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三).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70391 上传时间:2019-10-26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 之三,(中级经济师),讲师:陈曦茜,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 国家高级会计师 国家企业培训师 ICF协会认证企业教练 中国应用幸福学心灵种树系列课程高级讲师,讲师简介 陈曦茜,课程内容,第一部分 组织行为学 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 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 第四部分 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第五章 人力资源规划,第四章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章 工作分析,第二部分 人力资源管理,第八章 绩效管理,第七章 人员甄选,第九章 薪酬福利管理,第十一章 劳动关系,第十章 培训与开发,考点一 劳动关系的定义及特征 1、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的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 实现劳动过程所

2、构成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特征: (1)雇佣关系是劳动关系的最主要的特点 (2)冲突与合作贯穿于整个过程 3、劳动关系的层级结构: (1)个别劳动关系(2)集体劳动关系(3)社会劳动关系,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考点二 劳动关系的主体构成及环境因素(P140-P146) (一)劳动关系主体包括:劳动者、工会、雇主、雇主组织、政府 (二)劳动关系的环境因素: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 (三)劳动关系的运行:合作与冲突是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考点三 劳动关系运行的法律规范,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考点四 集体谈判制度

3、1、集体谈判是指工人通过自己的组织或代表与相应的雇主或雇主组织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谈判的行为。 2、特征:(1)承认劳资双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利平等(2)体现劳动关系调整中的自治性和灵活性 3、作用:(1)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2)促进产业和谐的重要手段(3)在维护劳动权益和推进产业民主化上具有一定意义。,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考点五 员工参与制度 1、员工参与主要指员工以受雇者身份参与企业的决策制定,这些决策主要涉及员工的待遇和工作条件。 2、基本特征: (1)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员工(2)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现 (3)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和高度的权

4、威性 (4)具有层次性和广泛性(5)具有明显的历史性 3、员工参与制度的作用(4条),考点六 三方协商机制 1、三方协商机制是指劳动者、雇主和政府通过自愿的互动和对话,致力于劳动标准的发展完善和劳动权益保护的机制。 2、特征: (1)主体独立(2)权利平等(3)民主协商(4)充分合作 3、三方协商的作用(3条),第一节 劳动关系基本概念和主要框架,多选题:,以下对集体谈判作用描述正确的是( )。 A、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有效方式。 B、确定工会地位,保护领导者合法权益。 C、促进产业和谐的重要手段。 D、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E、在维护劳动权益和推进产业民主化上具有一定意义。正确

5、答案:A、C、E,考点一 劳动关系各学派理论 1、韦伯夫妇的产业民主理论 2、康芒斯的集体行动理论 3、邓洛普的劳动关系系统理论 考点二 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 1、斗争模式 2、多元放任模式 3、协约自治模式 4、统合模式,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历史与发展,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历史与发展,考点三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阶段 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劳动关系 2、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劳动关系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劳动关系 6、新时期的劳动关系,考点四 新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1、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策略的变化。

6、2、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改变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利平衡。 3、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处境日益严峻。 4、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5、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历史与发展,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理论、历史与发展,考点五 各国劳动关系的不同模式 1、德国模式 2、日本模式 3、美国模式 4、俄罗斯与东欧国家 5、发展中国家,考点一 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1、市场化 2、法制化 3、国际化 考点二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 1、实施现状: (1)自上而下推进 (2)政府主导作用 (3)由以企业为主向行业性区域性层面集中 (4

7、)有待成熟的集体协商主体 2、集体合同制度存在的问题: (1)主体错位 (2)漠视职工权利,第三节 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第三节 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考点三 中国的职工民主参与 1、中国职工民主参与形式: (1)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2)厂务公开 (3)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制度 (4)职工持股会 (5)职工懂事和监事制度 2、中国职工民主参与取得的成绩: (1)立法 (2)职工代表大会 (3)民主管理等概念为职工所熟悉 3、存在的问题:民主意识和民主传统薄弱 4、职工参与需要理论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形式多样化、工会组织变更与形象再造,考点四 三方协商机制在中国 1、特色:(1)政府

8、主导 (2)快速跳跃发展 2、发展前景:(1)主体层面要定位(2)制度层面要法制化(3)发展层面要与国际接轨 考点五 中国劳动关系矛盾处理 1、构成特点:(1)国有企业(请愿、游行和示威)(2)私营企业(怠工和罢工) 2、劳资冲突的原因:(1)劳动者的权益受侵犯(2)劳资力量对比不平衡(3)劳动立法和执法不健全。 3、缓解途径:(1)以保障劳工权益为中心制订劳动政策 (2)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3)贯彻劳工标准,发挥工会作用,第三节 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第三节 我国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路径,考点六 完善集体争议和产业行动的立法和政策意义 1、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解决社会矛盾、建设公平与和谐社

9、会的需要 2、保障人权,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3、履行有关国际法义务的需要,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考点一 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供给弹性 1、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1)收入效应 (2)替代效应 2、市场或单个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1)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弹性 (2)垂直的劳动力供给弹性 (3)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3、劳动力供给弹性 (1)富有弹性 (2)缺乏弹性 (3)单位弹性 (4)弹性为0 (5)弹性无穷大,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理论,单选题:,1、下列属于衡量劳动力市场松紧程度的指标的是( )。 A、就业率 B、失业率 C、政

10、府政策 D、经济水平 正确答案:B 2、工资率提高对劳动力供给产生的收入效应导致( )。 A、劳动力供给时间减少 B、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 C、劳动力供给人数减少 D、劳动力供给人数增加 正确答案:A,考点二 家庭生产理论 时间分配:(1)市场工作时间 (2)家庭工作时间 考点三 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周期与生命周期 1、经济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附加的工人效应灰心丧气的工人效应 2、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供给 生命周期中的生产率与工时 生命周期中的劳动力参与率变动:总体趋势 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老年人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第一节 劳动力供给理论,单选题:,1、家庭生产理论认为,在确定每个家庭成

11、员的时间利用方式时所依据的原则是( )。 A、比较优势原理 B、绝对优势原理 C、利润至上原理 D、效率优先原理 正确答案:A 2、某地区共有人口10万,其中16岁以上的人口总数为8万人,就业人口为5万人,失业人口为1万人。则该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为( )。 A、80% B、75% C、70% D、60% 正确答案:B,单选题:,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可以借鉴( )的理论加以解释。 A、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B、向上倾斜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C、垂直形状劳动力供给曲线 D、水平形状劳动力供给曲线 正确答案:D,考点一 短期劳动力需求 1、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与劳动力边际产出量 2

12、、竞争性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MPPL=MPL*P,第二节 劳动力需求理论,考点二 长期劳动力需求 1、工资率变动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规模效应 2、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所产生的替代效应考点三 劳动力需求弹性与派生需求定理 1、需求弹性:富有弹性、缺乏弹性和单位弹性 2、派生需求定理影响劳动力自身需求工资弹性的因素主要有4个: (1)最终产品的需求弹性 (2)要素替代的难易度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 (4)产品总成本中劳动力成本所占的比重 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第二节 劳动力需求理论,考点一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形成 在某一工资率水平,需求等于供给 考点二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破坏与重建

13、 1、需求曲线移动 2、供给曲线移动 3、形成新的均衡 考点三 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 1、劳动力需求方遇到的摩擦力 2、劳动力供给方遇到的摩擦力,第三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非均衡,单选题:,1、劳动力参与率指在( )岁以上人口中,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之和所占的百分比。 A、14 B、16 C、18 D、20 正确答案:B 2、如果劳动力需求曲线是缺乏弹性的,那么当工资率上升时,工资总量( )。 A、上升 B、下降 C、无变化 D、无关 正确答案:A,多选题:,某城市汽车生产工人的劳动力市场当前处于均衡状态,汽车生 产工人的市场工资率为25元/小时,但由于该市最近增加了两家 新的汽车生产厂,导致当地

14、对汽车生产工人的劳动力需求出现 了大规模增长,由于劳动力供给短期内无法快速增加,因此, 该市很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汽车生产企业要想获得足够的劳动力,就必须支付25元/小时以上的工资。 B、汽车生产企业只要支付25元/小时的工资就能够满足自己的劳动力需求。 C、汽车生产工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会上升。 D、汽车生产工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会大幅度下降。 E、汽车生产工人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工资水平会上升。 正确答案:A,C,E,第十二章 劳动力市场,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第十三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考点一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亚当斯密、 西奥多舒尔茨、 加力贝克尔 考点二

15、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假定,人们在进行教育和培训选择时都是 以终身收入的依据来对近期的投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现值之 间进行比较。,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考点一 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型 1、上大学的成本:货币成本与非货币成本 2、上大学的收益:货币收益与非货币收益 3、成本与收益的对比 考点二 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推论 1、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则上大学的净现值可能为正,从而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 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大学的成本越低,愿意上大学的人相对就会越多。 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越大,

16、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就越多。 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折算上大学的未来收益时所使用的贴现率越高,则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小。,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多选题:,1、下列关于上大学收益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上大学的收益表现在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两个方面 。 B、完成大学教育者在未来的终身工作中所获得的总收入将比未能完成大学教育者要多。 C、非货币收益包括社会地位或声誉的提高,对于各种娱乐活动欣赏能力的提高。 D、心理收益在数量上等于大学毕业生与当初素质相当但是却没有上大学者之间在终身收入上的差别。 正确答案:D 2、下列属于上大学的直接成本的有( )。 A、学习用品费 B、伙

17、食费 C、书本费 D、学费 E、住宿费 正确答案:A,C,D,考点三 教育的社会收益和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 (一)社会收益 1、教育投资直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2、教育投资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从而减少执法费用的支出 3、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质量和决策效率 4、父母的教育水平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和受教育程度 5、有助于提高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 (二)信号模型 作为预测生产率的筛选工具,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考点一 在职培训及其基本类型 分为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 考点二 在职培训的成本 1、直接成本开支 2、受训者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 3、利用机器或者有经

18、验的职工从事培训活动的机会成本 考点三 成本及收益安排 1、一般培训成本由员工承担,特殊培训成本企业承担 2、先分摊成本,再分享收益,第三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考点一 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1、企业因素 2、劳动者因素 3、市场周期因素 4、社会因素 考点二 跨地区流动与跨职业流动 1、跨地区流动的主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考虑因素: (1)地区间人均收入差别 (2)工作机会的多少 (3)迁移距离 (4)迁移成本 (5)迁出地区与迁入地区的关系密切程度 2、劳动力的跨职业流动 考点三 跨产业流动与产业内流动 1、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 2、第二和第三产业内部的劳动力流动,第四

19、节 劳动力流动,第十六章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第四部分 劳动与社会保险政策,第十七章 社会保险,第十四章 社会保险法律,第十五章 劳动关系协调,第十八章 法律责任与执法,考点一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及其主客体 1、社会保险法律关系是指社会保险各主体间就社会保险的权利义务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2、社会保险主体: (1)从责任区分为:国家、社保机构、用人单位、劳动者及家庭 (2)从业务区分为: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管理人、监督人 3、客体:资金、物、服务 考点二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考点三 社会保险法律事实,第一节 社会保险法律关系,考点一 社会保险法律适用的特征及要求 1、特征

20、: (1)具有特殊的主体(2)具有专业性(3)具有国家强制性 2、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2)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3、要求:合法、准确和及时,第二节 社会保险法律适用,考点一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社会保险法自2011年7月1日颁布实施。 1、立法原则: (1)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2)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4)确立框架、循序渐进。,第三节 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考点一社会保险法的基本内容 2、作用: (1)确立了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本框架: 基本养

21、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 (2)明确了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 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我国城乡全体居民 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覆盖了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 被征地农民纳入进来 境内就业的外国人,单选题:,1、我国征缴社会保险费的法定机构是( )。 A、税务机关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B、税务机关和人民银行 C、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人民银行 D、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人民银行 正确答案:A 2、社会保险法律关系的客体是社会保险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不包括( )。 A、物 B、资金 C、精神财富 D、服务行为 正确答案:C,多选题:,1、从社会保险责任分,社会保险

22、法律关系主体有( )。 A、国家 B、监督人 C、社会保险的管理和经办机构 D、用人单位 E、劳动者及家庭 正确答案:A,C,D,E 2、从失业保险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包括( )。 A.出于个人原因中断就业的。 B.已经进行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 C.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 D.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一年。 E.失业前用人单位和本人已经缴纳失业保险费满半年。 正确答案:B,C,D,单选题:,下列关于劳动力流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劳动力流动对于企业和整个经济可能带来较高的代价。 B.劳动力流动应该有个合理的限度。 C.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是实现个人就业选择自由的一个

23、重要手段。 D.劳动力流动不能纠正地区间就业不平衡。 正确答案:D,单选题:,按照密歇根大学大卫乌里奇教授的划分,人力资源管理者和 部门要及时定义、制定和提交有关绩效团队、缩短创新周期 或实现新技术的变革创新计划,这描述的是人力资源管理 部门的( )角色。 A、变革推动者 B、管理专家 C、战略伙伴 D、员工激励者 正确答案:A,多选题:,关于双因素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健因素不仅能消除不满,而且能导致满足。 B、激励因素包括成就感、责任和晋升、工作本身等。 C、保健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工资、别人的认同、组织政策等。 D、工作丰富化管理措施是双因素理论在管理实践上的具体应用。 E、该理论又称作激励保健因素理论,认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态度。 正确答案:B,D,E,48,谢谢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