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7年高三二模汇编:现代文二宝山(青浦)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题。 (15 分)野草的呼吸迟子建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
2、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
3、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
4、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 “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
5、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的2枝头,与你同在。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有删改)9.本文
6、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加以分析。 (4 分)10.请赏析第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 (3 分)11.本文以物喻人,托物抒怀,请对此加以说明。 (4 分)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4 分)9.( 4 分) (1)本文将“我” 欣喜地选购海棠、精心养护海棠与漫不经心地、随意地对待海棠进行对比;(2 )将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与海棠被精心照顾却衰亡残败进行对比;(3)把海棠开时灿烂喜人、后来暗恶枯死与野草起初纤弱、后来欣欣向荣、不曾死亡进行对比;(4)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超然生长的特点,启发自己对生命和写作的思考理解。 (1 点 1 分;对比的点表述要准确、清晰
7、。第( 4)点写出横线部分即可,意思对即可)10.( 3 分) (1)用鸟虫类的动作比拟草的生长,充满动感, (2)与细若游丝呼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草在花盆上的轻盈飘举状态(纤细轻盈的样子) , (3)凸显了野草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顽强的生命力) , (4)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1 点 1 分;满 3 分为止)11.( 4 分) (1)a 作者先以野草的呼吸喻人生命的节律和生命的奋斗成长,b 以野草受到冷遇仍生机盎然喻人在社会上所受到的凉薄和喧嚣仍生趣蓬勃;(2)a 后又以野草喻散文,b 以野草率性生长、生机勃勃喻散文的随意创作、生趣盎然。 (3
8、)作者借野草抒发了在困境中顽强生长、在垂青后超然慈爱、生命要坚韧持久的生活态度, (4)又表达了对散文创作的热爱。 (1 点 1 分。 (1) 、 (2)的 a、b 有一项即可。如何比喻“托物” ,分析表述要准确、清晰)12.( 4 分)示例一:可以删掉。 (1)到最后第 9 段结束,散文的表意、结构已经完整;(2)没有最后一段文章更中心明确,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3 )删去后文章结尾能给读者更多结合自身经历的联想(读者有更大的思考空间,意蕴更丰厚) ;(4)最后一段有关小3说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意,又显得突兀。示例二:(1)作者由野草的呼吸联想到人生成长,再联想到自己的写作经历而托物言
9、志,真切自然。 (2)小草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生长,正是其散文的写作状态、写作态度和散文意蕴的表现(与野草呼吸的相通,正是其写散文的由来) 。 (3)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 (4)不仅表达了自己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更表达了读者与野草与“我”的散文共呼吸的愿望,深化了主体。(1 点 1 分。意思对即可;表述要层次清晰,简洁明确;要点分明)长宁(金山)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题。 (15 分)野草的呼吸迟子建去年三月,雪花还未从北方收脚,寒流仍环绕冰城、不识相地穿街走巷时,盼春心切的我,一头扎进哈尔滨城郊的室内花卉市场,在姹紫嫣红的
10、花中,选购了几盆色彩艳丽的四季海棠,抱回家中。这一簇簇的海棠花儿,在窗前,在桌畔,就像迎春的爆竹,等待点燃。而悄无声息燃响它们的,就是阳光了。在最初的一周,它们在日光中心思透明地大炫姿容,开得火爆。粉色的比朝霞还要明媚,鹅黄的娇嫩得赛过柳芽,橘色的仿佛通身流着蜜,火红的透着葡萄酒般的醇香,让人有啜饮的欲望。居室春意盈盈,叫人愉悦。每日晨起,我都做早课似的,先赏花儿。我喝一杯凉白开,也给它们灌上一点生水。也许是浇水频繁的缘故吧,十多天后,我发现粉色的四季海棠首先烂了根,花儿做了噩梦似的,花瓣边缘浮现出黑边,像是生了黑眼圈。鹅黄的四季海棠叶片萎靡,花朵也蔫了。我以为它们缺乏营养,于是又浇花卉营养液
11、。可不管我怎样挽留,四季海棠去意已定,没有一盆不烂根的了,花茎接二连三倒伏,那一团团花朵,自绝于青春似的,香销玉殒。我只得清理了残花败叶,沮丧地将花盆摞起,扔在阳台一角。时隔多日,暮春时分,一个午后,我去阳台晒衣服,无意间低头,发现这摞花盆的最上一盆,有银线似的东西在闪光。我凑近一看,原来是一棵细若游丝的草,从干硬的土里飞出来了!它已生长了一段时日了吧,有半根筷子长了。因为是在板结如水泥般的土里顽强钻出来的,缺光少水,它看上去病恹恹的,单细不说,草色也极为黯淡。我想一棵草再折腾,也开不出花儿来,所以感慨一番,浇了点水,算是善待了它,由它去了。那期间我忙于装修新居,忙于外出开会,在家时虽也去阳台
12、舀米取面,晾衣晒被,但哪会顾及一棵草的命运呢。它就在无人的角落中,挣扎着活。直到七月下旬我参加香港书展归来,打扫阳台时,才发现它已成了气候。盆中的野草不是一棵,而是七八棵了,它们相互搀扶着,努力向上,疏朗有致,绿意荡漾。这盆不屈不挠成长的野草,终于打动了我,我把它搬到卧室的南窗前,当花儿养起来。有了阳光的照拂,有了水的滋养,野草出落得比春花还要漂亮。它们像一把插在笔筒的鹅毛笔,期待我书写着什么。有时我会朝它吹上一口气,看野草风情万种地起舞,将穿窗而入的阳光,也搅得乱了阵脚,窗前光影缭乱。还有时我会含上一口清水, “噗”的一声,将清水喷射到野草上,看它仿佛沐浴着朝露的模样。我就这样与野草共呼吸,
13、直到哈尔滨的菊花,在浓霜中耷拉下脑袋,所有户外的花儿,在冷风中折翼,我居室的野草,4依然自由舒展着婀娜的腰肢。它仿佛知道我嫌它不能开花似的,居然长出花茎,开出几株穗状的米粒似的花儿,如一面面耀眼的小旗子,宣示着它的春天。这盆欣欣向荣的野草,直到年底,才呈颓势。先是开花的草茎,变得干瘪,落下草籽。跟着是花盆外缘的野草,朝圣般地匍匐下身子。到了春节,野草大都枯黄,只有中央新生的草,仍是绿的。它就这样一边枯萎一边生新芽,所以直到如今,这盆野草,依然活着。当一个人的呼吸,与野草的呼吸融合在一起时,在风刀霜剑的背后,在凉薄而喧嚣的世间,宁静与超然,安详与平和,善与慈,爱与美,就会在不老的四季中,缠绕在你
14、的枝头,与你同在。我从事文学写作三十余年了,小说应该是我创作的主业,因为在虚构的世界中,更容易实践我的文学理想。但我也热爱散文,常常会在情不自禁时,投入它的怀抱。它就像一池碧水,洗濯着尘世的我。这些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就像我居室的那盆野草,在小天地中,率性地生长,不拘时令,生机缭绕,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有删改)9.第段作者写精心照料四季海棠却依然挽救不了它们生命的经历,有哪些作用?(3 分)10.请赏析第加点词“飞”字的表达效果。 (3 分)11.结合全文,分析标题“野草的呼吸”在文中的含义。 (4 分)12.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可删去,对此你有怎样的看
15、法?(4 分)9.( 3 分)答案示例:承接上文对海棠的喜爱,并与下文野草的不受关注却能顽强生长的情节形成对照;将作者对待海棠精心照顾的态度与下文对待野草的漫不经心的态度作对比。10.( 3 分)答案示例:“飞” 字充满动态感,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意间,迅速成长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量表说明:答题模式中 , “”表示“充满动态感” , “”表示“准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分值 等级描述 答题模式3 分 联系关键词语所做的赏析较全面细致 应答为2 分 有赏析,但不全面,不具体 应答为,或中的至少一项。1 分 有相关分析 应答为
16、中的任意一项。0 分 所答内容与试题无关或分析错误 非上述模式5盆中野草纤细轻盈的样子,以及在无人照料的恶劣环境下不经常间,迅速成长的情态” 。“”表示“表达了作者发现时的惊讶和内心的震动” 。11.( 4 分)答案示例:“野草的呼唤 ”有多层含义 :“呼吸”在文中是“生命的节律”的意思,体现了生命的活力;同时作者赋予野草人格化,通过野草的生长过程,将其在不同境遇下的生活态度一一展现出来。比如, “困境中的挣扎与搀扶,受到垂青后的安详与超然,四季轮回中的坚韧与持久” 。12.( 5 分)答案示例一:可以删去。因为行文到倒数第二段,文章情景志浑然一体,已经结构完整(2 分) ;删去末段后,文章结
17、尾的人生启迪能给人更多联想和更广阔的思考空间(2 分) ;末段写到的小说创作和散文创作的内容,限制了文章,显得突兀(1 分) ,所以可以删去。答案示例二:不能删去。作者由前文的野草以及人生启发,联想到自我写作经历,借物抒情,主旨显得更为显豁(1 分) ;以自己不经意间写就的散文比作野草,对其能自由,率性,生机勃勃地寄托自己在喧嚣尘世中的种种人生感触,有更深的触动(2 分) ;最后一句“我愿将这样的野草,捧给亲爱的读者” ,既与前文野草的品性有呼应,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亲切自然(2 分) ,所以不能删去。崇明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题。 (15 分)一平方英寸的寂静陆春祥1855 年,
18、美国西雅图酋长,为印第安土地部落的购买案,写信给富兰克林皮尔斯总统,信里有这样两句话:如果在夜晚,听不到三声夜鹰优美的叫声,或者青蛙在池畔的争吵,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现在,我的窗外,是机器间歇的轰鸣声,铁钻机钻钢筋水泥,滋、滋、滋,节奏达达达,强劲有力,要将硬水泥地钻通,仿佛要将你的心脏一起钻碎。这种建筑的声音,装修的声音,在城市的随便哪个角落,随时都能听见。几乎所有的人都烦噪声,但又在不遗余力地制造噪声。用科技的手段来对抗噪声,虽然小有成就,但力度,并没有像人类对待治理癌症那样重视。于是,我们都很向往一种环境,一种安静的环境。这纯属奢侈,要在当下的社会,找到一块安静的地方,很难,今日,宁静就
19、像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一样。尽管安静是奢侈品,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不断寻找自然的宁静点,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也在找,他几十年都致力于寻找寂静的声音,寻找那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我将汉普顿的这种行为,当作一种实验。2005 年 4 月 22 日,世界“地球日”那一天,他独自到美国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在距离游客中心大约三英里的地方,将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一块小红石,放到一根圆木上,并将那里命名为“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他设下这个标记,希望对这个偏远荒地的自然声境有助于保持和管理。他会定期到那里,监测可能入侵的各种噪音,记录下噪声发生的时间,还尝试确认噪音的来源,再用电子邮件通知对方,向他
20、们解释保存仅余的自然寂静声音的重要性,请他们自我约束,他还会随信附上一张有声 CD,上面有噪音入6侵的实况。汉普顿录制声音,已经超过二十五年,他的声音图书馆里,藏有三千 GB 的声音,包括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如雷瀑布的轰鸣声,一片漂浮的叶子细微的声响,草原幼狼低柔的咕咕声,传授花粉的昆虫拍扑翅膀时带起的柔和声,等等,可以说是库纳万籁。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在大部分不理解的人看来,这就是矫情,或者是小题大做,或者是愚蠢。汉普顿却认为,如果能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就能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也就是说,大自然的寂静,是能够支配许多平方英里所在的。他的体验是,一个安静的地方,能让人
21、的感觉全部打开,万物也会生动起来。汉普顿的记录告诉我们,在美国要找到连续十五分钟以上的寂静,极度困难,在欧11洲,这种寂静,更是早已绝迹,现在大部分地方,已经完全没有安静的氛围,反而是全天二十四小时都存在着一种以上的噪音来源。我们来看看,这个声音生态学家的敏捷听觉。这是一次平常的记录,在他的一平方12英寸目标点五十英尺外,传来西方鹪鹩的叫声,四十加权分贝。13三十英尺外,传来红胸币鸟和栗背山雀的叫声,四十五加权分贝。14下午一点四十五分,一架直升机,沿霍河河谷的北脊飞过,五十加权分贝。15大叶枫林里,强风从河谷吹来,每片叶子从六英尺高掉落到蕨叶上,平均会发出三16十加权分贝的声响。单只熊蜂嗡嗡
22、飞过,音量可能在三十四至四十四加权分贝。17整个早上,他都在静静观察周遭的自然奇景,三十英尺外有一只树蛙,五十五加权18分贝,它的声音几乎跟人类平常的聊天一样大,听得很清楚,缓慢,从容,清晰,类似干橡皮绞动的声音。在一般人眼里,做这些事情,且持续数十年,是不是有点枯燥无味呢?呵,这得看19怎么理解了。汉普顿眼中的寂静,是一块神圣的地方,他记录并极力保妒那一平方英寸,是因为他比我们常人,对寂静有更深刻的理解。他理解的寂静,有内在和外在两种。20内在寂静,是尊重生命的感觉。我们可以带着这种感觉,去任何地方,神圣的寂静,会提醒我们是非对错,即便在城市嘈杂的街道上,仍能产生这样的感觉。内在寂静,属于灵
23、魂层次。外在寂静,是我们置身于安静的自然环境,它邀请我们敞开感官,与周围万物产生链接,无论我们望向何方,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链接。外在寂静,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回内在的寂静,让心灵充满感恩和耐心。这也许就是汉普顿和别的一些科学家不一样的地方了,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倾听者,卓识远见,他在用心实验,他的实验是科学和诗意的交融,他试图找出人类烦躁的病症,他似乎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良好的践行者,天人要合一,道法存在于自然中。2016 年 4 月 30 日夜十点,窗外仍然喧闹,我读完汉普顿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满胸起伏,在扉页上草草记着以下几句:应当觉醒,拯救寂静,是因为寂静变得稀有,差不多快灭绝了;寂静,是另一种独特
24、的声音,其实也是万物俱在,空气是翅膀留下的音乐,万物都在音乐中舞动和谱曲;人类不是世界的主宰,无论植物或动物,都在同一现场,相互依赖,任何生物都无法单独生存;保护寂静,聆听大地的声音。 (有刪节)9.第段引用西雅图酋长信中的话语有何作用。 (3 分)710.文章 节列举大量数字,有何效果。 (4 分)13 1811.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意义。 (4 分)12.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而,分析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 分)9. 评分说明:表达的内容 1 分,局部内容对比 1 分;引出下文 1 分。参考示例:开篇引用西雅图酋长信中话语,表现了他对宁静自然环境的捍卫, (1 分)
25、,与下文现在自己正遭受的噪音污染形成比较(1 分) ,从而更好地引出下文对“一平方英寸寂静”的叙述与意义思考(1 分) 。10. 评分说明:任答 4 点即可。参考要点:列举的这一系列数字,全面具体地呈现了汉普顿记录声音的详尽和不可思议(1 分) ,展示出他敏捷的听觉(1 分) ,很好地证明了二十四小时都存在一种以上的噪音来源,寂静极度困难(1 分) 。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汉普顿实验意义的认可与赞叹(1 分) 。给读者留下震撼的感觉。 (1 分)11.保存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可以减少一千平方英里内的噪音污染(1 分) ;能让人的感觉全部打开,感受生动的万物,与万物产生链接(1 分) ;能够让我们
26、找到内在的寂静,找到尊重生命的感觉(1 分) ;可能找出人类烦躁的病症( 1 分) 。12. 评分说明:内容 2 分;结构 2 分。参考示例: 本段交代了作者读完汉普顿作品的时间、情景,以及自己当时的心理感受。通过摘录相关感受语句,表达对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的理解以及对拯救寂静的呼吁。深化了文章的内涵,交代了文题的出处,呼应前文内容,上文有关汉普顿的实验过程以及意义的探寻正是基于本书的阅读基础之上的。奉贤区(二)阅读下文,完成 1013题。 (15 分)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 浦歌等植物的根伸进石头,等它发现自己别无去路,只有面对无尽的石头世界,它一定感到了某种荒唐,为了使自己挤进微微裂开的缝隙里,它
27、不得不将自己的根变形,不得不将自己的根与石头合为一体,不得不顺着纹路形成古怪的直角、锐角,与刀子般的石头棱角相磨砺,它的生长姿势也会因此变成奇怪的模样。一个路人看到石头上的树,可能会惊叹:这是一株多么顽强的植物。但它忽略了植物根部的感受。作为根部,它也许体会到的8更多是绝望和荒诞,是存在的忐忑和不安,根部的变形意味着与石头每时每刻的僵持,意味着走投无路时的惶惑,以及偶尔得逞时的悲喜交杂,而那些变形的根,在植物自己眼里看来是可笑的。每一寸都是可笑的,是绝望逼出来的,饱含着狼狈和荒诞。对于这株艰难生长的植物来说,畸形的根部才代表了它真实的存在。大约八九岁左右,我跟着奶奶第一次走进沟壑,并见识了柿子
28、沟,在那里,我体验到的更多的是恐惧。我之所以陪着奶奶去,是因为奶奶从未一个人去过柿子沟,她要找一个人陪她,我有些激动和忐忑地跟着奶奶,奶奶说那里有柿子,虽然我知道这是诱饵,我也很期待见到传说中的沟壑,以前我只是见到用平车拉回来的一堆堆柿子,个别柿子还带着一点枝叶,有些柿子软了半个,已经被挤破,发出香甜的味道。我期望见到这些果子的源头。我跟着奶奶走了很远,终于见到柿子沟的栅栏门,那里有一种静默和孤僻的氛围,有一种故意排斥人类的气氛,丘陵和树木对于我们的到来有些过于漠然,我隐隐有些窃喜。但在冷漠空阔的沟壑里,我居然也感觉自己有些害羞。重要的是,奶奶一向是一个胆小的人,只见她不停地环顾四周,有时定定
29、地看着沟壑深处,似乎那里正有可疑的人或者动物走来,她一副担心和警惕的模样。她的这些表现更加令我惶恐。终于,奶奶安静地坐了下来,我也稍稍放心了,我爬上柿子树,柿子树的每次抖动,都发出唯有这棵树才发出的沙沙声,其他树都安静沉稳,沟壑很深,一排排茂密的树木一直延伸到看不见的沟壑底部,一座高大的丘陵从那里威严地壁立出来,有一副森然决然的态度,下面深绿色的树木还微微萦绕着薄雾。我越是虚张声势地利用柿子树发出沙沙声,越是感到孤单和恐惧。一种异于往常的野苍蝇发出巨大的嗡嘤声,树皮上攀爬着一厘米长的大蚂蚁。有一刻,我不敢发出任何声音,我只是静静地看着坐在石头上的奶奶,希望从奶奶那里得到勇气和信心。天色渐渐暗下
30、来,一声一声悠长奇怪的呜呼声从沟壑深处传出来,奶奶站起来,突然朝我害羞地一笑,说:“赶紧回吧,真吓人。 ” 我赶紧从树上跳下,跳下的瞬间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软了,我紧紧跟随着奶奶,奶奶走不快,因为她是小脚,她的脚步总发出特别的嚓嚓声。这时,呜呼声突然更清晰地传出来,声音几乎可以触到我的脖子,我不敢回头。奶奶说,这是猫头鹰在叫。她急于离开这里,我比她更急于离开这里。 最后一次走进沟壑的时候,我和弟弟拿着相机,那是个春节,我已经彻底离开村庄,我们走在柿子沟里泛白的土路上,就像走在空荡荡的破旧舞台上,这里有着冬天特有的冷清,视线空阔,泛白,就像放陈的黑白照片,有些略略发黄。树木光秃秃的,已经变了模样,就
31、像被人用画笔改写过一样,甚至你会以为这些树都挪移了位置。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拒斥我们的到来,以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我们拿着相机,这似乎也显得有些轻佻,为此,沟壑似乎努力掩饰那种我们曾经感觉熟悉的事物。我们只有通过回忆,才能感觉到这里与我们息息相通,慢慢地,我发现这回忆就像一株活生生的植物,它在风中舒展着枝叶。 这枝叶摇荡的样子,让我想起那个比喻那株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那株植物在摇曳中,有一种悠然、闲适、感叹,就像一种回忆,或者像是对回忆的一种品尝。 对于变形的根部来说,这是一种抚慰。 我想起了沟壑窑洞里常常见到的蝎子,它们像花纹一样静静停在窑洞一角,就像远古的图案一样一动不动,它们以格外的冷静观望着
32、我们这些闯入者的生活。我也想起了四轮拖拉机暴烈的声响怎样震动了沟壑里的柿子树叶,它们怎样簌簌发抖;想起沟壑沙坑里那些五颜六色的石子,它们怎样让我贫困中的父亲产生梦想。当我在沟壑中阅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阅读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时,沟壑有了一种奇妙的回应,就像在空无一人的火星上做弥撒一样。柿子树和各种植物始终漠然观望着我们,裸露在外的远古黄土层9给人一种古怪的暗示。那时,我们的生活因为赤贫而变得紧张无比,几乎无法喘息,沟壑似乎放大了这些戏剧效果,释放出一种更为荒诞的紧张性。走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大街上,我突然发现,我只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我的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那畸形而怪异的根。10.第段两
33、个画线句是对柿子沟景物的描写,赏析其表达效果。 (4 分)11.辨析第段中两次出现“害羞”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4 分)12.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3 分)13.文末作者为何会感慨自己是“一株莫名其妙的植物” ,其“一部分根部依然在沟壑”里?对此加以探究。 (4 分)10.( 4 分)运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地表现深邃、陡峭的沟壑整体带给人的压抑;视听结合,通过对野苍蝇、大蚂蚁的具体观察突出自身的孤单与恐惧。11.( 4 分)我的“害羞”是面对广阔自然的拘谨,体现出我初入柿子沟由激动到恐惧的情感变化过程;奶奶的“害羞”既在于刹那间将自身的胆小表现暴露给了孙子,又源于她为自己后面“逃避”的言
34、行感到羞愧。12.( 3 分)枝叶的悠闲源自根部的付出(1 分) ,走过苦难岁月后,回忆过往是对历经生活磨难的心灵的安慰(2 分) 。13.( 4 分)植物的比喻源于作者对生活苦难的感悟。所谓的“莫名其妙”体现了面对生活变化的迷茫、不知所措。沟壑既是实指柿子沟,表明童年的乡村生活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又是喻指如今在城市的生活依旧艰难。虹口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题。 (15 分)奶奶的茶园 甫跃辉不记得第一次随奶奶进茶园是几岁了,也不记得去过多少次,印象中的茶园恒久地保持着一个样子: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茶园是分为两片的,一片靠西,一垄一垄种着规整伏顺的茶树,稳稳地立在天底下,如一颗一颗蓬松
35、懵懂的大脑袋。茶树下的土常常是新翻的,难得见到杂草。很明显,这样的茶园也是有主人的,自然不能由着我和奶奶去采。我们能去的茶园,是靠东那边的。钻进一片低矮的小松林,荡开一张又一张迎面而来的蜘蛛网,眼前忽地开阔了,展现在眼前的,便是我和奶奶要去的茶园了。回想起来,大概也不过几十上百株茶树。高的高低的低,有的羸弱,有的丰赡,有的旁逸斜出,有的张牙舞爪。总之,是没有一株体态丰满珠圆玉润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它们被种茶的人遗忘了,或者说是放弃了。它们也就此得了大自在,自在生长,也自在死去。确实有些已经死去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枯枝,兀自挺立着,任由四围的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它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又何止这
36、一角,放眼望去,整片茶园都被葳蕤的10野草灌木挤满了。它们挤挤挨挨,在耀眼的春日阳光下,发出嗡嗡嗡的墨绿声音。而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默然,肃立。这一切,不过是现在的我翻检记忆时的想象罢了。小时候是不会去揣想植物有没有各自的精神的。只要一进入那片茶园,我便胡乱跑开了偶尔,也帮着奶奶摘些茶叶,不过摘得两捧,就撂挑子不干了。如今想来,那便是我的百草园啊,我可以尽情去搅扰那杂草,去攀折那灌木,去看一朵一朵的野花,有不起眼的鼠曲草,也有夺目的茶花。那时还不知道茶花和茶树的异同,只是盯了茶花看,纳闷着怎么这么大的花呢,怎么这么厚实的叶子呢? 想从上面摘下嫩茶叶来,却遍寻不着。再去茶树上找花,也能找到,可远没
37、这么扎眼,细弱的枝条上一个一个小小的绿蒂花苞,那绽开来了的,是小朵小朵白萼黄蕊,蜜蜂嗡嗡嘤嘤地悬浮在花蕊之上,欲停不停,欲飞不飞。凑近了,嗅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是那艳丽的茶花所没有的,摘了放到嘴里咀嚼,涩中回甜,清新悠远。奶奶摘够了茶叶,或者把这一片茶园都摘秃了,我们才重新钻出小树林。回到家后还有很多活要干。奶奶先是找出一个大的簸箕,把背篓里的茶叶倒出来,翻晒一下,清理掉不小心混进里面的杂物;然后把茶叶下到大铁锅里,那铁锅直径将近一米,茶叶绿蓬蓬地堆了大半锅;接着,烧上火,烘焙。这是个慢活儿,急不来的。也不记得需要多久,那小山似的茶叶才软塌了下去,烟气袅袅,茶香四溢。烘焙好的茶叶再次回到簸箕上,
38、奶奶蹲下身,将滚热的茶叶一遍一遍在手下揉搓。我摸过,那时的茶叶又湿又烫,不知道奶奶怎么能禁得住;这一切工序完了,剩下的就交给时间了。奶奶把揉搓好的茶叶匀匀地散开在簸箕上,端到太阳底下晾晒。奶奶有一双“解放脚” ,走起路来并不是很方便的,人又很矮小,两手伸展开端了那直径远超一米的铺满新茶的簸箕,她便踮着脚,身子吃力地朝后拗着。过不了多少日子,新茶晒干了,留下一部分给家里,剩余的,都由奶奶背到街市上去卖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竟从未和奶奶到过街上。奶奶到街上卖过茶叶,卖过麻绳,大概还卖过些别的什么小零碎。可我一次都没跟她去过。她会在街市的哪个角落放下她的背篓呢?又会怎样招徕生意呢? 我全然不知道。黄昏
39、里,奶奶回来了,背篓里多少会有些吃的,有时是几个橘子,有时是几根香蕉。考上复旦那年,家里为我上学的费用东拼西凑,谁也没想过要和奶奶说说这事。一天下午,奶奶把我叫到跟前,翻开一层一层衣襟,翻出一个敝旧的装洗衣粉的塑料袋子,袋子用细麻绳绑缚得严严实实的。奶奶耐心地解开细麻绳,打开袋子,掏出叠得齐齐整整的一叠钱,有角票,有块票,还有两张百元大钞。奶奶把那两张百元大钞捏出来,递给我。“奶奶钱不多,只能给你两百块。 ”我怎么能要呢? 我推脱着,说家里的钱够了。“那不一样,这是奶奶的心意。你不要嫌少,奶奶卖茶叶和麻绳攒下的。你拿着!”可是,我怎么能要呢?终究,我没要奶奶的钱,奶奶脸上显出失落的神情来了,她
40、仰起头,一双遮了厚厚阴翳的眼睛注视着我,我低垂了头,一再跟她说,家里的钱够用的,够用的。十多年过去了,九十多岁的奶奶是再也不能上山摘茶了。我忽然意识到,奶奶似乎根本就是不喝茶的啊。而我呢,也再喝不到奶奶做的茶了。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大概全然忘记深山里那片茶园了吧? 更不会记得,她曾经在那片茶园的其中一株茶树下的奇遇那是暮春时节,奶奶看见一株高大蓬勃的茶树,走近了去,摘那满树鲜嫩的芽儿。11似有窸窸窣窣的声响,再听,又什么声息都没有。三五分钟后,忽然,茶树根下呼隆几声,窜出个东西来,咯咯几声,扑棱翅膀,逆着阳光飞远了。 “是一只老野鸡啊,尾巴那么长”奶奶朝我比划。讲述这些时,奶奶已经回到家里
41、了,她没能带回野鸡,却带回了九颗蛋。浅蓝色的九颗,攥在手里,似乎可以感知到蛋壳里跳动着生命。我的失落和兴奋是可想而知的。失落的是,没抓住那只野鸡;兴奋的是有这九颗蛋,不也等于有了野鸡么?吊诡的是,二十多年后,我竟然无论如何想不起来,是怎么处理那九颗蛋的了。是给炖了,还是交由家里的老母鸡孵了?我既想不起野鸡蛋的味道,也想不起孵出的小野鸡。记忆在无可挽回地远离,正如故乡在无可挽回地远离。那储存于一片茶叶上的味觉依恋,竟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怎能不叫人嗟之叹之。【注】解放脚:旧时缠过足后来又放开了的脚。9.对第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第段说茶园“荒僻荒凉又生机盎然” , “荒
42、僻荒凉”是指茶园无人照看管理, “生机盎然”是指茶园花木繁茂。B.第段提到死去的茶树时说“野花野草野蛮生长,将他的死亡装点得恣肆快意” ,不见晦暗,充满乐观的色彩。C.第段描写茶树, “那几十上百株茶树,黯然,肃立” ,实际上是以树喻人,象征奶奶勤劳,慈爱的人格精神。D.第段从视觉,嗅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写茶树上的花,时隔多年依然历历在目,足见是作者记忆中的珍藏。10.赏析第段画线句中“踮”和“拗”字的表达效果。 (4 分)11.分析第段奶奶和“我”的心理。 (4 分)12.第 段有什么作用? (4 分) 9.C(3 分)10.答案示例:奶奶过去缠过足,因此会“踮”着脚;奶奶人又矮小,端簸箕会
43、吃力地向后“拗”着。作者用这样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劳作的辛苦,也表达了自己对奶奶的爱和思念。 (4 分)11.奶奶不喝茶,采茶原本就不完全是为了自己。作者考取大学,奶奶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能够用自己辛苦劳动所得给作者一点资助,也是奶奶的心愿,而作者的拒绝令奶奶备感失落。奶奶赚钱不易,作者不忍接受奶奶的钱财,但拒绝又会令奶奶感到失落,作者内心不安。祖孙两人心情虽有不同,但都出自对对方深情的爱。 (4 分)12.最后三段表明,我们不但会遗忘,连记忆也不可靠,记忆中夹杂了大量的想象。作者在时间上远离了童年,在空间上远离了故乡,但在心理上永远和奶奶在一起。最后三段实际12提醒我们要珍惜生活,珍惜亲
44、情,珍惜美好往昔。作者以此三段结束全文,深化主旨。(4分)黄浦区(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912题。 (15 分)孤独1大部分时候我妈独自一人生活。在阿克哈拉村,她的日常安保措施如下:在房子后墙上多挖一个后门,一旦有坏人闯入,就从后门撤退;若坏人追了上来,就顺着预先靠在后门外的梯子爬上屋顶;若是坏人也跟着爬上来,就用预先放在屋顶上的榔头敲他的头此外,还有椅垫下藏刀子,门背后放石灰等诸多细节。她老人家国产连续剧看太多了。她说:“能不害怕吗?就我一个人。 ”2说来也奇怪,像我妈这么胆小的人,到了荒野里,一个人守着一大块地,生活全面敞开。再也没有墙壁了,也没有后门、梯子和榔头却再也不提害怕的事了。她说
45、:“怕什么怕?这么大的地方,就我一个人。 ”3真的再没有人了。在戈壁滩上,走一个小时也没遇到一个人。如同走了千百万年也没遇到一个人。不但没有人,路过的帐篷或地窝子也没有炊烟,眼前的土路上也没有脚印。四面八方空空荡荡。站在大地上,仿佛千万年后独自重返地球。关于地球的全部秘密都在风中。风声呼啸,激动又急迫。可我一句也听不懂。它拼命推我攘我,我还是什么都不明白。它转身撞向另一场大风,在我对面不远处卷起旋风,先指天,后指地。我目瞪口呆,仿佛真的离开地球太久。风势渐渐平息。古老的地球稳稳当当悬于宇宙中央。站在地球上,像站在全世界的至高点,像垫着整颗星球探身宇宙。日月擦肩而过。地球另一侧的海洋,呼吸般一起
46、一伏。眼下唯一的人的痕迹是向日葵地。秧苗横平竖直,整齐茁壮。我走进去寻找我妈。又寻找赛虎和丑丑。地球上真的只剩我一人。我回到家,绕着蒙古包走一圈。突然看到一只鸡在附近的土堆旁踱步,并偏头看我。这才暗舒一口气。4我妈说:“我有时候想唱歌,却一首也想不起来。有时候突然想起来了,就赶紧唱。有时候给赛虎唱,有时候给兔子唱。 ”赛虎静静地听,卧在她脚边抬头看她。眼睛美丽明亮,流转万千语言。兔子却心不在焉,跳跳走走,三瓣嘴不停蠕动。兔子尾随她走向葵花地深处。兔子的道路更窄,兔子的视野更低。世界再大,在兔子那里也只剩一条深不见底的洞穴。而我妈高高在上,引领兔子走在幽深曲折的洞穴世界里。我妈不唱歌的时候,洞穴
47、前不见头,后不见底。我妈唱歌的时候,洞穴全部消失。兔子第一次看到天空和海洋。劳动纯洁而寂静。我妈心里惦记着该锄草的那块地,惦记着几天后的灌溉,惦记着还没买到的化肥。所有这些将她的荒野生活填得满满当当。她扛着铁锨从地东头走到地西13头,心里一件一件盘算。突然一抬头,看到了世上最美丽的一朵云。她满满当当的荒野生活瞬间裂开巨大的空白。她一时间激动又茫然。她想向世上所有人倾诉这朵云的美丽。她想:在倾诉之前,得先想好该怎么说。于是她就站在那里想啊想啊。云慢慢变化,渐渐平凡。她心中的措辞却愈加华美。她又想唱歌。仍旧想不起一首。这时她发现兔子不见了。她想,兔子和云之间肯定有某种神秘的联系。至少它们都是白的。
48、赛虎也是白的。但它是不安之白,退避之白。它有无限心事。它总是不被允许进入葵花地。因为它的腿受过重伤,我妈不忍心它走动太多。她对它说:“不许跟着我,就在这里自己玩。我一会就回来接你。 ”它似乎听懂了,原地卧下。我妈边走边回头望。它一动不动凝视她,乖巧得近乎悲哀。它是黑暗之白,破碎之白。我妈无数次离它远去,也无数次转身重新走向它,抱起它,一同深入葵花地深处。5我做好了饭,在蒙古包里等我妈回家。等着等着就睡着了。哪怕睡着了,也能清晰感觉到置身睡眠中的自己是何等微弱渺小。睡眠是地球上第二巨大的事物。第一巨大的是安静。我在梦中起身,推开门,走向远处的葵花地。走了千百万年也没能抵达。千百万年后我独自醒来。
49、饭菜凉了,我妈仍然没有回家。6吃饭的时候我妈再一次称赞:“这里真好! 一个人也没有!”我说: “那出门干嘛还锁门?”她语塞三秒钟:“关你屁事。 ”9为什么第到段反复写妈妈“唱歌”?(3 分)10扣住“凝视”一次,分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分)11结合第段的内容,自选一种表现手法,分析其作用。 (4 分)12从构思的角度赏析文章结尾三段。 (5 分)9.( 3 分)由 “想唱歌”到“ 赶紧唱”以致“又想唱歌” ,表现妈妈唱歌是与自己、与动物们、与白云、与荒野等等的交流,从而强调品味孤独中别样的人生意义,营造了回环优美的意境,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 (评分说明:交流对象 1 分;达到的效果 2 分)10.( 3 分) “凝视”不眨眼,神情专注地观看,这里写出赛虎听话的样子。整个句子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赛虎与主人的默契,巧妙地表达了彼此关爱的情义。 (评分说明:词义,分析,效果,答对 1 点给 1 分)11.( 4 分)答案示例:虚实结合,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