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东鹅种反季节技术1 广东鹅种的固有繁殖规律 据调查,广东鹅种每年都有严格的繁殖期和休产期:一年之中繁殖期 8-9 个月,其余时间则处于休产期。其中中小型鹅种每年夏至( 6 月 22 日左右)开产,至次年 3 月底(春分)或 4 月初(清明)休产,这时,公母鹅换羽,母鹅停止产蛋,公鹅生殖系统萎缩,休产期近 3 个月;而大型鹅种狮头鹅是每年 8 月底 9 月初开产,至次年 5 月份,休产 3-4 个月。 2 改变广东鹅种繁殖规律的尝试 2.1 多方面的尝试 广东省家禽科学研究所与 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水禽研究室,在上世纪 80 年代,在深入调查广东鹅种的繁殖规律,细致分析导致广
2、东鹅种繁殖力低下的原因的基础上,尝试了多种的手段,如改变环境温度、改变饲料营养、不同季节留种、不同季节人工强制换羽、南鹅北养(异地饲养)、注射外源激素、人工控制光照等。其中,前五种方法不能改变广东鹅种固有的繁殖季节。例如,环境温度和营养因素、饲养方式影响广东鹅种 生产水平的高低,但不是导 致广东鹅种繁殖季 节性的因素;广东鹅种在不同季节留种,不能改变它们固有的季节性繁殖节律;把广东鹅种北移至我国东北饲养,结果,在光照时间由短逐渐延长的 4-5 月间,广东鹅种照样基本停止繁殖。上述第六种方法即人工注射孕马血清有一定作用,但需连续注射,费工费时,成本很高;注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不大。只有人工
3、控制光照,才是造成广东鹅种季节性繁殖的主要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东鹅种的繁殖季节性。 2.2 人工控制光照改变广东鹅种繁殖季节 广东鹅种繁殖季节性与光照时间的长短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天自然光照绝对时间较长,或由短逐渐向长转变的季节是其非繁殖季节;而当光照时间由长逐渐向短转变,或绝对光照时间较短时,进入繁殖季节;其中,广东光照时间维持在最短的 10 月下旬至次年 2 月下旬 ( 光照约 11 小时 / 天 ) ,是广东鹅的繁殖高峰期。 2.3 大型场的中试 通过几年的试验及摸索,证明采用人工光照,可改变广东鹅种的繁殖季节性,并进行反季节生产。在此基础上,在广东省高明县水禽开发中心进行大型验证
4、试验。选用中型鹅种马岗鹅和小型鹅种三洲鹅试验。马岗鹅试验组鹅数为公 99 只,母 616 只,共 715 只,对照组公 101 只,母 631 只,共 732 只;三洲鹅试验组鹅数为公 92 只,母 610 只,共 702 只,对照组为公 634 只,母 4217 只,共 4851 只;合计七千只。试验表明,马岗鹅与三洲鹅的试验组母鹅都在实施人工控制光照后 4 周,产蛋量开始快速升高,且高峰期早,总产蛋量比对照组高;公鹅的阴茎状态、性反射、精液品质、可采率、种蛋受精率均明显优于自然光照的对照组。中试再次证明,短光照时间对提高广东鹅种繁殖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2.4 广东鹅是“短光照品种” 该
5、研究室的卢光熹等专家认为,我国位于北半球,将自然光照变化情况与广东各鹅种繁殖规律相比较,就可发现,广东鹅种的繁殖季节从夏至开始,即光照从长变短时开始,繁殖高峰期在一年中光照最短的季节 (10 2 月份 ) ,而到三月底四月初,春分已过,昼长于夜,光照越来越长,广东鹅就进入休产期。也就是说,当光照时间由长变短或短光照季节有利于广东鹅的繁殖,故认为广东鹅是“短光照品种”。 3 相应的措施 3.1 遮光措施 人工控制光照用的鹅舍可以为敞开钟楼式砖瓦舍或沥青纸舍,设有陆上和水上运动场;舍内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 2 只,陆上运动场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 1 只,水上运动场也是每平方米 1 只;鹅舍两纵面装配可
6、活动的黑布帘,阻挡阳光,钟楼玻璃窗涂黑。每天于傍晚 17 : 30 将种鹅赶进遮光鹅舍,遮光过夜,钟楼玻璃窗关闭,供应充足饮水,次晨 7 : 30 揭起黑布帘(并打开钟楼玻璃窗),将鹅放出运动场配种、喂料。每天接受自然光照的时间控制在 10 小时。 3.2 防暑通风 控制光照期间,外界温度较高,而鹅舍由于遮黑布和关闭钟楼的玻璃窗,阻碍了舍内空气流动,舍温更高。所以控制光照的鹅舍设计上应尽量注意通风、降温、防湿,以免不利因素过多影响,舍内可多装一些电风扇,特别上功率较大的牛角扇,有条件的可用水帘式通风。 3.3 减少应激 采用人工控制光照技术,改变了鹅舍的小气候环境和种鹅的生活节奏,使鹅的生理状
7、态和外貌也有相应的变化。尤其在控制光照初期,由于鹅舍突然变黑暗,鹅表现为情绪紧张,聚群喧叫,稍有动静便惊恐不安,久久不能平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鹅群渐渐适应,较少骚动,对按时入含习以为常。总的来说,虽然人工控制光照改变了鹅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应激,但只要做好通风和卫生消毒措施,保证鹅生活环境清洁干燥、通风透气、遮荫避雨, 对种鹅的健康没有显著影响,鹅的食欲、粪便、体况、羽毛、动态及配种能力等均正常,成活率均在 97 5 以上。 3.4 搞好疫病防治 ( 1 )要注意鹅群的日常清洁工作,每天打扫圈舍 1-2 次,白天舍内地面要保持干燥,运动场也要每天清扫,防止潮湿积水。 ( 2 )每天早上鹅群放出
8、后,鹅的粪便要及时清除。 ( 3 )经常对鹅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例如可用百毒杀等对鹅无害的消毒液对鹅舍及运动场进行全面的消毒,也可用 10%-20 生石灰水等。 ( 4 )在农村的小型场无法做到严格隔离消毒的,要尽量减少串门,特别是不能让外人(如鹅贩)进入鹅舍。 ( 5 )对本地区的常发疾病一定要进行疫苗接种或药物防治,尤其在饲养上不能喂给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饲料中还应定期投放一些广谱抗菌药物。 3.5 提高种鹅交配率 ( 1 )配种时间的变化:广东鹅种每天的配种高峰一般是早晚的 5 : 30 7 : 30 ,而试验组这两个时间基本上都是舍内遮黑时间,鹅不能下水配种。种鹅补偿配种的时间:每天 7
9、 : 30 收起黑布放鹅下塘配种,及傍晚进舍前半小时至一小时,让其提早配种。 ( 2 )充分配种:鹅属水禽,喜欢在水中配种,种鹅场要水源充足,最好应每天更换水,保持水质清洁,提高种蛋的受精率。进行广东大小鹅种间的杂交时,公母鹅体格相差悬殊,自然交配困难,受精率低,此时可采用人工辅助的配种方法。 ( 3 )推广种鹅的人工授精:为了有效保证较高而平稳的种蛋受精率,也可采用人工授精方法,该方法还同时起到节省大量公鹅,从而节省所需的饲料、房舍、设备及其它生产费用的作用。 3.6 补偿休息 控制光照的种鹅,在恢复自然光照后,由于鹅群每天感受的光照时数突然变长,约 1 个月左右羽毛开始脱换, 2 个月后换
10、羽完毕,才逐渐进入繁殖状态。其中公鹅恢复自然光照后,由于光照时数突然增加,一个多月后阴茎逐步萎缩,可采率和精液品质下降,种鹅换羽,类似于非繁殖季节,这种状况约维持两个月左右。 从有利于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考虑,一般情况下,在一年之中要有意地留两三个月的时间,让种鹅休息、换羽、恢复元气,通常可在鹅苗价格相对较低时。例如,在早春增加每天总光照时数,可以使鹅提前休产进入非繁殖季节,再通过控制光照,使下一轮繁殖季节相应地提前开始,这样可使广东鹅种能在正常的非繁殖季节进行反季节繁殖。 3.7 保证鹅的营养需要 繁殖期种鹅的日粮配合,要充分考虑母鹅产蛋和配种的营养需求。应以全价配合饲料饲喂种鹅,饲料中包含有
11、合理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每日喂料次, 实行自由饮水。 3.8 青饲料的供应 每只鹅每天补加喂青草、菜叶 0.5-1.0 千克,将精料、青饲料拌匀喂给,也可把青饲料切碎让鹅自由采食。适合广东养鹅的青饲料有黑麦草、饲料型苦荬菜、墨西哥类玉米、柱花草、狗尾草、象草、包心菜等等。大型的养鹅场,缺少种草基地的,可与周边农户挂钩,由农户按企业需求供应草料。 4 一些体会 1.1 大小类型鹅场都可采用控制光照技术 试验表明,不论是在小型场,还是在大规模的生产场进行,都不需特殊设备和复杂工艺,费用甚少,操作管理简便。因此,这是一项在生产上易于掌握、易于推广应用、较为有效的实用性技术。 1.2 采用人工
12、控制光照能节支增收 实践表明,广东鹅种的正常繁殖不需借助人工光照和延长光照时间。因此,种鹅舍不需特殊的人工光照设施,可以节省能源和照明设备材料,减少开支。此外,实施人工控制光照,种鹅生产水平提高,饲料消耗减少,这对于提高经济效益来说有一定意义。 1.3 于自然光照最短时停止人工控制光照对广东鹅种生产性能影响不大 若在夏秋季自然光照较长时结束控制光照,此时种鹅从短光照转为长光照,致使其生产性能逐渐降低,并于 4 6 周后繁殖停止;若选择自然光照最短时停止人工控制光照,由于停止的前后种鹅接受自然光照的时数差异小于 1 小时,种鹅繁殖性能基本正常,更不会于 4 6 周后停止繁殖。 1.4 应用前景广阔 在 “短光照理论” 指导下的广东鹅种的反季节生产,二十多年来一直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已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目前反季节繁殖技术已推广应用到全省多个地方,由于反季节生产的鹅苗价高,凡采用该项技术的场,大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5 其他每月定期,结合天气变化情况,用金冠呼灵散按 2g 拌 1 斤料,连用3-5 天预防保健,减少疾病发生,或因流感、副粘混感并发症时,按3g 拌 1 斤料,联合鸭浆磺给药,效果显著,煎药后拌潮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