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一章 问诊.ppt

上传人:hwpkd79526 文档编号:10069469 上传时间:2019-10-04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问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第一章 问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第一章 问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第一章 问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第一章 问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了解病情,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环境安静适宜; 态度严肃和蔼 忌用医学术语; 不可暗示套问 重视主诉询问; 危病及时抢救,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出生预防接种传染病史病因,一、一般问诊的内容,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籍贯、婚姻、现住地址、工作单位,主 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一般情况,病人就诊是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发病情况、病变过程、诊治经过、现在症状,既往健康状况及患病情况,第三节 问现在症,病人自觉发热,体温升高或正常,病人自觉怕冷感觉,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近火

2、取暖不解其寒。,病人自觉怕冷,加衣被近火取暖能解其寒,恶风 病人遇风则冷,避之可缓,寒战 恶寒而战栗,含义,恶寒,畏寒,热,寒热形成的机理,临床常见寒热症状,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恶寒重发热轻,发热轻而恶风,发热重恶寒轻,新病恶寒,久病恶寒,寒热往来无定时,寒热往来有定时,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感寒),【分型】,【意义】见于外感表证。,【概念】病人自觉寒冷同时伴体温升高,恶 寒 发 热,【机理】,外邪,侵袭,肌表,腠理闭塞 卫阳宣泄,恶寒,正气,邪正抗争,卫阳被遏 肌表失煦,发热轻而恶风-太阳中风证(感风邪),发热重恶寒轻-表热证(外感热邪 ),发热,【概念】病人只感觉怕冷,

3、不觉发热的症状。,但 寒 不 热,【机理】,【分型】,【意义】见于里寒证,久病畏寒,面色晄白,脉沉迟无力-里虚寒证,新病恶寒,局部冷痛,脉沉迟有力-里实寒证,病人只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见于里热证,但热不寒,【概念】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微热,分型,壮热,【意义】见于里实热证,多见于外感温热病气分阶段,【概念】轻度发热,热势偏低,多在3738间,【意义】常见于某些内伤病和温热病后期,【概念】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潮 热,日晡(阳明)潮热:日晡(下午3-5时)时发热明显或热势更甚-胃肠燥热内结,湿温(午后)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湿温病,阴虚(夜间

4、)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骨蒸劳热-阴虚证,【分类】,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半表半里证,发有定时-疟疾,【分型】,【概念】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的症状,【意义】是正邪相争,互为进退的病理反映,为邪在半表半里的特征。,汗是由阳气蒸化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汗是由津液所化。 无论外感内伤只要出现人体阴阳的盛衰或卫气开合失职,均可引起汗出异常。,(二)问汗,问 汗,自汗: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尤甚的症状。其病理机制如下:,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病理机制:,绝汗:在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 状。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 又称为脱汗。 分以下两类。,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常见于温病

5、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阶段。,邪盛正衰 邪伏不去,邪去正复,正邪剧争,汗出热退 脉静身凉,汗出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病情 恶化,向愈,病理机制:,头汗: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的症。,病理机制,半身汗: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的症状。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手足心汗:手足心汗出的症状。,病理机制,(三)问疼痛,疼痛形成机理示意图,“问疼痛” 的要点:部位、性质、程度、时间、喜恶,疼痛,因实致痛,感受外邪,气滞血瘀,痰浊凝滞,食滞虫积,阻滞脏 腑经络,闭塞气机气血不畅,不通 则痛,因虚致痛,气虚不足,阴精亏损,脏腑经 络失养,不荣则痛,疼痛的性质【表1 】,【表2 】,

6、疼痛的部位【表1 】,疼痛的部位【表2 】,疼痛的部位【表3 】,(四) 问睡眠,【概述】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界昼夜节律性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的重要生理活动。睡眠的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阳经,阳气盛则醒;夜行于阴经,阴气盛则眠。,灵枢口问所说: “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睡眠于卫气运行关系图,【问睡眠要点】长短、入睡的难易与程度、 有无多梦等情况,【问睡眠的意义】了解机体阴阳气血的盛衰,心神是否健旺安宁等。睡眠的异常主要 有失眠和嗜睡。,睡眠的异常主要有失眠和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 痰湿内盛

7、所致。,嗜 睡,病人精神疲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地入睡的症状。亦称多寐、多眠睡。,困倦嗜睡,胸闷肢困痰湿困脾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脾失健 运,清阳不升。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肢冷脉微者 心肾阳虚,神失温养。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正气未复,临床意义,病机,概念,【要点】主要是询问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 量以及口中气味等情况。【意义】可以反应津液的盈亏、脾胃运化情 况,也可以反映疾病的寒热虚实性质。【内容】 口渴与饮水 食欲与食量 口味,口渴与饮水:口渴即口中干渴的感觉。饮水是指实际饮水量的多少。口渴与饮水的异常,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食欲与食量,【概念】食

8、欲即对进食的要求和进食的欣快感觉。食量是指进食的实际数量。 【意义】询问病人的食欲与食量情况,对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和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内容】: 食欲下降 食欲亢进 嗜食异物,食欲下降,厌食: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或称恶食。,不欲食(纳呆):不想进食或食之无欣快感,食量减少,食欲与食量,食量 变化,渐复:食欲渐复,食量渐增,病情向愈,渐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加重。,“除中”: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 “除中”,(六)问二便,【意义】:直接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的盈亏与代谢情况;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内容纲要】,【询问要点

9、】:二便的性状、颜色、气味、时间、便量、排便次数、排便时的感觉以及兼有症状等。,(一)大便:健康人一般每日或隔日大便1次,排便通畅,成形不燥,多呈黄色,内无脓血粘液及未消化食物,便次异常,便秘:指大便燥结,排便时间延长,便次减少,排便困难的症状。,胃肠积热 阳虚寒凝 气血阴津亏损,肠道燥化太过,肠失濡润,或推运无力,传导迟缓,气机阻滞而成便秘,外感风寒湿热疫毒之邪 饮食所伤,食物中毒 情志失调,肝气郁滞 久病脾肾阳气亏虚,泄泻:又称腹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不成形,甚至呈水样的症状。,脾失健运,小肠不能分清别浊,大肠传导亢进,水湿下 趋,临床有暴泻与久泻之分,暴泻多实,久泄多虚。,便质 异

10、常,完谷不化:病久体弱多属脾虚、肾虚;新起者多为食滞胃肠。,溏结不调:多因肝郁脾虚所致。若大便先干后稀,多属脾虚。,脓血便:多见于痢疾。,便血:远血:血色暗红或紫黑,或大便色黑如柏油状者。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近血:便血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于 排便前后滴出者多见于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等肛门部病变。,排 便 感 异 常,肛门灼热:大肠湿热,或热结旁流,热迫直肠,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急迫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常见于湿热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排便不爽:指排便不通畅,有涩滞难尽之感的症状。 泻下如黄糜而粘滞不爽者湿热蕴结大肠腹痛欲便 而排出不爽,抑郁易怒者肝

11、郁脾虚,肠道气滞腹 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者食积化腐,气机不畅,肛门气坠:指脏门有下坠感觉的症状。脏门气坠常于劳 累或排便后加重,多因脾虚中气下陷所致,常见于久 泄久病或体弱患者。,(二)小便,一般情况下,健康成人日间排尿35次,夜间排尿01次。一昼夜总尿量约10002000ml。尿量和尿次的多少受温度(气温、体温)、饮水、出汗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尿 次 异 常,小便频数:新病小便频数,尿急、尿痛、小便短赤者,多因湿热蕴结膀胱,热迫气滞,常见于淋证; 久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明显者,常见于老人及久病肾虚等患者。,癃闭: 实性癃闭多由瘀血、结石或湿热、膀胱气化失司,尿路阻塞所 致。 虚性癃闭

12、,多因久病或年老气虚、阳虚,肾之气化不利,开合失司所致。,尿 量 异 常,尿量增多: 小便清长量多者,属虚寒证,因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津直趋膀胱所致。多尿、多饮而形体消瘦者,多为消渴,或为脑神病变,因燥热阴虚,肾阳偏亢,气化太过所致。,尿量减少:热盛伤津、腹泻伤津、汗吐下伤津,小便化源不足心阳衰竭及脾、肺、肾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液内停-水肿,尿道涩痛:指排尿时自觉尿道灼热疼痛,小便涩滞不畅的症状。 湿热内蕴、热灼津伤、结石或瘀血阻塞,排尿感异常,名词解释: 主诉 恶寒 畏寒 发热 恶风 壮热 潮热 身热不扬 微热 头晕 心悸 自汗 盗汗 战汗 便秘 泄泻 里急后重 尿频 癃闭 崩漏 痛经 失眠 嗜睡 纳呆 消谷善饥 问答题: 1.疼痛之虚实如何鉴别? 2.试述外感病恶寒发热的机理及其类型。 3.何谓日晡潮热?并试述其机理。 4.询问患者口渴与否有何临床意义? 5.食欲与食量异常包括哪些方面?,【复习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