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堂公开课的意外收获.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316437 上传时间:2019-10-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堂公开课的意外收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一堂公开课的意外收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一堂公开课的意外收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一堂公开课的意外收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案例 一堂公开课的意外收获山西焦煤集团公司第五中学 刘海娥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技说明文,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科普文章所追踪的“时间的脚印” ,并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是记录在岩石上。这些岩石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变化的,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它为我们留下了时间的印记。前不久,在我校举办的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中,我就选择了时间的脚印这一课,讲课结束后,听课教师普遍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他们说,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我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在课堂中学生为我精心准备的“两块岩石”的恰当展示上。岩石的出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2、,加深了学生对“岩石记录时间”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其实那两块岩石的出示,并非我在教学中的有意设计,而完全是一个“意外” 。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一是整体把握内容,揣摩文章的行文思路;二是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及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科学精神。为了完成这两个教学任务,我将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为:首先采用提问式由生活导入;接着采用“跳读课文,贴标题”的形式(即:我用投影出示四个小标题:“时间漫谈” “石头的毁灭” “石头上的故事” “读懂记录,造福人类” ,这四个标题分别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我让学生跳读课文,将它们写在段落开头) ,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紧接着

3、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有机地穿插我精心设计的问题;最后进行“延伸” 。那天我们班坐满了听课的教师,公开课在我设计的步骤中有序地进行着。在“扫读课文,拟标题”一环节结束后,正当我准备继续穿插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时,我发现刘伟的表情显得很是神秘,想要急切地表达什么。于是我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微笑着问道:“刘伟,你有什么话要说?是对老师刚才的课有异议吗?”“老师,这节课讲有关岩石记录时间的问题,咱们班高泽军同学带来了他自己精心准备的两块岩石。如今课就要讲完了,再不让他拿出来展示,课上就没有机会了,那就太遗憾了。 ”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话音刚落,教室顿时骚动起来,学生及后面听课教

4、师的注意力立即转移到高泽军身上。是否按自己设计的程序往下进行呢?我感到已是不可能了,因为学生的思绪已转移到岩石上,很难拉回,且我已听到个别学生窃窃私语, “咱们班同学有岩石?我可很想看看真正的岩石是什么样子!”刚才的骚动很快停止了,学生将目光投在了我身上,从他们企盼的目光中,我已看出他们此时多么希望我能让高泽军把岩石拿出来展示一下,以目睹其丰采。其实我何偿不想在上课时将岩石展示出来,增加教学效果呢?只可惜自己在备课时没找到,在教学中就没有设计展示岩石这一环节,为了满足学生的要求,我不再考虑展示岩石是否会影响到我讲课的进程。于是我面带微笑地说道:“既然我们有岩石,为何不一睹为快呢?”听我这么一说

5、,学生们喜笑颜开,有的竟兴奋地拍起了手。此时高泽军已将岩石递给了我,我先端详了一翻,的确是两块岩石,其中一块层与层之间排列很有规则,且可以看出它在层层挤压中受到过很大的压力;另一块是贝壳化石,这两块岩石很有代表性,看来,学生是精心准备了。目睹之后,我拿着高泽军递给我的岩石在教室走廊中来回走动,让学生和老师观看。学生们专注地看着我手中的岩石, “从这两块岩石中,大家能看到什么?有何感受?能否感到岩石留下时间的脚印?”看着学生观察地如此认真,我便问道。石秋红说道:“这下可让我开了眼界,我终于知道什么是褶皱了。 ”“从您左手拿的岩石中还可看到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岩层的颜色,我敢说这块岩石所在之处在远

6、古时代温度定是很高。 ”一向不爱说话的刘晓梅也表露了自己的观点。“噢,看来你观察的很仔细,而且联系到了课文内容。 ”“老师,从那一层层挤压的痕迹中,能看出岩石在形成中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薛林林补充道。任小东站起来说道:“老师,您右手拿着的是贝壳化石,说明它所在之地亿万年前不是河流就是湖泊,且经历了很大的地质变化,那纹理多清晰。 ”我真没想到岩石的出现使得课堂气氛如此活跃。我知道很多学生也和我一样,想知道这两块岩石从哪儿得来。于是我又一次走到高泽军身边,问道:“老师很想知道你是从哪儿收集到的?”“快告诉我们。 ”其他同学急切地催促道。“其实这两块岩石是我从咱们后操场的山坡上捡到的。 ”高泽军不

7、好意思地说道。“呀!真没想到在我们身边也能找到时间的脚印 ”。教室里又有些骚动。“同学们,看来在我们身边也能发现时间的脚印 , ”课上到这儿,我感到学生的思维已激活,学生思路已被那两块岩石打开,为了趁热打铁,于是我又说道:“高泽军能为我们准备岩石,我们能否从身边再找到时间的脚印?”思路有了,思维已开阔,在一两分钟的准备之后,学生纷纷举手。吕雪燕站起来说道:“我家门前的大树前几年被砍掉了,从裸露的树桩上,能看到年轮,从而可以知道树的年龄。 ”王江伟说道:“我家屋檐下有一个燕窝,春天燕子飞了回来,秋天便又飞走了,从而可以感受到时间在流逝。 ”“通过燕子的来去可以记录时间。 ”但老师还想问你:“你是

8、怎样对待的栖在你家用屋檐下的燕子?”“我从不去打扰它们,而且也不让别人去破坏它们的生活。 ”“你做得很好,我们就应树立保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田建春说:“在我家对面山上,有裸露的煤层,我看到煤层被挤压的很有规则,从中也能找寻到时间的脚印 。 ”看着这场面,我感到学生的表现从未这样积极,公开课在学生的踊跃回答中结束了。课上岩石的展示,使得我没有按既定的教学设计进行,没有完成教学设计中精心准备的“延伸”内容,但课堂上临时出现的状况、随机改变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更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并将文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印象更深刻,产生的效果更好。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在

9、满足与欣慰的同时,不禁又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 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且还提到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我在以前的教学中却总忽略这些内容,认为自己的学生地处太原市偏僻的西铭山上,条件的限制使得他们在获取资源方面受到了影响,为此,很多时候我都自己准备资料。而这节公开课则提醒了我:其实学生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他们既有的知识经验和积极探究的愿望,都能成为我们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我们应努力开发与利用。之后的事实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公开课之后,我顺势让学生去找与前面所学说明文有关的一些资料,没想到学生竟然找了许多,有的拿来了自己父母在卢沟桥上的合影,有的将父亲外出时所购苏州园林的光盘拿来,还有的从杂志上剪辑了一部分花与云的图片我想,如果当时讲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或许讲课效果会更好。从学生提供岩石一事,我认识到: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去开发极具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学生资源,同时还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