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25889 上传时间:2019-10-30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6.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婴儿行为与社会环境 陈剑梅,婴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整个人生社会化的起点,对婴儿起关键作用的社会单位是家庭。,主要内容,2,3,5,6,3,大脑、神经系统和感官的活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婴儿的生理发展直接影响并制约着婴儿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近二三十年来,行为研究技术、电生理技术,特别是微电极技术、脑化学技术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使我们对婴儿大脑形态和机能的发展、身体和动作的发展,以及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第一节 婴儿的生理发展,第一节 婴儿生理发展,一、身体的发育二、动作能力的发展,大脑和身体在形态、结构及功能上的生长发育过程,一、身体的

2、发育,(一)体格发育,体重与身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二)婴儿大脑的发展,1.脑重大脑的发育和成熟状况,脑重母亲怀孕的最后3个月和婴儿出生后的头2年被称作大脑发育加速期 脑重为什么会增加?脑袋大就聪明吗?,2.头围,新生儿头围过大或过小,其大脑发育将受严重影响,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儿童希望救助基金委员部,脑袋小就意味着智障吗?,新生儿的头围是32到34厘米,一周岁时是46厘米 小脑症是指婴幼儿的头围比同年龄同性别的小孩明显小很多,大脑皮质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器官。大脑的表面积约为 2200cm2 。,3.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大脑的表层,由灰质构成,其厚度约为1到4mm,其下方大

3、部分则由白质构成。大脑皮层是脑的最大、最复杂的结构成分,占据了85%的脑重,包含有最多的神经元和突触。皮层是大脑最后停止发育的部分。,婴儿出生时,大脑皮层面积为成人的42%,髓鞘化是脑细胞成熟的标志。婴儿出生时大部分的神经纤维都没有髓鞘化。感觉区的髓鞘化早于运动区的髓鞘化。,大脑两半球的单侧化:大脑是功能单侧化的器官,大脑单侧化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在新生儿阶段就能观察到某种大脑单侧化的倾向。以后随着婴儿大脑的逐步发育成熟,这种单侧化倾向逐渐发展,并最终导致两半球在功能上出现质的更大差异。,4.大脑的机能发展,大脑的机能发展,脑电波:,脑的发展与环境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需要环境刺激

4、,环境刺激被剥夺的越早,对脑发育的伤害越严重; * 环境条件的改变可使受损伤不严重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继续生长和传导功能的恢复; * 脑的发育是环境和基因两方面支配的发展.,(二)婴儿的无条件反射,二、动作能力的发展,动作是个体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个体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也是其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 几个观点: 动作发展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阶段,生命的最初几年动作的发展比较显著毕生动作发展观,发展的关键期 动作发展受到个体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因素的影响,动作发展的顺序和规律,例如,把毛巾放在2个月儿童的脸上,就引起全身性的乱动,5个月的儿童开始出现比较有定向的动作,双手向毛巾方向乱抓,而8个月的儿童,

5、能毫不费力地拉下毛巾。,1、新生儿的先天反射性动作 胎儿期和新生儿期最主要的动作形式,新生儿通过先天反射活动适应周围环境,可以检验婴儿有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与今后的运动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无条件反射是遗传的,是本能性的,是形成条件反射的自然前提。 1、吸吮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它物体碰到嘴唇,新生儿立即做出吃奶的动作。这是一种食物性无条件反射,即吃奶的本能。 2、觅食反射 奶头、手指或其它物体,如被子的边缘并未直接到新生儿的嘴唇,只是碰到了他的脸颊,他也会立即把头转向物体,张嘴作吃奶动作。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找到食物。,物体或气流刺激眼毛、眼皮或眼角时,新生儿会作出眨眼的动作。这是一

6、种防御性的本能,可以保护自己的眼睛。,3、眨眼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比如,给新生儿洗澡时,如果他的手掌偶然碰到了大人的衣服或洗澡盆边,他会紧紧地把碰看的东西抓住,用力才能把它扳开。如果小棍碰到手掌,新生儿也立即紧握住。这时如果抽走小棍,他会握得更紧,如果孩子双手抓握棍棒,大人甚至可以拉住棍棒把孩子的身体带起来。让他直立。,4、抓握反射,物体轻触新生儿的脚掌时,他本能的竖起大脚趾,伸开小指,五个脚趾变成扇形。,5、巴宾斯基反射,又称强直性颈部反射。简称TNR反射。当新生儿仰卧时,把他的头转向另一侧,他立即伸出该侧的手臂和腿,屈起对侧的手臂和腿,作出击剑的姿势

7、。,6、击剑反射,又称行走反射。大人扶着 新生儿的两腋,把他的脚 放在桌面、地板或其它平 面上,他会作出迈步动作。 好像两腿协调地交替走路。,7、迈步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作出游戏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作出协调的游泳动作。,8、游泳反射,又称莫罗反射,突如其来高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放到小床上,新生儿立即把双臂伸直,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伸直。,9、惊跳反射,2、婴儿自主动作的发展,(1)粗动作:有关全身大肌肉的活动 (2)精细动作:手部肌肉活动,(1)粗动作的发展,(2)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作为人类特点之一的手的动作的发展

8、,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儿童的手的抓握动作具有自己独特的、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点。,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1)接触和认识的方式、范围增多了 (2)心理变化 (3)社会交往的增加 (4)智力的增加,影响婴儿运动能力发展因素 1、遗传素质在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2、父母恰当的训练促进了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 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放任自流 3、社会文化观念影响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进而影响婴儿的发展 4、社会的经济发展、食物供给、卫生保健等因素影响婴儿的发展。,第二节 婴儿的心理发展,一、认知能力的发展 感觉、知觉 记忆 思维 二、情绪、情感的发展 三、语言能力的发

9、展,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以及随着个体年龄和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四个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时候,婴儿仅仅通过“这里”与“现在”(此时此地)来理解世界;只有那些能接触到与能感觉到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当物体不能被触摸、看到或咀嚼到,它就不存在。 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思考”,但他的思考依赖的是感觉而不是逻辑和推理,守恒问题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了有逻辑的思考,即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则对一定的思想进行“操作”,但是,这种操作必须与真实的、具体的物体和事件相联系。 形式运算阶段(1

10、1、12岁以后):随着时间的发展,少年将会能够从逻辑上对假设的情形进行推理。 在婴儿时期,主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 (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世界),一、认知能力的发展,感知觉发展,视觉 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用眼睛追视刺激,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视敏度较低,最佳视觉距离:20cm 视觉偏好:喜欢看人的脸;喜欢母亲的脸;颜色偏好 深度知觉:视崖实验,1、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新生儿的视敏度处于较低水平,“视崖”实验示意图,Gibson & Walk:“视崖”(visu

11、al cliff)测验,听觉: 出生前5、6个月已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 听觉定向 听觉偏好 喜欢高频音(6-18月) 喜欢母亲的声音 喜欢自己的母语 能够区分不同的发音与语言 熟悉的催眠曲具有镇静作用,嗅觉(胎儿7、8个月时嗅觉感受器已相当成熟且有了初步的嗅觉反应能力,已能大致区别几种不同的气味。 ) 躲避气味强烈的,有害的气体 喜欢食物的香味 喜欢母亲的味道 味觉(味觉感受器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发育,从4个月开始已能受到足够的味觉刺激,出生时味觉已发育的相当完好) 喜欢甜味与奶味:进化相关 讨厌苦味、酸味 肤觉:对压力与疼痛敏感 温觉:敏感,对剧烈变化不适应,人类个体

12、记忆发生在妊娠期末,胎儿在8个月左右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 婴儿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发达,并具有极大的潜能,在婴儿期的后期开始出现有意的萌芽。,2、记忆能力的产生与发展,3、思维的发生发展,婴儿期个体思维的萌芽期,二、情绪、情感的发展,定义: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意义: 1.是婴儿适应生存的重要工具 2.是婴儿心理活动的激发着和驱动器 3.可促进、推动或抑制、延缓婴儿 的认知加工过程 4.是婴儿人际交往的有力手段,三、语言能力的发展,言语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和积极适应环境的最主要的工具,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

13、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3岁掌握母语的语法规则,(一)语言能力的发展阶段,03岁,婴儿言语的发展是从单词句到双词句再到完整句。句法的发展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婴儿在1岁到1.5岁左右开始说出有意义的单词,看到父母时能分别叫“爸爸”和“妈妈”。对一些经常接触的人和物已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称呼,表现出一定的分化和概括。但最初这些单词只是作为事物或动作的一般标志,随后不久就出现了单词句。,年轻夫妻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老公看到老婆每天都很用心的教导孩子叫“爸爸”大受感动,认为太太真好,先教孩子叫爸爸,而不是先叫妈妈,觉得真幸福。在一个寒冬深夜,孩子哭闹不休一直叫爸爸,

14、此时夫妻俩睡的正香,老婆推了推老公说:“你儿子一直在叫你,你快去。”这时老公才明白“原来如此”。,1.单词句,1.词语爆炸现象 婴儿在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婴儿掌握新词的速度突然加快,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的2个月内,婴儿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时期。,2.双词句,双词句比单词句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已具备语句的主要基本成分。但是它仍然简略、断续、不完整。看起来像人们打电报时所用的语言,被称为“电报句”。双词句的生成规则有两种,一种为指谓形式,包括称呼(这狗狗);再现(还要糖糖);不存在(

15、饼饼没了);指示物体(那个本本),这与称呼类似。第二种为关系形式:包括施事和动作(弟弟吃);动作和受事(开车车);施事和受事(妈妈鞋鞋);动作和位置(坐椅椅);物体和位置(糕糕桌);所有者和所有物(妹妹球);物体和属性(大皮球),2双词句,研究表明,完整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2岁婴儿的话语大部分是完整句,3岁婴儿的话语已基本上都是完整句。句法发展的过程是从无修饰语的简单句到有修饰语的简单句再到复杂句。 积木 玩积木 我玩积木 我玩漂亮的积木 吃晚饭我要玩漂亮的积木,3.完整句,3语法的获得 20-30个月是婴儿基本掌握语法的关键期。到36个月时,婴儿已基本上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二)婴

16、儿言语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四种有代表性的理论,但存在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先天还是后天;主动还是被动;思维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等。,1.后天学习理论,代表人物:阿尔伯特、班杜拉等 阿尔伯特率先提出,是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的理论。婴儿语言只是对成人的模仿,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但其理论无法解释儿童语言理解能力先于产生能力的事实。 班杜拉提出了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模仿说。他认为,婴儿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而获得语言能力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但该理论无法解释言语对情境的概括性。 怀特赫斯特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的模仿是有选择、有创造的。,(1

17、)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 (2)语法是生成的。 (3)儿童获得的是一套支配语言行为的特定的规则系统。 (4)语言获得装置虽然是先天就有的,但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2、先天成熟理论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认知交互作用论皮亚杰语言的发展是以认知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是个体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的一种工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理论,语言来源与个体遗传结构与环境输入的相互作用,强调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儿童语言的获得是在人脑和语言器官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在于成人和其他儿童

18、的交际过程中,经过成人的言语教授(示范、强化、扩展和激励)和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并经概括而成的。,社会交互作用论米德,(三)影响婴儿语言发展的社会环境,(1)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婴儿气质、婴儿的功能等) (2)婴幼儿所受的教养方式(交往时间、交往方式、交流次数、交流技巧) 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 尽可能运用孩子式的语言同孩子交流 尽可能运用游戏的方式开发语言 尽可能向婴幼儿示范,第三节 婴儿的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婴儿社会性发展的三个阶段(孟幼兰),一、婴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新生儿:哭与笑(原始基本情绪的反应) (一)哭:人生第一次哭落地哭 逐渐分化为饥饿、寒冷、疼痛及代

19、表社会性因素的恐惧分离、焦虑等不同原因的哭 关于婴儿哭声翻译器(二)笑: 自发性微笑:反射性、生理性 社会性微笑:出生五周后,(三)恐惧的发展,婴儿的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这种情绪体验会引起儿童的紧张感,造成逃避和退缩。经常有恐惧情绪,可导致儿童形成怯懦的人格特征。婴儿的恐惧可分为:1.本能的恐惧:这是一种自出生就有的反射性反应。这种恐惧多半由于大的声响、突然位置变化以及疼痛等因素引起。 2.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这是一种由不愉快或痛苦的经验 ( 如被开水烫过被猫抓过 ) 所引起的惧怕反应。 3.怕生:这是一种由于陌生人接近而引起的恐惧反应,这种恐惧大约在婴儿 6-8个月时出现。这种情绪也

20、称为陌生人焦虑。 4.预测性恐惧:这是一种由想像引起的恐惧,如害怕黑暗,害怕“狼外婆”。,(四)婴儿对他人情绪情感的理解,第一阶段: 02个月,为无面部知觉阶段。此时婴儿尚无法知觉成人的面部表情,他们自发的表情与成人表情之间没有联系。 第二阶段:35个月,为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阶段。此时婴儿能够知觉到成人的面部表情,但是还不能理解其意义。 第三阶段:67个月,为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阶段。婴儿能够对成人的不同面部表情作出不同反应,对面部表情有一致性的理解和反应。 第四阶段:810个月,为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信号阶段。此时,婴儿不仅能辨别不同的面部表情,且能以其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行为。在这

21、一阶段,婴儿的情绪社会性参照能力才真正形成了。,理解他人情绪的意义,通过对成人表情的观察和理解,婴儿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环境。成人的支持和鼓励,使得婴儿的探索范围有所扩大,探索能力得到增强。同时,这样的亲子互动也增进了成人与婴儿之间的情感联系。,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 定义:指人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自我知觉、自我调节、自我评价和自尊等方面内容 *点红实验 在婴儿的鼻子上点一个红点,观察他们照镜子的反应。如果婴儿能认出自己,就会抚摸自己的鼻子。结果:岁前不会抚摸自己的鼻子;一些婴儿个月大时会抚摸鼻子。个月左右,有的婴儿摸鼻子。,2.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1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20-24个月:

22、“那是我”! (1)具有独立行动的愿望和信心 (2)能表达自己的主张 (3)出现了自尊心,我是我吗? 还是我是他? 拉康的结论: 自我是他人 推荐书目: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推荐电影: 楚门的世界,拉康(Jacques-Marie Emile Lacan 19011983),(一)依恋的内涵 研究起源:二战孤儿母婴分离所造成的后果分析。 特点:生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但是心理发展却出现了许多障碍。 依恋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系统,指主体对另一特定主体产生持久的情感联系 广义的依恋: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接 狭义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相互

23、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第四节 婴儿的依恋行为,依恋的发展(鲍尔比,1969将它分为四个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8-12周 2、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3-6个月 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甚至病态的过度焦虑情绪 3、特定依恋期,6个月2、3岁 4、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后。依恋行为在2岁时候达到高峰,2岁以后逐渐分开,3岁时,儿童在母亲不在时候也感觉不到孤单或不安全,能够开始和其他儿童交往和成人交往。,(二)依恋的发展,(三)依恋的类型:,安斯沃斯(M. D. Ainsworth)等1969年提出的陌生情境测验,陌生情境测试法,安斯沃斯等人采用“

24、陌生情境测验”,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方式。,(四)依恋的影响因素,抚养方式关键因素 婴儿气质有关因素 亲子早期互动促进、增强母婴依恋 母爱剥夺巨大负面影响,1、抚养方式,2、婴儿气质,气质:婴儿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表达等方面。是婴儿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传统的四类型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托马斯和切斯三类型说(依恋类型百分比与气质类型百分比十分接近),传统的气质类型说,2. 气质的生物学基础:高级神经活动的特征和类型,1. 是与遗传有关的先天性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

25、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气质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对于困难型的婴儿,更需要父母热情耐心、有爱心的对待。,3、早期亲子互动,美国学者克劳斯和柯纳尔认为: 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让母亲与婴儿发生皮肤接触,能够提高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性,并能够加强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 婴儿出生最初6-12小时是形成依恋的“敏感期”,即在这个时期,母亲能与婴儿发生皮肤接触,则可能发展出最强烈的的情感联系。生产过程中分泌的激素对母婴依恋形成有重要的作用。早期接触可以提高父母对婴儿情感的卷入程度,但并不足以形成依恋的必要

26、或充分条件。,洛伦茨的印刻,4、母爱剥夺,实验和经验研究母爱剥夺对于个体依恋形成和后期发展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实验一:恒河猴实验 研究二:孤儿院的儿童,实验一: 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罗的恒河猴实验 实验证明,身体接触的舒适感比食物在依恋形成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研究二:孤儿院中的儿童:“无情感性格” 情绪表达、反应能力、交往能力上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有较大差距。,依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1)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年期人际关系的雏形。 (2)依恋影响未来的心理健康。 (3)依恋关系具有传递性,会影响到儿童成人后与自己孩子的抚养关系。,第五节 家庭对婴儿的影响,一、家庭社会化的第

27、一个场所 二、家庭结构性特征对婴儿的影响 三、家庭教养方式对婴儿的影响,一、家庭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婴儿与家庭的关系? 什么是家庭? 家庭对孩子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家庭所有社会婴儿抚育的场所(原始社会、某些特殊领域除外)家庭最基本的社会群体,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亲属间的社会生活组织,是最亲密的群体。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个体生长的摇篮和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的作用: 场所个体社会化的初始环境,个体获得早期经验,习得基本行为规范的主要场所 支持生存依托、情感依托、经济依托 影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家庭影响的特点: 早期性、长期性、隐含性、情感性感染性,二、家庭结构性特

28、征对婴儿的影响,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所有因素,如家庭结构、环境、氛围、拥有的资源、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家长的教育背景及人格特征等,都可能对个体产生影响。,1、家庭类型和家庭规模:家庭成员的组合方式和家庭内部的构造,他包括家庭的人口数、夫妇对数和代数等 美国等西方学者的划分方法:根据家庭代数、夫妻对数和血统关系划分,独生子女问题,(一)“完整型”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完整型”家庭结构是指双亲家庭,即父母亲共同承担抚养未成年孩子的家庭。 1. 核心家庭:家庭内序列少,结构简单,家庭内互动对象减少,家庭成员情感亲近,关系密切,容易建立“情感共鸣系统”。它能够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思想、教

29、育认识达成一致,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2主干家庭:子女角色,孙子女角色。 祖孙关系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有利于形成较合理的家庭教育规模 祖父母能更耐心地教育孩子 老人有较平和、宽容的心态 有助于教导孩子尊重长辈及孩子身体健康成长,祖孙关系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感情多于理智(奶奶孩) 祖辈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容易引起家庭冲突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思考:如何消除祖父母教育孩子的负面影响?,(1)独生子女家庭关系简单。家庭关系复杂度与家庭成员的多少密切相关。,3.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三口之家存在三种关系,四口之家就有六种关系,家庭成员间互动集中。那么独生子女家庭由于关系简单,在物质、

30、感情、时间等方面的交流和分配上具有互动对象更集中、交往更频繁、交往强度大等特点。,家庭成员的角色发生改变。独生子女家庭父母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同龄伙伴的内容。,孩子放学回家后的交往对象调查(%),独生子女家庭的优势和缺陷(Hawke&Knox,1978),(2)多子女家庭,多子女家庭中,父母与单个孩子联系的机会减少,但兄弟姊妹的机会却增多了。 兄弟姊妹在家庭中扮演着朋友、同伴和竞争者的角色对儿童长大以后适应外界复杂的人际关系起着积极的作用。 兄弟姊妹有助于促进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发展。这种影响随着儿童的排行、性别、间隔年龄、家庭中儿童总数以及父母态度因素而发生变化。,出生次序与人格,A.阿德勒。

31、 长子在第二个孩子出生时,他就“一落千丈”,结果,长子往往感到不安全而且敌视别人。犯罪者、神经病患者、酗酒者,大都是长子。阿德勒认为,在考察精神病患者童年的背景时,我们只需要问一问患者:你是第一个,第二个还是第三个孩子?然后我们所需的一切材料就有了。 次子常有野心,表现为反抗、嫉妒,总是企图压制兄姊。但次子往往比兄姊和弟妹善于适应环境。,幼子: 永远是家庭中的婴儿,其处境比长子还糟。阿德勒陈述了如下理由:“他通常处于全家人溺爱的地位。 独子像长子一样,但他至少不会因弟妹的出生使他地位下降。对独生子女的打击通常来自后来的生活(如在学校中),即当他不能在学习或交往中成为关怀的中心时。但阿德勒指出:

32、“我们不认为独子的情况是危险的,不过我们发现,在缺乏良好的教育方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极坏的后果。”,有关出生次序与心理活动特征之间关系的研究,(二)离异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家庭破裂对儿童造成的心理创伤是明显的、多角度的、长期存在的。在社会性发展方面,离婚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明显不如“完整型”家庭的子女,对家庭、父母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不如“完整型”家庭的儿童。,第一,家庭关系失调的后,首当其冲的表现便是家庭气氛沉闷。儿童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生活,会变得沉默寡言、心情压抑,久而久之会导致童心的泯灭,阻碍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第二,家庭中人际关系的变化。,第三,家庭教育失当。在离异家庭中,子女的教育不

33、仅是来自单亲的、片面的,也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而且由于离异父母的心情和处境,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全力以赴的。如教育子女方法或简单粗暴,或不管不问。,三、家庭教养方式、父母行为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一)父母教养观念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和看法。,2.父母教养观念的来源 父母的文化背景 父母的人格特征 亲子关系的特点 教养观念的相对稳定与发展,3.父母教养观念与父母行为的关系 教养观念的内容、复杂性都与父母行为密切相关。,4.父母教养观念与儿童发展的关系,父母教养观念的复杂性与儿童自我认知 父母教养观念的

34、复杂性与儿童IQ测验 父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与儿童社交能力,5.当前我国家长教养观念错位现象及危害,(1)人才观错位: 成材=高分 成材=念大学 一项调查表明,父母对子女经常提出的要求中,“好好读书,争取考个好学校”占85%,选择热爱劳动的只占17%,提出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要求的只占20%。75%的人认为评价学生的第一标准是学业成绩。 成材=成“家” 成材=有个好专业,(2)亲子观错位: 视子女为私有财产; 子女一切可同父母决定; 子女可代替实现长辈的理想;,一项对父母生育观的抽样调查,(3)儿童观错位: 儿童是“大小人”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没有什么思想与个性,(4)教子观错位: 光宗耀

35、祖 棍棒之下出才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责任心的“超重”与子女责任心的“失重”(中国妇女报1996年家庭教育调查:27.4%的一二年级学生,16%的三四年级学生,12.5%的五六年级学生不会收拾书包;17.8%的高中生,26.7%的初中生不会自己洗衣服) 树大自然直,(二)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 最早研究此问题的是鲍姆令特(Baumrind)权威型 放任自流型专制型 漠不关心型,负 责,不负责,提要求,不提要求,权威型儿童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 style):父母为了孩子成熟地发展,向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和限制;对孩子表

36、现出热忱和爱心,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他们参与家庭决策。合理的、民主的、承认、尊重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的显著特征。(费时费力但有效),1.四种教养方式,专制型儿童教养方式(authoritarian style):父母对孩子也提要求,但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遵从,以致在孩子不愿服从时就不对他们的行为承担责任,甚至无条件地拒绝对他们的责任。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去做,父母就会强迫他们去做,并惩罚他们。该方式明显偏向于支持父母的要求,压抑儿童的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放任自流型儿童教养方式(permissive style):将儿童视为花朵,却不对儿童提出要求和进行管教;在儿童还没有能力决策时就做出许多自己的

37、决定。日常生活少有限制,如吃饭、睡觉、娱乐等。采取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往往对他们管教孩子的能力缺乏信心。,漠不关心型儿童教养方式:对儿童不提要求的教养方式在结合了对儿童不关心或拒绝的行为时就形成了漠不关心型的儿童教养方式。父母在满足了儿童最低的衣食要求后,就不再尽心尽责。通常这些父母在生活中面临沉重的压力和负担,以致很少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呆在一起,于是就采用比较随便的方式来教育儿童。漠不关心型的极端形式就是对儿童的忽视,或称疏忽,儿童在些教养方式下几乎所有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摧残,从家庭关系到认知、情感社交技能等。,2. 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专制型父母认为不应有多少权利,但需负担许

38、多成人的责任;放任型父母则认为孩子没有多少成人的责任但有许多成人的权利;而权威型父母则强调与特定儿童发阶段相应的权利与责任的平衡。,第六节 婴儿期的相关问题与争议,一、家庭虐待 二、早期教育,1、中央电视台一套今日说法2011年9月17日播出被虐待的女童,讲述了江西一名9岁女孩婷婷受亲生父亲和继母虐待两年,浑身伤痕累累触目惊心,仅左腿就有一个碗口大深及肌肉层的溃烂伤口,多次住院治疗,并留下巨大的心理创伤。 2、今年6月,本报曝光了儋州市一名7岁女童被其亲生父亲虐待毒打导致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造成脑积水。此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3、据2010年11月21日西安晚报报道,当地一名9岁男孩飞飞在当年

39、6月10日被自己的亲生父亲刘世奎伤害致死。当时,孩子身上新伤旧斑,惨不忍睹。,一、家庭虐待,2001年11月19日是第一个世界防止虐待儿童日,以后每年的11月19日被确立为世界防止虐待儿童日。11月20日,世界儿童日。,1、界定: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年长者对儿童施以躯体暴力和性暴力,造成儿童躯体与情感的伤害,甚至导致死亡,或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医疗和教育的忽视现象。,儿童虐待:WHO(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的定义是指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的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或潜在伤害的行为。 2、包括四种形式 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经济剥削

40、,3、儿童虐待的原因,(1)儿童个体因素智力和躯体发育迟缓,出生前后脑损害、早产及低出生体重的病史。 一些儿童在气质上属于养育困难类型,易激惹、哭闹无常、难于安抚和纠缠母亲等1岁以后具有多动、顽皮、攻击性行为等特征的儿童也易遭致父母打骂; 入睡困难、睡眠不宁、遗尿、抽动性问题、慢性疾病的儿童亦容易遭到虐待,(2)家庭原因: 家庭经济情况欠佳、社会地位低下、过频的应激事件、家庭危机 一些施虐父母存在智力偏低,有酗 酒、吸毒、人格和情绪异常等精神和行为障碍 家庭保姆虐待儿童事件有上升趋势,(3)社会因素 社会稳定因素,如战争、社会动荡不安 再如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对儿童躯体虐待有着重要的影响。 受

41、传统性别歧视观念的影响,一些偏僻农村地区目前仍有丢弃女婴,虐待女童的现象存在。 许多家庭片面重视早期教育,以剥夺儿童的游戏玩耍时间来严厉、超负荷地训练儿童,案例,小B从生下来之后肠胃就常常有问题,由于发育不良,平时经常哭闹。小B得父母都是出生于中上阶层的家庭,妈妈是大学社会科学系毕业生,父亲正在工程学院准备学位资格考试。小B的父亲对于考试期间对小B肠胃不适,哭闹不停的举动烦躁不耐,不时对之咆哮,以至于母亲夹在一个大男人的愤怒和一个小孩子的取闹的情况下感到十分挫折。她从来没有想到教养孩子是如此困难,也因小孩的莫名哭闹,导致小A得父亲睡眠不足,情绪不时失去控制,经常将孩子打的鼻青脸肿;有一天又动怒

42、之后,心怀愧疚地将孩子送到急症室。小A得父母被带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接受辅导。社工人员将父母转介到一个支持性的咨询团体,让他们反躬自省,了解自己错误的认识与情绪管理。,儿童受虐待对以后人生发展的影响?长期的潜伏性的负面影响,4、虐待对儿童的影响,(1)儿童身体的影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破坏正常生理功能、降低健康水平、损伤体质健康、有的造成终生伤残。,(2)儿童虐待是怎样影响儿童的心理,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20世纪90年代早期,精神卫生专家认为虐待导致的结果主要是心理作用造成的情感和社交方面的问题。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童年期遭受的虐待(应激事件)助长了心理防御机制,使成年后产生自我挫败感,阻

43、碍社会心理的成熟,使心理发展停留在“一个受伤孩子”的状态。这种心态可能会表现为受虐者自恋性认同( narcissistic identification)、施虐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和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生理学的研究解释 虐待发生在童年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严重的应激反应会对大脑结构和功能打下无法消除的烙印。童年受虐最可能的后果是影响大脑边缘系统,并且以左脑半球受罹为明显。 TeicherM H等(2002)的研究发现,早期遭受虐待儿童的脑电图(EEG)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这种异常多发生在前脑

44、和颞叶部位,特别是左脑半球。 功能核磁共振( fMRI)研究发现,受虐待儿童到成年期时大脑的海马出现缩小,而且杏仁核也缩小。,受虐儿童心理的影响表现,儿童虐待与人格障碍 (1)发现儿童期遭受情感和躯体虐待者,容易出现边缘型、回避障碍、受虐狂、自恋倾向 (2)遭受情感虐待较容易导致施虐倾向,遭受躯体虐待较易出现偏执倾向 (3)性虐待更多倾向反社会人格特质,严重人格不良可以出现在遭受多种形式虐待者,虐待对受害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虐待与儿童词汇和造句方面的语言发展迟滞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受虐儿童在阅读、数学等标准化测验中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而且躯体虐待、性虐待、忽视等受虐待子群在测验中的表现也

45、存在许多差异 虐待对受害儿童社会性情绪发展的影响 受虐儿童更容易愤怒,固执,缺乏热情,甚至表现冷漠,抑郁等。影响儿童对他人情绪的判断和移情。,虐待对受害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受虐待与被忽视的经历会使儿童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敌意、攻击性和退缩行为。受虐待和被忽视的儿童很少主动发起同伴交往,表现出更多的消极社会交往、更多的外因性问题行为和不恰当行为、较少的亲社会行为,他们很少可能成为受欢迎者,更多可能被同伴所拒绝,二、早期教育,关键期是否存在? 早期经验是否致命?早期教育早慧儿童,早期经验是否致命?,否!早期经验对个体的影响并非完全不可逆转! 原因1: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很多 原因2:根据

46、个案研究或观察研究就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科学 原因3:追踪研究证明,早期经验的剥夺的儿童通过后天良好环境的弥补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是否有促进作用?,根据三种因素对家庭进行分类: 个人早期家庭背景:有无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 儿童期的特别进步:是否神童 成年后的成就:有无创造性成就,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确实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早期教育成才 没有早期教育“低人一等”或者“输在起跑线上”,早期教育与个体发展,早期教育的误区,热情多于理性 商业目的多于教育目的:早教市场混乱,出于利益的驱动,看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对早教市场大肆炒作,夸大了早期教育的神奇作用。 早期教育误区:“早教神话”“教育过程越早越好,教育内容越多越好”,对早期教育应有的态度,既不能一概排斥,耽误婴儿早期的发展与成长,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迷信早期教育和早期经验的神奇作用,拔苗助长,不适当的、超量的的对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早期教育,以至于对孩子的正常心理发展产生不应有的负作用。,思考:早期社会剥夺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吗?,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