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29930 上传时间:2018-06-05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27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步步高】2017版高考语文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课件: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考点突破,考点四 信息筛选和内容分析概括 披沙拣金细筛选,文题比对巧辨析,掌握信息筛选题的审答规范,掌握内容分析概括题的答题规范,栏目索引,掌握信息筛选题的审答规范,信息筛选题答题的关键是审题,只要审题细致到位,看清所有条件,辨析不同条件不同关键词的表述的区别,了解基本的解题思路,就等于成功一半了。审题的内容和步骤如下: 1.审清题材不同题材的文章,考查的内容会有所区别。写人,考查人物的性格或相关事件;写物,了解与物相关的特征;写景,赏析特定地点的独特景色;叙事,分清事件的种类;说理,把握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一、掌握审题要求,2.审清题干这是信息筛选题审题最重要的内容

2、。审清题干核心的内容是审清信息筛选的条件标准。其条件标准有三层:所属条件,就是关于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物、什么景、什么理的;中心条件,就是关于人的什么性格特征,关于什么事的分类,关于景或物的什么特征,关于观点的什么论据;附加条件,常见的有“直接”“间接”“分别”“都”等。,在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当属“中心条件”。它一般用最准确而简明的语言表述,有时直接用文中的词语。这时一定要理解透彻关键词语的内涵。,审题小练读读下面的题干,画出“所属条件”“中心条件”“附加条件”的内容(在题干下面直接画出),并说明“中心条件”的内涵。(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中心条件

3、”的内涵:_,“中心条件”的内涵:a.劝谏皇上的,非其他人;b.有“修身”与“爱民”两项内容。,答案,(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侠义”和来懋斋先生“品性”的一组是“中心条件”的内涵:_,“中心条件”的内涵:“侠义”意谓做事能行侠仗义;“品性”意谓是其性格品质,非才华或功业。,答案,1.步骤:回归原文,看清主体。将选项句放入原文,分清并对照主体、客体,弄清谁是当事人。文言文中常有主语省略现象,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明确主语,辨明事件行动语言是由谁发出的。依照标准,辨别筛选。依照题干中信息筛选的三个标准,对所有选项运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2.方法:“一析两非”法如何使用“一析两非”法排谬

4、?,二、掌握答题步骤和方法,做文言文信息筛选题的基本方法是在明确筛选标准后将选句代入原文进行比对,然后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答案。比对、排除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用“一析两非”法排谬的过程。 “一析”就是辨析题干要求是“直接表现”还是“间接表现”。所谓“直接表现”,就是正面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谓“间接表现”,就是指侧面描述、作者评论等。题干未出现“直接表现”词语的,往往包括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 “两非”就是非其人、非其事。这两点主要是针对人物传记类文章而言的。,非其人,就是首先排除不合人物标准的选句。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张冠李戴”,把不同人物所言之语、所为之事混在一起,而

5、且在摘取选句时又多隐去主语。因此,解题时可先将选句代入原文,找出主语,即选句内容的发出者是谁,把那个(些)不合人物标准的选项排除掉。“非其人”的前提是题干要求选出“直接表明(现)”的句子。 非其事,就是在满足人物标准后再看其人其事是否合乎条件标准。用“非其事”排除那个(些)不合条件标准的选项。这项工作最关键。因为命题者在设置错例时,往往利用考生缺乏语境意识的通病,故意选择那些貌似正确,实际上脱离语境的似是而非的选句进行干扰。因此,考生一定要有语境意识,把选句代入原文,仔细分析揣摩,不可只看表面意思,而要看到句子的深层含意。,答题小练尝试用“一析两非”法做下面的题目。 王章字仲卿,泰山钜平人也。

6、少以文学为官,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元帝初,擢为左曹中郎将,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为显所陷,咸减死,髡,章免官。成帝立,征章为谏大夫,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王尊免后,代者不称职,章以选为京兆尹。时帝舅大将军王凤辅政,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会日有蚀之,章奉封事,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上初纳受章言,后不忍退凤。章由是见疑,遂为凤所陷,罪至大逆。语在元后传。,初,章为诸生学长安,独与妻居。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与妻决,涕泣。其妻呵怒之曰:“仲卿!京师尊贵在朝廷人谁逾仲卿者?今疾病困厄,不自激,乃反涕泣,何鄙也!” 后章仕官历位,及为京兆,欲上封事,

7、妻又止之曰:“人当知足,独不念牛衣中涕泣时耶?”章曰:“非女子所知也。”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章小女年可十二,夜起号哭曰:“平日狱上呼囚,数常至九,今八而止。我君素刚,先死者必君。”明日问之,章果死。妻子皆徙合浦。,大将军凤薨后,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白上还章妻子故郡。其家属皆完具,采珠致产数百万。时萧育为泰山太守,皆令赎还故田宅。章为京兆二岁,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号为三王。(选自汉书卷七十六)注封事:古代臣子上书奏事,防有泄密,用袋封缄,称为封事。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多用乱麻、草编织。三王:指王尊、王骏、王章三人。,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王章“刚直不阿”性格

8、的一项是()迁司隶校尉,大臣贵戚敬惮之与御史中丞陈咸相善,共毁中书令石显稍迁至谏大夫,在朝廷名敢直言 章虽为凤所举,非凤专权,不亲附凤书遂上,果下廷尉狱,妻子皆收系召见,言凤不可任用,宜更选忠贤死不以其罪,众庶冤纪之A. B.C. D.,(1)一析:_(2)非其人:_(只写序号)解析主语是“大臣贵戚”,属间接表现。主语是“众庶”,属间接表现。(3)非其事: (只写序号)解析是王章所为,但表现的是官吏之间的争斗,非“刚直不阿”。只是叙述王章上书的结果,属间接表现。答案D,直接表现,解析答案,参考译文,返回,参考译文 王章字仲卿,是泰山钜平人。青年时代凭着擅长文化知识做了官,逐渐升任到谏大夫,在朝

9、廷里他因敢于直言进谏而出名。汉元帝初年,他被提拔做左曹中郎将,和御史中丞陈咸交好,一同抨击中书令石显,后被石显陷害,陈咸免了死罪却遭受了髡刑,王章也被免去了官职。汉成帝即位,征召王章担任谏大夫,接着升任他为司隶校尉,大臣和皇亲国戚都敬畏他。王尊被免官后,接替他职务的人不称职,王章被选为京兆尹。当时皇帝的舅舅大将军王凤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王章虽然曾被王凤举荐,但他仍批评王凤独断专权,不亲近依附王凤。恰逢又发生,了日食,王章上书奏报封事,皇上召见了他,他进谏说王凤不可以再继续任用,应该重新挑选忠诚贤能的人来辅政。皇上刚开始接受了王章的进言,后来又不忍心辞退王凤。王章因此开始被王凤怀疑,于是就被王

10、凤陷害,得了大逆不道的罪名。这件事记载在元后传里。 当初,王章还是学生在长安求学的时候,只有他一人和妻子居住。王章生了疾病,没有被子盖,只好躺在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中,哭着与妻子诀别。他的妻子愤怒地斥责他说:“仲卿!京城中那些在朝廷里的达官贵人(的才学)有谁能超过你?现在你身体生了疾病,处境困顿不堪,不想着如何激励、振作自己走出困境,反而哭哭啼啼的,你是多么浅陋啊!”,后来王章做了官,等到做京兆尹,要向皇上上书奏报封事,他妻子再一次阻止他说:“做人应当知足,难道你就没有回想当年睡在牛衣里哭哭啼啼的时候吗?”王章说:“这不是你们女人能懂的事。”奏章于是就送上去了,不久王章果然被关到廷尉府监狱里,他

11、的妻子和儿女都被捉拿关押。王章的小女儿年龄才十二岁,夜间起来哭叫着说:“平常监狱里呼喊囚犯(姓名),(连我父亲在内的)那数字一般是数到九才停止,今天数到八就停止了。我父亲一向性情刚强,那先死掉的一个人一定是我父亲了。”第二天询问情况,王章果然死了。他的妻子儿女都被迁居到合浦。,大将军王凤死后,他的弟弟成都侯王商又担任了大将军,辅佐皇上处理日常政务,他禀告皇上让王章的妻子和儿女回到故乡泰山郡。王章的家属都健在,已经因采买珍珠置办了价值几百万的巨额家产。当时萧育担任泰山郡太守,让王章的家属赎回自家过去的田宅。王章做京兆尹才两年,他死不是因为他的罪行,当时的人都认为他遭受冤屈而怀念他,把他和当时的王

12、尊、王骏放在一起并称为“三王”。,返回,掌握内容分析概括题的答题规范,(一)阅读要求答内容概括分析题对阅读要求相当高。因为它本身就是在考查阅读理解,而且能“借题解文(借助该题理解全文内容)”。这个阅读与正式做题前的整体阅读相似,不过,单就做该题而言,阅读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1.传主的主要生平事迹。严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颠倒或错位,还要严防内容上的断章取义,或者范围、作用、程度等不明确。,一、掌握阅读要求和答题步骤,2.传记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关系。对传记中的人物要有全面的把握,严防人物与事件之间张冠李戴、事件杂糅或无中生有。3.人物的对话。严防内容上的主次不分、因果关系不明或文意理解上的错误。4.

13、文言现象。对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一定要能作出合理的解释,严防对文中信息的错解或误译。,(二)答题步骤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 不论做哪一类题,首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观点、作者的立场态度等等。 对于人物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游记,则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等。 另外,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应付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 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

14、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作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再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间空间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是否与原文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牵涉到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 内容分析概括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作逐字逐

15、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答题小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司马光 治平三年夏,苏府君终于京师,光往吊焉。二孤轼、辙哭且言曰:“今将奉先君之柩归葬于蜀。蜀人之祔也,同垄而异圹。日者吾母夫人之葬也,未之铭,子为我铭其圹。”因曰:“夫人之德,非异人所能知也,愿闻其略。”二孤奉其事状拜以授光。,光拜受,退而次之曰

16、:夫人姓程氏,眉山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十八年归苏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居可讥诃状,由是共贤之。或谓夫人曰:“父母非乏于财,以父母之爱,若求之,宜无不应者。何为甘此蔬粝,独不可以一发言乎?”夫人曰:“然。以我求于父母,诚无不可。万一使人谓吾夫为求于人以活其妻子者,将若之何?”卒不求。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罪。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悦。,府君年二十七犹不学,一日慨然谓夫人曰:“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夫人曰:“我欲言之久矣,恶使子为因我而学者!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即罄出服玩鬻之

17、以治生,不数年遂为富家。府君由是得专志于学,卒为大儒。夫人喜读书,皆识其大义。轼、辙之幼也,夫人亲教之,常戒曰:“汝读书,勿效曹耦,止欲以书生自名而已。”每称引古人名节以厉之,曰:“汝果能死直道,吾亦无戚焉。”已而,二子同年登进士第,又同登贤良方正科。辙所对语尤切直惊人,由夫人素勖之也。,始夫人视其家财既有余,乃叹曰:“是岂所谓福哉!不已,且愚吾子孙。”因求族姻之穷者,悉为嫁娶振业之。乡人有急者,时亦周焉。比其没,家无一年之储。夫人以嘉祐二年四月癸丑终于乡里,享年四十八。轼登朝,追封武阳县君。呜呼,妇人柔顺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齐其家,斯已贤矣;况如夫人,能开发辅导成就其夫、子,使皆以文学显重于

18、天下,非识虑高绝,能如是乎?古之人称有国有家者,其兴衰无不本于闺门,今于夫人益见古人之可信也。(选自苏洵集附录卷上),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在京城去世后,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告诉前去吊唁的司马光,他 们要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B.有人劝说程氏向苏家父母求得一些财物,而程氏认为虽然可以求得, 但是害怕有人说自己的丈夫而没有接受这个建议。C.苏轼和苏辙兄弟小时候,都是由程氏亲自教育的。程氏常常引用古人 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后来他们同一年考中进士,又同登贤良方正科。D.司马光认为女子如果能做到使家族和睦,善于治理家事,就已经很贤 惠了,而程氏在此基础上,还

19、能做到勉夫教子,可谓见识高远。 解析应为“向程氏自己的父母求得一些财物”。,B,解析答案,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氏兄弟把父亲的灵柩运回四川与母亲同葬,按风俗俩人是同一坟冢 而不同的墓穴,兄弟俩请司马光为母亲写墓志铭。B.程氏嫁入苏家,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 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嫌弃苏家清寒。C.苏辙因为家庭负担所累,二十七岁学无所成,所幸的是后来程氏主动 挑起家庭重担,支持他读书。D.程氏告诫儿子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 并且教育他们做人要恳切率直,要有正义之气。 解析不是苏辙,而是苏洵。,C,解析答案,

20、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治平三年的夏天,府君苏洵在京城逝世,我前往吊唁。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边哭边说:“我们将护送先父的灵柩回四川安葬。四川人合葬的风俗是同一座坟冢而不同的墓穴。从前,我母亲安葬时,没有为她写墓志铭,请您替我们为她写一篇墓志铭吧。”于是我说:“夫人的贤德,不是别人所能知晓的,希望你们能告诉我有关她的大概事迹。”苏轼、苏辙两兄弟便把记录母亲事迹的事实材料恭敬地拜送给我。,我恭敬地接受,回到家中,撰述如下:夫人姓程,是眉山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十八岁时嫁到苏家。程家家境富裕而苏家极其贫穷。夫人嫁过来以后,秉持妇道,孝顺、恭谨、勤劳、节俭。同族人从各方面观察她,没发现她有丝毫不快、傲慢

21、等可以指责的样子,因此大家都认为她很贤惠。有人对夫人说:“你父母并不缺少钱财,凭借你父母对你的疼爱,假若你去向他们请求资助,应该没有不答应的。为什么甘心吃这样的粗食呢,难道不能够说一句话吗?”夫人说:“是的。如果我向父母请求资助,父母确实没有什么不能答应的。但万一有人说我的丈夫是向别人求取财物来养活妻儿的,那又将怎么办呢?”,最终也没有向父母开口请求。当时苏洵的祖母尚在世,年老而性情严厉,家人经过堂下时,都非常小心谨慎,即便这样发出脚步声,他们也害怕被责怪。唯独夫人能顺从迎合她的心意,祖母见到她就高兴。 苏洵到二十七岁还不知道学习,有一天,感情激昂地对夫人说:“我看自己现在还是可以发奋求学的。

22、然而全家要依赖我生活,如果我求学,将会断绝生活来源,怎么办呢?”夫人说:“我很早就想说这件事了,只是不想让你认为是因为我才学习的!你如果有志向,就让我来承受生活的劳累吧。”于是拿出所有的服饰器玩,卖掉它们来,经营家业,谋求生计,没有几年就成了富裕之家。苏洵因此能够专心致志完成学业,最终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夫人喜欢读书,能理解书中的大道理。苏轼、苏辙小时候,夫人亲自教导他们,经常告诫他们说:“你们读书,不要效仿同辈人仅仅想要让人知道自己是个读书人罢了。”常常称述援引有关古人名誉节操的事例来勉励他们,她说:“你们如果能为正道而死,我也没什么忧愁悲哀的。”不久,二子同年考中进士,又同时考进贤良方正

23、科。苏辙答辩语言尤其恳切率直,使人惊异,这都是夫人平时对他勉励的结果啊。,先前,夫人看自家的财物已有盈余,就感叹说:“这难道就是所说的福气吗?这种情况不停止的话,将会使我的子孙被钱财蒙蔽啊。”于是寻求生活困窘的族人和亲戚,都为他们嫁女娶妻,救济他们,使他们有产业。对于有急难的同乡人,也时常周济他们。等到夫人逝世的时候,家中没有可供一年使用的财物储备。夫人于嘉祐二年四月癸丑在家中去世,享年四十八岁。苏轼进入朝廷,夫人被追封为武阳县君。唉,作为女子,如果她的温柔和顺从能够使家族和睦,她的聪明才智能够治理家事,这就已经是贤能了;更何况像夫人这样,还能启,发开导教育帮助成就了自己的丈夫、孩子,使他们都

24、能凭借文学才能为天下人所知、尊重,如果不是见识思虑高超过人,能像这样吗?古人说国君和士大夫们的兴盛衰败没有不来源于妻子的,今天从夫人来看,更可见古人的话是可信的。,内容分析概括题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和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命题者有意识地设置错误干扰,让考生进行判断。而比对法正是对付它的较好的方法之一,其实质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分析,从中发现它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之处。那么,比对、分析什么内容呢?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信息有无和因果关系等方面。,二、掌握答题的主要方法比对法,(一)比对关键细节(词语)。命题者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

25、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2015广东)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指传主卢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第8题选项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答案原文是卢象昇“上疏救”,而不是选项中的直接“赶去救援”。命题者有意丢掉“上疏”二字,导致其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答案,2.(2013大纲全国)慧度(指传主杜慧度)布衣蔬食,俭约质素,能弹琴,颇好庄老

26、。禁断淫祀,崇修学校,岁荒民饥,则以私禄赈给。为政纤密,有如治家。第10题选项D:杜慧度生活俭朴,治事有方。平日里他布衣蔬食,只管弹弹琴,读读庄老。而为政却细致绵密,有如治理家庭;遇上饥荒,常以私人薪俸赈济灾民。答案关键细节有误。把原文“能弹琴”曲解为“只管弹弹琴”,把“颇好庄老”曲解为“读读庄老”。,答案,(二)比对添加内容。“添加”就是通过“无中生有”的方式,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3.(2014大纲全国)景云初

27、,作金仙等观,凑(指传主韦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不听。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帝诏外详议。第10题选项B: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答案选项“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谏诤”中的“会同其他官员一同”属无中生有,原文是“不听。凑执争”。,答案,4.(2015安徽)(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

28、,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第6题选项B: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答案选项中的“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是添加内容,于文无据。,答案,(三)比对人物。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外,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命题陷阱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

29、分析概括是否有误。,5.(2015江苏)君欧阳氏,讳发,字伯和,庐陵人,太子少师文忠公讳修之长子也。为人纯实不欺,内外如一,淡薄无嗜好,而笃志好礼,刻苦于学。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第7题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答案原文说的是欧阳发之子欧阳宪来求作者张耒写铭文,而不是苏轼“让”张耒写的。,答案,6.(2014天津)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指传主徐谦尊)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

30、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第12题选项C: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答案张冠李戴。认为徐谦尊“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的是“或”,即有的人,而非“作者认为”。,答案,(四)比对句间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有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7.(2015福建)苞

31、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彷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第4题选项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答案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担心自己碌碌无为,“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也”,不是选项所说的“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答案,8.(2013辽宁)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指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

32、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第6题选项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答案因果不当。作者认为任福战死的直接原因是任福“违节度”(不听指挥),而主帅韩丞相因“失律”(军队出师不利)罪遭免职。选项对这两人的原因解释不当。,答案,(五)比对一些增删的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看看有无以偏概全或归纳不完整等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9.(2015重庆)楚俗

33、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第9题选项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

34、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答案选项“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原文中对应的内容是“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原文有两个限制词“或”“数郡”,对时间和范围有限制,而选项没有限制就变得绝对了。,答案,10.(2014安徽)(朱筠)为学使时,遇教官诸生贤者,亲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殷勤,去而人爱思之。第6题选项D:朱筠致力文教,奖掖后进。他督学地方,尊崇先贤,引领学风;对寒门才俊极口称善,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答案归纳不完整。原文是“遇教官诸生贤者(遇到那些贤能的教官和诸生),亲若同辈”,并非选项中的只“待门下学子亲若同辈”。,答案,(六)比对时间。

35、命题者常把事件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1.(2010课标全国)(花云)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第6题选项B:花云与贼寇奋力抗争,至死不屈。花云驻守太平时,陈友谅率水师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他被俘;花云临危不惧,在被杀害的当口,仍高声痛骂贼寇。答案时间有误。原文是“文逊战死”之后“贼攻三日不得入”,而后“城陷”

36、。该项中“攻破城池,元帅朱文逊战死”表述错误。,答案,12.(2010山东)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第12题选项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答案时间有误。原文是申甫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的,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授予官职的时间弄错了。,答案,(七)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

37、错误”的陷阱。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13.天保三年,为冀州刺史、六州大都督,有惠政,得吏民之心。尹思令率众万余人,谋袭盱眙。三军咸惧。韶(指传主段韶)谓诸将曰:“霸先等智小谋大,政令未一,外托同德,内有离心,诸君不足忧,吾揣之熟矣。”乃自将步骑数千人倍道赴泾州。途出盱眙,思令不虞大军卒至,望旗奔北。选项:段韶擅长统众,面对敌人的侵扰时,善于鼓舞士兵的士气。泾州一战,段韶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几千人突袭,尹思令败逃。答案地点有误。“泾州”应为“盱眙”。,答案,14.(萧燧)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始至,官镪(成串的钱)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

38、邑皆宽。上方靳职名(吝惜授予官职),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选项:萧燧出京管理严州。严州面积狭小,财物匮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答案正确无误。,答案,1.不管“概括”,重看“分析”新课标卷该题选项表述很有特点:先用一个或两个四字短语对人物进行概括,再举一两件事分析印证;一般“概括”无错,“分析”有误。因此答题可以先不管“概括”,重点放在“分析”上,在所叙事件上多花功夫。,解答分析概括题的小技巧,考场妙招,2.聚点细节,留心易错新课标卷该题设误点也有特点,其设误点极细小,往往就是一两个字决定了答案的正误;而且设误

39、点多放在何人(事之于人)、何事(事之有无)、何时(事之于时)、何地(事之于地)上。既然重点放在“分析”部分,放在所叙事件上,就一定要关注每个字、每个细节,留心易错的四个方面(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不妨一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亢,字公寿,少豪迈有奇节。为应天府推官,治白沙、石梁二渠,民无水患。通判镇戎军,上言:“元昊喜诛杀,势必难制,宜亟防边。”因论西北攻守之计,仁宗欲用之,会丁母忧。元昊反,为泾原路兵马钤辖,累迁知鄜州。初,亢请乘驿入对,诏令手疏上之,后多施用。会元昊益炽,以兵围河外,纵游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乏饮,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徙亢管勾麟、府军马事。单骑叩城

40、,出所授敕示城上,门启。既入,即纵民出采薪刍汲涧谷。然夏人犹时出钞掠,亢为筑堡置兵守之。其时禁兵皆败北,无斗志,乃募役兵敢,战者,夜伏隘道,邀击夏人游骑。比明,有持首级来献者,亢以锦袍赐之,禁兵始惭奋曰:“我顾不若彼乎?”咸愿一战。亢知可用,始谋击琉璃堡,夜引兵袭击,大破之。战于兔毛川,亢自抗以大阵,而使骁将伏短兵强弩数千于山后。亢以万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罢软不能战,敌目曰“东军”,素易之,而怯虎翼军勇悍。亢阴易其旗以误敌,敌果趣“东军”,而值虎翼卒。搏战良久,伏发,敌大溃,斩首二千级。范仲淹宣抚河东,复奏亢前所增广堡砦,宜使就总其事。诏既下,明镐以为不可,屡牒止之。亢曰:“受诏置堡砦

41、,岂可得经略牒而止耶?坐违节度,死所甘心,堡砦必为也。”每得牒,置案上,,督役愈急。及堡成,乃发封自劾,朝廷置不问。蕃汉归者数千户,岁减戍兵万人,河外遂为并、汾屏蔽。亢好施轻财,凡燕犒馈遗,类皆过厚,至遣人贸易助其费,犹不足。以此人乐为之用。驭军严明,所至有风迹,民图像祠之。(节选自宋史张亢传),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亢有政治远见。他预见到元昊反叛,及时提出西北攻守策略;元 昊反叛后,他手写奏章,建议大多被仁宗采纳。B.张亢胆魄过人。他单骑入城,解除州民忧患;后来为增建堡砦,搁置 停修公文,朝廷问罪也不惧怕。C.张亢善于用兵。琉璃堡之战,他先赏赐勇士,激起禁兵

42、斗志后夜袭破 敌;兔毛川之战,他巧诱敌军,最终取得了胜利。 D.张亢政绩突出。在他守边期间,蕃汉回归的人很多,戍边士兵人数 大为减少,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劳,百姓非常爱戴他。 解析错在“朝廷问罪也不惧怕”。,B,解析答案,参考译文,返回,参考译文 张亢,字公寿,年轻时性格豪迈有出众的气节。担任应天府推官时,整治了白沙、石梁两渠,百姓不再受水患之苦。通判镇戎军时,上奏说:“元昊喜欢杀戮,将来必定难以控制,应该立即防守边境。”趁机论述西北防守的计策,仁宗想重用他,适逢他母亲去世,回家守丧。元昊反叛后,(张亢)担任泾原路兵马钤辖,多次升迁后任鄜州知州。当初,张亢请求乘驿车入京面奏,皇帝下诏命他手写奏章上

43、奏(即可),上奏的主张后来大多被采用。适逢元昊势力更加强大,用军队围攻河外,放任流动骑兵在麟州、府州之间掠夺,二州闭门不出。百姓缺乏,饮水,城内一两黄金换一杯水。调张亢担任办理麟州、府州军马事。张亢独自一人去敲城门,拿出朝廷所授的敕书让城上的人看,城门打开。入城后,就让州民出城砍柴割草并到涧谷里打水。然而夏人还不时地出来抢掠,张亢就修筑了城堡派兵守卫。当时禁兵都打了败仗,没有斗志,张亢于是招募敢于战斗的士兵,夜里埋伏在险隘的道路上,半路阻击夏人的流动骑兵。等到天明,有拿着敌人的首级来献的,张亢用锦袍赏赐他们,禁兵才惭愧而振奋地说:“我们难道不如他们吗?”都愿作战。张亢知道士气可用,才谋划攻击琉

44、璃堡,夜里率领军队去袭击,大败敌军。在兔毛川作战,张亢自己用大阵抵御,而让,勇将在山后埋伏了几千持短兵器强劲弓弩的士兵。张亢因为万胜军全是从京城新招募的市井无赖子弟,软弱不能战斗,敌人称他们为“东军”,向来轻视他们,但害怕虎翼军的勇敢强悍。张亢就暗中更换了他们的旗帜来误导敌人,敌人果然奔向“东军”,却遇到虎翼军士兵。搏战了很久,伏兵出动,敌军大败,斩杀敌首两千级。范仲淹安抚河东,又上奏说张亢以前增建扩展的堡寨,应该让他前去总管这件事。诏书已经下达,明镐认为不可,屡次传送文书阻止。张亢说:“我受诏命修置堡寨,怎能因为收到经略使的文书就停止呢?犯违抗节度命,令的罪,死也甘心,堡寨是一定要建的。”每次收到文书,就搁置到案几上,督促工役更加紧急。等到堡寨建成,才打开文书,弹劾自己,朝廷搁置起来不追究。蕃汉回归的有几千户,一年减少戍边士兵一万人,河外于是成为并、汾的屏障。张亢喜好施与,轻视钱财,凡是宴席犒劳或馈赠,大都很丰厚,甚至派人贸易资助其费用,总还觉得不够。因此人们乐于为他所用。他治军严明,所到之处很有政绩,百姓画了他的图像祭祀他。,返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