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准.doc

上传人:myw993772 文档编号:5810102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与贫困标准 (一) 中国贫困地区的特征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 1、 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

2、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高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 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水资源短缺。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80 年代中期,全国农村有 2.4 亿人(占农村人口的 27%) 、1.5 亿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有 8000 多万人、6000 多万头牲畜常年缺水,分布在贫困地区的就

3、有70%。 -电力供应不足。1992 年,全国有 195 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 50%,有 1389 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 95%,有 28 个无电县,有 1453 个无电乡、63120 个无电村、1.2 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 个无电县中,西藏 21 个、新疆 6 个、青海 1 个。1.2 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本峡、贵州、滇桂、川青、西藏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 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 1/4。西藏至今还没有铁路,云南每平方公里

4、只有铁路 4.5 米,公路170 米。广大边远贫困山区,尚有一半至 2/3 以上的乡村不通公路,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十分困难。 3、 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与经济落后、增长缓慢相反,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区域据统计,贵州自 1949 年至 1987年的人口平均增长水平比全国高 16.7%。河北省贫困山区 1949 年到 1988 年的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 33%。由于人地矛盾突出,基本生存条件恶化,无法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贫困地区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加上一些地区近亲结婚和水土条件造成的地方病,人体健康受到严重损害。 -文化教育落后。贫困人口大多

5、数居住分散、偏僻,办学条件差,教育设施落后,加之贫困户生活困难,无力支持子女上学,适龄儿童失、辍 学率较高,青、壮年文盲比例偏大。据 1997 年的统计,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指数仅达小学文化程度 6.12 年,其中文盲、半文盲劳动者比重高达 21.9%,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 1 倍以上。 -卫生保健水平低。按 UNDP1994 年统计,我国人类发展指数排在全世界 108 位。最能反映卫生保健社会服务水平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指标,前者全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 6-8 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地区高出 20-30 倍。后者中国平均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 6-8 倍,贫困地区则比发达国家高出 20 倍

6、以上。 4、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1993 年国定贫困县人均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0%;在耕地中机耕面积仅占 36%,有效灌溉面积 31%,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8 个和 20 个百分点;旱涝保收耕地面积则更少,1993 年人均仅 0.36 亩,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4.5%。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还使用竹竿、木犁和简陋的铁制农具进行劳动、耕作,广种薄收,有些地方甚至仍然沿袭“刀耕火种“的古老生产方式。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1997 年全国贫困县人均财政收入 105 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30%;国定贫困县累计财政补

7、贴 101 亿元,县均 1706 万元。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 贫困标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和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贫困标准还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贫困标准。 中国贫困标准的计算方法 1、 综合国际和国内最低限度的营养标准,中国采用 2100 大卡热量作为农村人口贫困的必须营养标准。 2、 用最低收入农户的食品消费清单和食品价格确定达到人体最低营养标准所需的最低食物支出,作为食物贫困线。 3、 假设靠牺牲基本食物需求获得的非食品需求是维持生存和正常活动

8、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少的。并根据回归方法计算出收入正好等于食品贫困线的人口的非食物支出(包括最低的衣着、住房、燃料、交通等必需的非食品支出费用) ,作为非食品贫困线。 4、 用食品贫困线(约 60%)与非食品贫困线(40%)相加得到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是 1986 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 6.7 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算,1985 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 206 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 1990 年这一标准相当于 300 元,1999 年为 625 元。 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虽然这一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 1 美元的消费支出贫困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但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实事求是、可以帮助绝大数贫困人口在 2000 年底达到的解决最基本生存的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国内外标准规范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