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江苏省高等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科全).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23597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江苏省高等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科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16江苏省高等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科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16江苏省高等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科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16江苏省高等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科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16江苏省高等教师资格证培训讲义(4科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3年教育学笔记考试题型:单项选择(20 题,每题 1分,共 20分) ;填空题(10 题,每题 1分,共 10分) ;简答题(3 题,每题 8分,共 24分) (要点) ;论述题(2 题,每题 13分,共 26分) (概念、内容、联系实际) ;分析题(1 题,每题 20分,共 20分) 。第一单元 高校教学原则1. 教学原则 P130:概念: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出来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成功进行教学活动所必须依据的准则(实践性、合理性) 。2. P131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原则, 学记 (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文献)中总结教学相长、长善

2、救失原则;南宋朱熹提出循序渐进法;3. 高校教学原则 P131-139: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科学性:指教学给予学生的应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知识,教学要反映当代最新的科学成就;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都要符合青年的特点;思想性:指教学要体现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方向,向学生传授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英国教育家洛克:教学过程不仅要钻研“学问” ,更重要掌握“德行” 。要求:a. 确保教学方向性和科学性;b. 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须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c. 充分发掘教材内在思想性(注意不要脱离教材内容空洞说教,而要“文以载道” ,寓思想性于教学中) ;d. 科学组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的积极个性品

3、质。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双主论)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与发展;教师与学生是亲密合作共同发展的伙伴;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学生处于困惑状态;启:指导学生怎样思考;悱:学生的想法不知怎样表达;发:指导学生怎样表达) ;学记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教育要诱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激励学生的意志,而不是强迫其顺从;给予学生启发,但又要保留余地) 。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高深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努力促进他们的智慧、才能得到发展。

4、知识与能力不成正比() 能力知识发散思维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正确理论教学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行统一(美教育家杜威)的规律。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要求:a. 直观性不是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b. 在直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维,将归纳和演绎相结合。(归纳:个别到一般;演绎:一般到个别;类比:个别到个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提出。要求:a.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面向全体,孔子提出“有教

5、无类” ;b. 个别差异,有的放矢,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博与专相结合高等教育专业性的内在要求,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发展趋势的客观反映,包括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要求:a.明确专业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每门课程、每种教学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专业培养目标来组织;b. 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专业中的某一点懂一切,对专业外的一切懂一点)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洪堡是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语言学家,19 世纪初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810 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教育的目的:教育人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去进行符合道德原则的行动。洪堡提出建设新

6、大学 2原则 P23-25: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学术自由要求:a.用过程教育代替结论教育;b. 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环境;c. 把研究列为考核学生学业的重要指标。上述八条教学原则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它必须在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实现。论述题:结合你所任教的学科和专业,对教学原则八条中的 12 条进行评述。a. 什么是教学原则;b. 教学原则体系的具体内容;c. 选择其中 12 条,结合自己所教学科或专业进行论述。第二单元 高校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 P148:概念: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传授与学习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和途径,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

7、学生学的方法两个方面。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施教活动的总和()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2. 高校教学方法特殊性 P148:三个递增,三个递减:学生自主作用,教师教的作用教学的发现性,传习性教育参加直接实践,接受间接经验3. 高校基本的教学方法 P149-150:划分为三大类:以语言传递教学信息为主的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等;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方法,如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如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讲授法:最基本、最常规和最有效,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优点:能

8、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内容,教学效率高; 缺点: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要求:明确的目的性;内容的科学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感染性(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教师的讲授,要善于打比方,明了易懂) 。问答法:亦称答辩法、谈话法,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得出结论,从而巩固已知获得新知。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必须表达清楚、准确、简明扼要;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讨论法:亦称辩论法,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一定问题经过一定准备,在课堂上或小组里各抒己见、互相争辩。演示法:亦称现场教学法,指教师配

9、合讲授或谈话,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向学生做示范,说明或印证所教知识,该法始于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参观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到课外、校外的现场观察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以获取新知巩固已知。练习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根据教学需要所设计出来的问题,以深化和巩固知识并培养学生各种技能和形成良好行为方式。4. 高校其他的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方法)P154:案例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 1918年首创;发现教学法:20 世纪 50年代末由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程序教学法:20 世纪 50年代。5.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P159:/简答教学有法

10、,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其选择依据 P160:依据教学具体目的和任务;依据教学内容特点;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依据教师自身素养条件;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要求6.启发式教学方法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三单元 高校教学过程1. 教学过程 P12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2. 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P125-128: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认识对象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对象不同; 教学认识的条件和形式与一般认识活动有所不同; 科学家和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教学认识过程是有时限的。教学认识活动不是学生独立的发现活动

11、,而是在老师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4亦即再发现的过程() 。双边性: 教师起主导作用; 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双方双边活动的过程不仅体现在认识方面的交流和分享,还有情感方面的交流和影响。发展性:智力指人们认识、适应和改变外界环境的心理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特征。3. 高校教学过程特点 P129-130:专业性:高等学校教学的过程是以专业作为基本教育单位进行的,是通过学习专业性的间接经验而实现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展开的;独立性:就师生双边活动的关系而言,独立性体现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12、相对独立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过程;创造性:就认识活动的结果而言,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有所研究有所创造的过程;实践性:从教学过程完成之后与社会实践阶段的衔接关系来看,高等学校教学过程还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四单元 高校教学组织形式及环节1. 教学组织形式 P140:为了有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诸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方式和工作形态,包括教学活动的规模、师生活动形式、教学活动时间和教学活动场所。2. 教学组织形式类型 P140-142:个别教学、分组教学(小组教学) 、导生制、班级授课制和远程授课,其中,班级

13、授课制和个别教学是两种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是学生按年级、学业程度等因素编成班级,教师面对班级里的全体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大纲统一要求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创立,我国始于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优点: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扩大教育对象;有利于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缺点:不能充分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个别教学:教师对单个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反过来成了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远程授课:借助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电视广播等视听技术来传递教育教学信息

14、,实现不同地点实时的、交互的、有选择性的教学,起步于世纪年代中期,美国首开先河。3. 教学组织形式发展趋势143:小规模化、短学程化和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4. 高校教学环节组成:课前、课中和课后备课 P144:/论述题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研究的环节,是有效的课堂教5学的基本保障,备课就是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材: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弄清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结构、重点章节以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注意广泛阅读积累有关材料,了解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向。备学生: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

15、兴趣爱好、社会特征等,了解他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备方法: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需求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写出具体的教案。上课(课中):评价上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述清晰和气氛活跃/简答最佳时间理论:(1-6 分钟,稳定学生情绪,承上启下作用)从第 6分钟开始正式上课,15 分钟开始刺激学生。考核与评价(课后):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都是课外(后)活动,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学习效果的一次总考核。考试应该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追求;考试能够做什么人们对考试的期望;考试实际做什么人们对考试效应的评价。第五单元 高校教学内容(课程)1.中国古代

16、封建社会教学内容:西周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 、 论语 、 孟子 、 中庸 ;五经:诗经 、 尚书 、 礼记 、 周易 、 春秋 。2.西方,英国的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用“课程”一词。3.课程的概念:课程不仅指一门学程或一教学科目,还指学校提供的所有学程或所有教学科目。教学科目是课程的一个部门。 ()4.高校课程特征 P114:专业性(高等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高级专门人才,开始专门化课程)探究性(须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高深的、专门化的文化科学知识)前沿性(把大学生引向专门领域文化、科研的最新前沿)5.高校课程结构(补充)P114-117:普通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

17、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课表上列举的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非用言语陈述的、非正式的、对学生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内容) 。6.高等学校课程编制课程类型:学科课程(始终未被其他课程所取代的课程) ;关联课程(相互关联的课程糅合在一起) ;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而形成的一门综合学科) ;问题课程(核心课程) ;活动课程。问: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发展趋势?答: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课程性质的职业性;课程方向的人文性。7.高校课程内容 P119-121: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社会对某种专门人6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

18、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含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及其主要教学形式和学时的分配;学分制:19 世纪 70年代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20 世纪 90年代以后,我国高校逐步推行学分制。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照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包括说明部分(阐明本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以及教科书编选依据、教学方法提示) 、正文部分(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教学内容、基本论点和教学时数,练习、作业、实验等主要教学环节)和附录部分(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8教材 P121含教科书、讲义或讲授提纲等,是课程内容的直接表达,也是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

19、化;教材就是教科书() 。9.高等学校的课程资源教材、学术著作;、习题集、思考题集、习题答案、自学指导书、实验指导书、参考书目、参考文献、挂图、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工厂、农村、科研院所等。第六单元 高校教师和学生1. 教师 P189: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其特征是本质特征(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和形式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各级各类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2. 高校 5部法(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20、,1980.2.12,五届人大常委会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3.10.31,八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基本法) ,1995.3.18,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6.5.15,八届人大常委会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1998.8.29,九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通过基本法以外的法律(单行法) ,人大通过基本法。3. 教师角色 P189-190:传授者;管理者;代理人。4. 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于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开创了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5. 高校教

21、师价值(3 基本任务或 3职能)P192-193:教学: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科研:发展和创新科学技术的重要实现者;服务社会:通过知识传播及运用直接为社会服务。6. 教学基本任务 P192-193:通过对教材的加工,创造性地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能力;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政治思想教育)7. 高校教师劳动特点 P194-196:复杂性,决定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7a.由其脑力劳动的复杂性决定;b.由其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c.体现在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上;创造性,决定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示范性,决定教师要有强烈的自警自省意识(a.学生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

22、示范性;b.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示范性) ;群体性,决定教师应有高度协作意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学生的向师性决定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身教重于言教体现教师劳动的示范性。8. 教师教育情意 P198:教师从事教育专业的态度、价值观、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4 方面:教育理想(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它是推动教师自我发展与提高的巨大动力) ;教育情操(教师在对教育教学工作理智型的认识与评价的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教育性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所应具有的人格特征) ;教师自我(教师对其工作的自我体认与自我反思) 。9. 高校教师素质(补充)

23、:政治思想素质(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勇于坚持真理) ;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尊重集体) ;文化素质(具备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能力素质(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教学实验和研究能力) ;身心素质a.身体素质(体质健康、耐受力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 ;b.心理素质(开朗的心胸、愉快的情绪、顽强的毅力)。10. 高校教师权利 P201-202: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11. 高校教师资格认定 P203-204:对高校教师任职条件的基

24、本要求,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4方面要求:必须是中国公民,且遵守我国法律(先决条件) ;热爱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具有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必备条件) ;具备研究生或者本科毕业生学历或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认定资格。13.高等教育对象身心特殊性 P86-87: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具有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丰富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品德修养;具有较为远大的理想;面对的压力较大;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14.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8概念: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交往和结成联系的关系。心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

25、指一种认识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学上的“师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都应履行的道德和义务;社会学则认为师生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组织关系。问: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有哪些?答:认识和了解学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前提;树立自己的威信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良好的师生关系少不了的因素;利用多种渠道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15.教育大众化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50%)。第七单元 高校科学研究1. 科学研究 P166-167:高校的重要活动,是实现高校三大职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真正具有科学性质的高校科研科从 19世纪初算起;德国

26、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于 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首开大学科学研究的先河;洪堡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学术自由) ;从洪堡开始,出现教自由和学自由。2. 科学研究在高校中作用 P169-172论述题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获取报酬权是学科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3 .高校开展教育研究的意义 P177:只有通过对自己教学活动的研究,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研究,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4. 高校教育研究内容 P177

27、:研究教育对象;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5. 科学研究起点 P178:是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6.高校科研管理方法与形式 P184:激励法(有经济激励、目标激励、精神激励、组织激励等) ;计量法(运用数学的方法对高校科研进行量化的管理) 。第八单元 高校发展的社会基础1. 政治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作用 P44-48: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等教育机构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教育方式的选择,均以是否有利于国家政治统治秩序为依据) ;阶级关系规定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社会的阶级关系,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地位,直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追求或价值目标) ;政治任务影

28、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重点(211 工程:面向 21世纪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和一9批重点学科;985 工程:1998 年 5月,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宣布:“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因此,以 985工程为名开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 ;主流意识形态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环节(a.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思想;b.主流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着相当明显的作用) ;教育民主化运动促进了高等教育机会的扩展(a. 扩大高等教育机会;b. 调整教育结构;c. 改革高校入学制度) ;建立国家高等教育体制(a. 举办高等教育机构;b. 规范社会高等教育机构) 。2. 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29、 P53-54: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经济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决策(P28-29 莫利尔法案,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威斯康辛大学) ;经济制约高等教育结构的完善程度;经济促进高等教育终身体系的形成。3. 基础教育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作用 P64-66:基础教育质量制约高等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规模影响高等教育规模。第九单元 高等教育的价值与功能1. 高等教育再生产着社会政治关系() 。+P69 高等教育的政治价值2. 高等教育经济价值 P71-73: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舒尔茨计算美国 1929-1957年间国民经济增长额中有 33

30、%归因于教育) ;有助于个人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促进社会公平(a.社会中很大一部分收入分配差异是由所受教育的差异引起的;b.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随着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由教育的差别而引起的收入差别会逐渐减少) 。3.高等教育的科学价值 P73: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教师工作的本质) 、创造新的科学知识。4.高等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P75-76:传承文化(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和传承)改造文化(a.高等教育工作者具有较强的文化选择与改造的能;b.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更有利于学生掌握) 创造新的文化5.高等教育个人价值 P77-79:提高个人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31、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提高个人劳动效率,增加个人收入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知识改变命运,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6.补充论述题: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全面和谐人才,也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应该直接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请对这些观点加以阐述。这是高等教育的两种基本价值观,前者是个人本位价值观,后者是社会本位价值观。个人本位价值观: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强调教育要为人本身的需要服务;社会本位价值观:从社会发展需要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标,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10两种价值观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个人本位价值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尊

32、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突出个体创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但它实际上把社会视作个体的简单集合,使得教育面对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自由化倾向,个体社会责任感下降。而社会本位价值观肯定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于教育密切于社会的联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容易导致教育的某种被动性,容易助长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影响社会的长远利益,导致对学生个性的抹杀。历史上出现高等教育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中的单项选择,已被证明为一种教训,在现实社会背景下,要寻找两种价值选择之间的协调与整合。7.高等学校职能(价值、基本任务)P82: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

33、任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既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为社会服务是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付当地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本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第十单元 高等教育目标1. 教育方针(补充):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2. 教育目标 P87: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总方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3. 培养目标 P93: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对培养

34、人的特殊要求,是高等教育目标在不同学校的具体化。4. 课程目标 P95: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期望一定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达到的程度。5. 高等教育目标意义(作用)P88: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总方向,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结果起着规范的作用;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依据,是一切高等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高等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活动的归宿,具有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标准作用。教育目标不仅是教育活动的指南,而且是教育评价的依据。6.制定教育目标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90-93:a.心与身的关系(有了健全的身体,才能为心理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和保证;健全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也往往

35、依赖于心理,心理素质不健康的人会患有各种心因性疾病,导致生命的危机) ;b.德与才的关系(德育第一,造成人才缺少;智育第一,对人才培养不利;德才兼备) ;c.社会性品德(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政治态度与倾向方面)与个性心理品质(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式上的品质,如情感、情感与理智的协调、意志、自我意识、性格等)之间的关系;d.才智素质内部的知识、智力、能力的相互关系。7.通才与专才 P98:11通才和专才的区别通过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考察知识面和职业应用面宽广的是通才;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8.我国高等教育目标 P102: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

36、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十一单元 素质教育(补充)国际:a. 1972年, 学会生存重新定义文盲的概念;b. 1979年,罗马俱乐部提出“学无止境” (用创新性学习取代维持性学习) ;c. 1989年,面向 21世纪国际研讨会的主报告学会关心:21 世纪的教育提出,全面发展,对新思想和新机会开放;d. 1996年,国际 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动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知识经济。国内:a. 1949-1978(30 年) ,双基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 1979-1982

37、(4 年) ,在双基教育基础上发展智力;c. 1983-1989(7 年) ,非智力因素培养,如情感、心理等;d. 1990-现在,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创新教育) 。相关文件颁布:a. 1999年 6月 13日,发展 21世纪教育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 2008年 8月 29日,温家宝主持会议,修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个专题是推进素质教育研究。1.素质教育兴起的背景:经济发展全球化使岗位变化成为常态,对人的可迁移性不断提高;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人的素质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与标志;人的发展即身与心、知识与

38、能力和谐发展。2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和谐、长远、健康的发展,强调知识的内化和人的潜能的发展,强调人的素养和品质的全面提高,与片面的急功近利甚至畸形的单纯应试教育相对立。3素质教育定位:是一种指导思想;必须贯彻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4素质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全面是指:所有学生的素质都必须提高;每个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必须得到提高) 。5素质教育任务:学生的自然素质(身体素质和生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素质(非智力因素、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心理修养能力) ;学生的社会素质(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和劳动) 。6素质教育核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7素质教育重点:科

39、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翼) 。8素质教育难点:发展情感。第十二单元1.P14西方古代高等教育,萌芽于古埃及古印度,发展于古希腊古罗马,延续至中世纪欧洲。2P14 在西方文明古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是古代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3P15 中国古代带有高等教育性质的教育活动,早在 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4P15 西周大学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大学也不例外。5P15 私学中最著名的是齐国的稷下学宫,它是中国封建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6P16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官立大学制度的建立。 7P18 中世纪大学特点: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8P19 欧洲中世

40、纪大学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中世纪大学的四大学科是文学、法学、医12学、神学。9.P24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学术自由的原则。从洪堡开始,出现了“教自由” “学自由”两个新词。10.P25柏林大学开创了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1P28-29 莫利尔法案:1857 年,莫利尔提出一项通过赠地建立农工学院的议案,议案于 1861年在国会众、参两院通过并由林肯总统签署于 1862年生效,遂为著名的莫利尔法案。法案的主要内容是:联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资助建立一所从事农业和机械工艺教育的学院,即农工学院;资助办法是,按照 1860年规定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由联邦政府分得三万英亩的公用土地或相等

41、的土地期票,通过出售土地获取建校资金。这样建立起来的学院称之为赠地学院,如康乃尔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12P29 威斯康辛思想:1904 年,范海斯被任命为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总结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应包括:教学;科研;把科学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1912 年,威斯康辛州公共图书馆管理员查尔斯在威斯康辛思想中,首次用“威斯康辛思想”概括上述办学思想和实践,威斯康辛思想成为高校第三大职能确立的标志。13P32 1862年成立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也是中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14P33 癸卯学制: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

42、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纵向将教育机构划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又分为三级,第一级是高等学堂(预科) ,第二级是大学堂,第三级是通儒院,通儒院开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先河。15.P160选修制始于 20C初的北京大学。16.P163教师的教学评估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程度;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17P208 高校组织“二重性”:教育性和学术性。18.P211以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关系,可以将西方高等学校管理模式分为三种:学术权力主导模式,欧陆模式;行政权力主导模式,美国模式;介于二者之间混合型模式,英国模式。19P21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

43、: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20P 220-223 高校管理原则:目标性、整体性、民主性和效益性原则21P 232 高等教育制度模式: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并重模式(中国属于集权模式) 。22P 234 高校享有办学自主权和法人资格。23P 237 学历:受教育者在具备法定条件的教育机构中的学习经历。24P 239 我国的学位制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5P 247 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大众化、国际化、多样化、综合化、私营化。26P 248马丁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量化标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显性条件,然而,高等教育

44、的大众化并不只是意味着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大量增加,还包括与规模增长相应的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入学条件、管理制度、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质的变化。27P 249 从 2002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上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132013年心理学笔记考试题型:选择题:题,每题分,共分;填空题:题,每题分,共分;判断题:题,每题分,共分;简答题:题,每题分,共分;论述题:题,每题分,共分。第一章 绪论1. 心理学研究内容 P1-3: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含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含能

45、力、气质(基础)和性格2. 心理学流派 P4-6:a.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b. 行为主义派:华生、斯金纳c. 认知心理学派d.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罗斯杰, “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3. 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的体现 P6:a. 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状态,进行因心施教b.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进行因龄施教c. 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进行因性施教d. 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有不同的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等,把握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4.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46、” P7:将学生发展水平分为: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其中,可能发展水平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者水平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5. P7-8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了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其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6. 教育、学习、发展三者关系 P9:联系: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教育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区别: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学科侧重研究, “教育”由教育学研究, “学习”由教育心理学研究,

47、 “发展”由发展心理学研究;三者主体不同, “教育”主体是教师, “学习”和“发展”主体是学生。 7. P11教师威信包括 职业威信 和人格威信,教师威信由个人资历、声望、才能与品德等人格特征所决定。8.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P12-13:a. 威信效应: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启示是提高各方面水平与修养b. 名片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启示是揣摩学生心理,以投其所好吸引学生,达到教学目的c. “自己人 ”效应: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有相似点,启示是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零距离接受;d. 好感效应:要建立好感,不等于无条件迁就学生。149.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a. 教师

48、要有坦荡的胸怀,实事求是的态度b.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自己的威信c. 不断进取的敬业精神d. 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9. 教师的能力 P 14:a.教师的智力:敏锐观察力、准确记忆力、丰富想象力、优良思维品质、注意分配力B.教师的教育能力:/了解,看一遍就行了教学设计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因材施教能力;教育监控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包括自我提高) ;教育科研能力;教育机智。10. 教师教学水平 P17-18:尝试式教学、因循式教学和策略式教学。11.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p22:/看一遍,了解教学观摩;微型教学;教学反思第二章 学习基本理论1. 学生学习特点 P27:a. 内容: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与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完全相同;b. 形式: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c. 性质: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被动性;d. 领域: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涉及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2. 大学生学习基本特点 P27-28:学习内容特点(两高一实践):a.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c.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学习方式特点(两自一结合):a.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b.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 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