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肖川 著,读书分享,花桥小学 陈婷婷,这本书采用随笔的形式,随和,随意,随缘。对于教育中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用诗意的语言来阐释说明。作者谈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倡导心灵教育,体现着对人性的终极关怀。作者言由心生,以亲切的风格写作,对于教育的理想,作者说“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使读者在学习和掌握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和文趣。,一、本书特色,全书分“与经典为友”、“教育的意蕴”、“教育给了我们什么”、“审视教育目标”、“教育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教育的期待
2、”、“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十个部分,用诗意和理性的文字、心底的言说来诠释教育。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课程与教学、道德教育、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二、全书内容,作者说“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教育的影响应该全面的关照人的成长与发展。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教育获得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望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宽和、宁静的心态来对待,怀抱高远的动机去学习,要基于自我
3、成长与发展,提升个人气质,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人生的孩童时代,表现的过于老成,按照家长设计好的路子走,这样的孩子生活在他人无形的控制之下,时时刻刻被要求快人一步,揠苗助长,急于求成。要想让孩子成为某一领域的杰出人才,就涉及到教育学中的“遗传、环境与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说,比之于“少年得志”,他更欣赏“大器晚成”。,三、作者在书中传递的信息,肖川在书中谈到要“与经典为友”,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给学子创造一个自由言说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分享和沟通,在思想的碰撞中深化思想、修正错误、达成共识。我们倡导读经典,多学一些历史,就多一份智慧的薪传,以从容的态度
4、打磨经典,达到货真价实的创新。 (这正是我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作者说, “作为人文学的教育学”,我认为,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不能像自然科学一样过分去追求最佳的研究范式,很多东西也是不能进行定量研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工作,人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可言说性。(对教育者提出要求: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正是教育中的人道主义.)“尊严来自实力”这句话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学科来说都是真理。“教育要研究哲学,哲学是不屑于研究教育的”就足以充分说明。我认为,非博学无以广才,教育学要赢得尊严,需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的把握,更多的关注现实,依托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实现从思想向学术的提升。,四、书中让人难忘的部分,“
5、在民智开启的地方,教育自然水到渠成”。教育是社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欣慰的。什么是教育?“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大学教给了我们什么?”有人说:“什么都没学到”。那么我要说,大学剩下的即是积淀于我们的气质、性格、处事和行为习惯中的那些东西,这就是大学的终极价值。“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瓶颈在于考试评价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似乎最公平。但我们为了公平付出的代价却是牺牲个人的自由和谐发展,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我认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尊重他们的兴趣和对知识的向往,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五、个人最喜爱的部分,读了这本书,我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在生活中,要多观察和思考,注重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正如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要懂得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同时海纳百川,为他人的成功喝彩;避免责人太严,责己太宽。责人之前要先学会反躬自省;把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所拥有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当成意外的惊喜,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对生活怀有感激;质朴、真诚和宽广的胸怀比名利更重要。,六、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