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栏目链接,1识记有关钱钟书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2把握作者有关中国诗的观点;以自己的阅读积累深入理解中国诗歌的特征。3感受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渊博的学识、深刻的洞察力,激发自己的求学欲望。,栏目链接,栏目链接,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在多所大学担任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副院长。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
2、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一、作家简介,栏目链接,本文文题为“谈中国诗”,作者在文中主要谈了中国诗的如下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讲究含蓄蕴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最后谈了对待中国诗歌和中国诗歌研究的正确态度。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用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二、作家作品,栏目链接,谈中国诗是钱钟书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
3、对美国人作的一篇英语讲稿节译而成的。本文的听众是美国朋友,所以本文开宗明义:在阐明“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时,主要是引用西方文化名人的材料和西方的诗歌来作比较,用的是“比较文学”的立场。接着作者列举中外诗歌,从民族风俗学、风格学,乃至哲理意义学等多个角度阐明了中国诗歌所具有的特征。文章在后半部分还申明了本次演讲中为什么“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的原因。具体概括为: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三、背景概览,栏目链接,1古典主义。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崇尚理性和自然的文艺思潮。它的代表人物在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上,把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视为必须仿效的崇高典范,从中吸取题
4、材、情节、形象和创作经验,并赋予它们新的历史内容。2比较文学。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它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四、相关链接,栏目链接,栏目链接,本文作者用幽默和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方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释了中国诗的特征:以抒情诗为主,篇幅短小,富于暗示,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等。同时对中西诗本位思想提出批判,提出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一、主题概括,栏目链接,二、结构图示,栏目链接,1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什么特征?,三、文本探究,答: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
5、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西方诗歌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最后才有抒情诗。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歌发展初期已经出现,这种“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以致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健康发展。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西方也有人主张诗的篇幅越短越好,但他们所谓“短”的标准比我们所说的“短”要长得多。中国诗追求的是在简短的篇幅中包容着深远的意味。,栏目链接,答: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西方读者最看重中国诗的这一特征。中国诗的旨趣往往在字面以外,“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作用,诗句的可涵咏价值很大。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同时,中国也有“厚重”诗
6、,但比起西方诗歌来,还是轻柔得多。中国诗里也有西方诗歌的品质特征。,栏目链接,2从本文可以看出学者文化随笔的哪些特点?,答:第一,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但作者不只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第二,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涉猎广泛。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栏目链接,答:第三,讲道理、发议论
7、幽默风趣。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而是艺术的高雅的谈笑风生,充满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栏目链接,1结构严谨,行文流畅。文章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自如。开头先亮出“中国诗”的概念,从对这个概念的整体印象出发谈论,指出谈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站在比较文学立场上的。因此只有在比较中才能理解这个概念,才能得知中国诗与外国诗的区别,进而延引至诗歌之起源与发展来谈。作者指出,“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接着谈及中外诗歌的区别,由外到内,由远到近,娓娓道来,环环紧扣。最后谈及诗歌题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这样安排,一是因为
8、在这一点上中外没有太大的区别,二是作者要着重指出,人类文化的区别是表象的,本质是相通的。,四、技巧总结,栏目链接,2使用大量精妙的比喻,幽默而睿智。课文中使用了许多巧妙的比喻,加深了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为了说明中国诗发展的超常性,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然后联系印度的百喻经一语道破天机。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借用了一个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运用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他使比喻这一常见惯闻的修
9、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栏目链接,作者在行文构思有何妙处?,五、重点突破,答:首先,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歌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栏目链接,其次,全文每一个论述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如中国诗的发展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栏目链接,