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调查.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82500 上传时间:2019-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1 -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的调查报告李清平【内容摘要】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贫困地区的农民逐渐离开农村,为实现增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根据临县丛罗峪镇的调查,劳务输出为促进农村发展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明显的人才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也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根据调查情况,笔者针对如何做大做强丛罗峪镇的劳务输出富民产业,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 农村 贫困地区 劳务输出 影响 对策临县位于吕梁山北麓,西频黄河,与陕西佳县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与方山、离石接壤、南连柳林,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

2、自然条件很差。拥有国土面积 2979 平方公里,辖 23 个乡镇 631 个行政村,1250 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有 60.7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 54 万人,农村劳动力有 22 万。全县经济状况落后,2008 年,财政总收入完成 33654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1510 元,属于典型的人口大县、贫困大县。目前,临县外出务工人员遍布了大江南北,形成了以太原、北京、上海等城市为中心的务工市场。仅省城太原就有 10 万人之多。2008 年全县劳务输出 14.8 万人,劳务收入 4.1 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到 755 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 50%。丛罗峪镇位于临县西部距县城 45 公里

3、处,紧临黄河,与陕西省佳县隔河相望。辖 21 个行政村、39 个自然村,总人口 19262 人,总面积77 平方公里,境内岩石裸露,土地贫瘠,耕地面积不足 4 万亩,且 98%为旱礁地。2008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 1200 元,属临县西部典型的贫困乡镇。历年来,丛罗峪镇党委、政府为了尽快改变落后面貌,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开拓农业和农村经济新领域,为农民增收寻求新的来源,其中劳务输出经济地位越来越显著,逐步成为丛罗峪镇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根据丛罗峪镇劳务输出有关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劳务输出是丛罗峪镇农民非常有效的脱贫致富的富民产业,当地政府应该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2 -坚

4、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有序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抓好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工作,逐步把该产业做大做强。1、劳务输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1.1 现状分析初步统计,丛罗峪镇目前约有 6500 多人长期在外创业和务工,约占总人口 32%,其中省外 1500 人、省内市外 3700 人、乡外县内 1300人。劳务输出经济逐步发展成为丛罗峪镇经济的重要来源,占有独特优势。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行业非常广泛,主要有井巷工程、承包煤矿、铁矿、建筑、建材(开石、打砂、修路、制砖、等) 、清洁工、搬运工、保姆、歌舞厅餐馆服务员、轻工以及开汽车、蹬三轮车、佐餐饮、蔬菜贩运、商业等。1.2 原因分析1.2.1、丛罗峪镇是一个典

5、型的农业乡镇,以农业红枣为主要经济收入,产业结构极为单一,且红枣常因秋雨连绵而霉变腐烂。长期在家务农只能满足温饱需求,如遇灾年就会颗粒无收、忍饥挨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为缓解人多地少矛盾和生存需要,农民自发形成了外出务工大军。1.2.2.改革开放激活了丛罗峪人的思想,磨练了丛罗峪人的意志,培养了丛罗峪人的闯劲,越来越多敢闯、爱拼的有志丛罗峪人认识到只有走出山门、离开农门才能更快的追求富裕生活,早在 80 代中期就有农民以各种形式走出山门、离开农门,为实现增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2.3.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务输出工作,坚持把劳务输出当作主导产业来抓,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来落实,切实加强

6、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有力促进了劳务输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2、劳务输出之影响2.1 积极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离乡外出务工,不仅为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而且它还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重要产业。该产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3 -业在开发利用丛罗峪农村劳动力资源,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影响日渐深刻。 2.1.1、可观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如下:(1)快速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丛罗峪的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就得益于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2007 年全镇经济总收入 1344 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收入 615 万元,外出劳务收入 729 万元,农民人均

7、收入 1120 元。2008 年全镇经济总收入 1920 万元,其中农村经济收入1006 万元,外出劳务收入 914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 1200 元。除去劳务收入,事实上在家务农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超过 500 元。劳务输出已成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形式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有效拉动消费。劳务输出在减缓贫困方面最显著的影响就是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手里有了钱以后农民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劳务输出使不少丛罗峪农民鼓起了腰包,增加了消费支出,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彩电、冰箱等现代化电器相继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部分农民已率先跨入了小康生活。(3)

8、积累建设资金。大量的劳务收入在满足农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后,以各种形式转变成了建设资金。近 2 年来仅村村(户户)通油路工程就总投入 433 万元,建成了 5 个村长 14.24 公里的通村通户水泥路,其中约 1/5 属民间集资,使农村交通面貌焕然一新。在外创业富起来的丛罗峪人也致富思源,非常关心支持家乡的发展和公益设施建设,仅 2008 年就为丛罗峪镇自来水工程捐资 8 万元,为希望学校工程捐资 20 万元。2.1.2、显著的社会效益。表现如下:(1)拓宽就业渠道。劳务输出不仅能为输出者自己创造就业机会,也能直接或间接为未输出劳动力增加一定的就业机会,这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先出去的同乡和亲友

9、为后来的乡友提供就业信息,利用春节回家的时候带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另一种是劳务输出者为未输出劳动力让出和创造的就业机会。劳务输出后家中的土地或转包给他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4 -人或由留在家中的老人和妇女种,前者直接增加了未输出户的农业就业,后一种情况一般在农忙季节也需要雇人帮忙,因此也能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劳务输出后不少村出现了一些以帮人做短工为业的农民。(2)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劳务输出的开展使过去无所事事的部分农民将主要精力放在打工赚钱上,不再从事赌博、偷鸡摸狗之类的勾当,减少了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和打架斗殴现象,消除了许多不安定因素。 (3)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党委、政府

10、通过组织劳务输出,使务工人员获得很多收入,深受广大群众拥护,在群众和干部之间搭建了连心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2.1.3、明显的人才效益。表现如下:(1)有利于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劳务输出通过到异地打工,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使农民扩大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一是生存观念的转变,使农民对比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参照物,破除封闭的山地意识,树立敢闯、敢冒的创业精神,完成了从靠劳务还借款到靠劳务奔小康、从游手好闲到勤劳致富的思想飞跃。二是生育观念的转变,富起来的农民越来越懂得只生一个孩子负担轻,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有财力好好培养下一代。三是法制观念的转变,在外面打工见了

11、世面,吃了亏还要靠自己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2)有利于提高外出人员的素质。劳务输出犹如“自费留学“,使务工人员的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出去的是思想保守的农民,回来的是思想解放的工人;出去的是普通劳动力,回来的是有一技之长和丰富经验的能人;出去的是两手空空的庄稼汉,回来的是发家致富的创业者。事实表明参加过劳务输出的农民对技术推广的接受能力相对较高,创新意识也特别强。2.2 负面影响在看到劳务输出为丛罗峪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减缓贫困、促进发展是有局限性的,主要表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5 -现如下:第一,部分村有文化、有能力的

12、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党、团员等外出打工,在当地很难找到称职的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甚至一些村干部常年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外打工,无暇顾及村组织的事务,致使村中的组织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第二,青壮年的外出,增加了家人的劳动负担和压力,对于需要组织劳动力参加的公益事业也有影响,如救灾组织人员就有很大困难。第三,不少父母外出打工以后对子女的照顾和关爱减少,子女在无人管束的环境下成长,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气。第四,外出人口流动量大,计划生育、禁毒工作难以管理,有些农民是在外出打工的同时躲避计划生育,有的农民在外染上吸毒恶习。第五,农民外出务工劳动保障问题十分突出,因工伤残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经济社会负担,

13、加剧了因残返贫现象。3、劳务输出发展的障碍性因素3.1、信息渠道的制约。目前丛罗峪的劳务输出的用工信息机制还很不健全,劳务输出仍以自发性流动为主。外出民工基本是靠亲戚和老乡关系自发外出的,有的甚至盲目外出无“工”而返。3.2、自身素质的制约。以丛罗峪镇初步调查来看,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专业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3.3、客观因素制约。目前不少农民反映,外出打工的前期费用太多,负担不起。外出务工所需的除了车费、旅途伙食费、职业介绍费等正常成本之外,还要外出务工证、计生费、体检费等政策成本,使农民工外出务工成本过高。3.4、外部因素的制约。由

14、于农民外出务工比较分散,无组织性,在供过于求的劳动力市场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恶劣、被恶意克扣拖欠工资等现象时有发生,合法权益时常受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6 -侵犯,致使农民担心上当受骗、害怕被人欺负,不敢外出。3.5、服务因素制约。劳务输出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掌握劳动力资源、就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到维护合法权益,都离不开政府部门提供完善的管理和服务。但就丛罗峪目前情况而言,政府还不能比较完全地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及转移就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技能特长等,农民工就业信息不畅。至于技能培训方面,政府也还没有特别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之经费短缺,培训

15、的效率非常低,接受培训的农民工数量有限。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上,政府也没有对用人单位形成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4、如何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之对策镇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富民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一方面大力鼓励农民走出县域求发展,大力倡导农民下山进城找出路,使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方面鼓励在外首先富起来的丛罗峪人,关心家乡的建设或回乡办企业。首先,要拓宽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渠道。一要靠“三缘“流动。在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仍然是增加输出数量、扩大输出规模的主

16、要渠道。 二靠能人带动,充分发挥劳务输出能人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为家乡的劳务输出献计献策,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三靠政府推动,建立完善劳务输出工作机构,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提供信息,搞好服务。第二,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竞争力。输出低素质的普通农民,不但收入低,工作条件差,而且农民的务工愿望也受影响。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至关重要。要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技术培训,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法律知识、禁毒知识、维权意识、劳动纪律及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 山西广播

17、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7 -第三,应认真做好劳工保障服务工作,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应有权益。尽可能在外出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建立同乡会等组织形式,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劳动和生活条件、社会保险以及工伤、死亡事故处理等应有权益。例如 2004 年 8 月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省城太原,成立了太原市临县商会,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也有利于维护外出人员的合法权益。这样,外出务工农民才能真正干得好、挣到钱,劳务经济才能真正健康快速发展起来。第四,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制定出台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对无钱外出的可采用农村信用借贷政策给予支持,对长期外出的,可采取适当

18、减免义务工、农田帮收帮种等措施;对绩效较为显著的,可在物质上尤其是精神上予以鼓励,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同时创新服务方式,向有意下山、进城农民所需办理的手续实行全面代理一站式服务,努力解除劳务输出人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走得放心,干得安心。在提高优质服务的同时,便于计划生育跟踪管理。第五,由单纯输出劳动力向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转变。丛罗峪外出人员中蕴藏着巨大的创业资源和返乡创业热情,在有序推动劳务输出的同时要象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好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外出务工人员中拥有资产 100 万元以上的 30 人,其中:500 万元1000 万元 4 人,1000 万元5000 万元 2 人,

19、5000 万元以上的 1 人。这无疑是丛罗峪经济发展值得挖掘和依靠的一大块资源。为外出人员返乡创业、投资兴业提供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提供项目、信息、信贷、税收、证照办理等服务,努力吸引在外企业家返乡创业企业。这对激活民间资本、加快丛罗峪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第六,加快中心村建设,走就地脱贫、下山脱贫的路子。对于常住人口较少、村级组织涣散的深山村,引导深山农民向中心村转移,逐步减少深山区贫困农业人口,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继续在中心村兴建下山扶贫点,解决群众“住得好“的问题,努力搞好以水、电、路、排污等为重点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人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8 -口向集镇集聚。大力发展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解决搬迁户生活转业问题。参考文献: 1. 张文益 欠发达农村脱贫之路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2.胡德真 劳务输出问题、难点、建议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与决策2004.4 3.杜真理 胡裔民四措并举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昭通日报网络版 2005.6.244.吴宝国 中国劳务输出扶贫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