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作者: 云南大学 吴火伟幸福的辨析财富幸福是个亘古不衰的话题。对幸福的度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在经过一番独特的计算后得出结论:王者的生活比独裁者的生活快乐 729 倍 1。伯利克里说:“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 。 2先贤圣人和普通百姓都有对与幸福的理解,虽然从来没有形成一致认同,但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它们或者在某一点上站得住脚,或者在大部分都能得到认同” 。 3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开篇中就指出, “关于幸福是什么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大多数人和哲人们所提出的看法并不一样。一般人把幸福看作某种实在的显而易见的东西,例
2、如,快乐、财富、荣誉等等。不同的人认为幸福是不同的东西,同一个人也经常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 ”4的确,因个人的需要不同,对幸福的理解见人见智,但是快乐、财富、荣誉等等是不是就等同于幸福呢?而且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一样,不同的人把不同的东西当作幸福。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幸福问题。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许多人在享受着生产力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依然感觉不快乐、不幸福。财富与幸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又该如何去追寻财富、追寻幸福?如何处理财富与幸福的矛盾?今日,探寻和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可以让物质富裕而精神空虚的人们明白什么是幸
3、福的真谛,如何才能获得幸福。 “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以及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为人们进行崭新的思考奠定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而逐步形成的城邦公民自由、自立与自律的人文现象,也为他们重新审视世界提供了开放性的精神基础。 ”5在古希腊城邦统治时期,追求城邦和谐,成为优秀公民,实现幸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能够有所造诣于优良生活者一定具有三项善因: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论者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92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44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4、社,1992:164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65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一般都公认惟有幸福的人生才完全具备所有这些事物(诸善) 。 ”6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生活应具备外物和内德,重点在于内在德性,即灵魂诸善。而对于外物,如财富、资产、权力、名誉等有赖于灵魂诸善使之合理运用,反之如果内在修养不足而外物富足,灵魂将会堕落损害其主。在外物诸善中,财富的诱惑无疑最大,致使不少人将其认为是目的。亚里士多德说:“每种技艺与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 ”7追求财富和追求幸福都是人的实
5、践选择,属于不同的善,善有不同的层次和多种途径去到达。财富的“善”与幸福的“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说:“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远只是因它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8“不仅如此,我们还认为幸福是所有善事物中最值得欲求的、不可与其他善事物并列的东西。 ”9因此,幸福就是人所追求的最完善,财富的“善”的完成或许就是为了追求更高层的善,就是幸福。也就是说, “幸福是完善的和自足的,是所有活动的目的” 10。 “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11幸福是专属于人的最高善和
6、人生目的的幸福观。 “财富显然不是我们在寻求的善。因为,它只是获得某种其他事物的有用的手段。 ”12幸福与财富的关系是:幸福是人类最高的目的,财富是实现幸福的有利条件。我们已经界清了财富与幸福的关系,幸福做为最完善和目的并不是财富积累产生的“附属品” ,因此从财富中赚取幸福的想法是不可能实现的。亚里士多德说:“人们往往误认为家务管理的目的就是聚敛;其执迷之尤者便信奉钱币就是真正的财富,而人生的要图在于保持其窖金,或无止境的增多货币。 ”13产生这种财富观念的人实际上是只重视物质生活和个人欲望,根本不明白幸福的真谛。还有一些人则是“向往优良(道德)生活,却仍旧不能忘情于物质快乐” 14。对于如何
7、处理财富与幸福的矛盾,亚里士多德说:“一切明哲的人正应该为了灵魂而借助于外物,不要为了外物竟然使自己的灵魂处于屈从的地位。 ”15人需要获得外在之物特别是物质产品才能维持生命,但那些外在的东西只不过是实现幸福的工具或手段。在财富的数量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家务管理的功能不追求无限度的非必要财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323a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 3 页8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 18 页9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 19 页10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
8、003,第 19 页11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31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第 13 页1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257b381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258a215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323b19富。一切财富倘使从生活方便着想就显得各有限度。 ”16因此,通往幸福的路径是人的德性修养,而外物只是工具而已。幸福的获得德性“家务重在人事,不重无生命的财物;重在人生的善德,不重家资的丰饶。 ”17德性是幸福的前提,是构成幸福的首要因素。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幸福论中特别强调德性。他认为德性是幸
9、福实现的前提:“失德的人就会淫凶纵肆,贪婪无度,下流而为最肮脏最残暴的野兽。 ”18只有那些有德性的人、行为高尚的人才有可能实现幸福。在指出幸福即是至善后,亚里士多德又提出:“不过把幸福称为最高的善,看来是种同语反复。还应更着重地谈谈它到底是什么。 ”19他从人特有的功能与活动的角度出发,将幸福定义为: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德性的实现活动。这里的德性不是肉体的德性而是灵魂的德性,幸福就是灵魂合于德性的现实活动。“既然幸福是一种完全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所以对德性的研讨就刻不容缓了。 ”20受其老师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也是从德性的角度来探讨幸福。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德性的本质是理性。亚里士多
10、德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共同的活动是营养和生长,动物和人都具有感觉和运动的属性,而只有人才具有理性,即逻各斯的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灵魂可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德性是当非理性的热情、欲望等和理性发生关系并服从理性的命令而行动时产生的,德性就是理性的卓越或充分发挥。幸福是理性的行为。首先,幸福是行为或行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思想或观念,没有行为,则无幸福可言。比如木雕、人偶、画像等等,虽然也有人的形体,但是没有动作,自然无所谓有没有幸福。相反,如果光有行为也不能说是幸福,亚里士多德说:“不论是牛,还是马,以及其他动物,我们都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因为它们没有一种能分有这种现实活动。 ”2
11、1单纯行为不是幸福的真义,比如工作、消费、旅游、运动等行为只是肉体1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257b321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259b201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一 1253a3719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320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34此处在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第 32 页上有不同的翻译“既然幸福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我们就必须考察德性的本性。 ”笔者认为如果引用廖申白译的句子,此处有转向讨论理性的意思。21亚里士多德:亚里
12、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9参与的活动,快乐、伤心等情感是灵魂的活动,幸福是合乎善德的现实活动的体验。其次,行为有好坏之分,比如那些卑鄙恶劣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幸福的,只有合乎理性的行为才能称为幸福。又动物和小孩都不能说是幸福的,因为动物没有用德性衡量自己行为的功能。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人的理性, “理性使人从一个偶然的人变成一个认识到自身目的的必然的人。 ”22动植物的行为的目的是自然地实现;人的行为的目的的实现则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我们只有在行为理性的现实活动中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再而某种品质只要拥有就可以了,不用作出什么好
13、的结果,比如“一个睡着了的人,一个感觉迟钝的人。 ”23但是幸福必须有实践行动, “而且是美好的行动。 ”24因为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作为至善的幸福只能在人的社会生活和现实活动中得以实现。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整个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25人们应一生都实践合乎德性的活动,才能获得幸福。其次, “在灵魂中有三者生成,这也就是感受、潜能和品质,德性将为这三者之一德性既不是感受、也不是潜能,那么它只能是品质了。 ”“一切德性,只要某物以它为德性,就不但要使这种东西状况良好,并且要给予它优秀的功能。例如眼睛的德性,就不但使眼睛
14、明亮,还要使它的功能良好(眼睛的德性,就意味着视觉敏锐) 。马的德性也是这样,它要马成为一匹良马,并且善于奔跑,驮着它的骑手冲向敌人,如若这个原则可以普遍适用,那么人的德性就是这种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 26德性给予人优秀的功能,使人能更好的活动,由于有了德性人们才能更好的追求善,因此德性是人追求善的内在原因,德性之实现, 也就是自我“优良性、优良品质”之实现,所以说, 幸福也就是自我实现论, 就是自我潜能的实现。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的实践的生命活动,在完全的意义上包括理论、制作和实践三种活动。三者之中,理论最高,实践最重要。 ”27在政治学一书中也提出“实践就是幸福,义
15、人和执礼的人所以能够实现其善德,主要就在于他们的行为。 ”28总而言之,德性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念,还能提升人们的幸福体验能力。正如麦金泰尔所言:“人的好生活是在寻求好生活之中度过的生活,对追寻所必须的2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23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624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25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426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M苗力田译注北京:中国人
16、民大学出版社,1992:3427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828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325a32德性是将使我们懂得更多的有关人的好生活是什么的那些德性,我们把德性不仅置于与实践相关的情形中,而且置于与人的好生活相关的情形中。 ”29这正是获得真正幸福的道路。幸福的实现城邦人类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 30既然人是理性的动物,符合理性的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呢?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应该过政治性的生活。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以善为目的生活着。作为独立的自由人生活,是无法实现善德和幸福的。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善德是不够的,他还得具备一切足以实践善行的条件和才能。 ”31
17、显然幸福的实现条件是实践(前文已述)和城邦生活。人只有在城邦中,作为集体的成员之一,才能实现交流和展现自己,获得优良的生活。从人的社会属性上说,人只有过上社会的、政治性的生活才是符合人的理性的。此外,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善业,共同过上更优良、更幸福的生活。个人需要依靠国家来实现自己,而国家也需要个人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换和交流,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利益” 32。在城邦政治的生活中,人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德性,去追求属于人的幸福生活。个人幸福与城邦幸福的关系从幸福的内涵到幸福的真正实现,亚里士多德为我们诠释了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的思考。但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深入
18、研究的问题。因此,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幸福问题的叙述,只是他对幸福问题探讨的第一步,这一步是他对幸福的沉思,思考什么是幸福以及幸福存在于何种活动之中,研究的是个人幸福(个人的善)问题。接下来的第二步论述才是他对幸福实现的完全理解,这第二步是其政治学的研究,研究如何实践沉思所获得的东西,研究何种政制能使人们亲近德性和获得属于人的善或幸福,这也就是城邦幸福(城邦的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幸福也就是个人的善,而城邦的幸福也就是城邦的善。个人与城邦的关系犹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部分)离不开城邦这个整体,城邦是由部分组成同时高于部分。城邦在29麦金泰尔:德行之后,龚群、戴抑扬译,中国社
19、会科学出版社,1995:27730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253a33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325b1432 此处“在社会中实现自身”大多数情况下使用“价值”一词,但笔者本人慎思不妥, “价值”一词是以客观而言,而客观评论往往以当时社会主流思想为标准,比如做公益、无偿献血、坚守工作岗位等被社会认为实现自身价值。而个人的“思辨” “幸福”是一种利于自身益处的行为,是个人的实现,但最为真实。于培养人使之成为良好的公民,使公民能过有德性的幸福的生活。因此,个人的幸福的实现要以城邦的幸福为前提。幸福作为最后的目的虽然是“自足”(自我满足或自我完善)的,但是自足并不是指一个人可以自己孤独地生活,
20、他总是生活在群体中,与家人、朋友和其他的公民相联系。人天生就是一种政治动物,他的本性是城邦的。 “就各个人而言,最优良的生活方式,即把全邦作为一个集体,对全邦所有的人民而言也一定是最优良的生活方式。”33同时,作为整体的国家的善“无论就取得上或保持上,都比个人的善更为宏大,更为完全。 ”34个人只有在城邦国家即社会中才能达到自我完善人。这也就是说,作为社会整体的城邦国家的善是个人的善的保障,个人的幸福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实现。同时,亚里士多德坚决反对那些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一味追求个人幸福的享乐主义者,同时他也坚决反对那种逃避社会公务,独善其身的离群索居的人。如果一个人“离世绝俗,就无法实践其善行,勇
21、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 ”35亚里士多德这种主张政治生活的幸福观实现了政治学与伦理学的统一,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社会与城邦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使之成为良好公民,使公民能过德性的幸福生活。而作为社会的、政治的、理性的动物的个人也只有进行德性的实践活动正义的城邦环境中才能实现自我幸福。结语从古至今,幸福是所有人为之向往和追求的,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着自己向往的那份幸福。有的人认为拥有财富就是幸福,有的人将拥有权利名誉当之为幸福,也有的人将爱情的获得视为幸福.其实,以上说的那些所谓的幸福都仅仅是人生许许多多的欲望满足所体验到的快乐。幸福是持续长久的德性行为,是最
22、终的目的。虽然获得物质满足能够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是幸福,比如金钱、名利只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当这些欲望得到了满足后,快乐也就随着那短暂的满足感而逝去。亚里士多德虽然与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的德性幸福论将幸福论述的那样透彻,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丢之德性的幸福,没有了正确价值引导的幸福将不为之幸福的道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思想,深刻而远志。要真正体会和感悟其中的真谛,那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实践,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倘若我们每一个人,多一些德性感悟,并3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卷七 1325b3134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23、,1964:28335肖雪慧: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法与他的伦理学研究J 伦理学,l986(11)继承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优良传统,相信我们每一天都能感受到幸福。参考文献1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八卷苗力田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4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6麦金泰尔:德行之后龚群、戴抑扬译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7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9严群:亚里士多德之伦理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0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选集政治学卷.颜一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肖雪慧: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法与他的伦理学研究J. 伦理学,l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