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面向语用能力的 外语研究,外语教学 与外语测试 理工大学基础部 张亚非 2 一、 当前外语教学中影响语用能力的几对关系 语言知识与语用能力 学习与考试 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 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 二、 语言学的启示 系统论 功能论 网络论 过程论 三、 语用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语用学的实质 语用能力的层次 语用能力的类型 3 四、 外语教学内容的注入,转化与表达 注入,转化与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 注入方式的变革 五、 关于外语测试 测试的类型与目的 语用型测试的诸形式 好的测试的标准 外语测试的改革动向 六、 几个供思考的问题 4 一、当前外语教学中影响 语用能力的几对关系 1.1语言知识与语用能
2、力 语言知识的灌注与积压所导致的 “ 消化不良 ” ,对语言能力的普遍忽视与训练不足所带来的 “ 高分低能 ” 、 “ 学用脱节” 、 “ 会学不会用 ” 等现象,是当前影响外语教学质量和外语素质的主要问题 。 5 不少外语学习者在能力上所表现出的强项与弱项 ,或许能够说明这一问题: 强项:模仿力、记忆力、应试能力、 某一单项技能 (如阅读 ) 弱项:主动应用能力、综合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 6 尽管在各层次外语教学的大纲中对 语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明确说明, 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规定: “ 语言是 交际工具。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 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的能 力。因此,在
3、教学过程中既要传授必要 的语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 识和技能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其他语言交 际活动。 ”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一 原则往往被束之高搁。 7 1.2 教学与考试 应该肯定,标准化考试以及大范围统考的 实施,极大地规范与促进了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但是,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客观上,当前考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有: 1、结构性语言知识比重较高,易导致教学中这类知识讲得过多过细,与应用技能脱节,造成语言知识的孤立,积压与低效。 8 2、客观题项比重较高,易导致对主动思维,判 断,推理,解决问题等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方法 重视不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足,语言基本 功的低下与衰退。 3、以考
4、试通过率作为唯一的评估指标,易导致 应试教学现象的出现和低水平的高通过率。 4、以测试单项技能为主要形式,易导致基本外 语技能的孤立与隔裂,影响综合技能的训练与培 养。 9 1.3 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 非外语专业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 以良好的基础外语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学好 专业外语,并具备用外语作工具;获取专业 知识与信息,从事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进 行专业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10 但是,这一总体目标并未得到完整的 贯彻与实现。 “ 英语不断线 ” 的问题仍未 完全解决。基础外语与专业外语的关系, 如其作用的区别,内容的衔接,要求的侧 重,目标的取向等,尚未得到深入细致的 研究;已有的教学
5、实践;还停留在表层处 理阶段,有待进一步深化。值得指出的是, 这一情况在本科阶段较为突出,同时也存 在于研究生与博士生教学阶段。 11 1.4 外语教学与社会需求 外语在国民经济,对外开放,科技交 流,信息获 取与传播等领域的使用频率, 使用层次逐年提高,使用形式也发生了较 大变化,如除阅读与听的能力之外,对口 语,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单项技 能外,对综合技能的需求逐渐突出。当前 外语教学的局面,显然难以满足国家对外 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现实与长远需要。 12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为语言提 供了一个广阔的活动与应用的舞台,因此, 结合社会需求来进行外语教学,是一种积极的, 有益的教学
6、观念。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社会 文化能力应该是同时习得的。而当前的外语教 学,在这一方面所做的的研究与实践,似乎并 不理想。 13 二 语言学的启示 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曾经或正在流行的各种外语教学法, 也有各自的理论来源。传统的语言学试图 对 “ 语言是什么 ” 这一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 而当代语言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 “ 语言 是做什么的? ” 和 “ 语言是如何使用的 ” 等问 题。不难看出,语言学研究已从语言的静 态结构转向其动态过程,从语言本体转向 其社会功能。这些变化,无疑会对外语教 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14 2.1 结构论 来源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普通
7、语言学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 主要观点 : 1 语言是一个形式结构系统。 2 语言符号是一个能指与所指的两面体,能指 为符号的外化形式,所指为符号所代表的事 物,状态或概念。 3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具有任意性。 4 语言结构有表层与深层之分,深层结构经转 换规则生成表层结构。 15 5 语言形式能够客观地观察与分析,因此可 得到科学的研究与论证。但意义是无形的 抽象概念,不能观察与分析,因此不能作 不科学的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语言教学 : 1 机械性的结构训练。 2 大量刺激与反应基础上形成的 习惯。 3 重结构,轻概念。重形式转换, 轻内容意义。 4 句子层次的重复练习,句型的套
8、用和替换。 5 语言习得的标志是获得了 “ 语言 能力 ” 。 16 2.2 功能论 来源 :英国语言学家弗斯:功能主义语言学 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 主要观点 : 1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 具有交际功能的系统。 2 语言的功能与意义依赖于语言 使用的环境。 3 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变化,取决 于语言要表达的意念和要执行 的功能。 17 语言教学 : 1 功能意念法:按功能选择和组织语言形式。 2 强调语境的作用,按情景需要学习语言的 用法。 3 重视超句子关系。引入语篇概念。 4 语言习得的标志是获得了 “ 交际能力 ” 。 18 2.3 网络论 来源 :心理语言学,神经生物学,
9、认知学, 脑科学 主要观点 : 1 语言机制的生物基础是大脑神经 网络。神经网络由神经元经触突 联结构成,形成三个子网,即概 念网,结构网和中介网。 2 触突经训练不断增强,使三个子 网间的联系不断巩固,使语言信 息更为丰富和活跃。 19 3 语言机制是一个双向信息处理器。 表达时,由概念经中介网生成结 构。理解时,对结构进行分析, 经中介网转为概念。 4 负责语言机制的神经网络是整个知 识智能网络的一部分。语言的表达 与理解均以语言外的知识为背景, 受其影响与支配。 20 语言教学 : 1 突出语言实践的作用。 2 重视结构与概念,形式与语 义之间的联系。 3 加强理解与表达双向训练。 4
10、在语言学习中引入相关的背 景知识 21 2.4 过程论 来源 : 符号学,信息论 主要观点 : 1 语言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传递 信息的过程。 2 语言过程经历概念,语言组合与 表义,传递媒介,语言解构与解 义,概 念还原等环节。 语言教学 : 1 语言的生命在于使用。 2 通过结合语言的静态结构与动态 过程来学习和使用语言。 22 三、语用能力的内涵与意义 3.1 语用学的实质 语用学是指导当前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 要理论基础。简言之,语用学研究语言在一 环境下的使用,即 “ 在何种情景下如何使用 语言进行交际。 ” 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语境。语用学的 实质是研究语言内部系统与语言外部系统
11、之 间的关系。语境因此可以分为语言内部语境 与外部语境。 23 内语境 由语言本身的上下文 (或语篇 )关系 构成。如词汇的指代、替代、省略、连 接。句子成分的主位与述位、篇章的主题、 扩展、转折、结尾等。内语境的研究有助 于对语言的连贯性、组合关系、语篇结构、 局部意义与整体意义的分析、判断、理解、 习得与运用。 外语境 由语言与外部使用的情景之间的 关系构成。这些关系包含了事物、事件、 人物、信念、人际关系、群际关系、观点、 情感等可能对语言使用发生影响的主客观因 素。外语境有助于了解语言之外的这些因素 对语言使用所产生的制约作用。 24 内语境和外语境本身都是极为复杂的体 系,但了解和研
12、究两者之间存在着什么关 系,对外语教学极具价值。这主要是因为 内外语境之间具有非常规律的对应关系, 即一定的内语境总是与一定的外语境同现。 或者说,语言的形式与意义总是映射于一 定的场合与环境。语言学习的目的,就是 掌握语言交际的能力。具体地说,这种能 力就是学会 “ 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选择什 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念。 ” 25 3.2 语用能力的层次 综上所述,培养良好的语用能力,是外 语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教学 阶段才能形成语用能力呢?一般认为,语用 能力只是在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才能在大 量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在 讲究教学效率和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
13、 天,有必要从教育经济学和教学效果的角度 来重新审视这一观点。 26 首先 如果语用能力的培养导入教学 过晚,则有可能造成语言知识的积压。 对学习者而言,当知识不能及时转化成 能力的时候,一是极易遗忘。二是易形 成负担。知识的积压,事实上造成了知 识的损耗。显然,这是不经济的。 27 其次,语言作为一门交际工具,只能在使 用中实现它的价值。应该把语言交流能力的强 弱,而不是注入知识的多少或考试分数的高低, 作为是语言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所学外语内 容的及时使用,随时随地地将点滴知识与应用 相结合,可以对语用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 的作用,有助于能力素质的自然提高。外语教 学若达不到这一效果,无
14、疑将事倍功半。 28 所以,即学即用,才能经济地,自然地, 高效率地将所学知识及时转化为能力。对培 养语用能力,才是一种极为可取的方法。由 此可见,语用能力并非只能等到外语教学的 后期才着手要求与培养,而应该在外语学习 的各个阶段贯穿始终。可以预见,对不同层 次的外语教学所应达到的语用能力的划分与 定义,这些层次上开发语用能力的方法,与 语用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材内容与练习形式, 语用能力的考核标准与形式等课题,如能认 真研究并提出具体措施,将会对外语教学的 改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29 3.3 语用能力的模型 语用能力指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按一 定的语用策略完成某项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 它涉及语言使用者对以下因素的了解与掌握: 1 提供语言环境的领域与情景 2 交际的任务,目的和主题 3 交际活动与过程 4 与交际活动有关的背景知识 30 语言交际活动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 1 接受:听觉 (听力理解 ) / 视觉 (阅读理解 ) / 视听 (音像资料 ) 2 表达:口语 (说 ) / 文字 (写 ) 3 交互:同一交际者在接受与表达之间交 替变换角色 (会话、通讯、讨论、辩论 ) 4 中介 /转换:交际者作为另一交际双方的 信息传递媒介,或信息的转述者 (如两种 语言之间的口译和笔译,同一语言中某一 内容的释义、摘要、概括、归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