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草畜联营资料.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63642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草畜联营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草畜联营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草畜联营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草畜联营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草畜联营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新疆木垒发展“百万只木垒河肉羊产业”2012 年 03 月 06 日 10:15 来源:天山网 手机看新闻3 月 2 日,在新疆木垒县白杨河乡西泉村村民大会上,村委会干部与各族村民共同商讨州建设局等部门投入该村 230 万元帮扶资金如何使用的问题。村民们经过热烈讨论一致决定:将资金主要使用在养殖小区建设、多胎羊养殖和劳动力转移三个方面。会议刚结束,牲畜养殖投入项目被群众抢报一空。今年,木垒县强力推进肉羊肉牛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牲畜换种工程,明确了“百万只木垒河肉羊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当地牧草丰富、羊肉品质好、知名度高的优势,打响木垒河肉羊肉牛品牌,以优质肉牛肉羊改良为基础,以合作社公司化运作

2、为主线,依托准东和东天山优势资源,建立肉羊肉牛产业核心区,打造乌昌地区生鲜羊肉供应基地和全疆肉羊供种基地,着力培育特色经济产业带,形成融经济发展和文化品牌为一体的特色文化产业,真正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有机产业优势。木垒县抓好自治区大力发展肉羊产业三年增加肉羊出栏 1000 万只这一大好机遇,2012 年,力争完成肉羊人工授精 1.5 万只、胚胎移植 5000 只、新建肉羊良繁场 10 个,建立肉羊良繁核心群 20 个,成立草畜联营合作社 20 个,引进西门塔尔种公牛 600 头;萨福克、陶赛特纯种公羊 500 只;萨福克、陶赛特杂种公羊 2000 只并确定 10 个肉羊改良重点村,不断扩大良

3、种肉羊覆盖面,形成种羊场、良繁场、核心群和草畜联营合作社逐级带动、利益联接的四级肉羊良繁生产体系。引导牧场主、种养业大户、企业家组建肉牛肉羊草畜联营合作社,采用“统一管理使用草场、统一放牧、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分群饲养,年底分红”的经营模式,将牧民分散草场和牛羊进行整合,实行草、畜、资产合作联营,走规模化,专业化发展道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草场利用率,增加出栏量和养殖效益。目前,木垒县成立羊肉营销协会,建立农超对接的羊肉销售网络,统一屠宰、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品牌,积极策划、注册木垒肉羊品牌,加大宣传力度做响做亮品牌,提高木垒羊肉销售量和知名度,要使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 6

4、0%以上。(通讯员杨滋惠 殷静报道) 吉木萨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调查报告近年来,吉木萨尔县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出台了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扶持政策,规范合作社的运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使合作社在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基本情况自 2006 年以来,吉木萨尔县按照“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 的原则,采取投资引导、扶持服务等措施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农民自发成立的互助

5、性合作经济组织。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31 个(2012 年新注册 58 个),注册资金 1.7 亿元,以种植、畜牧、劳动力转移为主导,覆盖了蔬菜、果品、畜禽、农产品加工、综合服务等各个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局面,其中:种植业合作社 88 个,占 38%;畜牧养殖业合作社 54 个,占 23%;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社 12 个,占 5%;劳动力转移合作社34 个,占 15%;农机合作社 8 个,占 3.5%;刺绣合作社 6 个,占 2.5%;其他类别合作社29 个,占 13%;先后被评为国家 50 强合作社 1 家,全国 600 强示范合作社 1 家,国家级养蜂示范专业合作社 1

6、 家,自治区级示范合作社 6 家,州级示范合作社 14 家。年销售收入在300 万元-1200 万元的合作社 56 家。合作社成员 7335 户,辐射带动农牧民 2.98 万人。吉木萨尔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分为五种创办类型:一是村两委班子领办型。主要是依托两委班子组建,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进行规模化生产,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项服务。如吉木萨尔镇红丰农贸蔬菜销售专业合作社,余家宫村新青年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二是龙头企业创办型。主要依托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龙头企业,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 基地+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加工销售,农户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指导、协调和服务。如原野果蔬生产、天元粮油制品

7、专业合作社等。三是“能人”领办型。主要依托农村中组织能力强、对外联系广泛、能开拓、善经营的人才,建立合作组织。如北庭土豆粉制品加工、惠农农业产业化、富农达康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当地农村经纪人,创业之星创办的。四是专业大户创办型。由原先在某专业领域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农户,扩大原有规模,形成新的经济合作组织,譬如畜牧养殖方面的“草畜联营”模式,由大有乡永新奶牛养殖、泉子街镇绿康畜牧养殖、大有乡泉蕴丰园设施农业合作社,养殖、种植大户联合本地农民成立了奶牛养殖、花卉种植生产合作社,显示出了较大的规模效应。五是大学生回乡创业型,大学生带专业技术回乡创业,如泉子街镇惠泉花卉种植合作社,社长王洪杰发

8、挥在校学习园艺专业的优势,在泉子街搞大棚种植非洲菊,带动山区农民增收。在发展趋势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三个转变”的特点。一是由松散结合、不稳定发展向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发展转变。合作社发展到一定程度,合作社章程及各项制度随之重新制定,适应合作社发展,已基本上呈现出稳定有序的发展态势。二是由当地农民之间的联合向跨地区跨行业合作转变。如北庭土豆粉制品合作社,合作社的社员目前已逐步向奇台县等地发展。老台乡的南门兴农劳务合作社,业务已拓展延伸到全疆其他县市。三是由单项服务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转变。北庭镇余家宫村新青年合作社种植的番茄、甜玉米,从起初与龙头企业签定订单组织销售,发展到统一种植、统

9、一管理、统一采收、统一结算的“四统一” 。二、存在问题(一)法律宣传还不够深入,认识还不够到位。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一部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保障法、合作社自治法和发展合作社的促进法。对于这部法律,目前宣传贯彻还不够全面、细致和深入,宣传力度和效果不够理想,法律普及程度不高。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清,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心存疑虑,有的甚至与过去的“合作化”混为一谈,害怕再走“ 回头路” ,致使有的基层干部不愿抓、不想抓、不敢抓。有的则工作上过度依赖行政推动,行政干预过多,指标考核不切合实际,过分强调“做大做强” 。也有一些“翻牌”合作社以套取政府优惠扶持政策为目的,把合作社办成了自

10、己的生产车间或下属机构,为农民提供服务、为社员增进权益无从谈起。因此,依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工作任重道远。(二)协调管理还不够到位,监管服务力量还较为薄弱。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对合作社登记前必要的辅导备案程序未作出明确规定,业务主管部门在掌握发展情况、制定扶持政策和开展指导服务上缺乏主动权,难以有效地履行监管服务职责,在人员、经费、手段等方面都难以适应工作要求,致使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成立之后没有发展活力,特别是存在着合作社实有成员与注册成员不一致的问题,对合作社享受政策扶持、促进长远发展留有很大隐患。另外,有些合作社规模小,发展不均衡,带动能力弱,难以作为申报主体承担国家各

11、类支农项目,业务多限于生产技术和信息服务方面,真正开展农产品加工的少,难以享受到产业链增值利润,合作层次低,服务功能较弱,市场竞争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三)内部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规范化运行水平较低。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在制度建设、民主管理、会计核算、利益分配等方面,与法律法规要求差距较大。个别合作社章程不符合实际情况,内容不具体、难操作。合作社内部分配机制不够完善,大部分合作社与社员的利益联结方式只是产品买断式或订单式,还没有实行盈余返还,或者没有按法定比例进行盈余分配,社员享受的盈余返还利益不多。有些合作社产权不明晰,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没有落实,合作社只设流水账,没有依法开展正常的

12、会计业务,合作社从整体上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四)扶持政策和措施尚不完全配套,存在监管不严问题。近年来国家已经出台了不少扶持政策,但扶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一是区州财政扶持资金规模仍偏小,覆盖面有限,扶持方式和范围也比较单一,大量的小规模合作社很难得到扶持;由于对扶持资金监管不够严格,个别合作社扶持资金用于分红或理事长个人奖励,难以实现政府扶持引导发展的政策目标。二是税收登记、管理、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地方税务部门对国家已出台的减免增值税、印花税优惠政策至今没有制定统一的实施办法;国家所得税优惠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税务部门仍参照小额纳税人标准收缴所得税,增加了合作社的负担;合作社进行税

13、务登记和开具使用增值税发票仍然比较困难,难以真正享受到有关税收优惠政策,也影响了合作社产品顺利进入市场。三是金融扶持政策不配套,合作社资金缺、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普遍存在。(五)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目前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还普遍较差,难以吸引到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管理营销人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主要以农民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再加上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高素质的农民也随之大量外流,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富有开拓精神的经营人才稀缺。现有的一些合作社创办人受自身素质和水平的限制,对合作社的发展缺少长远规划,在管理上力不从心,难以为社员提供优质

14、、高效服务,进而影响了合作社的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三、对策建议(一)强化宣传,提高认识,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普及合作社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大张旗鼓地宣传合作社的成功典型以及带领农民致富的先进事迹,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和政策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合作理念和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和推动合作社发展的合力。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突出位置,全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好环境。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政策性强、关联度大、创新度高

15、。适应合作社不断发展和创新要求,要围绕依法建社、产业立社、资本强社、科技入社、市场兴社、服务促社等各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创新探索和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县级合作社发展综合试点以及合作社承担国家涉农项目、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大学毕业生和返乡农民工等试点,继续扩大资金互助合作、农超对接、担保抵押、合作社建立党支部试点。要继续巩固与有关部门密切联系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统筹各部门、各行业资源集中支持合作社,定期研究合作社发展思路和工作计划,指导合作社发展工作,力争今后在合作社信贷支持、税收扶持、用地用电等优惠

16、政策的落实上有实质性的突破。(三)扎实工作,规范运行,整体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水平。一是搞好三个试点,拓宽合作领域。 (1)开展土地流转试点。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不可避免地需要土地要素的集中投入和使用,也必然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引导合作社之间的联合。有条件的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明晰为手段,进行联合与合作,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3)积极实施农超对接。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有效促进合作社优质产品的平价销售。二是加强制度

17、建设。制度建设是确保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在合作社的发展中要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要做到 “四要” 、“三看” :“四要”即:一要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权力机制和日常管理机构。二要规范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责任制度、奖励制度等。三要健全利益分配制度。四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三看” 即:一看合作社是否依法经营;二看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是否对其经营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看监事会和社员是否充分发挥作用,是否实行财务、社务公开,促进合作社健康发展。(四) 制定政策,加强扶持,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增加区、州、县财政扶持专项资金,优化和完善扶持

18、方式,加大对技术推广、产品认证、市场营销、农超对接、人员培训和信息化服务的扶持。突出支持示范社建设,重点扶持一批区级示范合作社。二是加大整合各类支农资金项目支持合作社建设。抓紧协调落实重点支持合作社目录,研究制定对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政策。三是建立和完善税收登记、管理和政策支持体系,尽快制定减免增值税、印花税优惠政策实施办法。四是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合作社信贷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担保服务,切实解决合作社资金缺、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五中对真正能带领社员共同致富,表现突出的合作社负责人和科技人员,在政治上给予荣誉或奖励,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增强他们一心

19、为社、全心全意带领社员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五) 加强培训,突破人才瓶颈,增强合作社自我发展能力。抓好县乡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对合作社相关法律知识、业务知识的培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对合作社建设工作的指导水平。组织开展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办社能力,提高管理水平,造就一支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合作社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专业素质、开拓市场和经营服务能力。联营制草场,探索促进牧区发展的新方式 杨思远草原生态系统由气候、土壤、牧草、牲畜和牧民等几个关键生态因子构成。牧民在这个系统中处于主体地位,利用不同的放牧方式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程

20、度的调节与控制。之所以说是“一定程度”,是因为草原生态系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自然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人的调控能力有限。近年来草原生态的退化,一方面是气候变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草场家庭承包的后果,而定牧生产方式无疑加速了草原生态退化过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是适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方式。内蒙古美丽的原生态草原,正是仰赖游牧生产方式才得以保存至今。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牧民根据牲畜增膘的需要,在四季草场之间进行游牧,春季增水膘,夏季增草膘,秋季增油膘。当牲畜采食完一片草场,就转移到另一片草场,有利于牧草恢复;牲畜采食牧草的地上嫩叶部分,被采食的牧草只要草根还在,就能在停止采食后重新生长;在广大范围的游

21、牧过程中,有蹄动物会将花粉和植物种子带向各地,有利于植物的多样性再生产;采食多种牧草和舔食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的岩石,有利于牲畜品质的提高;游牧方式保证了牧草的恢复,而长高的牧草有利于提高畜牧业抵御白灾的能力;枯萎的牧草成为腐殖质后不仅提供有机肥,而且作为草原的皮肤有利于草原涵养水分,提高抵抗旱灾的能力;游牧使动物粪便散播开来,成为广阔草原的优良肥料。游牧生产方式,使草原生态内在因子之间维系着动态的平衡,整个生态系统顺利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再生产。1984 年牧区实行草场和牲畜双承包制后,游牧生产方式逐步被定牧生产方式所取代。由于每户草场不过数千亩,且承包后牧民生产积极性提高,放养牲畜越来越多,草场

22、过度采食的结果是植被难以恢复,造成土地退化、沙化,而降雨量减少和气温上升更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据气象部门统计,东乌旗 1953 年至 1960 年间的年降雨量为 309 毫米,2000 年至 2005 年间降到了 219.6 毫米,2007 年 7 月中旬只有 80 毫米,直到 2008 年降雨丰沛,才一改十年旱情。草原的气温也在不断升高,1953 年到 1960年年平均气温为 0.1,2000 年到 2005 年年平均气温升到 2.6。这一切使得草原上许多河流、淖尔干涸,盐碱化严重。自 1998 年至 2008 年,本该青翠的夏季草原上,草色难以遮住土色。有些草场沙化严重,风起沙扬,成

23、为沙尘暴的策源地。草场退化对生产的影响综合反映在草场载畜量的下降上。以东乌旗为例,1963 年到 1967 年其实际载畜量为 600 万羊单位,1993 年到 1998 年为 380 万羊单位,进入新世纪就下降到 300 万羊单位。定居后,人对草场的破坏也非常严重,牧民定居点周围,几成不毛之地。草原生态的破坏大大降低了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承包前,游牧方式保证了草场的合理利用和及时恢复,牧草高能没膝,遇到白灾,露出雪面的部分仍能为牲畜采食;承包后,草场退化,草高仅没马蹄,白灾造成牲畜断草的范围扩大,程度加深。草原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在草原牲畜人的关系中,不仅存在人同草场的关系,人同牲畜的关

24、系,而且存在草场同牲畜的关系,前两者是人可以控制的,而草畜关系是人不能直接控制的,因而受自然影响远远大于农业生产。除了草场的灾害,牲畜本身也会出现各种疫情造成牲畜死亡或被处理,而畜群规模的恢复是需要大量成本和很长时间的,家庭小生产显然难以承受这些成本,难以忍受这么长的时间。因此,因自然灾害致贫的牧户比草场承包前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牧民已经认识到狭小的家庭牧场对于草原生态的巨大破坏,进入新世纪,各种草场整合实验不断涌现。草场整合的目的旨在扩大草场规模,通过实行划区轮牧保护草原生态。草场整合最初的方式是租赁制,一些不善经营的少畜户和无畜户,将自家承包的草场按照一定的价格出租给经营大户,大户的草

25、场规模的扩大,为划区轮牧创造了条件,这对保护草原生态有积极意义。划区轮牧实际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游牧生产方式,问题在于,通过草场整合恢复游牧生产方式,必须具备 3 个条件:一是草原上的人口必须减少。游牧的前提是人口稀少,但现在草原承受的人口远远多于草场承包以前的数量。草场出租户如果不能离开草原,继续仰赖牧业生存,必须增加牛羊,使游牧方式的恢复成为泡影。为此,必须将草场整合同人口城镇化结合起来,以减轻草原的人口压力。二是清理草原上的非牧户。农区实行土地承包后,部分农民进入牧区承包草场搞掠夺式放牧,对草原生态的破坏速度惊人。然而清理非牧户工作困难重重,原因在于非牧户能以更高的租赁价格承租草场,

26、短期利益驱使出租户与非牧户联合对抗清理工作。三是草场租入户必须对租入的草场和自家拥有的草场同等对待。对于上述 3 个条件的前两个,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政府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但是,对于第 3 个条件,只要坚持租赁制,就难以实现。租入户草场牧草长势总是比出租户要好,而打草场一般要求牧草长得高一些,所以多数整合牧场的打草场都设在租入户自家草场上,这并不奇怪。租赁制整合草场在过度利用出租户草场的同时,又过度保护租入户的草场,这将造成租赁制草场整合在保护了租入户草场生态的同时破坏了出租户的草场生态。租赁制草场整合延续的时间越长,对出租户草场的破坏也就越严重。无论是按照租赁关系的本质来说,还是按照租赁契约来

27、说,租入户都有维护出租户草场生态完好的责任。问题是,草场作为租赁物不同于其他物品,出租者难以确定完好生态草场的标准,更无法监督使用情况,而且草场生态的变化还有自然作用,租入户完全可以将出租户草场的生态退化归咎于气候因素。总之,租赁制整合草场对生态的破坏,出租户草场比租入户草场严重,长期后果比短期后果严重。2008 年,联营制草场整合开始出现。如果说租赁制草场整合是针对草场承包制的弊病而产生的,那么联营制草场整合就是针对租赁制草场整合本身提出来的。联营制整合,是通过参联户之间的协议,将各户草场和牲畜联合经营,创建联合牧场,为大范围轮牧创造牧场条件。由于刚开始试验,各参联户依然保留对联营前自家固定

28、草场的承包使用权,因而标志这种使用权的铁丝网暂不拆除;但是,如果联营试验成功,各参联户将不再保留对固定草场的承包使用权,而是将草场作价,作为投资股份加入联合牧场。这样一来,过去保留的对固定的某一块草场的使用权,联营后就会被持有联合牧场的一定股份所取代。这种联营本质上是资本股份联营,但其生态意义已经超过了租赁制草场整合。因为,在联营牧场经营中,各参联户将自己的草场折成股份,分配按照股份多少进行,如果某一参联户原有的草场被过度放牧,那么损害的不仅是一户,而是所有参联户的利益。正是考虑到这一点,联合牧场不会对某一参联户牧场进行过度放牧,而是要对联营后的全部草场作统一安排,确定各处草场放牧天数,这显然

29、摆脱了租赁制草场整合对出租户草场过度放牧、对租入户草场过度保护的弊病。联营制草场整合仍然建立在牧户家庭草场承包基础上,整个联营牧场仍然由各户承包草场的联合产生。如果联营制试验不成功,各户很有可能撤出联合体,导致联合牧场解体。正是考虑到这一点,目前各参联户仍然十分关注对自家原有草场的保护,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标志各参联户承包期所有权的铁丝网不能拆除;二是联合牧场的牲畜在某参联户牧场上放牧的天数必须得到该户认可,并达成协议。所以,各参联户草场放牧天数的确定,一方面要看成是联合牧场统一经营需要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要视做联合牧场归根结底不过是源自各户承包草场的产物。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完善,联合牧

30、场只是根据各参联户的股份分配收益,各户之间没有就各家草场放牧天数达成协议之必要。由此可见,联营制草场整合在继承草场承包制前提下,为恢复游牧方式创造了基本条件,对于草原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所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海南州:生态畜牧业绿了草原富了牧民 原发表日期: 2012-04-16 文章来源: 青海新闻网 -编者按:2007 年起,我州在共和、同德、贵南三县三村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2009 年,我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升级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0 年,全州生态畜牧业示范村建设在共和县元者村、贵南县麻什干村、贵德县

31、吾隆村、同德县黄河村、兴海县上游村 5 个村实施;2011 年,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全力打造 5 个亮点示范区;2012 年,全面启动五大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近年来,作为生态畜牧业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我州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按照示范引领、由点及面,先起步、后规范、再提升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生态畜牧业发展思路。一方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一方面大力发展草产业、牛羊育肥、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创新机制,树立品牌,扶持发展农牧民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传统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转变。通过大力发展生

32、态畜牧业,改写了千百年来牧民群众往返迁徙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带动了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加了收入。历经几年探索,我州找到了一条生态保护和农牧业经济增长“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专业合作社在草原上遍地开花时值高原深冬,天寒地冻。走进位于日月山下的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记者看到村口的草场上堆满了打包好的草料,牧民们骑着摩托从四面八方赶来,准备领取今年统一发放的草料,共和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忙前忙后地招呼着,冬日的阳光下,小村显得格外热闹和繁忙。“ 2010 年,我们村被列入生态畜牧业启动村建设范围,建起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按照牛羊数量、草场和耕地面积入股,到年底统一分红。集中起来的牛羊由合作

33、社委托给 96 户放牧能手经营,按照一定标准发给他们工资。”村长才航彭措介绍说。该村一社的养殖能手多杰本扳起手指算开了帐,他家有 280 多头只牛羊,还代牧了其他牧户的 600 多只羊和 100 多头牛,按照饲养 5 个月计算,收入就可达 3 万元左右。贵南县过马营镇麻什干的扎西顿珠在入社后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家乡开了家汽车维修店,每月收入 2000 多元。入社后,牛羊育肥技术大大提高,还解放了放多青壮年劳动力,增加了牧民收入。牧民群众从合作社中尝到了甜头,入社积极性极也极大提高了。据我州农牧局局长切军介绍,通过在共和元者村、贵南麻什干村、贵德吾隆村、同德黄河村、兴海上游村进行试点示范,全面推进

34、了全州 51 个生态畜牧业启动村、69 个生态畜牧业建设村的启动实施工作,初步构建了共和环湖生态畜牧业示范区、贵德“农牧藕合式”示范区、贵南草产业发展示范区、兴海有机畜牧业示范区、同德良种牦牛养殖示范区发展格局。目前已陆续组建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146 个,入社牧户 18738 户 66897 人,入社率达 59% ,合作社草场、牲畜分别达到 1414 万亩和 97 万头只。绿色产品打出品牌闯市场“这个酸奶的奶皮又黄又厚,味道纯正,酸甜适度,我们都喜欢吃。”记者在同德县尕巴松多镇完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黑牦牛酸奶销售点看到,前来购买酸奶的人很多,当地人非常喜欢这一品牌酸奶的口味。2011 年,

35、完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办起了经济实体,引进小型酸奶加工设备,生产纯天然的黑牦牛牌酸奶。“我毕业后回到家乡,就是想用自己的所学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随着合作社的发展,乡亲们一定会过上好日子。”在同德县完科村的黑牦牛酸奶加工厂担任化验员兼出纳的大学生格过杰说。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村支部书记,并兼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华保乐呵呵地说:“今年,村里打算投资 200 多万元修建一个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园,逐步形成拉乙亥麻村畜产品规模化经营的新局面。产业园的畜产品有个好听的品牌名,叫草原牧歌。”几年来,我州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和运作方式在内部成立了以农牧业生产、牛羊育肥、饲草种植、

36、劳务输出等为主生产经营小组,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初步形成了经营模式多元化、项目建设业态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的生态畜牧业发展雏形。同时,依托青藏高原草地环境清洁、无污染的优势,创建一区一品或一村一品的特色畜牧业养殖区,加速开发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培育藏系羊和牦牛等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知名品牌。着力打造高原牌、绿色牌、有机牌。“如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如高原有机酥油,牦牛酸奶、人参果、冬虫夏草、藏香猪等也摆上了城里人的餐桌,我们的日子当然是越过越红火啊!”谈起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兴海县温泉乡纳木塘村的索南仁青禁不住喜笑颜开。特色种养基地初具规模走进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宽阔的草场上,已经打包成捆的

37、优质青干草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光。县草原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贵南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高原草产业,规模化种植优质牧草,建立饲草料种植基地,草产品已销往四川、甘肃等地。贵德县易稼源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负责人霍宏麟告诉记者,他管理的蔬菜基地占地面积 305 亩,200 多座温棚里种有尖椒、西红柿、茄子、大彩椒等进口蔬菜品种,辣椒的亩产量在 3000 至 5000 斤左右,经济效益很可观。我州根据各县地域、气候特点,建设双低油菜、枸杞、薄皮核桃、胡麻等特色种植生产基地,培育种子专业村,扶持发展集中连片蔬菜生产专业村,引进种植饲料新品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与此同时,依托五县丰富的资源优势,支持和引导农牧民大

38、力发展市场好、品质优、效益高的农畜产品,以奶牛养殖、良种畜繁育、牛羊育肥、优质牧草种植、高产农作物推广、暖棚蔬菜种植、生猪饲养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了新发展。兴海县在温泉村建成藏羊本品种选育基地 1 个,同德县加大牦牛提纯复壮力度,建立了 6 个牦牛繁育核心群。2012 年,我州全面启动园区建设,建设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后续产业园区、藏民族文化旅游园区、兴海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园区、同德县良种牦牛繁育示范园区和贵南草产业及牛羊育肥示范园区。今后,将以河卡有机基地为核心,逐步把有机农牧业生产技术和标准推广到全州五县,基本实现全州有机基地认证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实现企业发展、牧民

39、增收,海南州确定省、州龙头企业分别与示范村建立对口合作联营关系,走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或公司+牧户的路子。青海可可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共和县倒淌河元者等 5 村专业合作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为牧户分红。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鲜奶收购站,培育经纪人。海南州黄河畜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支持带动贵德县吾隆村发展饲草种植业,并探索草场流转经营模式,增加群众收入。青海华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资金优势,利用共和县倒淌河拉乙亥麻村专业合作社的石料资源,投资 320 万元创办碎石厂。“倒淌河至玉树等道路修建及西宁地区大批工程项目开建,增加了砂石的需求量,我们抓住时机引进企业资金建设了碎石厂

40、,年可实现收入 2400 万元,合作社每年可从纯收入中分红 150 万元,用于入社成员的扩大再生产资金和医疗补助及福利基金。”村长才航彭措算起村里的经营账来头头是道。碎石厂的成立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而且安排村里 7 辆车专门从事碎石拉运,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通过壮基地、扶龙头、建协会、强服务,逐步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切实促进农畜产品流通和加工转化增值,实现企业赢利、农牧民增收目标。特色种养基地初具规模走进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宽阔的草场上,已经打包成捆的优质青干草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光。县草原站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贵南县因地制宜,重点发展高原草产业,规模化种植优质牧草

41、,建立饲草料种植基地,草产品已销往四川、甘肃等地。贵德县易稼源农畜产品批发市场的负责人霍宏麟告诉记者,他管理的蔬菜基地占地面积 305 亩,200 多座温棚里种有尖椒、西红柿、茄子、大彩椒等进口蔬菜品种,辣椒的亩产量在 3000 至 5000 斤左右,经济效益很可观。我州根据各县地域、气候特点,建设双低油菜、枸杞、薄皮核桃、胡麻等特色种植生产基地,培育种子专业村,扶持发展集中连片蔬菜生产专业村,引进种植饲料新品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与此同时,依托五县丰富的资源优势,支持和引导农牧民大力发展市场好、品质优、效益高的农畜产品,以奶牛养殖、良种畜繁育、牛羊育肥、优质牧草种植、高产农作物推广、暖棚蔬菜

42、种植、生猪饲养等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了新发展。兴海县在温泉村建成藏羊本品种选育基地 1 个,同德县加大牦牛提纯复壮力度,建立了 6 个牦牛繁育核心群。2012 年,我州全面启动园区建设,建设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后续产业园区、藏民族文化旅游园区、兴海河卡有机畜牧业示范园区、同德县良种牦牛繁育示范园区和贵南草产业及牛羊育肥示范园区。今后,将以河卡有机基地为核心,逐步把有机农牧业生产技术和标准推广到全州五县,基本实现全州有机基地认证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为实现企业发展、牧民增收,海南州确定省、州龙头企业分别与示范村建立对口合作联营关系,走公司+合作经济组织或公司+牧户的路子。青海可可

43、西里实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共和县倒淌河元者等 5 村专业合作社扶贫整村推进项目资金,为牧户分红。青海雪峰牦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鲜奶收购站,培育经纪人。海南州黄河畜兴农牧开发有限公司支持带动贵德县吾隆村发展饲草种植业,并探索草场流转经营模式,增加群众收入。青海华谊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依托资金优势,利用共和县倒淌河拉乙亥麻村专业合作社的石料资源,投资 320 万元创办碎石厂。“倒淌河至玉树等道路修建及西宁地区大批工程项目开建,增加了砂石的需求量,我们抓住时机引进企业资金建设了碎石厂,年可实现收入 2400 万元,合作社每年可从纯收入中分红 150 万元,用于入社成员的扩大再生产资金和医疗补助

44、及福利基金。”村长才航彭措算起村里的经营账来头头是道。碎石厂的成立不仅解决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而且安排村里 7 辆车专门从事碎石拉运,带动了运输业的发展。通过壮基地、扶龙头、建协会、强服务,逐步形成贸工农、产供销为一体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切实促进农畜产品流通和加工转化增值,实现企业赢利、农牧民增收目标。新年伊始,祁连草原春意盎然,新的发展浪潮在这方热土奔涌。居住青海省海北州祁连县峨堡镇白石崖村沙窝头草场的 17 户牧民,正簇拥着秦之亮闹变革。近些年沙窝头人、畜增草场退化,经济发展滞重。作为村里一社之长的秦之亮,决心带领大伙闯新路,他琢磨县里的有关指导意见,提出变分户单干为合作社联营,每户仅以

45、30 只羊、5 头牛和承包草场为股入社,建设高效益的牲畜良种基地。一呼百应,牧民们争先恐后,各项工作紧锣密鼓推进这一创新如石击水,引人瞩目:开启牧区家庭分户经营向集体合作经营转变的变革。草场载畜一步核减到位,许多人编到了外出打工组,迈上“减畜转人增效”的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轨道。沙窝头的变革仅是祁连草原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缩影。摒弃落后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走全新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目前不仅成为祁连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并已广泛付诸实践,各乡村不同形式的合作社如雨后春笋,异彩纷呈。“改革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是生态立省的要求,更是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县长更藏的话发人深思,“在外人

46、眼里祁连是羊肥牛壮、中国最美的草原,岂知这些年草原建设的速度跟不上人口、载畜增加的速度,那些蔓延的美丽的狼毒花就是草原退化的佐证。”他说,“现实不容回避。草原的产出能力有限,而随着社会进步,牧民生活需求不断提高,增加收入的压力全集中到不堪负重的草场上,所以,必须坚定迈出再一次创新的脚步。”其实,各种形式的变革探索已经在祁连草原悄然进行了几年。从开始牧民自愿结合的联户协作经营,到现在进一步发展的生态畜牧业集约化经营模式,其核心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组建合作社,将分散的牧民组织起来,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之路,以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坐落在我国重要内陆河黑河源的祁

47、连县,历来就是水草肥美的富饶牧场,有“东方小瑞士”之美称,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也是青海省以季节性畜牧业首开牧业改革先河、拥有百万以上牲畜的重要畜牧业基地。“青海牧业看海北,海北牧业看祁连”,素有创新精神的祁连人,面对草畜矛盾加剧、牧民增收空间日趋局促的状况,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勇于探索,大胆尝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牧区改革再一次走在全省前列,成果引人瞩目。新春,走进祁连草原,处处新潮涌动。在季节性畜牧业发祥地峨堡镇已有 6 个合作社运作,其中白石崖、黄草沟两村分别有 60、40的牧户新近加入更高层次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中部的扎麻什乡已成立有 5 个种植业合作社,集约经营全乡 86的耕

48、地,兴办起3 个规模化的肉乳兼用现代化养牛园区,农牧互补,形成良性互动的循环经济。东部的默勒镇,已参加合作社的牧户占全村总户数的 36.8,突出的有发展牛羊育肥业、畜产品加工业同时又发展乳肉兼营奶牛养殖业的扎沙村合作社,相继注册成立以牛羊育肥、藏式风干肉加工出售为主的老日根村合作社,以试点推行年产双羔或两年产三羔为主的瓦日尕村合作社,以发展牧业种子工程为主,畜产品加工等为辅的海浪村合作社等,其入社牧户2010 年人均纯收入达万元以上。据县农牧局长马明继介绍:祁连牧业改革以合作社为平台,主要有实行牲畜、草场股份制经营模式;以草场流转、大户规模经营、分流牧业人口、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特点模式;以联户

49、经营、分群协作、优化产业结构、保护草原生态为特点模式等。目前全县已推行农牧业合作化经营的村 42 个,新增 18 个现代生态畜牧业试点村;已组建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50 多个,参加农牧户达 2611 户,整合草场 204.25 万亩,其参与面已达全县 93的行政村。经计算,2010 年参与集约化经营的牧业村高的人均纯收入逾万元,比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一倍,最低的也在 8000 余元,改革效益十分显著。祁连人审时度势,如今再一次俏立全省牧区改革发展潮头。而注目其创新背后的有力推手,无不彰显出县委、县政府坚定掌舵、破浪前行的决心。牵一发动全局,新的变革举措不是孤立的,从开始的审慎试点,到现在的放手发展,这两年祁连县敢于创新,在全省率先出台了一系列相适应的改革配套措施及新政策,引导扶持牧区改革顺利推进。马明继深有体会地说,“建立新型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减畜、转人、增收的高原现代生态畜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政策、服务、投资、组织措施作保障。”他说,“解决草场超载问题,除加速草原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