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37 同济大学 2014 年城市规划考研真题 1. 奥斯曼巴黎改建的内容及影响。 拿破仑第三时期 -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 背景 -欧洲中心之一 目标 -功能需要、宣传帝国、军事防御 内容 : 十字干道和环路 ; 持续 17 年的道路建设 ; 重视市中心 /重要公共建筑的建设 ; 大量的绿化建设 ;城市中心 -分区设置中心 ; 市政设施建设的近代化 ; 缺失 -贫民问题、内外交通衔接矛盾 2. 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 3. 计算容积率。一块 25ha 用地,其中 A 地块 8ha,容积率 -; B 地块 5ja,容积率 -; C 地块 10ha,容积率 -。算总用地建筑密
2、度。 4. 低碳理念在居住区规划中的体现。 1) 居住区 层面 、 选址 、 上下风向 2) 建筑群 组合排列 3) 建筑节能 2 / 37 5. 多层与高层住宅区的停车布置与组织 形式 。 6. 以某一城市为例,说明其 经济地理位置 的特点,列举两个因素可以改变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地理位置:指地表上某一事物与其外在客观事物间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由方向和距离这两个基本的要素组成。方向和距离要素确定城市的确切位置; 城市或区域与山脉、平原、江河、海洋等的空间关系为自然地理位置,与交通线、产业区、港口及其其他城市或区域的空间关系为经济地理 位置。 7. 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分析某一资源在城市规
3、划中的配置与利用。 循环经济的概念:针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依赖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提出“循环经济”的概念,指 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 依赖资源消耗 增长的经济 ,转变为 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 来发展经济。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为: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 (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几种模式): 8. 简述城乡基础教育 设施 规划的编制程序。 9. 城市总体布局 如何考虑气候因素。 10. 水网城市规划布局考虑的要点。 1) 大河 防洪 标准 、 防洪堤建设 等 城市 安全 方面 , 利
4、用 小河 道 等 水系 构建 安全 的 排洪蓄 洪 系统 2) 给水厂 选址 、 污水 、 排涝 3) 港口 码头 、 工业 布局 生产 、 仓储 、 水运 交通 4) 特大桥 桥位 选址 、 桥梁 与 道路 系统 的 协调 、 通航河道 桥梁 的 桥下净空 要求 5) 道路 网 垂直 、 平行 河道 布局 的 要求 6) 滨水 岸线 等 生活 空间 的 保留 、 与 其他 岸线 利用 不冲突 7) 滨水 空间 与 绿化 系统 结合 营造 生态 景观 环境 、 滨水 特色 空间 的 营造 论述 1. 居住区规划如何体现城市文脉和特征。 2. 就农村与城镇发展的区别,简述村庄规划的特征。 村庄规
5、划的特征: 农村和城镇发展的区别: 乡村规划的内容: 1) 划定规划区范围; 2) 拟定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地布局、建设要求; 3) 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作出具体安排; 4) 乡规划应当包含本行政区域内的村庄发展布局; 3. 就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谈谈新型城 镇化的特征。 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城镇化的目的是为人服务 以人为中心(民生)的城镇化内涵: 1) 经济层面: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 社会层面: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社会保障能力、医疗服务水平、
6、教育水平 、对 老年群体及弱势群体关注度; 3) 体制制度层面 :对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城乡统筹、收入分配制度等的革新; 4) 城镇建设层面 :生态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基础设 3 / 37 施覆盖水平、保障房安居工程; 新型城镇化的特征: 1) 经济产业要素方面:三次产业协调均衡;垂直分工,产业链复 杂;城镇间产业分工有序;从摇篮到摇篮的循环经济。 2) 人口劳动力要素方面:人口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劳动力充分就业;进城农民向市民转化。 3) 空间土地要素方面:城乡土地集约利用;控制城市空间无序蔓延;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4) 制度政策环境: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与
7、制度;有助于人口有序流动的制度与政策。 5) 自然资源环境:资源节约、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 6) 社会文化环境:二元结构消解;社会公平均质化发展;社会和谐;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 2013 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 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1) 总体布局 体现了周礼 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 2) 道路系统 3) 里坊和市肆 4) 水系和园林绿化(八水绕长安) 5) 宗教建筑 6) 规划特点 1) 总体布局 宫城、皇城和外廓城;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皇城在宫城之南,规整长方形;内有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外
8、廓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和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业区; 2) 中轴对称 3) 东西两市 4 / 37 4) 规整的道路方格网,东西南三面各有三处城门,通城门的道路为主干道 ,“其城廓比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道路系统成严格的方格 网系统;道路宽度空前绝后;两侧有水沟,植槐树和榆树; 5) 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设置坊墙,坊门朝开夕必; 6) 供水和园林:八水绕长安;四大海和山水池,太液池、龙池、曲江池和芙蓉园等; 7) 宗教建筑:大雁塔和小雁塔 8) 人口:百万左右 9) 规划思想和都城的变迁 隋文帝在长安建都的原因 长安附近从西周到秦汉,长时间都是都城的所在地,这些都城在东汉末
9、年的战乱中受到破坏,但是隋文帝仍在此建都的原因: 1) 长期的战争使邺城、洛阳等城市均严重的破坏; 2) 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稳定; 3) 关中平原军事形势有利 4) 隋朝的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隋文帝在长 安建都时,放弃汉长安在其东南另建新城的原因: 1) 汉长安 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 已有多朝建都,不变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3) “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4) 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不便; 1) 长安新城南对终南山及子午谷、北临渭水、东有浐河灞河二水、城西一片平原、东北部较高称龙首原、东南部已伸入曲江池以及起伏的丘陵地
10、区; 2) 总面积 8700 公顷、加上周围的禁苑在内 25000 公顷、推测人口百万以上; 3) 城市总体布局 城市呈规整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城门; 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 以宫城正门承天门为起点,经皇城南面正门朱雀 5 / 37 门和朱雀大街,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明德门; 两条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即两个 T 字形轴线) 4)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 、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西南三面,三面包围着皇城和宫城; 祖庙和社稷在皇城的左右“左祖右社” 5) 道路系统 道路系统为严整 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十分宽阔,朱雀大街宽 150 米; 泥土路面
11、、两侧植行道树; 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 城市干道 +街坊内道路(系统) 6) 坊里 全城分为 109 个坊里、五种规格大小; 有坊墙,高约 2 米,坊内一字形或十字形道路; 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坊门朝开夕闭、一般居民只能坊内开门、贵族和寺庙向大街开门; 7) 市肆 在皇城前东西干道南侧设置东西二市、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 ,全城河道通往渭河,最后流入黄河,便于商品运输; 规划思想 1) 周礼考工记: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 2) 阶级对立: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 3) 规模显示国家财富和权力:长安城的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的惊人,显示它强大的王权; 4
12、) 数字概念:旁三门; 布局特色 1) 整个长安城由三部分组成,即“城”“廓”“苑” ; 2) 选址和汉长安不同; 3) 规划大兴城重视利用地形; 4) 按传统的城廓分工体制规划的; 5) 以宫城为中心的分区规划结构形式而设计; 影响 1) 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之后、按规划在平地上兴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2) 平面符合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 3) 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平安京、平城京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 交通组织方式 的特点 6 / 37 人车分行 1) 进入住
13、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和车行 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 车行路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院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人车混行 人车共存 人车分行与人车混行相结合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居住密度的概念 :居住密度是关于 居住区环境 质量 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 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 。 包含的指标有: 1) 人口密度: 人口毛密度 =总人口 /住宅区总用地(人 /公顷、万人 /平方公里) 人口净密度 =总人口 /住宅建筑总用地(人 /公顷、万人 /平方公里) 2) 人均用地:
14、 人均住宅区用 地 =住宅区总用地 /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 /人) 3) 建筑密度: 住宅区建筑毛密度 =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 /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 住宅区建筑净密度 =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 /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 4) 建筑面积密度: 建筑面积毛密度 =总建筑面积 /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公顷) 建筑面积净密度 =某项建筑总面积 /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公顷) 5) 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 /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平方米) 住宅用地 容积率 =住宅总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平方米)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控制容积
15、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1) 自然条件 2) 资源条件 3) 区位条件 4) 社会经济发展基础 5) “软”条件:区域的社会、文化、科技实力、投资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规划的主要内容: 1) 依据区域城镇化 发展的目标,明确区域内的 农村人口容量 ,确定各级乡村居民点的 人口配置及空间布局 ; 7 / 37 2) 确定各等级乡村居民点的 功能定位 ; 3) 配置相应的 社会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 ; 4) 确定乡村居民点 发展和完善的策略 ; 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 么要研究人
16、口结构? 人口结构有: 年龄结构、 职业 结构、家庭结构、空间结构 年龄结构 1) 比较成年组人口数和就业人数,可以看出就业情况和劳动力潜力; 2) 掌握劳动后备军的数量,对研究经济有重要作用; 3) 掌握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的数量和发展趋势,是制定托儿、幼儿及中小学等公共设施规划指标的重要依据; 4) 掌握老年组的人口数及比重,分析城市老龄化水平及发展趋势,是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规划指标的主要依据; 5) 分析年龄结构,可以判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变化趋势,分析育龄妇女人口数量,是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的主要依据; 职业结构 1) 产业结构与 职业结构 的分析可以反映城市性质、经济结构、现代化水平、城
17、市设施的社会化程度、社会结构的合理协调程度,是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和调整规划定额指标的重要依据。 家庭结构 1) 对于城市住宅类型的选择、城市生活和文化设施的配置、城市生活居住区的组织等都有密切的联系 ; 2) 家庭结构的变化对城市社会生活方式、行为、心理诸方面都带来直接影响,从而对城市物质要素的需求也有变化; 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的空间结构指人口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包括人口密度、人口按各种属性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等。 1) 城市发展伴随着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城市人口空 间结构的变化能够反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 2) 城市人口空间的变化影响城市居住、产业、交通 等各类用地和设施的规划布局
18、。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1) 道路网:放射路 /放射路 +环形路 二、论述题 ( 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蔓延产生的问题: 1) 经济成本居高不下(市政基础设施、过度的出行、更高的汽车使用率); 2) 生态环 境破坏严重: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尤其是对乡村的破坏; 3) 加剧道路交通的拥挤; 8 / 37 4)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 5) 城市中心破败衰落; 6) 城市空间和社会分异更趋严重; 7)
19、 更高的犯罪率; 城市总体布局中的应对措施 1) 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 2) 城市整体结构的控制 3) 精明增长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 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 使用性质 可分为哪几类? 1) 教育 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 2) 医疗卫生 医院、诊所、卫生站; 3) 文化体育 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站、老年人活动室、会所等; 4) 商业服务 5) 金融邮电 银行、储蓄所、邮电局
20、、邮政所、证券交易所; 6) 社区服务 居民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 7) 市政公用 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站、煤气调压站; 8) 行政管理 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等行政管理类机构; 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分类 1) 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2) 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 按营利与非营利性分类 2. 什么是 居住密度 ?通常用那些 指标 予以反映? 1) 居住密度是关于住宅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指单位用地面积上 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2) 人口密度
21、: 人口毛密度 =住宅区总人口 /住宅区总用地(人 /公顷、万人 /平方公里) 人口净密度 =住宅区总人口 /住宅建筑总用地(人 /公顷、万人 /平方公里) 3) 人均用地: 人均 住宅区 用地 =住宅区总用地 /住宅区总人口(平方米 /人) 4) 建筑密度: 住宅区建筑毛密度 =住宅区总建筑基底面积 /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 住宅区建筑净密度 =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底面积 /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 5) 建筑面积密度: 建筑面积毛密度 =总建筑面积 /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公顷) 建筑面积净密度 =某项建筑总面积 /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公顷) 6) 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
22、 =住宅区总建筑面积 /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9 / 37 /平方米) 住宅用地 容积率 =住宅总建筑面积 /住宅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 /平方米)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 (用地性质) 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限,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 (控制指 标) 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 (城市设计引导)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形、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 (交通) 根据交通需求分析, 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
23、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 (市政) 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 6) (规 定)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上海历年规划: 1. 1929 年 , 大上海计划 , 美国龚斯基博士 ,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 在上海的东北隅规划建设新的市区 ; 2. 1946 年 , 上海市土地使用总图初稿 , 战后刚从欧美回国的规划师 , 体现
24、了“有机疏散”的理念; 3. 1959 年 , 适应“大跃进” , 编制上海区域规划 , 提出了建设卫星城(闵 行、吴泾、松江、安亭、嘉定等五个卫星城); 4. 1986 年 ,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 第一个正式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 , 延续建设卫星城的思想 , 始于 1970 年宝山钢铁、金山石化两大产业基地的吴淞 宝 山、金山卫两个卫星城 , 开始有步骤的开发长江南 10 / 37 岸与杭州湾北岸的上海两翼 , 形成一城九镇加两山的格局 , 首次明确了上海中心城 卫星城 郊区小城镇 农村小集镇 4 个等级结构; 5. 2001 年 ,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9 2020 年)
25、, 卫星城重生产轻生活 , 反磁力作用不强 , 提出了新城的概念 , 形成了中心城 新城 中心镇 一般镇 中心村 5 个层次,多轴、多层、多核的城镇体系结构; 6. 2006 年 , 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 首次明确“城乡体系” , 1966 城乡规划体系:一个中心城、 9 个新城、 60 个左右新市镇、 600 多个中心村 ;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 1) 制定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重点; 2) 合理确定 历史城区 的保护范围,制定保持、延续古城格局和传统风貌的总体策略和保护措施; 3) 合理划定 历史文化街区 的核心保护范围
26、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11 / 37 4) 确认需要保护的传统民居、近现代建筑等历史建筑; 5) 制定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确定对影响名城历史风貌实施 整治的重点地段,包括需要整治、改造的建筑、街巷和地区等; 6) 名城保护规划应从城市总体发展的高度采取战略性措施,为名城的保护创造条件; 6. 简述区域规划中 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 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产业结构研究 :即研究区域内部各种产业 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组合关系,包括产业的部门结构和空间结构。主要内容如下 1) 对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影响和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根据
27、区域在更高层次区域乃至国家及全球的产业分工及市场变化的趋势,明确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确定区域内各主要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确定区域的主导产业及产业链等; 2) 同时考虑各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与地域上的组合形式,协调好各产业部门的空间布局;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1) 劳动地域分工和发挥区域优势原则; 2) 系统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特点 国家、地区 产业的各种连锁效应 区域的层次 3) 适应市场需要,促进技术进步的原则 基本思路: 1) 合理的区域分工 2) 搞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3) 调整区域产业组织结构(区际经济关系) 4)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
28、) 7. 简 述 省域 城镇体系规划中的 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 1) (第二点) 明确资源利用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要求和措施。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等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 2) (第五点)统筹城乡的区域重大基础设施; 3) (第六点)明确空间开发管制要求。包括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的区位和范围,提出管制要求和实现空间管制的措施,为省域内各市(县)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线”等规划控制线提供依据。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 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
29、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12 / 37 概念解释: 城市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旨在通过分散单中心高强度的社会经济功能来缓解交通、人口、住房、环境等问题; 对于经济学家和人文地理学家来说,多中心是一种特定的城市体系形态,可以追溯到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空间结构的特征: 1) 体现了平等、社会公正; 2) 减少了通勤的距离和时间; 3) 避免了大城市集聚带来的弊端,如超额的财产价值、社会两极分化、交通阻塞; 规划时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1) 培育和支持就业次中心的发展; 2) 职住平衡,规划安排 与就业岗位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相匹配的住宅; 3) 公共基础设施和支柱项目,如大学、科技园等,
30、必须建立在分散的地点,这些地点最终将成为对经济活动有吸引力的中心城市; 二、论述题 1. 分析封闭式居住小区的利弊。 封闭式居住小区产生的原因 1) 经济、人口及社会变化( 1978 年改革)使焦虑程度日益增加; 2) 社会文化领域变化。 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物质财富的集聚上,社会分化及部落化加剧; 3) 封闭式管理还可以在中国文化及城市发展史中得到共鸣; 利: 弊: 2. 大城市规划建设新城应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3. 从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层面 ,论述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 2011 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 1、 影响住宅自然通风的规划因素(住区) 1) 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的高度 ( 要高 )
31、 、进深 ( 要浅 ) 、长度 ( 要长 ) 、外形和迎风方位; 2) 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向; 3) 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 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 2、 行列式住宅群体空间布局的特点和局限(住区) 特点: 13 / 37 1) 指条形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间距成行成列的布置形式 。 2) 能使每个住户都能获得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是各地广泛采用的一种方式; 3) 同时便于工业化施工; 局限: 1) 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单调、呆板的感觉; 2) 容易产生穿越交通的干扰; 改进: 1) 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左右交错
32、、左右前后交错; 2) 单元错开拼接:不等长拼接、等长拼接; 3) 成组改变朝向; 4) 扇形、直线形 、曲线形、折线形; 周边式 1) 指住宅沿街坊或院落 周边布置形成围合或部分围合的住宅院落场地,特别是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 2) 形成较内向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休息园地,促进邻里交往; 3) 对于寒冷及多风沙地区,可阻挡风沙及减少院内积雪; 4) 有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居住建筑面积密度; 5) 有相当一部分的朝向较差,不适应湿热地区; 6) 采用转角建筑单元,使结构、施工较为复杂,造价也较高; 7) 不利于抗震; 8) 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也会造成较大的土石方工程; 9) 布置手法:单周边、
33、双周边、自由周边; 点群式 1) 指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的布置形式 ,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 ; 2) 布置手法:规则布置、不规则布置; 3) 点群式住宅布置灵活,便于利用地形,运用得当可丰富建筑群体空间; 4) 在寒冷地区外墙太多不利于节能; 混合式 1) 指 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等布置形式的组合方式,常常结合基地条件用在一些较为特殊的位置 ;最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建沿道路或院落周边式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 2) 保留优点,克服缺点,被广泛采用; 自由式 1) 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
34、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置形式; 14 / 37 3、 住宅区“人车分行”的布局原则(住区) 1) (人车两个系统) 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通路与汽车通路 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和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2) (车行路) 车行路应该分级明确,可以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 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 (停车位) 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应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型车行路的尽端应设置回车场地; 4) (步行路) 步行路应该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 到各住户 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家
35、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4、 小城市如何处理火车站和城市的关系( 总规) 5、 城市新区要跨越高速公路发展应注意那些方面 (总规) 6、 总体规划中明确城市 禁建区的意义 (总规) 7、 以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解释我国常见的 区域城镇空间开发模式(区域) 8、 区域中空间管制与协调规划的内容及依据( 区域) 1) (协调什么)主要明确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落实与 上一层次空间 、 周边区域空间 的协调,以及区域空间 内部的次区域空间之间的协调。 2) (协调的重点)协调的重点是 区域功能分区 、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和 生态环境建设 等。 3) (管制)一般使管制要求落实到区域空间上,
36、将区域整体分成 优化开发区 、 重点 开发区、 限制 开发区和 禁止 开发区等 4 种类型; 4) (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区域空间生态适宜性的评价结果。 9、 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和问题(城建史) 10、 英国发源的整体性保护的主要内容 (历史建筑保护) 二、论述 1、 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应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 2、 城市规划中开发控制和设计控制的目的和策略 3、 分析用地平衡表,总结城市现状和发展定位 现状用地面积 现状人均面积 规划用地面积 规划人均面积 15 / 37 2009年考研原理试题 简答题(顺序不完全一致) 1 北宋城市革命的表现形式 2 欧斯曼巴黎
37、改建的特点及其意义 3 居住小区小学设置应考虑因素 1) 小学的规划布置一般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 规划结构中就应加以考虑 ; 2) 占地大,密度低,作为住宅组群之间 空间分割的主要手段 ; 3) 保证学生 就近上学 ,小学的 服务半径 为 500 米左右,中学的服务半径 1000M; 4) 学生上学 不应穿越 铁路干线、厂矿生厂区、城市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杂的地段; 5) 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不宜在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或铁路干线附近布置,以免噪声干扰 ; 6) 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可与不怕吵闹的公共服务设施相邻布置; 7) 考虑体育活动场地和室内健身用房在双休日
38、和夜间向本区居民开放; 8) 总平面布置 尽可能使 教学楼接近出入口 ,并保证教室和操场均有良好的朝向,操场用地要规则; 9) 充分重视建筑和场地的 抗震防灾要求; 4、 禁建区提出的根据 1. 禁止建设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止安排城镇开发建设项目的地区; 2. 禁止建设区的内容: 3. 提出的依据: 1) 城市用地的适应性评定; 2) 5、 城市中心区设计商业步行街的选址考虑哪些问题? 城市中心区选址考虑要素: 1) 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2) 靠近 城市 交通干道,有方便的公共交通联系; 3) 永续发展, 近远期结合,近
39、期适中,远期合理,布局上具有灵活性; 4) 根据城市设计原则考虑城市空间景观构成。 中心的交通组织: 要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又要 避免交通拥挤、人车相互干扰。组织好人车、客货交通。 1) (步行、公交)市中心范围内的交通以步行为主,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 16 / 37 2) (疏解过境交通)疏解与中心活动无关的车行交通。 3) (停车设施)中心区四周布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4) ( 人行 )发展立体交通,建设步行天桥或隧道,以减少人车冲突; 5) (步行区)中心区规模相当大时,可划定一定范围作为步行区。 商业步行街的选址考虑因素 : 6 居住小区是否可以户外路边停车并说明理由 7 城市建设用地平
40、衡表的作用 8 邻里关系与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哪些相关? 9 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依据的 内容 10 城镇体系规划中城市化水平预测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论述题 1 旧住宅区 改建 的考虑重点 1. 改建的定义:旧住宅区的改建是指较大规模改造建设,有的甚至是进行重建。 2. 改建方式根据改建地区的具体条件和改建需要分为局部改建、道路沿线改建、成片集中改建。 2 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进行功能分区的好坏 3 依据城乡规划法分析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特征 2008 年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 150 分) 一、简答 1、解释 “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 及其含义。 2、评价国外
41、战后新城建设的得失,可结合实例分析。 3、街坊 式住宅区道路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和景观上的特点。 4、居住区住宅建筑的朝向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5、计算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平均层数。 6、解释区域的系统性特点。 1) 类型 的系统性 :区域的性质取决于具体客体的性质 ; 2) 层次 的系统性; 3) 内部要素的系统性 :区域内部各要素按照一定 秩序、方式和比例组合成为有机整体; 7、城乡统筹对于农村地区发展和规划的意义。 8、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预测的作用。 9、经济适用房的布局原则 概念: 经济适用房是由各地政府 划拨土地 ,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具有 福利性质 和 强政府干预性质
42、的产 权型保障房 , 经适房合理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切实保障其福利性的落实 。 10、城市中心区采用一条街式布局和购物中心式布局的空间效应。 一条街式布局的空间效应: 1) 街道型的空间形式,多为商业性空间,由中小型的商业建筑组合而成。 2) 沿街带状布置是我国传统的布置 方式,对改变城市面貌容易取得显著的成效; 购物中心式布局: 二、论述 1、居住区公建配套的千人总指标、千人指标、分类指标和一般规模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17 / 37 2、一个浅丘岭地区的城市,规划人口规模为 20 万人,选择城市总体用地布局模式,并阐述布局主要原则。 3、结合城乡 规划法,阐述我们城市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 2
43、007 年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试题(满分 150 分) 一 、 简述题(每题 9 分,每道题不超过 200 字) 1、 划分居住区各种用地界线的一般规定是什么? 2、 简述住宅区中机动车停车的各类布局方式及其特征。 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城市规划原理版本 ; 5) 分级:主要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 6) 对口:人口规模; 7) 配套:成套配置; 8)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9) 与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a) 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 800 1000,小区级 400 500M,居住组团级 150 200M
44、; b) 设在交通比较方便 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居民上下班的走向; c) 独立的工矿和科研基地的住区或乡村住区,则应考虑公共服务设施为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住区内部的安静; d) 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4、 中心城区总体规划确定“禁建区”主要包括的哪些内容? 禁建区的概念:为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历史文化环境,满足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需要,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禁 止安排城镇开发项目的地区。 1) 自然与文化 遗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文保单位保护范围; 2) 绿线控制:基本农田保
45、护区、河湖湿地绝对生态控制区、城区绿线控制范围、铁路及城市干道绿化带; 3) 水源保护:地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地下水源核心保护区; 4) 生态安全:山区泥石流高易发区 、 山体坡度大于 25%或相对高度超过 250M; 5) 其他: 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矿产资源区禁止开采区; 5、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 (人口规模预测的作用) 6、 在城市总体布局时,风玫瑰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7、 简述 城市总体 规划纲要 编制中的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及其与中心城区规划之间的关系。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内容 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 2) 提出 城市规划区 范围; 3
46、) 分析 城市职能 、提出 城市性质 和 发展目标 ; 4) 提出 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 范围; 5) 预测城市 人口规模 ; 6) 研究中心城区 空间增长边界 ,提出 建设用地规模 和 建设用地范围 ; 7) 提出交通发展战略 及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布局原则; 8) 提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目标; 18 / 37 9) 提出建立综合防灾体系的原则和建设方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 4 点) 1) 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 确定生态环 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综合目标和保护要求,提出空间管制原则; 3) 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市化水平
47、,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方案和建设标准; 4) 原则确定市域交通发展战略。 8、 简述区域空间发展中的 点轴开发模式 的特点。 (点轴开发理论)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国民经济看做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即“点”和“轴”两个要素结合在同一空间。点即增长极,轴线即交通干线; (理论的中心思想)随着连接各 中心地理 的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等的建立,形成有利的区位,方便人口的流动 ,降低运输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新的交通干线对产业和劳动力产生新的吸引力,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而形成新的增长极。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形成 区域开发纽带
48、和 经济运作通道功能 的交通干线被称为生长轴; (点轴开发模式的基本思路) 1) 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的 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 2) 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镇(增长极),确定其发展方向和功能; 3) 确定中心城镇(增长极)和发展轴的等级体系,首先集中力量重点开发较高级的中心城市(增 长极)和发展轴,随着区域经济实力增强,开发重点逐步转移扩散到级别较低的发展轴和中心城镇。 9、 简述北宋东京的改建规划和布局特点。 19 / 37 布局特点: 1) 后周世宗柴荣改建规划、宋定都开封后对皇宫进行大规模改建; 2) ( 333) 三套
49、方城、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 3) 扩建而成: 4)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井字形方格网; 5) 纵贯全城南北的中轴线 御街形成全城主轴线、基本对称布局; 6) 商业街、商住混杂、“瓦子”; 改建与变化 1) 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之外,加筑罗城(外城),新扩建部分相当于原来城市用地的四倍; 2) 改善旧 城的拥挤现象,展宽道路,改善交通条件; 3) 疏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便利交通; 4) 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沿街划定植树地带,增加城市绿地; 5) 总结:这是一个杰出的改建规划,主要精力没有放在宫室修建上,也没有受旧的城市规划制度的束缚,为了适应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发展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