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川陈肇波祠我的童年是在陆川度过的,1965 年读小学时,是在当时的陆川县第二小学(后来改城镇小学) ,这个小学正是解放后利用陈肇波祠堂建立的。据县志介绍:“1956 年秋,在县城东北角陈肇波祠(今陆城镇小 )后楼开办小学教师业余进修学校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1951 年春把南街(今汽车站 ) 小学和北街(今温泉粮所右侧 )小学并入学校建制,成为完小。1956 年改名为县关厢小学后,高小班搬万丈,名为城关一小;初小则搬陈肇波祠成为城关二小。1968 年 9 月改名陆城小学,翌年春易名陆城镇小学” 。当年,我只知道这个地方原来是祠堂,其他的一无所知。最近,看到了网上的陆川县志,才知道
2、是陈肇波祠堂。据网上查到,陈肇波,福建连江人,字紫澜,清代之硕儒也。连江县志.历代主要著述目录陈氏肇波条所列陈氏主要著述有:羼雅 字学金薤退思轩随笔 读史杂咏 湖海诗存 官粤吟草 胜国拾遗录 叶韵辑揽 读经辨异 子史骈语 经史汇腋等,知读史杂咏为其要著焉。我又在网上查到,有人说:“陈肇波的第 25 代后裔于元末清初从浙江台州天台迁于广西陆川大垌” ,估计是陆川这些陈氏后代建设的陈肇波祠吧。上个世纪 60 年代,我在陆川二小读书时所见到的陈肇波祠还是很完好的。陈肇波祠位于县城东北角,回想起来面积大概有四、五百平方米的样子?整个祠堂坐西向东呈凹字型,三个大门面向东开,它共有三个大门、祠堂还有两个小
3、门,一个面向西开,通往北街,另一个面向南开。祠堂中间的那个大门面前,是一个象操场一样的大块平地。作为学校后,设置有秋千、爬竹杆等体育活动设施。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南端和中间那个大门进入的是小学,北端那个大门进入的是县邮电局的职工宿舍。陈肇波祠是一座很漂亮的古建筑,见过的人无不称赞。大门的门楼比较高大,有两层。大门外面两边各立一个大青古石制作的东西,形状象倒立的“人”字,可惜我不记得叫作什么了。当年陆川不少房子前面都有这种大石头做的东西,很光滑,小孩喜欢在上面坐着滑来滑去。陈肇波祠是砖木结构,屋顶为青瓦。里面大概有十几间大房间,估计是分别供陈氏子孙的各个分支使用,房间之间全部有走廊连接,风雨无忧,
4、并且中间有天井,利于采光透风。房间的地面是夯实的泥土,或者也许是“三和土” (泥土、熟石灰、沙,过去没有水泥)。走廊和天井则是用青砖铺设。南边的建筑中,从大门进去是花坛,然后是教师办公室,再进去有个大天井,周围有一个好像大殿堂一样的结构,可能是祠堂的中心,当时是小学的乒乓球运动大厅。让人记忆很深的是祠堂处处雕樑画栋,檐下有画、诗,但被涂抹掉了(当年开展“除四旧”运动,毁坏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东西) ,所以不知道是什么内容。陈肇波祠里面还有两眼水井,都在南边的建筑中,水井旁边放着一根长竹杆和一个木桶,用于从水井中打水。有一眼水井位于大殿堂中间的那个天井,热天为了凉快,学生们在这里常常取水洗脸、冲脚。
5、另一眼水井在祠堂西北角,那里是学校的厨房。多年以后,我还想起,祠堂的结构真是适合用来办学校。那十几间大房间,大的有六七十平方,小的有三四十平方,很合适用来做教室,那些天井很适合学生课余活动。祠堂中还有间落有十几间面积十几平方的小房间,用来做老师的办公室和宿舍。那时,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学校很正规,老师的住处,校工的住处,门前都钉有小木牌,甚为严整。我进入以祠堂建成的陆川二小时,看到在一些过道和墙角,摆放着一个大瓦盆,里面放有熟石灰,旁边还插有一只竹签,这个东西是用来供人吐痰的,叫做“痰八” (八是其音,陆川把大瓦盆叫做“八” ,具体是哪个字我就不清楚了) 。这个东西我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
6、过,由此可以看到客家人有很好的文明传统。二小(陈肇波祠)的南面,我读书时那里已经建有一个“人民大会堂” ,经常开会、演出、放电影。从公园那边过来的话,经过大会堂东侧,进入学校的大门,然后可以先后经过祠堂的两个大门。祠堂面向南开的小门,通往大会堂的西侧。大会堂东侧就是“中山纪念亭” 。祠堂前面原有一口很大的水塘,长度和祠堂的正面差不多,但后来被学校填平作为操场了。当时学生的劳动课就是填塘,到九洲江边挑沙石,填出两个三个篮球场那么大的平地。后来有一天来了一批劳改犯人,用了一天时间平整出一个或是二个标准的篮球场。大概在上个世纪 70 年代后期,当时已经改名为城镇小学的旧建筑,也就是陈肇波祠被拆毁了,
7、真是令人非常惋惜!陆川著名文人吕梁老先生有文章中说,陆川县城以祠堂多著称,城里外共 47 间各姓宗祠,是城肚的主要建筑群,县衙门左有黄家祠,右有何家祠,前后有罗家祠,三教塘边有吕给新祠;城肚前口吸吕三族祠、谢家族祠、王家祠。里有周家祠、丘家祠、又黄家祠、陈著藏馆、庞家祠、林家祠、同袍祠、北街庞孝子祠、孔庙、陈艮山祠、忠烈祠、土地庙、陈肇波祠、白峯祠、庞家祠、县衙东侧,黎孝子祠、刘家祠、钟家祠、杨家祠。衙后乡贤祠、六合堂,公园边蓝家祠。南街罗家祠、吕文肃祠、冯家祠、江家祠我估计,陆川的众多祠堂可能都修建于清末或者民国早期。遥想当年,生产能力低下,经济并不富裕,但陆川的客家人竟能以民间的绵薄之力,修建了如此规模、如此精湛的祠堂,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敬祖先、不忘根本、秉承传统、团结合作的精神。注:发表此文主要是想为陆川陈肇波祠留下点文字记载,由于是儿童时代的记忆,年代久远,难免有错漏之处,祈求各位读者谅解,也希望了解情况的人士予以指正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