污物扩散、样本采集、意外事件等任何途径导致实验室对人员和环境的生物危害发生,严格按照国家关于病原微生物相关规定进行。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必须按照病原危害等级和防护要求进行。64、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制备的技术和操作规范1. 动物规范化 2. 病原规范化 3. 传染病疾病过程研究规范化 4. 传播途径研究规范化 5. 病原感染剂量研究规范化 6. 动物模型的临床研究规范化 7. 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研究规范化 8. 感染性疾病免疫学研究规范化 9.感染性疾病病理生理学研究规范化 10. 药

41、物、疫苗研究规范化65、感染性疾病动模型制备的一般方法:选用标准化感染性病原,确定一定剂量,经不同途径感染候选动物,观察特征性临床表现,检测特异性病原学指标、病理生理性指标和免疫学指标以及其他辅助性指标,评价、明确模型类型,综合评价模型的应用程度、范围和比较医学用途等。66、感染性疾病动物模型:(一) 、禽流感动物模型(二) 、艾滋病动物模型(三) 、结核病动物模型(四) 、肝炎(甲、乙、丙型)动物模型(五) 、疱疹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六) 、巨细胞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七) 、轮状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八) 、汉坦病毒感染动物模型(九) 、登革热病毒感染动物模型(十) 、狂犬病动物模型67、免疫缺陷动

42、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裸大鼠主要特征:a、纯合子裸大鼠(rnurnu)具有与裸小鼠基本相似的特征,无胸腺,缺乏功能性 T 淋巴细胞, B 细胞功能基本正常,NK 细胞活力增强。b、裸大鼠并不像裸小鼠一样完全无毛,而是体毛稀少,头部、四肢及尾根往往多毛。新生仔鼠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鉴别主要以触须的多少为据。C、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 70%,2-6 周龄皮肤上有棕色鳞片状物,随后变得光滑。D、繁殖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繁殖方法与裸小鼠相同。E、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易患呼吸道疾病

43、。溃疡性气管支气管炎及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可能与仙台病毒有关。F、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应用:1、主要用于人体肿瘤移植研究,裸大鼠同样能接受人类正常组织和肿瘤的异种移植(人结肠癌) ,大多能自发消退。2、因其体型大,用一只裸大鼠可为常规血液学和血清生物化学分析实验提供足够的血样,也可为各种研究提供足够的瘤组织,3、易于进行外科手术,为各部位肿瘤移植和肿瘤供血研究提供方便68、69、自发性肿瘤模型(animal models of spontaneous tumor)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肿瘤。特点:自发性肿瘤发生的类型和发病率均随实验动物的品种、品系等不同而不

44、同。也与动物的健康状况、饲育环境及营养等因素有关定向培育,以近交系小鼠最为常用,高发病率的动物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低发病率动物模型作对照。优点与人类肿瘤更相似。再现了肿瘤发生率和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便于统计分析发现致癌原因。缺点肿瘤发生从时间上参差不齐,较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病程相似的肿瘤学材料,肿瘤生长速度慢,实验周期长,耗费大,较少用于药效学研究。70、诱发性肿瘤模型(animal models of induced tumor)使用致癌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等) ,在实验条件下诱发动物发生肿瘤的动物模型。应用于肿瘤病因学、遗传学、生物学特性以及实验性治疗等方面。大鼠是诱癌模型中最常用的

45、动物。诱发肿瘤模型特点:制作方法简单,较易人为控制,容易操作;癌变率高,恶性程度相对也高,基本模拟癌变发生过程,肿瘤组织易建立肿瘤细胞系和移植性肿瘤模型;发病机制和疾病的内在特征与自然产生的肿瘤模型有所不同。不足:诱发癌的过程长,个体的潜伏期差异很大,不易获取病程或瘤块大小较均一的动物。时间长,成功率不能达到 100%。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变化大,且可诱发多部位肿瘤。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限制其应用。不适合作抗癌药物筛选模型。适合做病因学研究。71、移植性肿瘤模型(animal models of transplantation tumor)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是指将动物或人体肿瘤移植到同种或异种动物

46、连续传代而培养出的模型。肿瘤移植于健康动物,相当于活体组织培养,可长期保留瘤种,供实验所用。目前临床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动物模型。优点:一群动物同时接种同样量的瘤细胞,生长速度比较一致,个体差异较小,接种成活率近 100%,对宿主的影响类似,易于客观判断疗效,可连续传代,试验周期较短,试验条件易于控制等。常见移植模型:人肝癌、胰腺癌原位移植动物;人胃癌、肺癌裸鼠原位移植;可移植性小鼠原位膀胱癌。移植模型的特点:1)肿瘤最初大多是诱发或自发性肿瘤,经不断移植而形成特定的动物模型。2)通常是接种一定数量的肿瘤细胞,使一群动物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患同样的肿瘤,其成功率接近 100。3)肿瘤形态、生长率、死

47、亡时间等非常相近。4) 生长较迅速,倍增时间短,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5)由于生长速度远比癌肿病人的发展速度快,且转移率较低,因此,作为筛选模型有它固有的不足。移植三大要素:实验动物的选择:品种、年龄、性别;移植瘤的选择:成功率、生长速度;移植部位和途径原位移植:原发部位组织器官,肺癌、胃癌肝癌、肠癌、乳腺癌等异位移植:常用部位皮下(颈背部,腋下) , 肌肉、肾包膜、脑内、腹水瘤72、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 Tumor models:通过指重组 DNA 技术将外源肿瘤基因或相关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基因组,使之稳定表达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肿瘤动物模型。方法:显微注射法、精子载体法、电转移、胚胎干细胞

48、移植法、反转录病毒感染法、人工酵母染色体法等。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以小鼠为主:遗传背景明确、微生物控制标准、实验周期短、转基因技术成熟。73、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是通过实验手段将新的遗传物质导入动物胚胎细胞中,并能稳定遗传,由此获得的动物。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被称作转基因(transgene)。基本原理:将改建后的目的基因或基因组片段用显微注射等方法注入实验动物的受精卵(fertilized eggs) 或着床前胚胎细胞,然后将此受精卵再植入受体动物的输卵管或子宫中,使其发育成携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动物(嵌合体动物) 。74、转基因小鼠的建立受精卵雄原核

49、注射方法(显微注射法):其他方法:胚胎干细胞(ES 细胞)法:小鼠体细胞克隆法: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法:精子载体导入法:用显微注射法制备转基因小鼠有两个主要的技术环节:转基因构件和受精卵雄原核的显微注射技术。1、设计转基因构件想要获得一个转基因小鼠,首先要构建一个转基因构件,一个完整的转基因构件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加强子和标记基因或报告基因。在转基因构件设计上还要考虑原核载体序列的影响。2、动物操作:采取受精卵(仅介绍常用的诱发排卵法)向受精卵雄原核注入 DNA 溶液胚胎转移导入基因的鉴定此方法的优点:外源基因在宿主染色体上的整合率较高;导入外源基因时无需载体;60%-80%的转基因小鼠子代中,外源基因分布在所有的组织和细胞中;导入的外源基因可长达 50kb。缺点:外源基因的整合是随机的,整合率不能控制;有些动物的原核看不清楚,如猪、山羊等,需经特殊处理才能有效导入;需要较精密的仪器,费用昂贵。逆转录病毒载体法:逆转录病毒的 cDNA 具有能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内的特点,以逆转录病毒为载体,通过转染的方式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