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121059 上传时间:2019-10-1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西城区“十三五”时期重点专项规划西城区 “十三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6 年 9 月1西城区“十三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序言 2第一章 “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4(一)资源概况 4(二)主要成效 5(三)新形势新要求 8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0(一)指导思想 .10(二)总体目标 .10(三)基本原则 .12第三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 13(一)以“文道”建设为统领 .13(二)深化文物“三解”工程 .14(三)推进民生改善和功能疏解 .14(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15(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16(六)加强环境维护管理 .16第四章 弘扬历

2、史文化名城的优秀传统文化 18(一)打造传世精品工程 .18(二)开放文物公共利用 .18(三)完善文化服务体系 .18(四)整理发掘传统文化 .19(五)促进传统特色商业 .19(六)提升旅游休闲品质 .19(七)扶持文化创意产业 .20(八)丰富各类文化活动 .20(九)广泛宣传扩大参与 .20第五章 创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 21(一)健全“四名”工作体系 .21(二)探索适宜实施模式 .21(三)推动政策法规创新 .22(四)利用高新技术手段 .22名词 1:文道 .23名词 2:“四名”体系 .252序言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西城区是古都北京的发祥地及核心地带,历史传统悠久,文

3、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丰富,是北京市的“ 文物大区 ”之一,传承保护好 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西城区的职责。加强整体保护,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改善民生和提升环境品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围绕“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做好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对促进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城区“十三五 ”时 期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北京市的部署要求,客观分析西城区现实条件,深刻认识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汇集各方参与

4、意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科学规划的保护和发展愿景,是西城区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本规划实施期限为 2016-2020 年。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 的意 见、中共北京市委关3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5、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意见、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关于制定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实施意见。4第一章 “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一)资源概况西城区共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保护区)18 片,其中 15 片为 1990 年北京市首批公布,皇城和法源寺 2 片为北京市第二批公布,南闹市口 1 片为第三批。全区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约 1022.98 公顷,约占西城区 50.

6、7 平方公里行政辖区面积的 20.17%,占北京旧城 33 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的50.3%。现有三级文物保护单位 181 个,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 个,市级 61 个,区级 78 个。挂牌保护四合院 244 个,优秀近现代建筑 25 个。全区范围内共有古树名木 3253 株,其中一级古树 391 棵,二级古树(含名木)2862 棵。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项目 162 项,涵盖了文化部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0 大类别。现有各级代表性传承人 206 人,其中区级 206 人,以及在区级基础上产生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77 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31 人。现

7、有老字号企业 95 家,涵盖餐饮、商业、食品加工等行业。其中获得中华老字号称号的 54 家,约占北京市的 46%。北京旧城地区共计拥有 170 处名人故居院落,其中有 96处位于西城区。5图 1 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街区分布状况(二)主要成效“十二五” 期 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西城区积极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北京市“ 十二五” 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 护建设规划、北京市西城区“ 十二五” 期间历史文化保 护区保护与 发展规划等各类规划要求,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领导高度重视,部门通力6合作,专家有效指导,各方积极参与,扎实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8、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整体保护平稳有效。积极开展文物解危、解放、解读的“三解” 工程。完成 劝业场 、万松老人塔、前 门清真礼拜寺、中山会馆二期等 80 个文物的修缮工程。维护院落胡同平缓开阔的形态,积极推进平房翻建修缮,累计修缮平房 1.9 万余间、27.2 万多平米,绝大部分位于旧城地区。通过实施重点项目,恢复历史景观,保护传统格局,延续历史文脉,打造建筑精品,完成天桥历史景观、雁翅楼风貌建筑、白塔寺药店降层、宣阳桥、天桥艺术中心等项目。民生改善与功能疏解积极推进。试点先行,分片推进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协调区民生改善和功能疏解,从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白塔寺、什刹海等地区,扩展到宣西、大剧院西、天

9、桥北等地区。在房山、昌平等多个区县建设保障房项目,规模位列全市前列,对接安置从旧城迁出的居民,降低了旧城的人口密度,同时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完成爱民里、草岚子 2 号院、西黄城根南街一区等老旧小区的环境综合整治。疏解不符合保护要求的功能,调整升级业态。完成报国寺文物市场、大栅栏天陶菜市场等市场的撤市工作。人居环境逐步改善。拆除违法建设,2013-2015 年全区拆除违法建设 9904 处,共计 21.5 万多平米,其中位于旧城范围 6440 处,占总面积的 59.4%。完成所有平房区的“煤改电”工程,惠及居民约 16 万户。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精品胡同整治美化,重点完成府右街周边、地外大街、护

10、国寺街、杨梅竹7斜街、西河沿街等道路市政设施建设、架空线入地和环境风貌整治。顺利完成 3121 个平房院落 8.8 万多延米雨污水管线的改造。新增公共绿地 16.1 万平米,“绿道” 建设卓有成效,修建“营城建都 ”金中都公园,打造 护城河和 莲花河水系滨水绿廊。文化活力持续迸发。合理利用文物和传统风貌建筑,融入当代文化生活,焕发新的魅力。万松老人塔院与正阳书局联合创办“ 砖读” 公共 阅读空间,雁翅楼 风貌建筑与中国书店合力打造 24 小时书店,金中都公园宣阳驿站设立“第二书房”,历代帝王庙举办多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围绕“四节一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文化遗产日),开展独具特色的传统节

11、日活动。北京设计周活动的成功举办,影响力逐步升级,范围不断扩大,有效促进了大栅栏、白塔寺等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历史文化发掘不断深化。整理发掘非遗项目 162 项,其中国家级 32 项,市级 56 项。积极推进非遗保护的名录体系、队伍体系、展示平台体系及社会化传承体系四个体系建设。宣南鸿雪图志增订出版。完成宣南地区地名文化遗产分级保护研究、老字号谱系研究等研究。保护规划编制有序开展。完成北京市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研究等多项规划及课题研究。开展了什刹海、大栅栏、景山八片和西四北等 4 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评估。8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和大栅栏历史

12、文化街区申报获批成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政策机制努力创新。成立区名城委、区名城办、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促进中心,搭建得力的组织机构,连续五年举办区名城委年会,初步成为经验交流、专家齐聚、多方参与的品牌活动。2015 年设立四合院设计建造、胡同保护、青年工作者和志愿者等 4 个区名城委专委会。颁布关于加强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西城区保护和促进老字号发展若干意见。为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印发了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和什刹海历史旅游名胜风景区管理办法。为保障腾退、疏解和管理,出台关于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实施房屋征收腾退工作的指导意见、旧城人口疏解补偿安置

13、办法和北京市西城区直管公房管理暂行规定等。(三)新形势新要求国家首都的核心地区是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与象征,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日益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作为大国首都,需要展示与其地位相称的形象,这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实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目标的确立,为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9由于历史积淀和功能过度聚集等原因,旧城地区形成了产权复杂、人口密度大、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人口资源环境矛

14、盾突出。空间资源稀缺,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利益诉求多元,矛盾交织,困难重重。保护与更新资金投入需求大,政策体制制约因素多,人口调控、民生改善与功能疏解任重道远。多方参与机制还需健全,公众参与度不高,尚未形成全社会的自觉与合力。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虽然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在认识、顺应、尊重世界范围内首都城市核心地区发展规律基础上,结合西城区的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不畏艰难,不负历史赋予的责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体现时代价值,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做出新的贡献。 10第二章 “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

15、、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坚持“ 四个全面 ”的战略布局,全面落 实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有序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线,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和 谐宜居之都” 的目标要求,结合北京市整体功能布局对中心城区的定位,即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处理好古都风貌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历史文脉传承和现实生活需求的关系,以

16、“ 全面保护” 的理念,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的“ 金名片” ,以强烈的 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展现北京旧城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二)总体目标在“ 两个百年” 奋斗目 标背景下,立足于 长远发展,在新中国建国 100 周年,即 2049 年,作为首都核心地区,成为“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精华地区,作 为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地区,发挥世界级的文化影响力,作为全球独特的胡同院落生活地区,培育历久弥新文化传承和多元创新的城市氛围。11在北京旧城 2049 总体发展目标之下,根据北京市和西城区“ 十三五 ”时期确定的目 标任务,要在北京 历史文化名城保

17、护进程中走在前列,努力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实现整体保护效果的更好展现;实现一批重大的文物和历史建筑的对外亮相;实现街区风貌协调水平的明显提升;加强政策集成和保护模式的探索创新,建立科学有效规范的长效保护机制,在以下方面取得新的成果:整体风貌更好保护。通过不同地区建设引导、文物保护和利用、民生改善、功能疏解、环境综合整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维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使旧城地区整体风貌得到更好的保护,居民生活品质较大改善,环境质量大幅度提升,形成优美有序的空间环境。集全区之力、下大力气推进全区不可移动文物的腾退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力求使一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

18、文物腾退亮相,至 2020 年,力争使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会馆和名人故居全部实现腾退。文化传统显著弘扬。通过打造传世精品工程、文物开放公共利用、完善文化服务、整理发掘传统文化、促进传统特色商业、提升旅游休闲品质、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各类文化活动、广泛宣传扩大参与等方面的工作,使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显著弘扬,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氛围进一步加强,激发旧城地区蓬勃的文化活力;保护体系完善创新。通过健全工作体制机制、探索适宜实施模式、推动政策法规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等方面的12工作,使保护工作体系更加完善,保护方法和更新途径不断创新,法规和政策取得突破,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19、。(三)基本原则坚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历史文化传承并重,历史文化名城文脉延续与名城文化建设并重,以“ 文道” 建设为统领,构建 “名城、名业、名人、名景”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按照“政府主导 、专家指 导、居民参与、社会 协同” 的方式,全面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财富。13第三章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一)以“文道”建设为统领坚持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从旧城整体风貌、历史文化街区、重要历史街巷胡同、不可移动文物四个层次开展全面保护,对历史河湖水系、传统中轴线、皇城、旧城“ 凸” 字型城廓、道路及街巷胡同、建筑高度、城市景观线、街道对景、建筑色彩

20、、古树名木十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整体保护。以文道地区作为西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护好历史遗存,织补历史景观,塑造具有古都风韵的首都历史文化地区整体风貌。划分中轴核心精华区、历史文化精华区、支撑体系三个范围,提出针对性规划要求。中轴核心精华区是北京旧城最重要的保护地区,应保持传统历史空间形态,强调整体性,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体量和形式,拆除、迁建和整治严重影响整体风貌的建筑,打造精品景观。历史文化精华区是旧城风貌的重要构成,应高标准维护区内传统风貌,对建筑高度、体量和形式提出明确限定要求,强调周边地区更新改造与之相协调。支撑体系是补充完善旧城风貌的重要部分,应注重传统文脉延续,增加优化

21、开放空间,塑造高品质环境,提升地区适宜性。文道之外地区的城市更新,应注重与文道地区在建筑高度、体量和形式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注重开放空间与环境品质的塑造,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更多传统文化元素,使现代建筑和古都风貌有机融合。14突出街区主体功能,合理统筹其他功能,努力实现街区内均衡发展。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对重点街区的城市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筑高度和色彩、广告牌匾、步行道等进行全面控制和引导。根据不同街区历史文化脉络和功能特色,强化街区景观风貌管理,打造一批有特色、由活力、有韵味的街巷和胡同。(二)深化文物“三解”工程坚持“文” 、“物”保护并重,延 续历史文脉, 为后人留下追慕先贤、认识城市、

22、感悟历史的驻足之地。继续深入开展文物“ 解放、解危、解读 ”工程,集中开展文物及 历史建筑腾退修缮,保存真实历史遗存和各级文物,形成保护和利用的新格局。采用多种方式对文物历史文化内涵进行解读,深入挖掘整理文化价值。积极探索有效保护与积极利用模式,实现文化展示传承和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五个一批 ”工程,着力 腾退杨椒山祠等一批存在 严重安全隐患的项目;修复朱彝尊故居等一批年久失修的项目;合理使用沈家本故居等一批社会影响较大的项目;落实每周评论旧址等一批迁建未落地的项目;依法认定武定胡同 23号等一批文物价值突出且社会关注度高的不可移动文物。(三)推进民生改善和功能疏解统筹考虑居民多样化需求

23、,采取货币补偿、产权置换、平移安置、产权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实施多样化的民生改善人口疏解政策,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用好疏解腾退的空间资源,做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建设,利用多种综合手段15调整地区内的功能业态。继续采用“居民自愿、平等 协商、整院腾退、外迁平移” 的方式,有序推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白塔寺、什刹海、宣西、大剧院西、天桥北等地区的民生改善和人口、功能疏解工作向纵深发展,适时将有关工作扩展到西四头条至八条、南闹市口、法源寺等地区。对不具有保留价值的简易楼,有计划的开展腾退,按照规划实施。继续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功能疏解和业态调整工作持续进行。迁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求不相符的产业和市场。

24、积极推进阜内大街业态升级改造,地安门商场、前海东沿联大校区的业态调整及改造,珠粮街区改造提升等项目。(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重点地区和有传统风貌特色街道的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地安门内大街、鼓楼西大街、阜内大街、大栅栏、先农坛等地区环境整治和景观提升,沿街进行环境整治,建设有老北京特色、多元文化交融的魅力走廊。继续推进精品胡同的建设。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违法建设。推进平房院落的修缮整治,带动地区整体品质提升。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内具有保护价值的平房和院落,通过传统工艺规范修复,按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的策略进行保护性修缮。继续开展老旧小区、老旧平房区、简易楼的环境整治、节能改造、抗震改造等工作。继续完善城

25、市绿道体系,完成莲花河滨水绿道(西城段)二期、前三门绿道、什刹海环海绿道建设;加强公共空间规划,16结合园林绿化建设市民休闲空间,打造城市景观精品,塑造富有文化内涵的市民休闲场所。重点开展广宁公园、先农坛专类公园、天宁寺周边绿地等建设。全力推进月坛发射塔功能腾退搬迁及鱼藻池遗址公园建设。(五)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在充分考虑区域内原有空间格局的前提下,完善道路建设,打通断头路,改善交通微循环。重点建设北新华街、北纬路、永安路等道路。逐步完善适于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的慢行系统。在什刹海、牛街等重点地区建设一批自行车、步行示范区。加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探索历史文化街区周边道路地下停车和综合管廊建设,建设受壁

26、街道路项目。持续实施胡同和道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完善平房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包括供电设施、供热设施、燃气设施、排水管线在内的地下管线改造工程,重点对什刹海地区等平房区排水管网进行优化。有条件的胡同和道路开展雨污分流工程。研究平房区现代化生活设施引入模式,探索院落分布式排污处理设施建设。 (六)加强环境维护管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的维护与管理,探索形成优美有序环境的长效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强化依法管理,以分类分级管理标准推进精细化管理,完善管理的配套措施。建立符合中心城区要求的商业门店、餐厅的经营标准和规范,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匾额标示、标语及宣传品,依法重点整治“ 开 墙打洞 ”等违法 经营行

27、为。探索居民自治、多方参与的17多种管理模式,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强化秩序管理,净化街区环境。18第四章 弘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秀传统文化(一)打造传世精品工程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风格和理念,创造具有传统文化意境的现代城市与建筑形象。加快推进德胜门对景、大栅栏北京坊、天桥汇、大栅栏 H 地 块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富有时代气息、人文内涵、体现西城标志性特征的“ 百年工程” 和“传世精品” 。进 一步明确城市建筑整体 风貌要求,不断提高和改善城市建筑设计品质,形成风格协调、文化氛围浓郁的城市整体意向,焕发历史文化名城现代风采。(二)开放文物公共利用

28、推动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和合理活化使用,打造特色公共文化活动空间,让尘封的历史文物发挥文化传播价值。推动粤东新馆的展览活动及社教活动内容建设,浏阳会馆、绍兴会馆改造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展览中心,将杨椒山祠建造成为公共文化场所,护国观音寺建设成为大栅栏历史文化展览馆,沈家本故居打造成“中华法律名人堂”。(三)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区域内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美术馆等资源的规划、整合和建设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推动向社会开放。重点建设琉璃厂艺术文化馆、改造提升宣南文化博物馆展陈,改造红楼电影院成为公共藏书楼,翻建原南区文化馆成为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

29、支持多元主体办好小微型专题19博物馆,在每个街道建立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四)整理发掘传统文化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传承,围绕“一个中心、三个基地” (区非 遗保护中心和非遗展示基地、非遗传承基地和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相关工作。逐步推动非遗博物馆、传习所的建设工作。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积极为各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场地、争取扶持资金,并开展面向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全面加强地方志工作,加强优秀民俗民风的传承保护,增强文化认同。积极推进地名普查。组织修编“正阳文库” 等旧城历史文化研究文献。采制“西城口述史” 。(五)促进传统特色商业建立健全老字号名录体系,

30、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老字号企业创建非遗工作室(大师工作室)、老字号博物馆,支持传承人授徒传艺。开展展示、研讨和宣传工作。举办和承办中华老字号博览会、老字号创意文化展示等活动,提升老字号的社会影响力。完善老字号企业运行体制机制,增强老字号发展动力和市场化运作能力,提高老字号竞争力。鼓励传统特色商业在有条件的地区聚集发展,培育和扶持符合地区特色的传统特色商业街和商业区。(六)提升旅游休闲品质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以胡同、四合院、文物、老字号、名人故居为核心,设计融文化、商业、旅游、休闲、绿化美化等功能为一体的体验线路,20原汁原味展示老北京衣食住行和传统生活方式,留住浓浓的

31、乡愁,让人们在旅游休闲中更好体验传统风貌和魅力。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鼓励开发相关文化产品。(七)扶持文化创意产业扶持符合区域功能和定位的文化演艺、艺术品交易、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新引入的业态必须契合历史文化名城品质。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鼓励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入驻,合理利用和盘活存量房地资源,在有条件的地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打造天桥演艺区、大栅栏-琉璃厂艺术品交易地区。(八)丰富各类文化活动策划各类文化活动,在原有“四节一日” 及非遗演出展示季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活动形式,充分利用具有传统风貌的特色空间。重点办好北京设计周品牌活动,组织好景山合唱节、什刹海旅游

32、文化节、丁香诗会等,结合创意展示、文化休闲等具有当代时尚气息的文化活动,赋予历史文化街区新的活力。(九)广泛宣传扩大参与广泛宣传,通过展示展览和影视出版等多种方式,让人们更多了解西城,同时要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多种社交媒体,讲好西城故事,传播好西城传统文化,拓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社会影响力。多种途径开展公众参与,引导更多利益主体理性对话,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名城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热爱名城、呵护名城的良好氛围。21第五章 创新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一)健全“四名”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名城、名 业、名人、名景” 四位一体的名城保 护工作体系建设,实现由侧重对“物” 的保 护向“文”和“ 物”

33、保护并重转变。健全名城委工作机制,搭建多层次、广维度的平台,吸引调动驻区单位、专家学者、社会公众、媒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依托名城委,成立城市品质提升艺术审查委员会,对城市设计及重大项目进行咨询把关,加大专家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力度,完善专家评议和论证制度。不断丰富专委会。办好区名城委年会,争取办成西城区经验交流、专家齐聚、多方参与的名城保护高峰论坛、品牌活动。健全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探索建立利益相关群体的对话协商机制,倾听民众的利益述求和良好建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机构、广大市民的共同责任。完善保护工作体系,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增强社会在保护中的主体

34、地位,实现区域共建共管共治共享的保护格局。(二)探索适宜实施模式统筹人口疏解、风貌保护、民生改善和城市功能调整目标,因地制宜探索政府、产权人、使用人、市场等多方参与、多方负责、多方受益的多样化实施模式。创新全面保护机制,采取多种灵活有效的全面保护方式,采取“腾退修缮” 、“节点辐射” 、“市政 带动”、 “环境整治” 等渐进式的保护更新修补方式,22提高历史文化保护的可持续性与灵活性。探索居民居住权益实现和流转方式创新,激发居民自发参与保护改造的积极性。(三)推动政策法规创新坚持先试先行,勇于探索适合中心城区的保护政策,采取大规划、渐进式、强管理、社区型综合保护更新政策,全面有序促进历史文化街

35、区的合理发展。在实践中继续完善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历史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试行)和什刹海历史旅游名胜风景区管理办法,总结成效,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单独立法进程提供经验。进一步细化直管公房腾退、保护和利用的具体管理办法。积极主动沟通市级相关部门,及时反映问题,争取支持和理解,推动法规政策创新。(四)利用高新技术手段结合智慧城市建设,采用多样技术手段探索智慧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模式。建立地区文化识别系统,激活历史文化记忆。通过设立历史碑记、标牌等多种方式充分解读历史文化。借助新媒体手段和社会力量让文物“ 开口说话” ,采用现代新技术,建立文保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有价值建筑的电子档案,推广二维码解读

36、,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进程。推广历史文化街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名词 1:文道23“文道” 是西城区 “文道、商道、绿道”三道建 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串联中轴线沿线有关各区域之间的内在文化关系的骨架,是西城功能区、文保区建设的精华与灵魂。文道的空间界定范围如图 2 所示,包括如下的组成部分:(1)中轴核心精华区包括了以故宫、中南海为中心,北至什刹海、南含大栅栏- 琉璃厂及先农坛等位于中轴线西侧的 14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 片风貌协调区、先农坛等文保单位的建控区以及一般性建成地区。中轴核心精华区对维护北京旧城传统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历史文化精华区中轴核心精华区以外的

37、5 片历史文化保护区,包括阜成门内大街、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南闹市口、法源寺及西琉璃厂地区;以及 4 片风貌协调区。历史文化精华区与中轴核心精华区构成了西城区范围内的历史文化环境。(3)支撑体系支撑体系包括散布在中轴核心精华区和历史文化精华区之外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登记在册文物)、优秀近现代建筑、工业遗产、挂牌院落、名人故居、文保单位建控地带、旧城凸字形轮廓、河湖水系、绿地公园、广场、古树名木。上述要素呈现点、线、面的分布,构成西城区文化空间网络。“文道” 覆盖西城区 现 有 18 片历史文化街区、 6 片风貌协调区及文化资源和绿化开敞空间,包含了“一轴一线” 的空间范围,形成相对完整的旧城内外文化空间体系。24图 2 文道范围及空间构成名词 2:“四名”体系“四名” 体系是在 传统历 史文化名城保护 理念的基础上,注重从物质形态到全方位的文化传承,包括如下四个方面:25“名城”,指对历史街区、街巷胡同、建筑、古树名木等物质要素为主的地理实体空间的建设和保护,以及环境秩序、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名业”,指各类老字号等传统商业服务业、传统和现代演艺业、新兴文化创意产业等传承和发展等工作;“名人”,指以古今政治、经济、文体、社会服务业名人及其他著名人物为载体的研究和宣传等工作;“名景”,指依托有影响力的景观、活动和媒体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明等方面发展的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