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 课件3.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007923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 课件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 课件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 课件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 课件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创新设计】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 第四单元 孔孟两章 课件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单元,文言文(2),14孔孟两章,在儒家的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但仔细比较却也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能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孟子被称为有“革命性”,他提出主张“法先王,行仁政”的主张以及“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并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栏目索引 CONTENTS PAE,孔子学琴,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教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己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首曲子练练了。”孔子答道:“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

2、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首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呢。”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哲思品悟,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一个人一样。不待师襄发问,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佳句咀华,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3、丈夫。孟子滕文公下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作者视窗,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起“民贵君轻”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本色彩。只要大家肯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他还把人民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他尊重人,把人从神权思想和血,统论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前,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 大概也发端于此,可见其思想的超前性。 孟子又是一个热爱和平的人。他反对战争,但并不是反对所有的战争。

4、他将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他反对的恰是那种以兼并、掠夺来统一天下的非正义战争。他用“得道”与“失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论述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出一兵一卒,就能威慑敌人,那是何等魄力与自信,对于现代治国方略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用人方面,他主张君主应先听,民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这种用人观,不论在那个时代,还是当下,都不失为一条良策。若此,干部选拔中的买官卖官、贪污受贿、裙带风、任人唯亲等皆可得以矫正。,注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5、儒家的创始者。晚年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封建思想的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论语现存20篇,是孔子门人及后学编辑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择也,选择摘录之意。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奉之为儒家经典。(2)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

6、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这一学说,形成了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孟子也被尊为儒家的二号圣,人“亚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战争,反对暴虐的统治,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性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具有“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风格。孟子又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生动形象地表现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胜,富有文采,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二、写作背景,(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季孙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鲁国执政大夫,鲁哀公的权臣。颛臾,附属于鲁国的小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本文记录的是孔子与其弟子冉有针对季

7、氏讨伐颛臾一事的谈话。冉有闪烁其词,观点含糊;孔子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反对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张礼治教化、以德服人。,(2)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称为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

8、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然后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三、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1)颛臾( )(2)社稷()(3)孝悌()(4)庠序( )(5)饿殍()(6)洿池()(7)弃甲曳兵()(8)虎兕()(9)鸡豚狗彘( )(10)数罟( )(11)相夫子( ),zhun y,j,t,xin,pio,w,y,s,tn zh,c ,xin,2.辨形组词,(1),柙( )狎( ),(2),稷( )谡( ),木柙,狎昵,社稷,马谡,(3),椟( )牍( ),木椟,连篇累牍,(4),洿( )绔( ),洿池,纨绔,(

9、5),粟( )栗( ),粟米,板栗,(6),既( )即( ),既然,立即,3词义理解(1)是社稷之臣也:(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3)相夫子:,“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后来用“社稷”代指国家。,危,摇晃,站不稳;持,护持;颠,跌倒;扶,搀扶。,动词,辅佐。,(4)而在萧墙之内也:(5)谨庠序之教:(6)涂有饿殍而不知发:(7)数罟不入洿池:(8)斧斤以时入山林:(9)孝悌之义:,国君宫门内正对着门的照壁。文中借以暗指鲁国内部。,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饿死的人。,数罟,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斧子。,敬爱兄长。,4识记文言实词和虚词(1)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则

10、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通“欤”,句末语气词。,通“毋”,不要。,通“斑”,头发花白。,通“途”,道路。,(2)一词多义,是,是社稷之臣也()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代词,此,判断词,正确,憎恨,疾病,毛病,快,迅速,疾劲,强大,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曹刿请见()风吹草低见牛羊(),不去,阻止,使止

11、,只,谒见,看见,召见,通“现”,呈现,过,是谁之过与()无乃尔是过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王,然而不王者()梁惠王曰( ),过错,责备,过分,统一天下,用作动词,君王,名词,兵,非我也,兵也()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草木皆兵(),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驴不胜怒,蹄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日出江花红胜火()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兵器,军队,士兵,尽,承受,胜利,超过,优美的,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兕出于柙()谋动干戈于邦内()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虚词归纳,介词,引出对象,对,从

12、,在,介词,比,介词,对,介词,在,而,危而不持()固而近于费(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为,何以伐为()恐为操所先( )为其来也( ),却,表转折,又,表并列,地,表修饰,wi,语气助词,呢,介词,被,wi,介词,在,以,请以战喻()可以无饥矣()斧斤以时入山林()申之以孝悌之义(),之,填然鼓之()王道之始也()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用,介词,凭借,介词,按照,介词,用,调整音节,起提顿作用的衬词,助词,“的”,代词,代百姓,一、文本助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通过和弟子冉有、季路的谈话,谴责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

13、想,以及用仁义教化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合作探究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寡人之于国也一文记叙了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这一问题,孟子以作战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国家富强、百姓增多,而必须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能够发展生产、安居乐业、受到教化,这样做,就可以“王天下”。这种养民、教民的思想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结构图示,【重点词句梳理】1词类活用(1)无乃尔是过与( )(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填然鼓之(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树之以桑(),二、小组合作,名词用作动词,责备,名词用作动词,憎恨,名词用作动词

14、,击鼓,名词用作动词,穿,名词用作动词,栽种,(6)然而不王者()(7)王无罪岁( )(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9)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10)既来之,则安之( )(11)既来之,则安之( )(12)谨庠序之教( ),名词用作动词,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名词用作动词,埋葬,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2古今异义(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今义:有事情(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今义:泛指河流的东面,这里指有军事行动,黄河以东的地方,(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今义:保养身体(4)

15、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古义: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5)然而不王者古义:今义: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供养活着的人,可以凭借,这样(做)却,3特殊句式(1)是社稷之臣也。()(2)何以伐为?()(3)无乃尔是过与?()(4)未之有也。()(5)季氏将有事于颛臾。()(6)申之以孝悌之义。()(7)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答案(1)判断句(2)(4)宾语前置句(5)(7)状语后置句,4翻译句子(1)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2)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译文:,冉有!恐怕该责备你吧!,如今颛臾城郭坚固而且又接近于费。现在不攻取它,后世必定会成为季氏子孙的忧患。,(3)

1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译文:(4)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译文:,如果能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仍然不臣服,加强(礼乐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远方的人前来(归顺)。把他们吸引来以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我担心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这个小国,而在鲁国内部啊。,(5)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译文:(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译文:,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多,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跑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才停下来。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样呢?,(7)谨庠序之教,

17、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8)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译文:,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身上背着、头上顶着东西在路上(干活)了。,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君王,不曾有过。,三、师生探究,(一)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回答问题:1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反对的理由是什么?答案从“无乃尔是过与”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是持反对态度的,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出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

18、为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国,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2第三段中,冉有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含蓄地批驳的?答案(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季氏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2)用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形象生动,寓意明确。在这个比喻句中,孔子先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颛臾”比作“龟玉”。其次也把冉有和季路看作虎兕的看管人。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贪暴及其伐颛臾的非正义性,同时也是对自己学生

19、失职的严肃批评。,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孔子说这句话是针对冉有的“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这一观点的。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直接地批评了冉有这种口是心非的伪君子态度,同时这句话也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做了铺垫。,(二)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4梁惠王为什么会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样回答这一问题的?答案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孟子以战争作喻,启发对方思考。他以“五十步

20、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是一样的。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实行仁政,行王道。,5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怎样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概括。答案(1)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所谓“尽

21、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器作比喻,批评了治理不好国家而为推卸责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动,又一针见血。(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三种措施和四种主张时,全用排偶,音调铿锵,气势充沛。,至圣 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 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

22、,文本拓展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一、阅读延伸,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贤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一老者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他能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他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他却矢志

23、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散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含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孔子身体力行的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能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是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

24、,,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 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他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的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将仍扎根每个国人心中。 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 至圣。,赏析“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

25、圣人。至圣。”我们不得不叹服作者对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的准确评论。文章对孔子的一生作了精彩的回顾: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儒家求出仕,孔子自然亦是;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为圣,圣者之圣。行文自然流畅,处处流淌着文化气息,试想如果平时作者不饱读诗书,不对孔子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能写出这么精美的文字吗?,善用比喻 孔子在谈话中引用周任的话,认为冉有不是称职之臣。用“虎兕出”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用“龟玉毁”比喻颛臾将要遭灾。孟子巧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把梁惠王“移粟”、“移民”的救灾本质揭示得清清楚楚。 善用比喻,可以使文章的

26、语言形象生动,鲜明有力;从而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晓畅,并且饶有趣味。,二、写法迁移,【我来练笔】请根据下面的情景,写一段运用比喻修辞的话语,分别对小王及其母亲进行劝说。 情景:暑假就要到了,小王决定只身到外地去“闯荡”一番,以便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独立”打下基础。而小王的妈妈却对16岁的儿子的这番想法不以为然,认为这个年龄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读书,这才是以后“独立”的基础。(1)对小王,你这样说:(2)对小王的母亲,你这样说:,答案(示例) (1)出去“闯荡”一下的想法固然好,但“独轮车”不好掌握方向,也容易翻车,更何况你是一个没有任何驾驶经验的“司机”。 (2)孩子是风筝,早晚要“飞”的,不能整天“锁”在屋里,只要“线”在您的手里,经常扯扯,他就不会飞到九霄云外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